小升初语文 鲁迅 学生讲义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小升初语文 鲁迅 学生讲义

资源简介

鲁迅——民族魂
【学习目标】
1. 了解鲁迅的生平及创作历程。
2. 熟悉鲁迅小说中常见的人物形象及相应的社会背景。
3. 阅读精选文段,分析人物形象和写作手法,体会鲁迅作品的艺术特色。
4. 学习鲁迅的批判精神。
【知识清单】
一、基本信息
鲁迅,原名周樟寿,后改名为周树人,字豫才,笔名鲁迅,是中国现代杰出
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世界十大文豪之一,被誉为现代文学的一
面旗帜,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1918 年 5 月,鲁迅在《新青年》第 4 卷第 5 号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
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首次使用笔名“鲁迅”。鲁迅一生用了 140 多个笔
名,而以笔名“鲁迅”闻达于天下。
二、生平经历
1.童年时期:
1881 年八月初三(公历 9 月 25 日),鲁迅生于浙江省绍兴府会稽县府城内
东昌坊口(今属绍兴市越城区)的一个书香门第,名为周樟寿,他的祖父周福清
是同治十年(1871 年)辛未科进士,在北京任官员,父亲周伯宜是一名秀才,
母亲名叫鲁瑞,值得一提的是,鲁迅与周恩来同宗,祖先是北宋理学始祖周敦颐。
1892 年,11 岁的鲁迅就读于家乡绍兴的寿镜吾开设的私塾三味书屋。
1893 年(光绪十九年),也就是鲁迅 13 岁那年,他的祖父周福清因为科举
舞弊案而被革职下狱,于是,鲁迅兄弟则被安插到离城有三十多里的皇甫庄大舅
父的家中避难,此案子最终以周福清被判“斩监候”,入狱 8 年为结果,所以周
家每年必须花费大笔礼金,使周福清得以活命,于是家道开始衰落。同时其父亲
周伯宜也重病在床,1896 年病故。
2.求学时期:
1898 年,17 岁的鲁迅离开家乡的三味书屋,进入金陵的新式学堂江南水师
学堂,并改名为周树人。
1899 年转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路铁路学堂,与陈衡恪结交,1901 年毕
业,颇受进化论思想影响,爱读新思想的书,尤其是翻译的小说。
3.留学日本:
1902 年 2 月,21 岁的鲁迅赴日本,先入东京弘文学院学习日语,两年后进
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1912 年改制东北大学医学部)学习现代医学,他不仅是
东北大学的第一位外国留学生,而且是当时仙台唯一的中国留学生,其中,在仙
台学医过程中,给鲁迅影响最大的是解剖学老师藤野严九郎。
在日本求学期间,鲁迅尝到了作为中国人而处处被歧视的滋味,印象最深的
是有一次,鲁迅在看一场电影中,对于那些 “体格强壮,神情麻木”的中国人,
在淡然地围观被当作俄国侦探处死的同胞,鲁迅受到极大的打击,这时他已认识
到,精神上的麻木比身体上的虚弱更加可怕。于是,鲁迅弃医从文,离开仙台医
学专门学校,回到东京,翻译外国文学作品,筹办文学杂志,发表文章,从事文
学活动。1907 年曾拟创办杂志《新生》,因经费问题未能如愿。1908 年师从章
太炎,加入光复会,并和二弟周作人一起翻译了一些东欧和俄国的短篇小说,就
是著名的《域外小说集》,不过销量只有数十册。
4.回国任职:
1909 年,他从日本归国,先后在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学堂(今杭州高级中学)
和绍兴府中学堂任教员,这是鲁迅思想极其苦闷的时期。1912 年,31 岁的鲁迅
受蔡元培之邀,到中华民国政府教育部工作,但鲁迅沉迷于收集研究拓本之中,
校编谢承《后汉书》、《嵇康集》,后受钱玄同影响,重新投身新文化运动,并
兼任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教授和北京大学讲师。1918 年,37 岁的周树人首次
用“鲁迅”为笔名,在《新青年》上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用现代体式创
作的短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
5.晚年时期:
1926 年 8 月,鲁迅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抗议三·一八惨案,被北洋
政府通缉。于是南下厦门大学任文科教授,数月后,46 岁的鲁迅离开厦门,18
日抵达广州。
1927 年 10 月,鲁迅辞去中山大学职务到达上海,10 年之久,他一直住在上
海公共租界,那里有特殊的政治环境保护他写作免遭迫害,以及他不少的日本朋
友。
1927 年到 1936 年间,鲁迅创作了很多回忆性的散文与大量思想性的杂文,
翻译、介绍外国的进步文学作品。自 1931 年起,鲁迅还大力倡导木刻版画,由
此开始了中国创作版画的历史。
1936 年 10 月 19 日清晨五点二十五分,鲁迅在上海因肺结核病去世,享年
55 岁。
三、代表作品
他的著作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
散文集《朝花夕拾》《野草》
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杂文集《热风》《华盖集》《且介亭杂文》等
学术专著《中国小说史》等
其作品共有数十篇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并有多部小说被先后改编为电
影。鲁迅以笔代戈,奋笔疾书,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横眉冷对千夫
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其一生的写照。
1. 《呐喊》
《呐喊》是现代文学家鲁迅的短篇小说集,收录鲁迅于 1918 年至 1922 年
所作的 14 篇短篇小说。《呐喊》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的标志,开创了
现代现实主义文学的先河。作品通过写实主义、象征主义、浪漫主义等多种手法,
以传神的笔触和“画眼睛”、“写灵魂”的艺术技巧,形象生动地塑造了狂人、
孔乙己、阿 Q 等一批不朽的艺术形象,深刻反映了 19 世纪末到 20 世纪 20 年
代间中国社会生活的现状,有力揭露和鞭挞了封建旧恶势力,表达了作者渴望变
革,为时代呐喊,希望唤醒国民的思想。奠定了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和现代文
化史上的地位。
2. 《彷徨》
《彷徨》是近代文学家鲁迅创作的短篇小说集,共收了 11 篇小说。作品表
达了作者彻底的不妥协地反对封建主义的精神,是中国革命思想的镜子。作品主
要包括农民和知识分子两类题材。前者以《祝福》和《示众》为代表;后者以《在
酒楼上》和《孤独者》为代表。
3. 《朝花夕拾》
原名《旧事重提》,是鲁迅的一本散文集。书中多记录了作为“回忆的记事”,
侧面地反映了作者鲁迅青少年时期的生活,形象地反映了他的性格和志趣的形成
经过。前七篇反映他童年时代在绍兴的家庭和私塾中的生活情景,后三篇叙述他
从家乡到南京,又到日本留学,然后回国教书的经历;揭露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
会种种丑恶的不合理现象,同时反映了有抱负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旧中国茫茫黑夜
中,不畏艰险,寻找光明的困难历程,以及抒发了作者对往日亲友、师长的怀念
之情。
四、创作特色
写作特点:文笔犀利凝练,人物形象鲜明有力,创造出了孔乙己、祥林嫂、华老
栓、阿 Q 等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脍炙人口的人物。
文学成就:著名文学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课上选文:
“你知道么?猫是老虎的先生。”她说。“小孩子怎么会知道呢,猫是老虎的师父。老虎本来是什么也不会的,就投到猫的门下来。猫就教给它扑的方法,捉的方法,吃的方法,像自己的捉老鼠一样。这些教完了;老虎想,本领都学到了,谁也比不过它了,只有老师的猫还比自己强,要是杀掉猫,自己便是最强的角色了。它打定主意,就上前去扑猫。猫是早知道它的来意的,一跳,便上了树,老虎却只能眼睁睁地在树下蹲着。猫还没有教给它上树。”
——《狗·猫·鼠》(《朝花夕拾》)
 《五猖会》
孩子们所盼望的,过年过节之外,大概要数迎神赛会的时候了。但我家的所在很偏僻,待到赛会的行列经过时,一定已在下午,仪仗之类,也减而又减,所剩的极其寥寥。往往伸着颈子等候多时,却只见十几个人抬着一个金脸或蓝脸红脸的神像匆匆地跑过去。于是,就完了。  
我常存着这样的一个希望:这一次所见的赛会,比前一次繁盛些。  
可是结果总是一个“差不多”;也总是只留下一个纪念品,就是当神像还未抬过之前,花一文钱买下的,用一点烂泥,一点颜色纸,一枝竹签和两三枝鸡毛所做的,吹起来会发出一种刺耳的声音的哨子,叫作“吹都都”的,吡吡地吹它两三天。  
现在看看《陶庵梦忆》,觉得那时的赛会,真是豪奢极了,虽然明人的文章,怕难免有些夸大。因为祷雨而迎龙王,现在也还有的,但办法却已经很简单,不过是十多人盘旋着一条龙,以及村童们扮些海鬼。那时却还要扮故事,而且实在奇拔得可观。他记扮《水浒传》中人物云:“……于是分头四出,寻黑矮汉,寻梢长大汉,寻头陀,寻胖大和尚,寻茁壮妇人,寻姣长妇人,寻青面,寻歪头,寻赤须,寻美髯,寻黑大汉,寻赤脸长须。大索城中;无,则之郭,之村,之山僻,之邻府州县。用重价聘之,得三十六人,梁山泊好汉,个个呵活,臻臻至至,人马称〖女足〗而行……”这样的白描的活古人,谁能不动一看的雅兴呢?可惜这种盛举,早已和明社一同消灭了。  
赛会虽然不象现在上海的旗袍,北京的谈国事,为当局所禁止,然而妇孺们是不许看的,读书人即所谓士子,也大抵不肯赶去看。只有游手好闲的闲人,这才跑到庙前或衙门前去看热闹;我关于赛会的知识,多半是从他们的叙述上得来的,并非考据家所贵重的“眼学”。然而记得有一回,也亲见过较盛的赛会。开首是一个孩子骑马先来,称为“塘报”;过了许久,“高照”到了,长竹竿揭起一条很长的旗,一个汗流浃背的胖大汉用两手托着;他高兴的时候,就肯将竿头放在头顶或牙齿上,甚而至于鼻尖。其次是所谓“高跷”、“抬阁”、“马头”了;还有扮犯人的,红衣枷锁,内中也有孩子。我那时觉得这些都是有光荣的事业,与闻其事的即全是大有运气的人——大概羡慕他们的出风头罢。我想,我为什么不生一场重病,使我的母亲也好到庙里去许下一个“扮犯人”的心愿的呢?……  
要到东关看五猖会去了。这是我儿时所罕逢的一件盛事,因为那会是全县中最盛的会,东关又是离我家很远的地方,出城还有六十多里水路,在那里有两座特别的庙。一是梅姑庙,就是《聊斋志异》所记,室女守节,死后成神,却篡取别人的丈夫的;现在神座上确塑着一对少年男女,眉开眼笑,殊与“礼教”有妨。其一便是五猖庙了,名目就奇特。据有考据癖的人说:这就是五通神。然而也并无确据。神像是五个男人,也不见有什么猖獗之状;后面列坐着五位太太,却并不“分坐”,远不及北京戏园里界限之谨严。其实呢,这也是殊与“礼教”有妨的——但他们既然是五猖,便也无法可想,而且自然也就“又作别论”了。  
因为东关离城远,大清早大家就起来。昨夜预定好的三道明瓦窗的大船,已经泊在河埠头,船椅、饭菜、茶炊、点心盒子,都在陆续搬下去了。我笑着跳着,催他们要搬得快。忽然,工人的脸色很谨肃了,我知道有些蹊跷,四面一看,父亲就站在我背后。  
“去拿你的书来。”他慢慢地说。  
这所谓“书”,是指我开蒙时候所读的《鉴略》。因为我再没有第二本了。我们那里上学的岁数是多拣单数的,所以这使我记住我其时是七岁。  
我忐忑着,拿了书来了。他使我同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地读下去。我担着心,一句一句地读下去。  
两句一行,大约读了二三十行罢,他说:——“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  
他说完,便站起来,走进房里去了。  
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但是,有什么法子呢?自然是读着,读着,强记着,——而且要背出来。  
粤有盘古,生于太荒,  
首出御世,肇开混茫。  
就是这样的书,我现在只记得前四句,别的都忘却了;那时所强记的二三十行,自然也一齐忘却在里面了。记得那时听人说,读《鉴略》比读《千字文》、《百家姓》有用得多,因为可以知道从古到今的大概。知道从古到今的大概,那当然是很好的,然而我一字也不懂。“粤自盘古”就是“粤自盘古”,读下去,记住它,“粤自盘古”呵!“生于太荒”呵!……  
应用的物件已经搬完,家中由忙乱转成静肃了。朝阳照着西墙,天气很清朗。母亲、工人、长妈妈即阿长,都无法营救,只默默地静候着我读熟,而且背出来。在百静中,我似乎头里要伸出许多铁钳,将什么“生于太荒”之流夹住;也听到自己急急诵读的声音发着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鸣叫似的。  他们都等候着;太阳也升得更高了。  
我忽然似乎已经很有把握,便即站了起来,拿书走进父亲的书房,一气背将下去,梦似的就背完了。  
“不错。去罢。”父亲点着头,说。  
大家同时活动起来,脸上都露出笑容,向河埠走去。工人将我高高地抱起,仿佛在祝贺我的成功一般,快步走在最前头。  
我却并没有他们那么高兴。开船以后,水路中的风景,盒子里的点心,以及到了东关的五猖会的热闹,对于我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  
直到现在,别的完全忘却,不留一点痕迹了,只有背诵《鉴略》这一段,却还分明如昨日事。  
我至今一想起,还诧异我的父亲何以要在那时候叫我来背书。  
五月二十五日。
《呐喊》自序里是这样说的:“我有四年多,曾经常常,几乎是每天,出入于质铺和药店里,年纪可是忘却了,总之是药店的柜台正和我一样高,质铺的是比我高一倍,我从一倍高的柜台外送上衣服或首饰去,在侮蔑里接了钱,再到一样高的柜台上给我久病的父亲去买药。”
《风筝》
有一天,我忽然想起,似乎多日不很看见他了,但记得曾见他在后园拾枯竹。我恍然大悟似的,便跑向少有人去的一间堆积杂物的小屋去,推开门,果然就在尘封的什物堆中发现了他。他向着大方凳,坐在小凳上;便很惊惶地站了起来,失了色瑟缩着。大方凳旁靠着一个蝴蝶风筝的竹骨,还没有糊上纸,凳上是一对做眼睛用的小风轮,正用红纸条装饰着,将要完工了。我在破获秘密的满足中,又很愤怒他的瞒了我的眼睛,这样苦心孤诣地来偷做没出息孩子的玩艺。我即刻伸手折断了蝴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论长幼,论力气,他是都敌不过我的,我当然得到完全的胜利,于是傲然走出,留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后来他怎样,我不知道,也没有留心。
然而我的惩罚终于轮到了,在我们离别得很久之后,我已经是中年。我不幸偶而看到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于是二十年来毫不忆及的幼小时候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忽地在眼前展开,而我的心也仿佛同时变了铅块,很重很重地坠下去了。
但心又不竟坠下去而至于断绝,它只是很重很重地坠着,坠着。
我也知道补过的方法的:送他风筝,赞成他放,劝他放,我和他一同放。我们嚷着,跑着,笑着——然而他其时已经和我一样,早已有了胡子了。
我也知道还有一个补过的方法的:去讨他的宽恕,等他说,“我可是毫不怪你呵。”那么,我的心一定就轻松了,这确是一个可行的方法。有一回,我们会面的时候,是脸上都已添刻了许多“生”的辛苦的条纹,而我的心很沉重。我们渐渐谈起儿时的旧事来,我便叙述到这一节,自说少年时代的糊涂。“我可是毫不怪你呵。”我想,他要说了,我即刻便受了宽恕,我的心从此也宽松了罢。 
“有过这样的事么?”他惊异地笑着说,就象旁听着别人的故事一样。他什么也记不得了。
全然忘却,毫无怨恨,又有什么宽恕可言呢?无怨的恕,说谎罢了。
我还能希求什么呢?我的心只得沉重着。
现在,故乡的春天又在这异地的空中了,既给我久经逝去的儿时的回忆,而一并也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罢,——但是,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