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高一语文导学案课题 《劝学》 课型 新授 编号 01学习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 掌握积累文言知识,能准确翻译句子。[思维发展与提升] 理解本文论述中心论点的方法,学习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审美鉴赏及创造] 鉴赏评价不同风格的作品。[文化传承与理解] 背诵全文,传承优秀传统文化。重难点 论述严密的结构,比喻的内涵学习方法 合作探究法自主学习案【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借助导学案和书下注释充分预习文本,反复诵读,理解词句,把重点注释标注在相应位置,并勾画疑难点。用时30分钟左右,认真书写,独立完成,规范作答,按时上交。一、课前积累:读读记记写写,完成下面知识的积累。1.知人论世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当时人们尊称他为荀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到齐国、秦国、楚国游学,当过楚国兰陵令,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荀子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孟之后最著名的儒家学者,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同早于他的孟子成为儒家中对立的两派。他学识渊博,重实践,具有一定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他对儒家的复古保守倾向有所扬弃,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注意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重视教育的作用,强调教育功能的重要。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共32篇。大多数是他自己的著作,一部分是他的门人写的。这部书集中反映了荀子的思想和他的文章风格。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荀子的散文说理透彻,气势浑厚,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绵密,多作排比,又善用比喻,素有“诸子大成”的美称。《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2.背景剖析战国时期,历史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许多思想家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出发,对当时的社会变革,发表不同的主张,并逐渐形成墨家、儒家、道家和法家等不同的派别,历史上称之为“诸子百家”。诸子百家纷纷著书立说,宣传自己的主张,批评别人,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战国时期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是孟子和荀子。孟子宣扬“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这一为统治阶级辩护的思想,而荀子却认为:人力能征服自然,应该利用自然为人类服务。3.课题简析《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劝:“劝勉”的意思。繁体字“勸”字,凡是用“力”作形旁的字,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 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二、预习课文,完成下列练习题。1、诵读《劝学》全文,注音:中( ) 规 輮( ) 有( ) 槁( )暴( ) 磨砺( ) 参( )省( ) 知( )明 须臾 ( ) 跂( )望 舆( )马 舟楫( ) 生( )非异也 蛟( )龙 跬( )步 骐( )骥( ) 驽( )马 锲( )而不舍 镂( )刻 爪( )牙 蟹( )螯( ) 蛇鳝( ) 靛( )青2、结合注释阅读文本,疏通句意,并掌握如下知识点。(如括号内无特别要求,则解释词义,对无义的虚词要说明用法)劝( )学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 )蓝(特殊句式: ),而( )青于( )蓝;冰,水为( )之,而( )寒于水。木直中( )绳。輮( )以为( )轮,其曲( )中规( )。虽( )有( )槁暴,不复挺( )者,輮使之然也。故( )木受绳则直,金就( )砺( )则利,君子博学( )而日( )参( )省( )乎( )己,则知( )明( )而( )行无过( )矣。吾尝( )终日而( )思矣,不如须臾( )之所学也;吾尝跂( )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 )也,而闻( )者彰( )。假( )舆马者,非利( )足也,而致( )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 )也,而绝( )江河,君子生( )非异也,善假于( )物也。积土成山,风雨兴( )焉(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 )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 ),无以( )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 ),功在不舍( )。锲而( )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 )之( )利(特殊句式: ),筋骨之强( ),上( )食埃土,下饮黄泉( ),用心一( )也。蟹六跪( )而( )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 )者,用心躁也。合作探究案三、【合作探究】 思考以下问题:1、翻译下列句子(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2)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阐述这个观点的?3、课文中心论点用“君子曰”引出有什么好处?中心论点包括哪几方面的意思?4、在论述学习的意义时,用“青”“冰”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用“轮”“木”“金”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5、课文论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可以分为几个层次?是如何正反设喻论证的?四、【知识扩展】1、解释下面加点词语的意思绝(1)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3)佛印绝类弥勒 (4)非能水也,而绝江河(5)以为妙绝 (6)络绎不绝(7)绝处逢生 (8)绝无仅有假(1)善假于物也 (2)乃悟前狼假寐(3)是以时人多以书假余闻(1)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2)博闻强志(3)不能称前时之闻强(1)策勋十二转,赏赐千百强。 (2)筋骨之强(3)挽弓当挽强2.有关学习的名言1.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2.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3.玉虽有美质,在于石间,不值良工琢磨,与瓦砾不别。——唐太宗4.不学自知,不问自晓,古今行事,未之有也。——王充5.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6.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五、【文化常识积累】1、《劝学》选自于《荀子》。 《荀子》为荀子及其门人所著。荀子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先秦儒家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弟子韩非子和李斯却是法家学说的代表人物。2、君子:文中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3、金:指金属制的刀剑等。4、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巩固提升案六、【巩固练习】名句默写(1)在《劝学》中,“____________ __ __,____ __ _______ ___”两句强调了整天空想不如片刻学习收获大的道理。(2)《劝学》中,“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_ _______”,通过“木”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3)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个句子是:“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 __。”(4)荀子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是通过后天不断广泛学习获得的。“金”要锋利,需“就砺”;人要改造成为“__________ _ ___”的君子,就要“_________ __ ___”,可见,学习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用《劝学》中的句子作答)(5)《劝学》中的“_____________ ___”是说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然而学识却超过一般人,是因为“__________ ______”,说明了善于利用客观条件可以弥补自身不足的道理。七、【课后作业】1、背诵全文,掌握本课时所学知识。课后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