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 师说 导学案(含答案)—高一语文部编版(2019)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0-2 师说 导学案(含答案)—高一语文部编版(2019)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高一语文导学案
课题 《师说》 课型 新授 编号 02
学习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 积累文言现象,理解文本字词句的含义并在语言实践中自觉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 通过辨识,比较不同观点把握文本中心,学习批判性思维的运用。[审美鉴赏及创造] 树立尊师重教的正确价值观,培养高尚审美品位。[文化传承与理解] 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重难点 积累文言现象,理解文本字词句的含义;增强批判性思维。
学习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自主学习案
一、解题
 “说”是一种文体,偏重于议论,可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初中学过的《捕蛇者说》、《马说》等等都属“说”这一类文体。“师说”就是论说从师的道理。
二、作家作品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唐代著名的文字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祖籍河北昌黎,也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郎”。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作品收录于《昌黎先生集》。
  韩愈和柳宗元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提出了“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语言质朴,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优秀散文传统,倡导古文运动,把当时的文体从矫揉造作的骈体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古文的基础,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
三、写作背景
  魏晋以来,门第制度十分严格,分为高门和寒门,门第观念严重破坏了从师学习的风气。到唐代,魏晋以来形成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关于韩愈写此文的背景,从柳宗元的《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一段可见一斑。柳宗元说:“由魏晋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由此可见韩愈敢于反抗流俗,倡言师道,勇气可贵,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四、初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看书下注释,查字典,初步理解文章含义,不清楚的地方作出标记。
2.请学生反复朗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并注意断句,声调等。
合作探究案
师生共同探讨第一自然段
知识点拨
重点实词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重点虚词
古之学者必有师 人非生而知之者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通假字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今异义
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吾从而师之
词类活用
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
特殊句式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二、小结
第一段作者怎样从理论上对中心论点进行论证?
第一层,提出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第二层,正面概述教师的职能是: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第三层,反面论述无师不能解惑,从理论上阐明从师的必要性:人非生而知之者。。终不解矣。
第四层,正面提出择师标准: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第五层,归纳上文,提出从师的原则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三、拓展延伸--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是指名词或形容词用作动词。以形容词最常见,其次是名词,还有少数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意动用法翻译成现代汉语,基本格式是:名、形(动)+宾=以+宾+为+名、形(动),例如:
1、吾从而师之 师,名词 以……为师
2、渔人甚异之 异,形容词 以……为异 (《桃花源记》)
3、邑人奇之 奇,形容词 以……为奇 (《伤仲永》)
4、父利其然也 利,形容词 以其利,译为“认为那样有利可图”。(《伤仲永》)
5、吾妻之美我者 美,形容词 以我美 (《邹忌讽齐王纳谏》)
6、不耻下问 耻,形容词 以……为耻辱 (《论语·公冶长》)
四、达标检测
1、对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作《师说》以贻之 贻:赠送 B.不耻相师 师:老师
C.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道:风尚 D.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闻:懂得
2.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D )
A.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B.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C.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D.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3.翻译下列句子
(1)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2)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3)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4.默写。
(l)师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故无贵无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师生共同探讨第二段
一、诵读第二段,联系课后注释理解课文,找出疑难点,并思考下列问题:
1、本段的中心句是什么?
2、本段主要是如何进行论述的?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二、知识点拨
1、重要实词
师 道之不传 从师而问焉 不耻相师
传其道解其惑 君子不齿
2、重要虚词
从师而问焉 其出人也远矣
其皆出于此乎 爱其子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其可怪也欤
3、句中的通假字
或不焉 通
4、古今异义
今之众人 古义 今义
小学而大遗 古义 今义
5、指出活用现象及用法
师道之不传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圣益圣,愚益愚 小学而大遗
不耻相师
6、指出下列句式特点
耻学于师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7、本段的中心句是什么?说说这一段与第一段是怎样联系的?
中心句:
8、这段文字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又是怎样展开论证的?
明确:
【总结表格如下】:
对象 从师的态度 结果
第一组 古之圣人 犹且从师而问焉 是故圣益圣
今之众人 而耻学于师 愚益愚
第二组 择师教子 惑矣
自身耻师
第三组 百工之人 不耻相师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士大夫之族 则群聚而笑之
三、师生共同探讨第三段。
1、诵读第三段,找出疑难点
2、重点词语—— 常 师郯子 郯子之徒 不必 贤
3、翻译本段
4、本段与第二段相反,举圣人例宣扬从师的好风气,同时也照应了前文所提及的那些观点?
明确:
四、诵读第四段,找出疑难点。
1、第四段交代写作的缘起,照应了时代背景。
2、重点词语——古文 六艺 以贻之
3、重点句式——①不拘于时 ②学于余
4、翻译本段
五、巩固整理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词类活用 特殊句式
六、拓展延伸
(一)“其” 字在文中出现17次,用法和意义归类如下:
1、指示代词。那,那些。
①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2、代词。
(一)、人称代词。他,它,他们,它们。
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②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③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④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⑤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⑥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二)、人称代词。表示领有:他的,它的,他们的,它们的。
①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③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三)、人称代词。自己,自己的,我,我的。
①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四)、指示代词。其中的。
①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铿铿焉 (《石钟山记》)
3、句中语气词,表示推测、反问、期望或命令。大概,也许,岂不。
①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二)“之”字在文中出现25次,对它的用法归纳整理。
1、作代词,指代人或事物。 例: 择师而教之
2、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统一关系,相当于这类、这些。 例: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3、作助词,有四种情况:
A、放在定语与中心词之间,可译为“的”。 例: 古之学者
B、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例: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C、宾语前置的标志。 例: 句读之不知
D、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凑足音节,无意义。例: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4、【补充】以前学过的课文中还有三种情况:
①作代词,指代自己。 例: 君将哀而生之乎
②作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例: 蚓无爪牙之利
③作动词,到、往。 例: 吾欲之南海
(三)“师”这个词在文中出现26次,对它的意义和用法归纳整理。
1、作名词,有两种情况——
A、老师。 例: 古之学者必有师
B、专门技艺人。 例: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2、作动词,有三种情况:
A、学习、效法。 例: 吾师道也
B、从师。 例: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C、以……为师。 例: 吾从而师之
(四)宾语前置句式:
宾语通常是放在动词或介词之后。有时候,为了强调宾语,而把宾语放在动词或介词前面,这就叫“宾语前置”。
A、疑问句中(谁、何、胡、奚、曷、安、恶、孰)代词作宾语前置
(1)微斯人吾谁与归?(范仲淹《岳阳楼记》)
(2)大王来何操?(司马迁 《史记·鸿门宴》)
B、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
(1)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
(2)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C、用“之”“是”等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1)句读之不知(韩愈 《师说》)
(2)去我三十里,惟命是听。(《左传·宣公十五年》)
(3)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
七、达标检测
1、下列加点词语含义相同的一组是:BD
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B.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圣人无常师
C.吾从而师之 乃大惊,问所从来
D.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余嘉其能行古道
2、下列各句中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D
A.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C.而耻学于师 不拘于时,学于余
D.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3、从句式特征看,与“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一句相同的一项:A
A.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不拘于时,学于余 D.圣人无常师
4、名句默写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或师焉,或不焉。
(2)今之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孔子曰:三人行,_______________。
(4)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师者, 。
(6)吾师道也, 。
(7)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如是而已。
巩固提升案
一、高考名句:
1、《师说》中,对于为子择师自己却耻于学习这种现象,韩愈最后的评价是:“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2019全国卷3)
2、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韩愈在《师说》中也明了提出了择师的标准是故无贵无贱 无长无少 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也(2007四川卷 2010山东卷)。
3、韩愈在《师说》中说:从师与年纪无关,比自己年纪大的人,闻道在自己之先,要以之为师,而“___生乎吾后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吾从而师之(2014全国大纲卷)
4、韩愈的《师说》是写给少年李蟠的。文末所说的“___好古文____________”,点出李蟠的文章爱好,而“_六艺经传皆通习之_ ”,则说明了李蟠的儒学素养。 (2018全国卷1)
二、文本夯实:
解释文本中重点词语
古之学者( )必有师。师者,所以( )传道受( )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 )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 )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 )道也,夫庸( )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 )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 )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 ),愚人之所以为愚,其( )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 )其身也,则( )耻( )师焉,惑( )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 )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 )相师。士大夫之族( ),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 )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今其智乃( )反不能及,其( )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 )师。孔子师( )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 ),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 )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 )经传( )皆通习之,不拘于( )时,学于( )余。余嘉( )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 )之。
三、句子翻译
1.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2.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3.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4.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5、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
阅读延伸: 未来教师会消失吗(节选)
李镇西
最近,我读到这样一段文字:“考虑到离开教师这个职业的数量以及为了满足联合国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对教师的需求都在大规模增长,用机器取代教师似乎是个不错的选择。机器不会组织工会闹事,机器不会生病,机器不会有压力,机器不用付工资,而且上课出题总能 100%保证表现稳定。谁不喜欢呢?”(《人工智能对于教育行业来说意味着什么?》作者Graham Brown-Martin )
真的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吗?
如果把教育的功能理解为知识传授和技能培训,那GrahamBrown-Martin所设想的情况可能会出现。但教育仅仅是知识传授和技能培训吗?
这涉及到对“教育”的理解。多年片面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所带来的方方面面的“功利主义”,将内涵丰富的“教育”挤压得只剩下两个字:“刷题”;泛滥成灾的“应试教育”使许多人认为,所谓“教育”就是“灌输知识”,就是“传授技能”,就是“训练考法”,就是“死记要点”……不只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也如此。几十年前,“家教”这个词是“家庭教养”的简称,其含义是一个人来自家庭教育的良好修养;但现在“家教”这个词是“家庭教师”的简称,就是补习功课。现在如果有家长想给孩子请个“家教”,可不是说有的请个老师来对孩子进行关于做人教养方面的教育,而是辅导数学、英语等学科知识,所谓“数学家教”“英语家教”等等。从“家教”这个词义的演变,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本来指向人格的“教育”是怎样沦落为赤裸裸的“刷题”的。
既然“教育”如此简单,那对教师的要求就很单一了——只要会熟练地解题、讲题、改题就行。那隔着千里万里通过网络学习,或通过人工智能完成知识和技能的讲解与训练,当然是可以的,而且比人工效率更高。这样一来,教师当然就面临被“淘汰”的可能。
但教育本身并不只是灌输知识和传授技能——知识和技能在教育的过程中,都是人格的载体。那真正的“教育”究竟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精神的提升、人格的引领、情感的熏陶、价值观的引领……一句话,教育是指向人的灵魂的。所有学科知识的学习都是人格形成的渠道之一——虽然是极其重要的渠道。天地人、德智体、真善美……构成了教育丰富多彩的内涵。雅思贝尔斯说:“教育,是关于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和认识的堆积。”事关灵魂,岂能交给没有灵魂的网络与机器人?
即使是教育中最理性的学科教学,也绝不仅仅是一种“客观”的教育活动。教学,作为以课程内容为中介的师生双方教和学的共同活动,它从属于教育,或者说是学校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尽管学科教学是向学生传授系统知识、技能,但这无法抹煞教学过程中应有的人格引领、心灵感染、智慧启迪等人文色彩。教育承载着“价值”,凝聚着“精神”,体现着“人性”……岂能只是冷冰冰的知识?我愿再次强调,学科教学是为人格培养服务的,而不是相反。以教学代替了教育,正是现在教育存在的严重问题。有人将其概括为“教育的教学化”。
再就师生双方的关系而言,教育也呈现出与其他职业不同的特点,这就是教育者情感投入的“主观性”。一位医生在面对病人时,在态度上当然应该真诚热情,但对病情进入专业思考与判断时,特别需要冷静,需要客观,不然会妨碍他对病情的诊断;一位科学家在进行科学实验时,同样需要自己和实验对象保持距离,以严肃理性的态度对待实验对象,从事科学实验。但教育则不然,教育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教育者必须带着思想也带着感情尽可能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换句话说,只有当师生彼此相融、彼此能够听到对方的心跳、能够感受对方的脉搏时,教育才能真正发生。
教育,更多的关注不是因果,不是规律,不是物性,而是价值,是精神,是人性。真正的教育过程,从来就不是师生之间单向的“我讲你听”“我说你练”的工程式的“机械操作”,无论教育者还是被教育者,双方都不是冷冰冰的“程序载体”,而是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情感的人。在教育实践中,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关系不是人与物的关系,而是人与人的关系――准确的说,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必须——或者说已经融为一个整体。
所以,陶行知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只有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到心的深处。”所以,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这首先是人学。每一个儿童,都是一个完整的世界。”中外这两位杰出的教育家,在谈论什么是“教育”时,都不约而同地把目光对准了“人”——人的情感,人的思想,人的心灵世界。
这是没有温度的互联网和人工智能能够达到的吗?
如果教育仅仅是“刷题”,那么只擅长教学生“刷题”的教师的确面临存在的危机——你现在本身就不过是会刷题的“智能人工”而已,那被“人工智能”取代,有什么不可能的呢?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