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故都的秋 导学案(含答案)—高一语文部编版(2019)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4.1故都的秋 导学案(含答案)—高一语文部编版(2019)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高一语文导学案
课题 《故都的秋》 课型 新授 编号
学习目标 1.赏析画面,体味故都秋景的特点。2.通过学习课文,感悟作者的情感。
自主学习案
作者简介
郁达夫是新文学团体创造社的发起人之一,一位为抗日救国而殉难的爱国主义作家。在文学创作的同时,还积极参加各种反帝抗日组织。抗战爆发后,郁达夫下南洋联合当地华侨秘密进行抗日活动,1945年,郁达夫被日军杀害于苏门答腊丛林。195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追认郁达夫为革命烈士。
写作背景
从1921年到1933年4月,郁达夫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 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年2月离杭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得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在游山玩水过程中,写了许多游记,这是他在这段时期创作的主要收获,为我国现代游记的发展作出了贡献。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合作探究案
1.理清文章的结构。
(1—2):总写对北国之秋、江南之秋的不同感受,表达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
(3—11):分写部分,从记叙和议论两部分描写古都纷繁多彩的秋天景象,赞美北国之秋。
(12—13):总括全文,强调南国之秋不及北国之秋,直抒作者对北国之秋的眷恋。
2. 速读课文,找出课文中最能概括故都之秋特点的句子。
“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3.再读课文,作者描绘了故都的秋的几幅图画,请用简短的词语为每幅画面拟写小标题。
秋院晨景、秋槐落蕊、秋蝉残鸣、 秋雨话凉、秋果盛景
4.本文是写故都的秋,但也写到了江南之秋,主要在哪些段落?其作用是什么?作者是抓住江南秋天什么特点来衬托故都的秋的?在结构安排上,为何要一前一后?
(1)主要在2和13自然段,目的是以江南之秋来衬托故都的秋。
(2)分别抓住其“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和“色彩不浓,回味不永”的特点,前者在第2自然段,后者在第13自然段,这样在结构上就形 成了前后呼应。
5.故都的秋景应该是丰富多彩的——有红叶似火的香山,有游人如织的颐和园,有明澈如镜的昆明湖等等,作者为什么不选取这些色彩绚烂的景色,而只选取了表现“清、静、悲凉”的景物来写呢?(联系时代背景及作家的特点,学生讨论、发言 )
(1)作者处在一个黑暗的社会里,思想苦闷,逃避现实,因此,笔下的景物就自然是清、静、悲凉的了。(2)作者当时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多是“静如止水似的遁世文字”,这样看来,作者选择“清、静、悲凉”的景物来写也就不起怪了。(3)郁达夫个性忧郁善感,是个抑郁质的人。
自然景观和主观感情相结合,或者就称为“物我合一”。王国维先生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诗文的最高境界应该是“景”与“人”合为一体,“物”与“我”完美交融。郁达夫先生就以其卓越的艺术才华创造了一种“物我合一”的艺术境界。(景人合一)
课后拓展
得张正字诗
(宋)陈与义
送老茅屋底,天寒人迹稀。
一觞犹有味,万事已无机。
岁暮塔孤立,风生鸦乱飞。
此时张正字,书札到郊扉。
【注】此诗写于宋高宗绍兴五年,此年六月,作者因与宰相赵鼎议事不和,引疾辞官,过着闲散生活。张正字,名嵲,绍兴五年,经陈与义荐举任秘书省正字。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点明自己闲居的境况,蕴含有伤老之情、门可罗雀之意,格调低沉。
B. 颔联紧承首联继续写闲居,与“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表达的忧愁相同。
C. 颈联写景,写诗人所见寺塔孤立、风生鸦飞之景,一静一动,互相映衬。
D. 颈联语调悲凉,与杜甫“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的沉郁风格相似。
【答案】 B
送裴判官自贼中再归河阳幕府①
岑参
东郊未解围,忠义似君稀。
误落胡尘里,能持汉节归。
卷帘山对酒,上马雪沾衣。
却向嫖姚②幕,翩翩去若飞。
注:①安史之乱期间,裴判官在洛阳落入叛军手中,出逃后,欲重归河阳幕府。②嫖姚:指汉代名将霍去病,曾任嫖姚校尉。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本诗从国难起笔,感慨局势艰危,而朝中却罕有忠义报国如裴判官之辈。
B. “胡尘”借指叛军攻势凶猛,此处突出了裴判官落入敌军时的危急形势。
C.用苏武持节归汉的典故,赞扬裴判官主动请缨出使,深入敌营却能保持节操而归。
D.全诗洋溢着守节不移、忠义报国的沸腾热血,读来慷慨豪壮,感奋人心。
【答案】 C
本诗颈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这样写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全诗作答。(6分)
答案:(1)颈联描写了裴判官临行前与诗人卷帘望山,举杯痛饮,别时不顾风雪,策马奔驰的画面。(2)“山对酒”和“雪满衣”渲染了裴判官出行时环境的恶劣。(3)烘托了裴判官归心迫切、急于重返前线杀贼的爱国者形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