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86张PPT)烛之武退秦师【开卷有益】千古传奇一勇士在国家危难面前,你深明大义、义无反顾;在强秦面前,你不卑不亢,能言善辩,聪慧机智。你不计个人得失,处处为郑国安危着想;你义无反顾,殒身不恤赴敌营。岁月给了你太多的落寞与不甘,同时也磨砺了你的沉稳与敏锐。你与秦伯的交锋,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你的胜局,几十年积蓄的能量,终于在一瞬间有了释放和爆发的闪亮时刻。小人物,大英雄!虽是年迈躯,胸有龙虎策!忠、义、勇、智、辩全矣!文化传承与理解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1.走近作者丘明(姓姜,氏丘,名明),华夏人,生于前502年,死于前422年,享年80岁。丘穆公吕印的后代。本名丘明,因其先祖曾任楚国的左史官,故在姓前添“左”字,故称左史官丘明先生,世称“左丘明”,后为鲁国太史。左氏世为鲁国太史,至丘明则约与孔子(前551-前479)同时,而年辈稍晚。他是当时著名史家、学者与思想家,著有《春秋左氏传》《国语》等。他品行高洁,为孔子推崇,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左丘明的最重要贡献在于其所著《春秋左氏传》与《国语》二书。《左传》《国语》对中国传统史学影响深远,对司马迁的《史记》创作尤其具有重要启发。从这个意义讲,左丘明堪为中国传统史学的鼻祖之一。后世或称其为“文宗史圣”“经臣史祖”,或誉为“百家文字之宗,万世古文之祖”。历代帝王多有敕封:唐封经师;宋封瑕丘伯,改封中都伯;明封先儒,改封先贤。今山东泰安肥城市建有丘明中学以纪念其乡先贤左丘明。执着,是对生命最本质的坚守。你虽在晚年双目失明,但强烈的使命使你重新振作起来把几十年来所听到见到的诸侯各国的政闻要事及君臣谋议得失之词,口述给子孙,汇集成卷,终著成了我国现存最早的国别史——《国语》。在逆境中,你便是那无畏的勇者! 左氏叙事之工,文采之富,即以史论,亦当在司马迁、班固之上,不必依傍经书,可以独有千古。(《经学通论·春秋》)2.写作背景本文所叙内容发生在鲁僖公三十年(公元前630年),当时正值春秋初期,周王室日渐衰微,已趋于名存实亡。各诸侯国纷纷扩张势力,角逐霸主地位。文中提到的晋侯即晋文公重耳,秦伯即秦穆公任好,他们两人先后跻身于春秋五霸之中。当时晋国势力强于秦,秦与晋结为姻亲关系,双方为了暂时的共同利益,采取联合行动。楚国当时也有争霸中原的雄心,郑国是晋、秦、楚三国必争之地,为了遏制楚势力向北扩展,秦晋联合出兵攻郑。“春秋无义战”!该词出自《孟子·尽心下》。原指春秋时代没有正义的战争。儒家认为,“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这才是合乎义的,而春秋时代则是“礼崩乐坏”,“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所以没有合乎义的战争。3.相关知识春秋三传《尚书》和《春秋》:“左史记言,右史记事,言为《尚书》,事为《春秋》。”这是中国古代有记载的(甲骨文)最早的两部书。《春秋》是记事的,后多散佚,仅留下经孔子整理的鲁国的《春秋》,汉代有重新编撰整理的“春秋三传”,即《公羊传》《谷(榖)梁传》《左传》。现仅存左丘明编写的《左传》。《春秋》和《左传》是编年体史书。春秋经文,言简义深,如无注释,则无法了解。注释春秋的书,有左氏、公羊、谷(榖)梁三家,称为春秋三传。另有邹氏、夹氏二家,早在汉朝即已失传。所以自汉至今,学者只藉三传研读春秋。自汉以降,学者凭借“三传”研读《春秋》。以左传为主,兼采公谷二家,为研读春秋的正途。春秋与左传的关系《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原名《左氏春秋》,汉朝时又名《春秋左氏》《春秋内传》《左氏》,汉朝以后才多称《左传》。《左传》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的左丘明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左传》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共三十五卷,是儒家经典之一且为十三经中篇幅最长的,在四库全书中列为经部。记述范围从公元前722(鲁隐公元年)至公元前468(鲁哀公二十七年)。《左传》以《春秋》为本,并采用《周志》《晋乘》《郑书》《楚杌》等列国资料,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司马迁《史记·十二诸侯年表》说:“鲁君子左丘明惧弟子人人异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记具论其语,成左氏春秋。”桓谭《新论》进一步认为:“《左氏》经之与传,犹衣之表里,相持而成,经而无传,使圣人闭门思之十年不能知也。”杨伯峻在《左传》一文中归结《左传》传《春秋》的方式共有四种:即“说明《春秋》书法、用事实补充《春秋》、订正《春秋》的错误和增加无经的传文”。春秋笔法是孔子首创,意为写文章点评历史人物和事件时要迂回婉转,含蓄简练,意涵褒贬亦有微言大义一说,即用微言说出大义。经传指儒家经典和解释经典的传,是儒家的重要代表作品及儒家祖述的古代典籍与解释经文的书的合称。语言建构与运用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①晋侯、秦伯 ②以 ③军 ④国 ⑤之 ⑥犹 ⑦子 ⑧许 晋文公和秦穆公。因为。驻扎。国都。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独。尚且。古代对男子的尊称。答应。2.翻译下列句子。(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因为郑文公曾对晋文公无礼,而且还依附楚国。句式特点:介词结构后置。“无礼”的状语“于晋”后置。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亡国了,对您也不利啊!句式特点:判断句。“也”表判断。3.思考:文章写烛之武在受命时,先“辞”后“许”,有什么作用?答案:这段文字看似闲笔,却有重要作用:①交代了烛之武的境况:他是一个不被重用的老臣。②委婉地批评郑伯不能用人,但在关键时刻,作为国君,他尚能接受劝谏,诚恳自责。③点明烛之武深明大义,以国家为重,不计较个人得失。这一内容用粗线条勾勒出烛之武的形象,为下文写他奔赴国难的义勇精神作了必要的铺垫。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①既 ②执事 ③鄙远 ④焉用 ⑤陪 ⑥东道主 ⑦行李 ⑧济 ⑨版 ⑩封 已经。办事的官员,代指对方(秦穆公),表示恭敬。边邑。这里用作动词。远:指郑国。何。增加。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外交使者。渡河。版筑的工事。疆界。这里用作动词。 肆 阙 图 微 因 敝 与 易 武 其 延伸,扩张。侵损,削减。考虑。(假如)没有。依靠。损害。结交,亲附。代替。指使用武力是所应遵守的道义准则。表示祈使。表商量或希望的语气,还是。2.翻译下列句子。(1)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3)夫晋,何厌之有? (4)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译文:如果郑国灭亡对您有好处,冒昧地以此事来打扰您。句式特点:介词结构后置句。状语“于君”置于动词“有益”后。译文:越过其他国家而在远方设置边邑,您知道这事很难办啊。句式特点:判断句,“也”表判断。译文:晋国,有什么满足呢?句式特点:宾语前置句,“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译文:依靠别人的力量,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句式特点:判断句,主语+谓语,构成判断3.思考:烛之武是怎样说服秦伯的?简要谈谈你的看法。答案:烛之武巧妙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处处为秦着想,使秦伯心悦诚服,不仅答应退兵,而且助郑防晋。首先,烛之武站在秦国的立场上,博得秦伯的好感,为进一步说服秦伯提供可能;接着烛之武指出秦、郑相距遥远,因此亡郑只能对晋国有利,对秦国不但没有利益可言,反而因“邻之厚”而显得“君之薄也”。接下来他换了一个角度,阐明郑国存在对秦国的种种好处。随后烛之武又不失时机地从秦、晋两国的历史关系,说明晋国对秦国过河拆桥、忘恩负义的历史事实;最后又从历史说到现实,进一步分析了晋国的贪得无厌,让秦国意识到自己的危险,最终退兵,且留兵驻守。二、巩固自测1.识记字音(1)佚之狐 (2)氾南 (3)夜缒而出 (4)共其乏困 (5)阙秦以利晋 yì fánzhuìgōngquē(6)宫阙 (7)君之薄 (8)日薄西山 (9)薄荷 (10)逢孙 (11)每逢 què báobóbòpángféng2.识记字形(选字组词)(1)上 (阕 阙)(2) 丽(佚 昳)(3) 疵(瑕 暇)(4)戊 变法(戌 戍)(5)对 公堂(簿 薄)阕昳瑕戌簿3.通假字(1)共其乏困 (2)秦伯说,与郑人盟 (3)失其所与,不知 (4)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共”同“供”,供给“说”同“悦”,高兴 “知”同“智”,明智 “已”同“矣”,了4.一词多义(1)微①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②微闻有鼠作作索索 ③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④微斯人,吾谁与归 连词,如果没有,如果不是副词,暗暗地副词,稍微,略微 如果没有,如果不是(2)封①又欲肆其西封 ②既东封郑 ③自寄一封书 名词,疆界名词意动用法,以……为疆界量词(3)若①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②仿佛若有光 ③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 ④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⑤四方之民归之,若水之归下也 如果好像第二人称代词,你比得上好像(4)许①潭中鱼可百许头 ②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 ③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④杂然相许 ⑤问渠那得清如许 约数答应表处所赞同这样(5)鄙①蜀之鄙有二僧 ②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③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④不以臣卑鄙 边界地方庸俗,鄙陋以……为边境见识短浅,粗陋(6)以①以其无礼于晋 ②敢以烦执事 ③越国以鄙远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因为,连词拿,用,介词来,表顺承,连词表顺承,连词把,介词(7)焉①子亦有不利焉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④且焉置土石 ⑤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⑥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语气词,表陈述疑问副词,为什么疑问代词,哪里疑问代词,哪里代词,之兼词,于此5.古今词义(1)敢以烦执事古义: ;今义:掌管某项事情(工作)(的人),可作动词或名词。(2)若舍郑以为①东道主②①古义: ;今义:认为。②古义: ;今义:请客的主人。办事的官员,代指对方(秦穆公),表示恭敬把……作为东方道路上的主人(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古义: ;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义: ;今义:妻子。(5)共其乏困古义: ;今义:疲劳。外交使者那人缺少的东西6.词类活用(1)夜缒而出 (2)朝济而夕设版焉 (3)晋军函陵 (4)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名词作状语,在夜里名词作状语,在早晨,在晚上 名词作动词,驻军,驻扎东,名词作状语,在东边;封,名词意动用法,以……为疆界(5)若不阙秦 (6)邻之厚,君之薄也 (7)越国以鄙远 (8)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9)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动词使动用法,使……减损形容词作动词,变雄厚,变薄弱 鄙,名词意动用法,以……为边邑;远,形容词作名词,边远的地方动词使动用法,使……灭亡动词作名词,恩惠7.文言句式(1)夫晋,何厌之有? (2)以其无礼于晋。 (3)佚之狐言于郑伯。 (4)是寡人之过也。 (5)邻之厚,君之薄也。 宾语前置句,即“夫晋,有何厌”状语后置句,即“以其于晋无礼”状语后置句,即“佚之狐于郑伯言”判断句、省略句,“是”为“这”,省略“是”判断句,“也”表判断8.文学常识《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 历史著作。《左传》也称 、 。作者相传为鲁国的史官 。有人认为它是一部独立的自成体系的具有独立创见的历史著作。它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编年体《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 左丘明9.文化常识(1)侯:封建制度五等爵位(公侯伯子男)的第二等。爵位,君主国家贵族封号的等级。(2)寡人:寡德之人,古代诸侯的谦称。(3)执事:办事的官员,文中是对对方的敬称。(4)东道主:客人从西方来,则称主人为东道主;客人由南方来,则称主人为北道主。后来以“东道主”泛称接待或宴请宾客的主人。思维发展与提升一、合作探究1.当郑国处于危险境地,需烛之武退秦师时,烛之武却流露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的满腹委屈与牢骚。有人说,这点不利于表现烛之武的高大形象,应该删去,你是怎么看的? 明确:烛之武的成功就在于他正确把握了天下形势,并且熟知历史,洞察秦晋之隙,然后凭他的三寸不烂之舌,取得了胜利。生活是一块磨刀石,只有不断砥砺自己,才能保持永远锐利的锋芒。烛之武到了七十多岁的高龄,仍有满腹牢骚,可见他的锐气未减;仍能建功立业,可见他的才华依旧。此前,三朝为官,满腹经纶,却一直不得重用,其间忍受的寂寞痛苦的煎熬,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但烛之武在这种怀才不遇的痛苦中,并没有自暴自弃,更没有妄自菲薄,而是以惊人的毅力在寂寞中图强,饱读经书,关心时事,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终于在人生的最后时刻,也是最为关键的时刻,“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完成人生的最后一击,为自己的一生画上一个完美的感叹号。 2.把握全文中心事件,理顺故事情节的发展线索。明确:全文以烛之武说退秦军为中心。故事先点出了战事爆发的原因,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又为下文“烛之武退秦师”埋下了伏笔。接着写郑国国君决定通过外交途径来解除危机,佚之狐向郑伯推荐了烛之武。郑伯自责,他的情真意切感动了烛之武。烛之武以国家利益为重,决定只身见秦伯,进而阐述保存郑国对秦的好处,利用秦晋的矛盾,指出晋国的贪得无厌,灭郑之后必然要进犯秦国,使秦国意识到与晋订立盟约不助郑的危险,终于达到秦郑为盟的目的。3.烛之武是如何说服秦穆公的? 明确:烛之武为了说服秦穆公退师,采取了高超的攻心战术,大体说来分为五步:第一步,欲扬先抑,以退为进(郑既知亡矣);第二步,阐明利害,动摇秦君(邻之厚,君之薄也);第三步,替秦着想,以利相诱(君亦无所害);第四步,引史为例,挑拨秦晋(君之所知也);第五步,推测未来,劝秦谨慎(唯君图之)。这段说辞只有125字,表现出烛之武高明的心理战术和精彩的外交辞令。他看准了秦晋联合攻郑各有所图,而若取郑则客观上只会对晋有利,而对秦不仅无利,还会招祸。若秦穆公明白了这一层,就很可能反过来弃晋帮郑,烛之武抓住了秦穆公这一心理,晓之以利害,终于打动了对方。而烛之武的说辞更妙之处在于他心里处处为郑着想,但口口声声说的是为秦,这就容易被秦伯接受。整段说辞,分析利害,委婉曲折,面面俱到,步步深入,层层紧逼,句句打动对方,显示出极强的说服力。 4.分析烛之武、佚之狐、郑伯等主要人物形象。明确:烛之武是中心人物。虽然“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满腹的委屈和牢骚,但在国难当头时,深明大义,以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只身赴敌营,以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消除了郑国的危机。不卑不亢,委婉曲折,步步深入,说服了秦伯,具有较强的感染力。佚之狐是个慧眼识英雄的伯乐。“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说明佚之狐对烛之武的外交才能有足够的了解,对郑、秦、晋三国的形势有充分的洞察力和预见性。郑伯则是个勇于自责的上级领导人。当郑国处于危险境地,需烛之武退秦师时,烛之武却流露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的牢骚。对此,郑伯先是以“是寡人之过也”来自责,从谏如流,情真意切,并欲扬先抑,设想假如郑国灭亡的话,对烛之武也无好处。这种透彻的分析、诚意的表白,终于感动了烛之武,使之临危受命,义无反顾赴敌营。5.烛之武为什么对秦穆公说晋国会“阙秦以利晋”? 明确:烛之武为了解除“秦晋围郑”的危机,必须搞垮秦晋联盟。如果只说郑国的灭亡对秦并没有实际好处,还不足以说服秦穆公退兵,因此只有挑拨秦晋两国的关系。烛之武先说晋国曾经“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是对秦国的背信弃义,又说郑国灭亡以后,晋国不仅会“东封郑”,还必然会“又欲肆其西封”,造成对秦的威胁。前面说的是已成的事实,后面说的却是虚构的假象,目的在于使秦穆公警惕晋国的侵略野心,从而达到破坏秦晋联盟的目的。 6.烛之武为什么要提起“朝济而夕设版焉”这段秦晋交往的往事?明确:晋惠公想借助秦国的力量回国为君,便许诺秦穆公,事成之后,把焦、瑕两座城池献给秦穆公,作为出兵援助的报酬。晋惠公在秦穆公的帮助下回国并当上国君后,就拒不承认当初的许诺了。现在烛之武对秦穆公本人提起这段往事,看上去是想通过让秦穆公想起不愉快的往事来离间秦晋关系,其实这还包含着一层类比说理:当年您被晋国国君的虚假许诺所骗,为他出了力却一无所获;如今您又和晋国国君联合起来围郑,您恐怕还会上当,在灭郑以后一无所获。烛之武不是用攻击和谩骂晋的方式来离间秦晋联盟(真这样做恐怕一点作用也不起),而是通过列举事实以及隐含在事实中的道理来说服秦穆公,正因为如此,才能使“秦伯说,与郑人盟”。二、归纳总结语言特色说理透辟,善于辞令。这篇文章的中心是烛之武说秦君。这个主题本身,决定了它必须着意描绘人物语言,使辞令引人入胜。晓之以利害,使秦君不能不听从他的说辞。烛之武斗争策略的巧妙还表现在,他奉命去说秦君,完全是为了郑国的利益,而他在说辞里表现的是处处为秦国着想,处处替秦国说话,这就更容易入秦君之耳。一个面临亡国之危的小国使臣,面对大国的君主,能够不亢不卑,从容辞令,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语言的分寸,掌握得恰到好处。说辞委婉曲折,面面俱到,从亡郑于秦无益,说到秦、晋历史关系,说到晋国灭郑之后必然进犯秦国,步步深入,层层紧逼,句句打动对方,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其语言艺术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写法归纳结构精巧。秦帮晋围郑目的是扩张领土,与郑国并没有多大的恩怨,这为烛之武瓦解秦晋联盟作了铺垫。“夜缒而出”照应了“晋侯、秦伯围郑”“国危矣”,“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为烛之武见秦伯作了铺垫。有情节,吸引人。本文是外交辞令,但作者在记叙过程中注意情节的安排。如郑国被秦晋两个大国围攻,很危险。佚之狐向郑伯推荐了烛之武,郑伯也同意用烛之武,而且是亲自去请,没想到烛之武不给郑伯这个面子,还发牢骚,本以为郑伯一定会生气不用烛之武了,没想到郑伯还做了自我批评,并从烛之武的角度出发让烛之武出使秦营。塑造了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塑造了敢在国君面前发牢骚、敢于临危受命、敢于为郑国的存亡而只身出使秦国、运用口才成功劝退秦伯的烛之武的光辉形象。审美鉴赏与创造一、源头活水,积累妙用(一)素材这样积累1.在教材中提炼(1)年迈未敢忘忧国曹操诗云:“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烛之武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即使年纪老迈,但仍然在国家危难之时,挺身而出,义无反顾;在强秦面前,烛之武不卑不亢,能言善辩,聪慧机智。他的不计个人得失,处处为郑国安危着想的爱国主义精神,他的义无反顾赴敌营的信心和勇气都值得我们学习。相关链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趋避之。——林则徐青春不是年华,而是心境;青春不是粉面、红唇、柔膝,而是坚强的意志、恢弘的想象、炙热的恋情;青春是生命深处的自在涌流。(2)智慧就是力量,巧妙的论辩能够化解干戈。从某种意义上讲,智慧、才辩就是力量。烛之武孤身一人,深入虎穴,面对虎狼之国的强秦君主秦伯,他先利诱,满足了秦伯的贪欲,继而以巧妙的离间战术,瓦解了秦晋联盟,最后,终于使秦兵不战而退。英雄末路,人生虚掷,那份悲哀,那份感伤,与老杜的“长使英雄泪满襟”的嘘叹是何等的神之契合!相关链接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刘勰《文心雕龙·论说》(3)把握机会,可以改变自己的人生。虽然岁月给了烛之武太多的落寞,但他没有放弃自己,把握住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他孤身深入虎穴,与秦伯进行了面对面的交锋,把几十年积蓄的能量在瞬间发挥出来。“机会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只是这机遇来得太迟了一点儿,而且是冒着亡国的危险。但如果不是秦晋围郑,烛之武恐怕真得“骈死于槽枥之间”,湮灭于历史的风雨之中了。你说出的每句话,有时就像一块石头,砸到人家身上使人受伤;有时它像春日的和风,轻拂而过让人倍感舒心。这就是语言的力量啊。相关链接①一个明智的人总是抓住机遇,把它变成美好的未来。——托·富勒②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佚名③愚蠢的行动,能使人陷于贫困;投合时机的行动,却能令人致富。——克拉克④机会对于不能利用它的人又有什么用呢?正如风只对于能利用它的人才是动力。——西蒙⑤机会不会上门来找,只有人去找机会。——狄更斯2.在名句中选择①“辩才”是一种将真理转化为语言的能力,而所使用的语言又能让聆听者完全理解。——爱默生②恰当地用字极具威力,每当我们用对了字眼……我们的精神和肉体都会有很大的转变,就在电光石火之间。——马克·吐温③如果你要使别人喜欢你,如果你想让他人对你产生兴趣,你注意的一点是:谈论别人感兴趣的事情。——戴尔·卡耐基④愈坏的消息,应该用愈多的气力沟通它。——安德鲁·S·葛洛夫⑤与人交谈一次,往往比多年闭门劳作更能启发心智。思想必定是在与人交往中产生,而在孤独中进行加工和表达。——列夫·托尔斯泰⑥有效的沟通取决于沟通者对话题的充分掌握,而非措词的甜美。——安德鲁·S·葛洛夫⑦不愿说理是固执;不会说理是傻瓜;不敢说理是奴隶。——德拉蒙德3.在现实中聚焦壮烈牺牲的歼击机飞行员——张超那4.4秒,祖国失去了优秀的儿子,你循着英雄的传奇而来,向着大海的方向去降落。你对准航母的跑道,再次起飞,你是战友的航标。张超,男,30岁,海军某舰载航空兵部队正营职中队长,一级飞行员。2016年4月27日,张超在驾驶舰载战斗机进行陆基模拟着舰接地时,突发电传故障,危急关头,他果断处置,尽最大努力保住战机,推杆无效、被迫跳伞,坠地受重伤,经抢救无效壮烈牺牲。此前,张超是“海空卫士”王伟生前所在部队优秀的三代机飞行员,全团6名“尖刀”队员中最年轻的一员,曾数十次带弹紧急起飞驱离外军飞机。两弹一星元勋——程开甲1946年8月,程开甲赴英留学。新中国成立后,程开甲放弃了国外优厚条件回到中国,1960年,加入到我国核武器研究的队伍,从此消失20余年。从1963年第一次踏进罗布泊到1985年,程开甲一直生活在核试验基地,为开创中国核武器研究和核试验事业,倾注了全部心血和才智。程开甲设计了中国第一个具有创造性和准确性的核试验方案,设计和主持包括首次原子弹、氢弹,导弹核武器、平洞、竖井和增强型原子弹在内的几十次试验。颁奖辞:空投 平洞 竖井朔风 野地 黄沙戈壁寒暑成大器于无声处起惊雷一片赤诚 一生奉献一切都和祖国紧紧相连黄沙百战穿金甲甲光向日金鳞开(二)素材这样运用文一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烛之武秦晋联军兵临城下,郑国危如累卵。国难面前,烛之武临危受命、孤身出城;强秦帐内,烛之武不卑不亢、字字珠玑。终于,谈笑间,化干戈为玉帛。烛之武深明大义、不计个人得失的爱国情操,义无反顾、独闯秦营的英雄气概,虽历经了两千多年时光流水的冲刷,但依然能放射出熠熠夺目的光华!他没有多少抱怨,说的只是谦逊的“无能为也已”;没有怎么推辞,做的只是慨然“许之”“夜缒而出”。于是,一个一直模糊的身影,在历史的这一刻,变高大、变清晰。当一个须发尽白、手无缚鸡之力的老人,在月隐风高的夜晚,被人用绳子拴着放到围有层层虎狼之师的孤城外;当一个步履蹒跚、牙落齿摇的老人,在冰冷刺骨的寒风里,揉着酸痛的腰肢走进剑拔弩张的秦军大营,这需要怎样的坚定和无畏!无论他是成功还是失败,千载之后的我们都应该为他的忠诚和勇敢高声喝彩!烛之武不卑不亢,斗智斗勇,凭借自己的胆量和智慧,保全了郑国。能在国家危亡面前不避不让、甘心赴汤蹈火的动力和根源,是他那火热的爱国之心和强烈的爱国意识。应用角度 责任 爱国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国家利益高于一切 个人与国家 默默积蓄与一鸣惊人文二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读《烛之武退秦师》据冯梦龙编的《东周列国演义》记载,烛之武,考城人,是三朝老臣,但始终得不到升官,在郑国一直担任“圉正”(养马的长官),大概相当于《西游记》里所说的“弼马温”吧。被举荐使秦时,已年过七十,须发皆白,身子伛偻,步履蹒跚。应该说,这么一个糟老头,又长期待在一个平凡的岗位上,得不到好的待遇,就算有满身锋芒,也该消磨殆尽了吧。但烛之武使秦时,“夜缒而出”,孤身一人,也许还拄着拐,迎着秦兵而去,气定神闲,踌躇满志,西北风吹到他的脸上,须发飘飘,那神态,那情状,必定是十分潇洒的!他的潇洒来自他的自信,他的自信源于他的才华。当郑国被围之际,首先郑国大夫叔詹向郑伯推荐的是佚之狐,但佚之狐显然缺乏自信,他对郑伯说:“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在关键时刻能被人记起,这说明烛之武虽然身居“圉正”,但他的才华应该是声名远播,得到大家的承认的。被郑伯召见时,他说:“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这话绝不是他的自谦,当然也不是他存心拒绝,他如果无意为之,是大可以不应召的,况且年岁也大了,正可以谎称病了什么的,何必要不辞辛劳呢?他应召而来了,说明他早已打定主意了。但他当然知道趁机发发牢骚,摆摆架子,一来无碍大局,二来也可以发泄心中多年的怨恨,说不定还能赢得郑伯的愧疚和自责。艺高人胆大,聪明的他当然不会放过这难得的机会。但这机会只是属于有真才实学的人,徒有虚名不够自信的人是不敢这么“放肆”的。出使到秦军,见到秦穆公,烛之武面无惧色,娓娓道来,回顾历史,指出晋君言而无信,贪得无厌,对秦国忘恩负义;展望未来,若灭了郑,则肥了晋国,而无益于秦,而且晋壮大之后,必定会成为秦国的最大威胁。秦伯当然不愿意做“东郭先生”喽,于是不但退军,还派人帮助守卫郑国。烛之武可谓是个口悬河汉、舌摇山岳的人,他的一番话可真是:说时石汉皆开眼,道破泥人也点头。红日朝升能夜出,黄河东逝可西流。烛之武的成功就在于他正确把握天下形势,并且熟知历史,洞察秦晋之隙,然后凭他的三寸不烂之舌“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生活是一块磨刀石,只有不断砥砺自己,才能保持永远锐利的锋芒。烛之武到了七十多岁的高龄,仍有满腹牢骚,可见他的锐气未减;仍能建功立业,可见他的才华依旧。此前,三朝为官,满腹经纶,却一直不得重用,其间忍受的寂寞痛苦的煎熬,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但烛之武在这种怀才不遇的痛苦中,并没有自暴自弃,更没有妄自菲薄,而是以惊人的毅力在寂寞中图强,饱读经书,关心时事,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终于在人生的最后时刻,也是最为关键的时刻,“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完成人生的最后一击,为自己一生画上一个完美的感叹号。时代铸就英雄。烛之武的时代早已过去,但烛之武的人生之路,至今还启示着今天的我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应该爱岗敬业;即使暂处逆境,也应该不断磨砺自己,以至终成大器!诗歌赵季茂通判惠诗走笔奉和十篇(之一)岳珂天巧与天宜,雕锼焉用诗。冥鸿吾自爱,隐豹彼何知。牧笛方堪听,胡笳不奈吹。伤时烛之武,老矣不能为。注释 ①宋公:宋襄公,名兹父。前638年,宋伐楚,楚救郑,这年冬天宋楚两军交战于泓。②大司马:掌管军政、军赋的官职,这里指公孙固。③赦:赦免。因为宋是商的后代,商已被周所灭,故有此言。④泓:泓水,在今河南省柘(zhè)城县西,是古渔水的支流。⑤既成列:已经摆好阵势。⑥济:渡过。⑦司马:统帅军队的高级长官,此指目夷,字子鱼。⑧陈:通“阵”,这里作动词,即摆好阵势。⑨门官歼焉:门馆,国君的卫士。国君卫队被歼灭。⑩咎:怪罪,归罪,指责。 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重,再次。禽,通“擒”,俘虏。二毛,头发斑白的人,指代老人。这句意思是,君子不伤害已经受伤的人,不捉拿头发花白的人。 以:阻,迫也。隘,险也。不迫人于险。 不鼓不成列:鼓,击鼓(进军)名词做动词。不成列,没有摆开阵势的(军队)。 勍(qíng)敌:强敌,劲敌。勍,强而有力。 隘:隘,这里作动词,处在险隘之地。 胡耇(gǒu苟):年纪很大的人。胡,年老。赏读 在此篇文章中,体现了宋襄公是个目光短浅的君主。既然要讲仁慈,为何要与人为敌呢?既然为敌了,却偏又讲起仁慈来了。实在是前后矛盾。若要对敌人讲仁慈,必先得自己立于不败之地,方可讲得,否则不但受了伤,丢了性命便是连讲仁慈的本钱也丧失了啊。再不,就必须消敌于无形,我不为人人之敌,人人亦不以我为敌,那才是最大的仁慈!宋襄公对敌人的仁慈,也正是对自己的残忍,子鱼在此之间,倒显得很倒霉,辅佐了这样一个‘妇人之仁’的君主了,作者主要描绘的是一个迂腐,愚昧的君主。注释 ①王孙满对楚子:王孙满,周大夫,周共王的玄孙。对,回答。楚子,楚庄王,公元前613年至前591年在位。②陆浑之戎:古戎人的一支。也叫允姓之戎。③雒(luò):指雒水,今作洛水。④观兵于周疆:检阅军队以显示军威。疆,边境。⑤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定王,襄王的孙子,名瑜,周朝第二十一位王。劳,慰劳。⑥鼎:即九鼎。相传夏禹收九牧所贡金铸成九个大鼎,象征九州,三代时奉为传国之宝,也是王权的象征。楚庄王问鼎的大小轻重,反映他对王权的觊觎。⑦贡金九牧:贡,把物品进献给天子。金,指青铜。九牧,即九州。传说古代把天下分为九州,州的长官叫牧。贡金九牧,是“九牧贡金”的倒装,犹言天下贡金。⑧铸鼎象物:用九州的贡金铸成鼎,把画下来的各种东西的图象铸在鼎上。⑨神奸:鬼神怪异之物。⑩不逢不若:不会遇到不顺的东西。逢,遇。若,顺、顺从。 螭魅罔两:螭魅(chī mèi):也作“魑魅”,传说山林里能害人的妖怪。罔两(wǎng liǎng):传说中河川里的精怪。 以承天休:休,荫庇,保佑。接受上天的福佑。 昏德:昏乱的行为。 载祀六百:年代。载和祀都是年的意思。赏读 楚庄王经过多年努力此时已是霸主,面对日益衰弱的周王室,问鼎的大小轻重,是对王权严重的挑衅。周大夫王孙满由楚庄王问鼎敏感地意识到他吞并天下的野心,用“在德不在鼎”反驳他,维护了周王室的尊严,摧挫打击了楚庄王的嚣张气焰。夏、商、周三代以九鼎为传国宝,九鼎成为王权的象征。后世以“问鼎”比喻篡逆野心。阅读三《左传》名句赏析1.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左传·成公四年》【译文】不是一个民族、不是一个国家的人,因为立场不同,站的角度不同,心里的想法和目标就不会相同。2.国之兴也,视民如伤,是其福也;其亡也,以民为土芥,是其祸也。——《左传·哀公元年》【译文】国家在兴盛的时候,国君把人民当做伤员一般的关爱,这是他的洪福;国家将要灭亡的时候,国君把百姓的生命当作草芥,这就为他埋下了祸根。3.人心之不同,如其面焉。——《左传·襄公三十一年》【译文】人的心思各不相同,就好像天底下没有完全一模一样的人一样。4.量力而动,其过鲜矣。——《左传·僖公二十年》【译文】做人要有自知之明,凡事量力而行,留有余地,就不容易出现过错。5.临祸忘忧,忧必及之。——《左传·庄公二十年》【译文】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如果灾祸马上就要临头了,还盲目乐观,不知道引起警惕和提前预防,那么灾难就很难避免了。6.吃一堑,长一智。——《左传·昭公二十九年》【译文】人只有在逆境的时候,才能得到迅速的成长。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经历的磨难、坎坷越多,人生经验就越丰富,心智成熟的也就越快。7.众叛亲离,难以济矣。——《左传·隐公四年》【译文】人活在这个世界上,不可能离开与别人的互助合作,如果弄到众叛亲离的地步,那这个人也就无法挽救了。8.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译文】一篇毫无文采、没有内涵的文章,别人看一遍就不想再看第二遍了,肯定就不会长久流传下去了。9.辅车相依,唇亡齿寒。——《左传·僖公五年》【译文】颊骨和齿床互相依靠;失去嘴唇的保护,牙齿就会感到寒冷。用来形容关系非常密切,互相依存。10.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左传·宣公十五年》【译文】这是宋国和楚国讲和时候的盟誓:你不欺骗我,我也不欺骗你。其实是此地无银三百两,如果彼此之间真诚合作,互相信任,还用签订一纸盟约吗?11.欲加之罪,其无辞乎。——《左传·僖公十年》【译文】别人如果真心想陷害你,总会找到理由和借口,防不胜防。12.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左传·庄公二十四年》【译文】俭朴,是所有美德共有的品质;奢侈是所有恶行里面危害最大的。13.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左传·庄公十年》【译文】打仗就是靠军队的士气,第一次击鼓最能激起大家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会衰弱一点;第三次击鼓,大家的士气就已经发泄完了。14.外举不弃仇,内举不失亲。——《左传·襄公二十一年》【译文】比喻为官正直无私。选贤任能的时候,对于外人,不会因为是仇人就不举荐他;对于家人,也不会因为怕别人说闲话就不推荐。15.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宣公二年》【译文】人非圣贤,哪个人敢说自己不会犯下过错呢?犯错并不可怕,关键是态度问题。如果能够知错就改,就比什么都好了。16.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左传·襄公十一年》【译文】世事难料,人生无常。越是在顺利优越的环境下,越是要提高警惕,考虑可能会发生的危险,只要思想和行为上有所准备,就不会出现太大的过患了。17.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左传·庄公十年》【译文】形容位高权重者目光短浅,没有深谋远虑。18.为政者不赏私劳,不罚私怨。——《左传·阳公五年》【译文】意思是执政的人不能以公徇私。不能因为个人功劳而奖励他,也不能因为个人私仇而惩罚他,要公事公办,公私分明。19.无德而禄,殃也。——《左传·闵公二年》【译文】享受国家俸禄的人,就要有一定的道德品行,为人民作出榜样。如果没有道德修养,却拿着国家的俸禄,那就要大祸临头了。20.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左传·僖公三十三年》【译文】一旦放走了敌人,就可能给后面几代人留下隐患。第2课 烛之武退秦师【开卷有益】千古传奇一勇士在国家危难面前,你深明大义、义无反顾;在强秦面前,你不卑不亢,能言善辩,聪慧机智。你不计个人得失,处处为郑国安危着想;你义无反顾,殒身不恤赴敌营。岁月给了你太多的落寞与不甘,同时也磨砺了你的沉稳与敏锐。你与秦伯的交锋,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你的胜局,几十年积蓄的能量,终于在一瞬间有了释放和爆发的闪亮时刻。小人物,大英雄!虽是年迈躯,胸有龙虎策!忠、义、勇、智、辩全矣!文化传承与理解——知识积累,素养提升1.走近作者丘明(姓姜,氏丘,名明),华夏人,生于前502年,死于前422年,享年80岁。丘穆公吕印的后代。本名丘明,因其先祖曾任楚国的左史官,故在姓前添“左”字,故称左史官丘明先生,世称“左丘明”,后为鲁国太史。左氏世为鲁国太史,至丘明则约与孔子(前551-前479)同时,而年辈稍晚。他是当时著名史家、学者与思想家,著有《春秋左氏传》《国语》等。他品行高洁,为孔子推崇,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左丘明的最重要贡献在于其所著《春秋左氏传》与《国语》二书。《左传》《国语》对中国传统史学影响深远,对司马迁的《史记》创作尤其具有重要启发。从这个意义讲,左丘明堪为中国传统史学的鼻祖之一。后世或称其为“文宗史圣”“经臣史祖”,或誉为“百家文字之宗,万世古文之祖”。历代帝王多有敕封:唐封经师;宋封瑕丘伯,改封中都伯;明封先儒,改封先贤。今山东泰安肥城市建有丘明中学以纪念其乡先贤左丘明。执着,是对生命最本质的坚守。你虽在晚年双目失明,但强烈的使命使你重新振作起来把几十年来所听到见到的诸侯各国的政闻要事及君臣谋议得失之词,口述给子孙,汇集成卷,终著成了我国现存最早的国别史——《国语》。在逆境中,你便是那无畏的勇者!左氏叙事之工,文采之富,即以史论,亦当在司马迁、班固之上,不必依傍经书,可以独有千古。(《经学通论·春秋》)2.写作背景本文所叙内容发生在鲁僖公三十年(公元前630年),当时正值春秋初期,周王室日渐衰微,已趋于名存实亡。各诸侯国纷纷扩张势力,角逐霸主地位。文中提到的晋侯即晋文公重耳,秦伯即秦穆公任好,他们两人先后跻身于春秋五霸之中。当时晋国势力强于秦,秦与晋结为姻亲关系,双方为了暂时的共同利益,采取联合行动。楚国当时也有争霸中原的雄心,郑国是晋、秦、楚三国必争之地,为了遏制楚势力向北扩展,秦晋联合出兵攻郑。“春秋无义战”!该词出自《孟子·尽心下》。原指春秋时代没有正义的战争。儒家认为,“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这才是合乎义的,而春秋时代则是“礼崩乐坏”,“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所以没有合乎义的战争。3.相关知识春秋三传《尚书》和《春秋》:“左史记言,右史记事,言为《尚书》,事为《春秋》。”这是中国古代有记载的(甲骨文)最早的两部书。《春秋》是记事的,后多散佚,仅留下经孔子整理的鲁国的《春秋》,汉代有重新编撰整理的“春秋三传”,即《公羊传》《谷(榖)梁传》《左传》。现仅存左丘明编写的《左传》。《春秋》和《左传》是编年体史书。春秋经文,言简义深,如无注释,则无法了解。注释春秋的书,有左氏、公羊、谷(榖)梁三家,称为春秋三传。另有邹氏、夹氏二家,早在汉朝即已失传。所以自汉至今,学者只藉三传研读春秋。自汉以降,学者凭借“三传”研读《春秋》。以左传为主,兼采公谷二家,为研读春秋的正途。春秋与左传的关系《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原名《左氏春秋》,汉朝时又名《春秋左氏》《春秋内传》《左氏》,汉朝以后才多称《左传》。《左传》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的左丘明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左传》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共三十五卷,是儒家经典之一且为十三经中篇幅最长的,在四库全书中列为经部。记述范围从公元前722(鲁隐公元年)至公元前468(鲁哀公二十七年)。《左传》以《春秋》为本,并采用《周志》《晋乘》《郑书》《楚杌》等列国资料,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司马迁《史记·十二诸侯年表》说:“鲁君子左丘明惧弟子人人异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记具论其语,成左氏春秋。”桓谭《新论》进一步认为:“《左氏》经之与传,犹衣之表里,相持而成,经而无传,使圣人闭门思之十年不能知也。”杨伯峻在《左传》一文中归结《左传》传《春秋》的方式共有四种:即“说明《春秋》书法、用事实补充《春秋》、订正《春秋》的错误和增加无经的传文”。春秋笔法是孔子首创,意为写文章点评历史人物和事件时要迂回婉转,含蓄简练,意涵褒贬亦有微言大义一说,即用微言说出大义。经传指儒家经典和解释经典的传,是儒家的重要代表作品及儒家祖述的古代典籍与解释经文的书的合称。语言建构与运用——新知预习,语言构建作业时间:20分钟一、预习自测(一)阅读课文下面自然段,完成相应问题。晋侯、秦伯①围郑,以②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③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④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⑤壮也,犹⑥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⑦,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⑧之。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①晋侯、秦伯 ②以 ③军 ④国 ⑤之 ⑥犹 ⑦子 ⑧许 2.翻译下列句子。(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译文: 句式特点: (2)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译文: 句式特点: 3.思考:文章写烛之武在受命时,先“辞”后“许”,有什么作用?(二)阅读课文下面自然段,完成相应问题。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①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②。越国以鄙远③,君知其难也。焉用④亡郑以陪⑤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⑥,行李⑦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⑧而夕设版⑨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⑩郑,又欲肆 其西封,若不阙 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 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 夫人之力不及此。因 人之力而敝 之,不仁;失其所与 ,不知;以乱易 整,不武 。吾其 还也。”亦去之。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①既 ②执事 ③鄙远 ④焉用 ⑤陪 ⑥东道主 ⑦行李 ⑧济 ⑨版 ⑩封 肆 阙 图 微 因 敝 与 易 武 其 2.翻译下列句子。(1)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译文: 句式特点: (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译文: 句式特点: (3)夫晋,何厌之有?译文: 句式特点: (4)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译文: 句式特点: 3.思考:烛之武是怎样说服秦伯的?简要谈谈你的看法。二、巩固自测1.识记字音(1)佚之狐 (2)氾南 (3)夜缒而出 (4)共其乏困 (5)阙秦以利晋 (6)宫阙 (7)君之薄 (8)日薄西山 (9)薄荷 (10)逢孙 (11)每逢 2.识记字形(选字组词)(1)上 (阕 阙)(2) 丽(佚 昳)(3) 疵(瑕 暇)(4)戊 变法(戌 戍)(5)对 公堂(簿 薄)3.通假字(1)共其乏困 (2)秦伯说,与郑人盟 (3)失其所与,不知 (4)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4.一词多义(1)微①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②微闻有鼠作作索索 ③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④微斯人,吾谁与归 (2)封①又欲肆其西封 ②既东封郑 ③自寄一封书 (3)若①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②仿佛若有光 ③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 ④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⑤四方之民归之,若水之归下也 (4)许①潭中鱼可百许头 ②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 ③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④杂然相许 ⑤问渠那得清如许 (5)鄙①蜀之鄙有二僧 ②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③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④不以臣卑鄙 (6)以①以其无礼于晋 ②敢以烦执事 ③越国以鄙远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7)焉①子亦有不利焉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④且焉置土石 ⑤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⑥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5.古今词义(1)敢以烦执事古义: ;今义:掌管某项事情(工作)(的人),可作动词或名词。(2)若舍郑以为①东道主②①古义: ;今义:认为。②古义: ;今义:请客的主人。(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古义: ;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义: ;今义:妻子。(5)共其乏困古义: ;今义:疲劳。6.词类活用(1)夜缒而出 (2)朝济而夕设版焉 (3)晋军函陵 (4)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5)若不阙秦 (6)邻之厚,君之薄也 (7)越国以鄙远 (8)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9)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7.文言句式(1)夫晋,何厌之有? (2)以其无礼于晋。 (3)佚之狐言于郑伯。 (4)是寡人之过也。 (5)邻之厚,君之薄也。 8.文学常识《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 历史著作。《左传》也称 、 。作者相传为鲁国的史官 。有人认为它是一部独立的自成体系的具有独立创见的历史著作。它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9.文化常识(1)侯:封建制度五等爵位(公侯伯子男)的第二等。爵位,君主国家贵族封号的等级。(2)寡人:寡德之人,古代诸侯的谦称。(3)执事:办事的官员,文中是对对方的敬称。(4)东道主:客人从西方来,则称主人为东道主;客人由南方来,则称主人为北道主。后来以“东道主”泛称接待或宴请宾客的主人。思维发展与提升——合作学习,疑点探析一、合作探究1.当郑国处于危险境地,需烛之武退秦师时,烛之武却流露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的满腹委屈与牢骚。有人说,这点不利于表现烛之武的高大形象,应该删去,你是怎么看的?答: 2.把握全文中心事件,理顺故事情节的发展线索。答: 3.烛之武是如何说服秦穆公的?答: 4.分析烛之武、佚之狐、郑伯等主要人物形象。答: 5.烛之武为什么对秦穆公说晋国会“阙秦以利晋”?答: 6.烛之武为什么要提起“朝济而夕设版焉”这段秦晋交往的往事?答: 二、归纳总结语言特色说理透辟,善于辞令。这篇文章的中心是烛之武说秦君。这个主题本身,决定了它必须着意描绘人物语言,使辞令引人入胜。晓之以利害,使秦君不能不听从他的说辞。烛之武斗争策略的巧妙还表现在,他奉命去说秦君,完全是为了郑国的利益,而他在说辞里表现的是处处为秦国着想,处处替秦国说话,这就更容易入秦君之耳。一个面临亡国之危的小国使臣,面对大国的君主,能够不亢不卑,从容辞令,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语言的分寸,掌握得恰到好处。说辞委婉曲折,面面俱到,从亡郑于秦无益,说到秦、晋历史关系,说到晋国灭郑之后必然进犯秦国,步步深入,层层紧逼,句句打动对方,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其语言艺术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写法归纳结构精巧。秦帮晋围郑目的是扩张领土,与郑国并没有多大的恩怨,这为烛之武瓦解秦晋联盟作了铺垫。“夜缒而出”照应了“晋侯、秦伯围郑”“国危矣”,“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为烛之武见秦伯作了铺垫。有情节,吸引人。本文是外交辞令,但作者在记叙过程中注意情节的安排。如郑国被秦晋两个大国围攻,很危险。佚之狐向郑伯推荐了烛之武,郑伯也同意用烛之武,而且是亲自去请,没想到烛之武不给郑伯这个面子,还发牢骚,本以为郑伯一定会生气不用烛之武了,没想到郑伯还做了自我批评,并从烛之武的角度出发让烛之武出使秦营。塑造了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塑造了敢在国君面前发牢骚、敢于临危受命、敢于为郑国的存亡而只身出使秦国、运用口才成功劝退秦伯的烛之武的光辉形象。审美鉴赏与创造——素材积累,读写迁移一、源头活水,积累妙用(一)素材这样积累1.在教材中提炼(1)年迈未敢忘忧国曹操诗云:“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烛之武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即使年纪老迈,但仍然在国家危难之时,挺身而出,义无反顾;在强秦面前,烛之武不卑不亢,能言善辩,聪慧机智。他的不计个人得失,处处为郑国安危着想的爱国主义精神,他的义无反顾赴敌营的信心和勇气都值得我们学习。青春不是年华,而是心境;青春不是粉面、红唇、柔膝,而是坚强的意志、恢弘的想象、炙热的恋情;青春是生命深处的自在涌流。相关链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趋避之。——林则徐(2)智慧就是力量,巧妙的论辩能够化解干戈。从某种意义上讲,智慧、才辩就是力量。烛之武孤身一人,深入虎穴,面对虎狼之国的强秦君主秦伯,他先利诱,满足了秦伯的贪欲,继而以巧妙的离间战术,瓦解了秦晋联盟,最后,终于使秦兵不战而退。英雄末路,人生虚掷,那份悲哀,那份感伤,与老杜的“长使英雄泪满襟”的嘘叹是何等的神之契合!相关链接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刘勰《文心雕龙·论说》(3)把握机会,可以改变自己的人生。虽然岁月给了烛之武太多的落寞,但他没有放弃自己,把握住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他孤身深入虎穴,与秦伯进行了面对面的交锋,把几十年积蓄的能量在瞬间发挥出来。“机会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只是这机遇来得太迟了一点儿,而且是冒着亡国的危险。但如果不是秦晋围郑,烛之武恐怕真得“骈死于槽枥之间”,湮灭于历史的风雨之中了。你说出的每句话,有时就像一块石头,砸到人家身上使人受伤;有时它像春日的和风,轻拂而过让人倍感舒心。这就是语言的力量啊。相关链接①一个明智的人总是抓住机遇,把它变成美好的未来。——托·富勒②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佚名③愚蠢的行动,能使人陷于贫困;投合时机的行动,却能令人致富。——克拉克④机会对于不能利用它的人又有什么用呢?正如风只对于能利用它的人才是动力。——西蒙⑤机会不会上门来找,只有人去找机会。——狄更斯乐观主义者从每一个灾难中看到机遇,而悲观主义者从每一个机遇中看到灾难。2.在名句中选择①“辩才”是一种将真理转化为语言的能力,而所使用的语言又能让聆听者完全理解。——爱默生②恰当地用字极具威力,每当我们用对了字眼……我们的精神和肉体都会有很大的转变,就在电光石火之间。——马克·吐温③如果你要使别人喜欢你,如果你想让他人对你产生兴趣,你注意的一点是:谈论别人感兴趣的事情。——戴尔·卡耐基④愈坏的消息,应该用愈多的气力沟通它。——安德鲁·S·葛洛夫⑤与人交谈一次,往往比多年闭门劳作更能启发心智。思想必定是在与人交往中产生,而在孤独中进行加工和表达。——列夫·托尔斯泰⑥有效的沟通取决于沟通者对话题的充分掌握,而非措词的甜美。——安德鲁·S·葛洛夫⑦不愿说理是固执;不会说理是傻瓜;不敢说理是奴隶。——德拉蒙德3.在现实中聚焦壮烈牺牲的歼击机飞行员——张超那4.4秒,祖国失去了优秀的儿子,你循着英雄的传奇而来,向着大海的方向去降落。你对准航母的跑道,再次起飞,你是战友的航标。张超,男,30岁,海军某舰载航空兵部队正营职中队长,一级飞行员。2016年4月27日,张超在驾驶舰载战斗机进行陆基模拟着舰接地时,突发电传故障,危急关头,他果断处置,尽最大努力保住战机,推杆无效、被迫跳伞,坠地受重伤,经抢救无效壮烈牺牲。此前,张超是“海空卫士”王伟生前所在部队优秀的三代机飞行员,全团6名“尖刀”队员中最年轻的一员,曾数十次带弹紧急起飞驱离外军飞机。两弹一星元勋——程开甲1946年8月,程开甲赴英留学。新中国成立后,程开甲放弃了国外优厚条件回到中国,1960年,加入到我国核武器研究的队伍,从此消失20余年。从1963年第一次踏进罗布泊到1985年,程开甲一直生活在核试验基地,为开创中国核武器研究和核试验事业,倾注了全部心血和才智。程开甲设计了中国第一个具有创造性和准确性的核试验方案,设计和主持包括首次原子弹、氢弹,导弹核武器、平洞、竖井和增强型原子弹在内的几十次试验。颁奖辞:空投 平洞 竖井朔风 野地 黄沙戈壁寒暑成大器于无声处起惊雷一片赤诚 一生奉献一切都和祖国紧紧相连黄沙百战穿金甲甲光向日金鳞开(二)素材这样运用文一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烛之武秦晋联军兵临城下,郑国危如累卵。国难面前,烛之武临危受命、孤身出城;强秦帐内,烛之武不卑不亢、字字珠玑。终于,谈笑间,化干戈为玉帛。烛之武深明大义、不计个人得失的爱国情操,义无反顾、独闯秦营的英雄气概,虽历经了两千多年时光流水的冲刷,但依然能放射出熠熠夺目的光华!他没有多少抱怨,说的只是谦逊的“无能为也已”;没有怎么推辞,做的只是慨然“许之”“夜缒而出”。于是,一个一直模糊的身影,在历史的这一刻,变高大、变清晰。当一个须发尽白、手无缚鸡之力的老人,在月隐风高的夜晚,被人用绳子拴着放到围有层层虎狼之师的孤城外;当一个步履蹒跚、牙落齿摇的老人,在冰冷刺骨的寒风里,揉着酸痛的腰肢走进剑拔弩张的秦军大营,这需要怎样的坚定和无畏!无论他是成功还是失败,千载之后的我们都应该为他的忠诚和勇敢高声喝彩!烛之武不卑不亢,斗智斗勇,凭借自己的胆量和智慧,保全了郑国。能在国家危亡面前不避不让、甘心赴汤蹈火的动力和根源,是他那火热的爱国之心和强烈的爱国意识。应用角度 责任 爱国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国家利益高于一切 个人与国家 默默积蓄与一鸣惊人文二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读《烛之武退秦师》据冯梦龙编的《东周列国演义》记载,烛之武,考城人,是三朝老臣,但始终得不到升官,在郑国一直担任“圉正”(养马的长官),大概相当于《西游记》里所说的“弼马温”吧。被举荐使秦时,已年过七十,须发皆白,身子伛偻,步履蹒跚。应该说,这么一个糟老头,又长期待在一个平凡的岗位上,得不到好的待遇,就算有满身锋芒,也该消磨殆尽了吧。但烛之武使秦时,“夜缒而出”,孤身一人,也许还拄着拐,迎着秦兵而去,气定神闲,踌躇满志,西北风吹到他的脸上,须发飘飘,那神态,那情状,必定是十分潇洒的!他的潇洒来自他的自信,他的自信源于他的才华。当郑国被围之际,首先郑国大夫叔詹向郑伯推荐的是佚之狐,但佚之狐显然缺乏自信,他对郑伯说:“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在关键时刻能被人记起,这说明烛之武虽然身居“圉正”,但他的才华应该是声名远播,得到大家的承认的。被郑伯召见时,他说:“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这话绝不是他的自谦,当然也不是他存心拒绝,他如果无意为之,是大可以不应召的,况且年岁也大了,正可以谎称病了什么的,何必要不辞辛劳呢?他应召而来了,说明他早已打定主意了。但他当然知道趁机发发牢骚,摆摆架子,一来无碍大局,二来也可以发泄心中多年的怨恨,说不定还能赢得郑伯的愧疚和自责。艺高人胆大,聪明的他当然不会放过这难得的机会。但这机会只是属于有真才实学的人,徒有虚名不够自信的人是不敢这么“放肆”的。出使到秦军,见到秦穆公,烛之武面无惧色,娓娓道来,回顾历史,指出晋君言而无信,贪得无厌,对秦国忘恩负义;展望未来,若灭了郑,则肥了晋国,而无益于秦,而且晋壮大之后,必定会成为秦国的最大威胁。秦伯当然不愿意做“东郭先生”喽,于是不但退军,还派人帮助守卫郑国。烛之武可谓是个口悬河汉、舌摇山岳的人,他的一番话可真是:说时石汉皆开眼,道破泥人也点头。红日朝升能夜出,黄河东逝可西流。烛之武的成功就在于他正确把握天下形势,并且熟知历史,洞察秦晋之隙,然后凭他的三寸不烂之舌“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生活是一块磨刀石,只有不断砥砺自己,才能保持永远锐利的锋芒。烛之武到了七十多岁的高龄,仍有满腹牢骚,可见他的锐气未减;仍能建功立业,可见他的才华依旧。此前,三朝为官,满腹经纶,却一直不得重用,其间忍受的寂寞痛苦的煎熬,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但烛之武在这种怀才不遇的痛苦中,并没有自暴自弃,更没有妄自菲薄,而是以惊人的毅力在寂寞中图强,饱读经书,关心时事,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终于在人生的最后时刻,也是最为关键的时刻,“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完成人生的最后一击,为自己一生画上一个完美的感叹号。时代铸就英雄。烛之武的时代早已过去,但烛之武的人生之路,至今还启示着今天的我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应该爱岗敬业;即使暂处逆境,也应该不断磨砺自己,以至终成大器!诗歌赵季茂通判惠诗走笔奉和十篇(之一)岳珂天巧与天宜,雕锼焉用诗。冥鸿吾自爱,隐豹彼何知。牧笛方堪听,胡笳不奈吹。伤时烛之武,老矣不能为。二、书声琅琅——由此及彼,拓展视野拓展阅读阅读一子鱼论战《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楚人伐宋以救郑。宋公①将战。大司马②固谏曰:“天之弃商久矣,君将兴之,弗可赦③也已。”弗听。冬十一月己巳朔,宋公及楚人战于泓④。宋人既成列⑤,楚人未既济⑥。司马⑦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⑧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歼焉⑨。国人皆咎⑩公。公曰:“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 。古之为军也,不以 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 。”子鱼曰:“君未知战。勍敌 之人,隘 而不列,天赞我也。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犹有惧焉!且今之勍者,皆我敌也。虽及胡耇 ,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 ?明耻教战 ,求杀敌也。伤未及死,如何勿重?若爱重伤 ,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 焉。三军以利用也,金鼓以声气也。利而用之,阻隘可也;声盛致志,鼓儳可也。”注释 ①宋公:宋襄公,名兹父。前638年,宋伐楚,楚救郑,这年冬天宋楚两军交战于泓。②大司马:掌管军政、军赋的官职,这里指公孙固。③赦:赦免。因为宋是商的后代,商已被周所灭,故有此言。④泓:泓水,在今河南省柘(zhè)城县西,是古渔水的支流。⑤既成列:已经摆好阵势。⑥济:渡过。⑦司马:统帅军队的高级长官,此指目夷,字子鱼。⑧陈:通“阵”,这里作动词,即摆好阵势。⑨门官歼焉:门馆,国君的卫士。国君卫队被歼灭。⑩咎:怪罪,归罪,指责。 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重,再次。禽,通“擒”,俘虏。二毛,头发斑白的人,指代老人。这句意思是,君子不伤害已经受伤的人,不捉拿头发花白的人。 以:阻,迫也。隘,险也。不迫人于险。 不鼓不成列:鼓,击鼓(进军)名词做动词。不成列,没有摆开阵势的(军队)。 勍(qíng)敌:强敌,劲敌。勍,强而有力。 隘:隘,这里作动词,处在险隘之地。 胡耇(gǒu苟):年纪很大的人。胡,年老。 何有于二毛:意思是还管什么头发花白的敌人。 明耻教战:明耻,使认识什么是耻辱。教战,教授作战的技能。 爱重伤:怜悯受伤的敌人。爱,怜悯同情。 服:(对敌人)屈服。三军以利用也:三军,春秋时,诸侯大国有三军,即上军,中军,下军。这里泛指军队。以利用,抓住有利时机采取行动。金鼓以声气也:金鼓,古时作战,击鼓进兵,鸣金收兵。金,金属响器。以声气,用来振作士气。儳(chán谗):不整齐,此指不成阵势的军队。赏读 在此篇文章中,体现了宋襄公是个目光短浅的君主。既然要讲仁慈,为何要与人为敌呢?既然为敌了,却偏又讲起仁慈来了。实在是前后矛盾。若要对敌人讲仁慈,必先得自己立于不败之地,方可讲得,否则不但受了伤,丢了性命便是连讲仁慈的本钱也丧失了啊。再不,就必须消敌于无形,我不为人人之敌,人人亦不以我为敌,那才是最大的仁慈!宋襄公对敌人的仁慈,也正是对自己的残忍,子鱼在此之间,倒显得很倒霉,辅佐了这样一个‘妇人之仁’的君主了,作者主要描绘的是一个迂腐,愚昧的君主。阅读二王孙满对楚子①《左传·宣公三年》楚子伐陆浑之戎②,遂至于雒③,观兵于周疆④。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⑤。楚子问鼎⑥之大小轻重焉。对曰:“在德不在鼎。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⑦,铸鼎象物⑧,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⑨。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⑩。螭魅罔两 ,莫能逢之。用能协于上下,以承天休 。桀有昏德 ,鼎迁于商,载祀六百 。商纣暴虐,鼎迁于周。德之休明 ,虽小,重也 。其奸回 昏乱,虽大,轻也。天祚 明德,有所止。成王定鼎于郏鄏 ,卜世三十 ,卜年七百,天所命也。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注释 ①王孙满对楚子:王孙满,周大夫,周共王的玄孙。对,回答。楚子,楚庄王,公元前613年至前591年在位。②陆浑之戎:古戎人的一支。也叫允姓之戎。③雒(luò):指雒水,今作洛水。④观兵于周疆:检阅军队以显示军威。疆,边境。⑤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定王,襄王的孙子,名瑜,周朝第二十一位王。劳,慰劳。⑥鼎:即九鼎。相传夏禹收九牧所贡金铸成九个大鼎,象征九州,三代时奉为传国之宝,也是王权的象征。楚庄王问鼎的大小轻重,反映他对王权的觊觎。⑦贡金九牧:贡,把物品进献给天子。金,指青铜。九牧,即九州。传说古代把天下分为九州,州的长官叫牧。贡金九牧,是“九牧贡金”的倒装,犹言天下贡金。⑧铸鼎象物:用九州的贡金铸成鼎,把画下来的各种东西的图象铸在鼎上。⑨神奸:鬼神怪异之物。⑩不逢不若:不会遇到不顺的东西。逢,遇。若,顺、顺从。 螭魅罔两:螭魅(chī mèi):也作“魑魅”,传说山林里能害人的妖怪。罔两(wǎng liǎng):传说中河川里的精怪。 以承天休:休,荫庇,保佑。接受上天的福佑。 昏德:昏乱的行为。 载祀六百:年代。载和祀都是年的意思。 德之休明:犹言德若休明。休明,美善光明。 虽小,重也:鼎虽然小,也是重的。 奸回:奸回,奸恶邪僻。回,邪。 祚:赐福,保佑。 成王,周成王。定鼎,定都。九鼎为古代传国的重器,王都所在,即鼎之所在。郏鄏,周王城所在,在今河南洛阳市西。 卜世三十:占卜预告传世三十代。卜,占卜,古人用火灼龟甲,根据灼开的裂纹来预测未来吉凶。世,父子相继为一世,即一代。卜年七百:享国七百年。赏读 楚庄王经过多年努力此时已是霸主,面对日益衰弱的周王室,问鼎的大小轻重,是对王权严重的挑衅。周大夫王孙满由楚庄王问鼎敏感地意识到他吞并天下的野心,用“在德不在鼎”反驳他,维护了周王室的尊严,摧挫打击了楚庄王的嚣张气焰。夏、商、周三代以九鼎为传国宝,九鼎成为王权的象征。后世以“问鼎”比喻篡逆野心。阅读三《左传》名句赏析1.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左传·成公四年》【译文】不是一个民族、不是一个国家的人,因为立场不同,站的角度不同,心里的想法和目标就不会相同。2.国之兴也,视民如伤,是其福也;其亡也,以民为土芥,是其祸也。——《左传·哀公元年》【译文】国家在兴盛的时候,国君把人民当做伤员一般的关爱,这是他的洪福;国家将要灭亡的时候,国君把百姓的生命当作草芥,这就为他埋下了祸根。3.人心之不同,如其面焉。——《左传·襄公三十一年》【译文】人的心思各不相同,就好像天底下没有完全一模一样的人一样。4.量力而动,其过鲜矣。——《左传·僖公二十年》【译文】做人要有自知之明,凡事量力而行,留有余地,就不容易出现过错。5.临祸忘忧,忧必及之。——《左传·庄公二十年》【译文】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如果灾祸马上就要临头了,还盲目乐观,不知道引起警惕和提前预防,那么灾难就很难避免了。6.吃一堑,长一智。——《左传·昭公二十九年》【译文】人只有在逆境的时候,才能得到迅速的成长。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经历的磨难、坎坷越多,人生经验就越丰富,心智成熟的也就越快。7.众叛亲离,难以济矣。——《左传·隐公四年》【译文】人活在这个世界上,不可能离开与别人的互助合作,如果弄到众叛亲离的地步,那这个人也就无法挽救了。8.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译文】一篇毫无文采、没有内涵的文章,别人看一遍就不想再看第二遍了,肯定就不会长久流传下去了。9.辅车相依,唇亡齿寒。——《左传·僖公五年》【译文】颊骨和齿床互相依靠;失去嘴唇的保护,牙齿就会感到寒冷。用来形容关系非常密切,互相依存。10.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左传·宣公十五年》【译文】这是宋国和楚国讲和时候的盟誓:你不欺骗我,我也不欺骗你。其实是此地无银三百两,如果彼此之间真诚合作,互相信任,还用签订一纸盟约吗?11.欲加之罪,其无辞乎。——《左传·僖公十年》【译文】别人如果真心想陷害你,总会找到理由和借口,防不胜防。12.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左传·庄公二十四年》【译文】俭朴,是所有美德共有的品质;奢侈是所有恶行里面危害最大的。13.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左传·庄公十年》【译文】打仗就是靠军队的士气,第一次击鼓最能激起大家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会衰弱一点;第三次击鼓,大家的士气就已经发泄完了。14.外举不弃仇,内举不失亲。——《左传·襄公二十一年》【译文】比喻为官正直无私。选贤任能的时候,对于外人,不会因为是仇人就不举荐他;对于家人,也不会因为怕别人说闲话就不推荐。15.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宣公二年》【译文】人非圣贤,哪个人敢说自己不会犯下过错呢?犯错并不可怕,关键是态度问题。如果能够知错就改,就比什么都好了。16.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左传·襄公十一年》【译文】世事难料,人生无常。越是在顺利优越的环境下,越是要提高警惕,考虑可能会发生的危险,只要思想和行为上有所准备,就不会出现太大的过患了。17.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左传·庄公十年》【译文】形容位高权重者目光短浅,没有深谋远虑。18.为政者不赏私劳,不罚私怨。——《左传·阳公五年》【译文】意思是执政的人不能以公徇私。不能因为个人功劳而奖励他,也不能因为个人私仇而惩罚他,要公事公办,公私分明。19.无德而禄,殃也。——《左传·闵公二年》【译文】享受国家俸禄的人,就要有一定的道德品行,为人民作出榜样。如果没有道德修养,却拿着国家的俸禄,那就要大祸临头了。20.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左传·僖公三十三年》【译文】一旦放走了敌人,就可能给后面几代人留下隐患。第2课 烛之武退秦师语言建构与运用一、(一)1.答案:①晋侯、秦伯:晋文公和秦穆公。②以:因为。③军:驻扎。④国:国都。⑤之: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独。⑥犹:尚且。⑦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⑧许:答应。2.答案:(1)因为郑文公曾对晋文公无礼,而且还依附楚国。句式特点:介词结构后置。“无礼”的状语“于晋”后置。(2)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亡国了,对您也不利啊!句式特点:判断句。“也”表判断。3.答案:这段文字看似闲笔,却有重要作用:①交代了烛之武的境况:他是一个不被重用的老臣。②委婉地批评郑伯不能用人,但在关键时刻,作为国君,他尚能接受劝谏,诚恳自责。③点明烛之武深明大义,以国家为重,不计较个人得失。这一内容用粗线条勾勒出烛之武的形象,为下文写他奔赴国难的义勇精神作了必要的铺垫。(二)1.答案:①既:已经。②执事:办事的官员,代指对方(秦穆公),表示恭敬。③鄙:边邑。这里用作动词。远:指郑国。④焉:何。⑤陪:增加。⑥东道主: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⑦行李:外交使者。⑧济:渡河。⑨版:版筑的工事。⑩封:疆界。这里用作动词。 肆:延伸,扩张。 阙:侵损,削减。 图:考虑。 微:(假如)没有。 因:依靠。 敝:损害。 与:结交,亲附。 易:代替。 武:指使用武力是所应遵守的道义准则。 其:表示祈使。表商量或希望的语气,还是。2.答案:(1)译文:如果郑国灭亡对您有好处,冒昧地以此事来打扰您。句式特点:介词结构后置句。状语“于君”置于动词“有益”后。(2)译文:越过其他国家而在远方设置边邑,您知道这事很难办啊。句式特点:判断句,“也”表判断。(3)译文:晋国,有什么满足呢?句式特点:宾语前置句,“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4)译文:依靠别人的力量,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句式特点:判断句,主语+谓语,构成判断。3.答案:烛之武巧妙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处处为秦着想,使秦伯心悦诚服,不仅答应退兵,而且助郑防晋。首先,烛之武站在秦国的立场上,博得秦伯的好感,为进一步说服秦伯提供可能;接着烛之武指出秦、郑相距遥远,因此亡郑只能对晋国有利,对秦国不但没有利益可言,反而因“邻之厚”而显得“君之薄也”。接下来他换了一个角度,阐明郑国存在对秦国的种种好处。随后烛之武又不失时机地从秦、晋两国的历史关系,说明晋国对秦国过河拆桥、忘恩负义的历史事实;最后又从历史说到现实,进一步分析了晋国的贪得无厌,让秦国意识到自己的危险,最终退兵,且留兵驻守。二、1.答案:(1)yì (2)fán (3)zhuì (4)gōng (5)quē (6)què (7)báo (8)bó (9)bò (10)páng (11)féng2.答案:(1)阕 (2)昳 (3)瑕 (4)戌 (5)簿3.答案:(1)“共”同“供”,供给 (2)“说”同“悦”,高兴 (3)“知”同“智”,明智 (4)“已”同“矣”,了4.答案:(1)①连词,如果没有,如果不是 ②副词,暗暗地 ③副词,稍微,略微 ④如果没有,如果不是(2)①名词,疆界 ②名词意动用法,以……为疆界 ③量词(3)①如果 ②好像 ③第二人称代词,你 ④比得上 ⑤好像(4)①约数 ②答应 ③表处所 ④赞同 ⑤这样(5)①边界地方 ②庸俗,鄙陋 ③以……为边境 ④见识短浅,粗陋(6)①因为,连词 ②拿,用,介词 ③来,表顺承,连词 ④表顺承,连词 ⑤把,介词(7)①语气词,表陈述 ②疑问副词,为什么 ③疑问代词,哪里 ④疑问代词,哪里 ⑤代词,之 ⑥兼词,于此5.答案:(1)办事的官员,代指对方(秦穆公),表示恭敬 (2)①把……作为 ②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3)外交使者 (4)那人 (5)缺少的东西6.答案:(1)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2)名词作状语,在早晨,在晚上 (3)名词作动词,驻军,驻扎 (4)东,名词作状语,在东边;封,名词意动用法,以……为疆界 (5)动词使动用法,使……减损 (6)形容词作动词,变雄厚,变薄弱 (7)鄙,名词意动用法,以……为边邑;远,形容词作名词,边远的地方 (8)动词使动用法,使……灭亡 (9)动词作名词,恩惠7.答案:(1)宾语前置句,即“夫晋,有何厌” (2)状语后置句,即“以其于晋无礼” (3)状语后置句,即“佚之狐于郑伯言” (4)判断句、省略句,“是”为“这”,省略“是” (5)判断句,“也”表判断8.答案:编年体 《左氏春秋》 《春秋左氏传》 左丘明思维发展与提升1.明确:烛之武的成功就在于他正确把握了天下形势,并且熟知历史,洞察秦晋之隙,然后凭他的三寸不烂之舌,取得了胜利。生活是一块磨刀石,只有不断砥砺自己,才能保持永远锐利的锋芒。烛之武到了七十多岁的高龄,仍有满腹牢骚,可见他的锐气未减;仍能建功立业,可见他的才华依旧。此前,三朝为官,满腹经纶,却一直不得重用,其间忍受的寂寞痛苦的煎熬,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但烛之武在这种怀才不遇的痛苦中,并没有自暴自弃,更没有妄自菲薄,而是以惊人的毅力在寂寞中图强,饱读经书,关心时事,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终于在人生的最后时刻,也是最为关键的时刻,“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完成人生的最后一击,为自己的一生画上一个完美的感叹号。2.明确:全文以烛之武说退秦军为中心。故事先点出了战事爆发的原因,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又为下文“烛之武退秦师”埋下了伏笔。接着写郑国国君决定通过外交途径来解除危机,佚之狐向郑伯推荐了烛之武。郑伯自责,他的情真意切感动了烛之武。烛之武以国家利益为重,决定只身见秦伯,进而阐述保存郑国对秦的好处,利用秦晋的矛盾,指出晋国的贪得无厌,灭郑之后必然要进犯秦国,使秦国意识到与晋订立盟约不助郑的危险,终于达到秦郑为盟的目的。3.明确:烛之武为了说服秦穆公退师,采取了高超的攻心战术,大体说来分为五步:第一步,欲扬先抑,以退为进(郑既知亡矣);第二步,阐明利害,动摇秦君(邻之厚,君之薄也);第三步,替秦着想,以利相诱(君亦无所害);第四步,引史为例,挑拨秦晋(君之所知也);第五步,推测未来,劝秦谨慎(唯君图之)。这段说辞只有125字,表现出烛之武高明的心理战术和精彩的外交辞令。他看准了秦晋联合攻郑各有所图,而若取郑则客观上只会对晋有利,而对秦不仅无利,还会招祸。若秦穆公明白了这一层,就很可能反过来弃晋帮郑,烛之武抓住了秦穆公这一心理,晓之以利害,终于打动了对方。而烛之武的说辞更妙之处在于他心里处处为郑着想,但口口声声说的是为秦,这就容易被秦伯接受。整段说辞,分析利害,委婉曲折,面面俱到,步步深入,层层紧逼,句句打动对方,显示出极强的说服力。4.明确:烛之武是中心人物。虽然“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满腹的委屈和牢骚,但在国难当头时,深明大义,以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只身赴敌营,以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消除了郑国的危机。不卑不亢,委婉曲折,步步深入,说服了秦伯,具有较强的感染力。佚之狐是个慧眼识英雄的伯乐。“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说明佚之狐对烛之武的外交才能有足够的了解,对郑、秦、晋三国的形势有充分的洞察力和预见性。郑伯则是个勇于自责的上级领导人。当郑国处于危险境地,需烛之武退秦师时,烛之武却流露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的牢骚。对此,郑伯先是以“是寡人之过也”来自责,从谏如流,情真意切,并欲扬先抑,设想假如郑国灭亡的话,对烛之武也无好处。这种透彻的分析、诚意的表白,终于感动了烛之武,使之临危受命,义无反顾赴敌营。5.明确:烛之武为了解除“秦晋围郑”的危机,必须搞垮秦晋联盟。如果只说郑国的灭亡对秦并没有实际好处,还不足以说服秦穆公退兵,因此只有挑拨秦晋两国的关系。烛之武先说晋国曾经“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是对秦国的背信弃义,又说郑国灭亡以后,晋国不仅会“东封郑”,还必然会“又欲肆其西封”,造成对秦的威胁。前面说的是已成的事实,后面说的却是虚构的假象,目的在于使秦穆公警惕晋国的侵略野心,从而达到破坏秦晋联盟的目的。6.明确:晋惠公想借助秦国的力量回国为君,便许诺秦穆公,事成之后,把焦、瑕两座城池献给秦穆公,作为出兵援助的报酬。晋惠公在秦穆公的帮助下回国并当上国君后,就拒不承认当初的许诺了。现在烛之武对秦穆公本人提起这段往事,看上去是想通过让秦穆公想起不愉快的往事来离间秦晋关系,其实这还包含着一层类比说理:当年您被晋国国君的虚假许诺所骗,为他出了力却一无所获;如今您又和晋国国君联合起来围郑,您恐怕还会上当,在灭郑以后一无所获。烛之武不是用攻击和谩骂晋的方式来离间秦晋联盟(真这样做恐怕一点作用也不起),而是通过列举事实以及隐含在事实中的道理来说服秦穆公,正因为如此,才能使“秦伯说,与郑人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新教材2023版高中语文第一单元中华文明之光2烛之武退秦师学案部编版必修下册.doc 新教材2023版高中语文第一单元中华文明之光2烛之武退秦师课件部编版必修下册.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