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
预习案
【知识链接】
1.背景资料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甚至在公元前632年五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郑国名义上没有参战,实际上已提前派军队到楚国)。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这时的秦国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联合也就是必然的了。
2. 关于《左传》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___________体史书。《左传》又名__________,因为它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人们又把它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起,并称为“春秋三传”。传说它是春秋末年________国史官______________所作。
3. 自主预习
秦军氾( )南 夫( )晋,何厌之有
佚之狐( ) 失其所与,不知( )
夜缒( )而出 秦伯说( ),与郑人盟
共( )其乏困 杞( )子、逢( )孙 戍( )之 朝济( )而夕设版焉 若不阙( )秦
4、挖空练习
晋侯、秦伯围郑,以( )其无礼于( )晋,且贰( )于楚也。晋军( )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 )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 )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 )壮也,犹( )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 )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许( )之。
夜缒( )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 )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 )烦执事( )。越国以鄙( )远,君知其难也,焉( )用亡郑以陪( )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 )东道主( ),行李( )之往来,共( )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 )晋君赐( )矣,许君焦、瑕,朝济( )而( )夕设版( )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 )?既东( )封郑,又欲肆( )其西封( ),若不阙( )秦,将焉( )取之?阙秦以( )利晋,唯( )君图( )之。”秦伯说( ),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 )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 )夫人之力不及此。因( )人之力而敝( )之,不仁;失其所与( ),不知;以乱易( )整,不武。吾其( )还也。”亦去之。
5.文言知识梳理
(1)通假字
①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何厌之有? 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秦伯说 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失其所与,不知 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今异义
①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义:____________ ,今义:尊称人的妻子
② 行李之往来 古义:____________ ,今义:指外出的人携带的随身物品
③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义:_____________,今义:泛指主人
(3)下列句子加点的词都有活用现象,请解释
①烛之武退秦师:______________ ②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_______________③ 若亡郑而有益 于君:_____________ ④ 越国以鄙远:________________
⑤ 邻之厚,君之薄也:________________ ⑥既东封郑:____ ____________
⑦ 若不阙秦:_______________ ⑩ 共其乏困:________________
巩固案
(一)、翻译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1、晋军函陵 ,秦军氾南。
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3、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4、秦伯说,与郑人盟。
5、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6、吾其还也。
(二)、翻译下面句子,并指出特殊句式类型。
1、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3、邻之厚,君之薄也。
4、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省略句 )
5、夫晋,何厌之有?
6、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巩固案
(一)、翻译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1、晋军函陵 ,秦军氾南。军:动词,驻军
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以:连词,来,表目的;焉:哪里,怎么;以:连词,来,表目的;
3、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以:连词,来,表目的;唯:希望;图:考虑
4、秦伯说,与郑人盟。说:通“悦”,愉悦,高兴
5、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微:假如(如果)没有;夫人:那个人
6、吾其还也。其:副词,表婉商,还是
(二)、翻译下面句子,并指出特殊句式类型。
1、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状语后置句/介宾结构后置句)
晋侯、秦伯围攻郑国,因为它 (郑国)对晋国无礼,而且对楚国有二心。
2、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判断句 )
我不能早点重用你,现在事情危急才来求你,这是我的过错。
3、邻之厚,君之薄也。( 判断句 )
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
4、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省略句 )
如果放弃围攻郑国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的主人,秦国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你也没什么害处。
5、夫晋,何厌之有?( 宾语前置句 )
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
6、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判断句 )
依靠别人的力量却损害他,这是不仁道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这是不符合武德的。
【文本探究】
1、《烛之武退秦师》中为什么要“退”?
2、怎样“退”?
3、“退”的结果如何?
4、分析烛之武的人物形象。
【素材积累】
①金子总会发光的。烛子武是块“金子”,年轻时精力旺盛,才华横溢,但被埋没几十年而黯然失色。到了晚年,国难当头,终于被伯乐发现他的才能,被委于重任,出使秦国,挽救了国家的危难。
②千里马需要伯乐的发现和扶植。千里马就是烛之武,伯乐就是佚之孤。如果没有佚之孤对烛之武的充分了解和极力举荐,烛之武纵有多大才华也没有施展的机会。
③顾全大局,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烛之武年轻时未被重用,难免产生委屈和不满,但国难当头,他不计个人恩怨,毅然出使秦国。
④责已恕人,宽容待人。面对烛之武的牢骚,郑伯没有表现出丝毫不满,而是深深自责,连说“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⑤烛之武善于辞令,值得我们学习。与战国时代纵横家的危言耸听不一样,烛之武的外交辞令委婉曲折,柔中有刚,弦外有音。在今天市场经济大潮中,人际交往大大增加,不善辞令的人,将找不到自己的一席之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