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我与地坛 导学案—高一语文部编版(2019)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5 我与地坛 导学案—高一语文部编版(2019)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高一语文导学案
课题 《我与地坛》 课型 新授 编号
学习目标 1.品味文章语言,理解地坛和母亲对作者生命求索的启示。2.参悟生命意义,树立积极向上的生命观。
自主学习案
作者简介
史铁生(1951—2010),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初中。18岁去延安插队,因腿疾住进了医院,那一天是他的生日。从此他再也没有站起来。史铁生面对残疾,曾一度彷徨苦闷,甚至想到了自杀,但最后还是面对困难,勇敢地活了下来。他在做了7年临时工之后,拿起笔走上了中国文坛,1979年发表了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以后陆续发表了《午餐半小时》《我们的角落》《在一个冬天的晚上》《山顶上的传说》等多篇小说。其中《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和《奶奶的星星》分别获得了1983年和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他一举成名,从残疾临时工成为一名专业作家。后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代表作有《我与地坛》《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夏日的玫瑰》《合欢树》《命若琴弦》《务虚笔记》等。其中《务虚笔记》《我与地坛》曾入选“九十年代十大景点作品”。
写作背景
作者是在双腿残疾的沉重打击下,在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的时候“走”进地坛的,从此以后与地坛结下了不解之缘,直到写这篇散文时的15年间,“就再没有长久地离开过它”。作者似乎从这座历经400多年沧桑的古园那里获得了某种启示,汲取了顽强生活与奋斗的力量。在《我与地坛》一文中,除了我们在节选为课文的部分里所见到的内容外,作者还写了在古园中的见闻和所遇到的人与事,述说了自己的所思所想,而其中更多的还是抒发自己对于命运和生死问题的感悟。
了解地坛
地坛又称方泽坛,在中国北京安定门外,是明世宗以后明清两代皇帝每年夏至祭祀土地神的地方。地坛始建于明代嘉靖九年(1530),是中国现存的最大的祭地之坛。坛内总面积37.4公顷,呈方形,整个建筑从整体到局部都是遵照中国古代“天圆地方”“天青地黄”“天南地北”“龙凤”“乾坤”等传统和象征传说构思设计的。地坛现存有方泽坛、皇祇室、宰牲亭、斋宫、神库等古建筑。
合作探究案
读准字音
宿命(sù) 炫耀(xuàn) 坍圮(tān pǐ) 窸窸窣窣(xī sū)
蝉蜕(tuì) 熨贴(yù) 荒芜(wú) 沧桑(cāng) 猝然(zú)
恪守(gé) 雕琢(zhuó) 颓墙(tuì) 亘古不变(gèng)
2.初读课文,划分层次
第一部分,写地坛给“我”的启迪。
①(1-4段),写“我”与地坛的缘分。
②(5-7段),写“我”在地坛的人生感悟。
第二部分,写母亲给“我”以生存的启发,使“我”懂得怎样生活。
①(1-3段),写“我”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
②(4-10段),写“我”的创作取得了成功,母亲却不能分享“我”的快乐。
3.阅读1-3段:作者是怎样巧妙地将“我”与“地坛”联系起来的?这样的开头有什么作用?
一是“我家离地坛很近”,而且搬家是“越搬离它越近”;
二是园子荒芜冷落,而“我”也因残废而被生活抛弃,同病相怜,两者都历尽沧桑。
这样的开头,为下文描写、叙事、抒情打下了基础。
4.“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两句话有什么区别?为何要强调这种区别?
前二十年,作者的生命按常态进行,自然是以家为中心。20岁时突至的疾病使作者的人生道路急转直下,作者为了排解内心的苦闷与困惑,来到地坛,又在地坛的启示下完成了对生命的新认识,地坛已经成为作者精神的家园,灵魂栖息的所在。作者这样写二者的变化实质上表现了他的心路历程。
5.作者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去的地坛?作者的心境如何?
在最狂妄的年龄双腿残废,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出路,忽然什么都找不到了。
写出了作者那时的孤独忧郁、颓废迷惘、痛苦自伤的心境。
6.分析作者为何“自从那个下午我无意识中进了这园子,就再没有长久地离开过它。”?
地坛作为明清两代帝王祭祀地神的神圣场所,曾有过怎样的繁华与辉煌,不难想象。可经过四百多年的风风雨雨,如今却冷落如一片野地,由盛到衰;史铁生在风华正茂的20岁忽然残废了双腿,由健全到残缺。相同的命运轨迹,令他对地坛产生了一种同病相怜、惺惺相惜之感。只有在地坛沧桑、宁静的怀抱里,他那颗颓废绝望的心才能找到心灵的抚慰。
7.怎样理解“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作者在生命最美好的年华瘫痪了,内心备受折磨,在“生”于“死”的矛盾中苦苦针扎。在来到地坛之后,看到了荒芜但不衰败的地坛景象,获得了对生命的重新思考,知道了“死”的必然之后,决定坦然面对不幸,思考“生”的问题。
8.在作者的心目中,“母亲”是一位怎样的“母亲”?
母亲是一位“疼爱”而且能够“理解”儿子的母亲,是一位注定“活得最苦”的母亲,而且是一位“意志坚忍”的母亲。
9.你认为作者最终理解母亲了吗?谈谈你的理解。
理解了。如:①设想母亲的心理;②写小说回报母亲;③整日怀念母亲;④痛悔自己的倔强和羞涩。
10.“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这句话有何含义。
这句话形象地表现了母亲在“我”生命中的重要性——“我”的每一寸进步都凝聚着母亲的心血,孩子不管走到哪里,都走不出母亲的心。母亲的关爱像一颗会发芽的种子,不知不觉它就埋入了土地,然后潜滋暗长。直到有一天,成熟了的心灵才突然发现,母亲的爱原来已经长成了一棵苍翠的松柏,一直为“我”遮风挡雨。“我”在此时的顿悟与这一部分的首段“现在我才想到,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遥相呼应,完成了作者对母爱的诠释。充分传达出“我”的懂得与后悔。
11.本文前后两个部分,一写地坛,一写母亲,二者究竟有什么关联?
二者都对作者生活下去起了很大作用,一个让作者感悟生命应该乐观、坚强、豁达,一个用自己的言行让作者感受到爱并鼓起生活的勇气。她们都是作者由自伤走向自强的精神源泉。
地坛是我重新获得生命信念的地方,也是感受母爱最深的地方。
课后拓展
1.下列句子中划线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教师上课时如果照本宣科,就会让学生感觉苦不堪言,正襟危坐,只盼着快点下课结束煎熬。
②初听昆曲,我们难免觉得冗长,但越听越觉得有味道,心灵也会在余音袅袅中变得空灵澄澈。
③一位客人在餐厅坐下,看到桌上杯盘狼藉,呼唤了半天,服务员才来,慢腾腾地拾掇。
④天地间,所有生命都不过是沧海一粟,人比之于这些雪原上寒风中傲立的生命,并不会高贵丝毫。
⑤有德之人不会以权谋私,不会贪污受贿,虽然清贫点,但活得坦荡,没有水落石出之虑。
⑥王老师身体本就不好,再加上前段时间为孩子的事着急上火,结果一病不起,只好离开岗位,久假不归。
A.①③⑤ B.②③④ C.①②⑥ D.④⑤⑥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高校自主招生有一种趋势,就是逐渐成为民间杠杆,承载了越来越多的社会职能和公众期待渗透其中,自然也就承担了越来越多的压力。
B.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如果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那么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之魂。
C.在亚洲足坛,中韩两国实力差距悬殊,但在3月23日举行的世界杯预选赛中,中国男足以1:0战胜韩国队,令国人扬眉吐气。
D.《庄子》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在战国时代,哲学思想和文学语言已经发展到非常玄远、高深的程度,堪称我国古代典籍中的瑰宝。
3.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是( )(3分)
A.他是个可怜的孤儿,小时候承蒙我父母照顾,所以现在经常来看望他们。
B.杨老师年过七旬仍然笔耕不辍,作为他的高足,我们感到既自豪又惭愧。
C.这篇文章是我刚完成的,无论观点还是文字都不够成熟,请您不吝赐教。
D.由于路上堵车非常严重,我赶到约定地点的时候,对方早已恭候多时了。
1. B 【解析】①正襟危坐: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地坐着,形容严肃或拘谨的样子。不合语境。②余音袅袅:形容声音婉转悠扬,连绵不绝。符合语境。③杯盘狼藉:杯盘等放得乱七八糟,形容宴饮后桌上凌乱的样子。符合语境。④沧海一粟:大海里的一颗谷粒,形容非常渺小。符合语境。⑤水落石出:水落下去,石头就露出来。比喻真相大白。“水落石出”多从积极的角度比喻真相终于大白不表示消极的担忧。使用不当。⑥久假不归:长期借去,不归还。用于此处望文生义。
2、B【解析】A.结构混乱,“承载了越来越多的社会职能和公众期待渗透其中”句式杂糅,去掉“渗透其中”或“承载了”;B.正确;C.成分赘余,“差距悬殊”语义重复,去掉“差距”或将“悬殊”改为“很大”;D.偷换主语,“堪称我国古代典籍中的瑰宝”一句的主语是《庄子》,而不是前句中“《庄子》的出现”,在“堪称”前加上“《庄子》”;故选:B。
3、C【解析】A.承蒙:敬辞,客套话,表示受到别人的某种帮助而心怀感激。只能用于自己,不能用于他人。此处叙述的是“他”受到“我”父母的照顾,不能用“承蒙”。B.高足:敬辞,称呼别人的学生。不能用于自称。C.“不吝赐教”。使用正确。D.恭侯:敬辞,恭敬地等候。说别人等待自己时不能用“恭侯”。
素材积累—史铁生名句
1、难以捉摸、微妙难测和不肯定性,这便是黑夜。
2、人有三种根本的困境,第一,人生来只能注定是自己,人生来注定是活在无数他人中间并且是无法与他人彻底沟通。这意味着孤独。第二,人生来就有欲望,人实现欲望的能力永远赶不上他欲望的能力,这是一个永恒的距离。第三,人生来不想死,可是人生来就是在走向死,这就意味着恐惧。上帝用这三种东西来折磨我们。不过有可能我们理解错了,上帝原是要给我们三种获得欢乐的机会。
3、我常以为是丑女造就了美人。我常以为是愚氓举出了智者。我常以为是懦夫衬照了英雄。我常以为是众人度化了佛祖。
4、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
5、苦乐全凭自已判断,这和客观环境并不一定有直接关系,正如一个不爱珠宝的女人,即使置身在极其重视虚荣的环境,也无伤她的自尊。拥有万卷书的穷书生,并不想去和百万富翁交换钻石或股票。满足于田园生活的人也并不艳羡任何学者的荣誉头衔,或高官厚禄。
6、以生不逢时的一类的大话来开脱自己和折磨自己。
7、不应该因为现实的不满意,就迁怒于那亘古的梦想,说它本来没有。
8、死是一件无须乎着急去做的事,是一件无论怎样耽搁也不会错过了的事,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9、人所不能者,即是限制,即是残疾。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