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高一语文导学案课题 《赤壁赋》 课型 新授 编号学习目标 1、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及特殊用法。2、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学习古人豁达乐观的精神。3、熟读并背诵课文。自主学习案作者简介:苏轼,北宋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父苏询,弟苏辙均以文名著称,而以苏轼成就最大。文坛历史上称他们父子为“三苏”。 人称“一门三父子,娥眉共比高。”宋仁宗嘉佑二年,苏轼中进士,受到当时文坛领袖欧阳修的赞赏。宋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实行变法,苏轼因反对新法而外调杭州通判,转任密、徐、湖州知州。元丰二年因讽刺新法的诗句,而被捕下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因筑室于东坡而自号东坡居士。哲宗继位,一度被召回家,等哲宗亲政,苏轼再一次遭贬到惠州,后又到琼州。徽宗即位后,遇赦北还,途中在常州病逝。写作背景: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其实是谏官李定、舒擅、何正臣三人断章取义地摘出他讽刺新法的诗句进行诬陷。“乌台”即御使府)后经苏辙等人营救才免罪释放,被贬满黄州团练副使。从“乌台诗案”到流放黄州是苏轼人生的重要转折,政治上失意访惶,精神上孤独苦闷。但是生性旷达的诗人在老庄佛禅和山水之乐中求得解脱,自号“东坡居士”,并写了千古传唱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这样充满哲学意味,凝聚人生思考的名篇佳作。关于“赋”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其特点是“铺采螭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屈原为代表的“骚赋”,汉代为代表的“辞赋”,魏晋以后的“骈赋”,唐代又由骈体转为“律赋”,宋代以散文形式写,称为“文赋”。著名的有杜牧的《阿房宫赋》、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赤壁赋》。苏轼的《赤壁赋》摆脱了魏晋时期铺陈浮华、罗列词藻的文风,紧紧围绕着自己的“志”,追求真情实景。这篇文章的景物描写虽然笔墨不多,但是意境创造真切情新,景物描写优美自然,抒发情感也真挚朴实。合作探究案1.夜游赤壁时心情是如何变化的?乐甚——愀然——喜而笑2.第一节描绘了怎样的景?此时作者心情如何?景:皓月当空,碧水万顷,月光朦胧,清风徐徐,景象澄沏,如梦境一般。情:“乐”。舒畅飘逸,飘飘欲仙,超然物外,陶醉于良辰美景。文章第二段作者的感情从乐到悲,悲从何来?(1)来自作者遭受贬谪后的苦闷,触景生情,见茫茫月色江水,产生知音天各一方之叹,在“扣舷而歌”中,已包含淡淡的哀愁。(2)来自客人幽怨悲凉催人泪下的洞箫声3.诵读第三段回答:(1)本段主要写了什么?感彩如何?本段写客人感慨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绪,阐发了怀古伤时之情,感彩甚为悲伤。客之三悲一由古(一世之雄)今(而今安在)历史对比生悲,一由人生短暂(寄蜉蝣、哀吾生)感触生悲,一由理想(挟飞仙,抱明月)现实(不可骤得)矛盾生悲。(2)本段是怎样将情、景、理结合在一起的?通过“客曰”,由眼前的“江水”“明月”想到曹操、周瑜两个英雄人物,是写景;再由他们的“而今安在哉”,揭示人生短促之“悲”,是议论;引出曹、周两人,更见己身之渺小,自然生出“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感慨,是抒情。4.作者第四段是怎样劝慰客人,使他从悲情中解脱出来?(1)从“变”与“不变”的角度,借水的流逝,月的盈虚,来说明人个体生老病死,总在变化,人类代代相承,有时永恒的。(2)物各有主,故人不能有非分之想,僭越之心。(3)大自然中拥有无尽宝藏,故吾与子共同享用这份天然的馈赠。5.本段感彩如何?主要写了哪些内容?本段感彩为“喜”,照应了开头超然欲仙的快乐。主要写客人听了苏子的话,身心释然,主客开怀畅饮,兴尽酣睡。这样结尾有什么深刻含义?这样结尾是向政敌的一种暗示:我虽然遭受迫害,贬滴黄州,但我的日子过得并不错,既不寂寞也不苦恼。这实际上是一种抗议。巩固提升一、理解性默写1.在《赤壁赋》的开头,苏轼写自己与朋友泛舟赤壁之下,朗诵《诗经·陈风》中的《月出》篇,即文中所谓“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2.《赤壁赋》中,苏轼游赤壁时以精练笔墨写风平浪静的名句“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历来为人称道。3.面对永无穷尽的浩瀚长江,苏轼《赤壁赋》中用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抒发了人生短暂的感慨。4.苏轼《赤壁赋》中,写作者希望与神仙相伴、与明月同在的句子是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5.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 ,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6、作者写泛舟赤壁,如同架风飞行,飘然欲仙的语句是: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7、《赤壁赋》中感叹人生渺小而且短暂的句子是: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 羡长江之无穷。8、“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苏轼《赤壁赋》中的这几句话常被用来勉励人们修身自好,不慕身外之物。9、《赤壁赋》中描绘秋江的朗爽与澄净,也恰好体现作者怡然自得的心境的语句是: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10、写作者引吭高歌,吟诵古代咏月的诗歌的诗句是:诵明月之诗, 歌窈窕之章。11、写在皎洁的月光照耀下白茫茫的雾气笼罩江面,天光、水色连成一片的诗句是: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问题。(9分)苏子瞻哀辞张舜民①石与人俱贬,人亡石尚存。却怜坚重质,不减浪花痕。满酌中山酒,重添丈八盆②。公兮不归北,万里一招魂。【注】①张舜民:和苏轼感情深厚。苏轼知定州期间得墨石,作大盆盛之,数水其上,名其室为雪浪斋。后来苏轼被贬岭南,到宋徽宗时,作者知定州,重新修葺雪浪斋,而此时得知苏轼病逝,于是写了这首哀辞。②丈八盆:指苏轼用来盛放墨石的盆。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被贬,墨石与世不闻,“石与人俱贬”中的“俱”字,道尽当时的炎凉世态。B.首联下句是说,苏轼虽然已经去世,但“石尚存”,足以让诗人感到一丝欣慰。C.“重添丈八盆”体现了诗人对苏轼遗物的珍重,表达了诗人对苏轼的思念之情。D.尾联直抒胸臆,情真意切,苏轼病逝,诗人只能在万里之外的定州为其招魂。答案B (“足以让诗人感到一丝欣慰”错,人亡石存,充满了物是人非之悲。)结合全诗内容,谈谈诗认写“却怜坚重质,不减浪花痕”两句的用意。答案①诗人表面上写墨石坚硬厚重的特点,实则以石喻人。②墨石坚重之质,不轻易改变本性,这正是苏轼坚贞品格的象征。③诗人借此句表达了对苏轼坚贞品格的赞美及对其逝世的悼念之情。水夫①谣(节选)王建苦哉生长当驿边,官家使我牵驿船。辛苦日多乐日少,水宿沙行如海鸟。夜寒衣湿披短蓑,臆穿②足裂忍痛何!我愿此水作平田,长使水夫不怨天。【注】①水夫:纤夫,内河中的船遇到浅水,往往难以前进,需要有人用纤绳拉着前进,以拉船为生的人就是纤夫。②臆穿:指胸口被纤绳磨破。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诗人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出纤夫像海鸟一样夜宿水船、日行沙上的生活状况。“夜寒衣湿”,纤夫们身披蓑衣,胸口被磨破,双脚被冻裂,但只能无可奈何地忍受着。看着纤夫“辛苦日多”,诗人希望河水变平田,这样纤夫就能心无怨言,乐日增多。本诗语言颇有特色,既具有民歌通俗流畅之美,又具有文人作品凝练精警之风。答案:C(尾联不是“诗人希望”,而是纤夫的幻想,即使河水变平田,纤夫们也不能过上幸福生活,他们一样要遭受官府的压榨欺凌)拓展阅读:名家眼中的苏东坡 我可以说苏东坡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位瑜珈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但是这还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全部。一提到苏东坡,人总是亲切而温暖地会心一笑,这个结论也许最能表现他的特质。 ——林语堂《苏东坡传 序》寂寞让苏轼如此美丽,寂寞让苏轼如此成熟。与其说是苏轼成全了赤壁,不如说是赤壁成全了苏轼。——余秋雨《东坡突围》“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余秋雨《东坡突围》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