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小说专题练习——理解标题意蕴一、小说标题命题类型:理解标题意蕴答题思路:1.表层义(字面义)2.深层义(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双关义)结合标题的手法:双关、比喻、象征等。联系小说人物、情节、环境和主题进行分析。二、教材示例:小说以“百合花”为标题,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1.表层义“百合花”是以借代手法指印有百合花的被子(新媳妇唯一的嫁妆)。2.深层义小通讯员和新媳妇都有百合花一样高尚、纯洁、美好的心灵;百合花象征着人与人之间纯洁、高尚的人性美和人情美。专题练习:(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套不住的手赵树理白云岗公社大磨岭大队有个教练组,任务是教初参加农业生产的人学技术,两个做活质量最高的老农民当教师,陈秉正兼任组长,王新春兼任副组长。组员是流动的,经常分配在各小队。组长陈秉正已经是七十六岁的老人了,按一般惯例,这样大岁数的人本来早就该不参加主要劳动,可是这老头身体特别强健,在年轻时候一个人可以抵一个半人做活;如今虽说老了,一般青年小伙子还有点比不上他。他教人做活,不但要求规格,而且要教架势。因为规则太多,徒弟们记着这样忘了那样,有时候腰太直了,有时候步子乱了,有时候下锄没有计划……陈秉正老人不住口地提醒着这一个,招呼着那一个,也常常随时打断他们的工作重新示范。徒弟们练架势练得累了,老组长陈秉正便让他们休息一阵子。自己就招呼梯田下边沟岸上教徒弟们种田地的副组长王新春过来闲谈一会。陈秉正一见王新春就伸出手来和他握手,王新春却常是缩回手去躲开。王新春比陈秉正小十来岁,和陈很友好,就是怕和他握手,因为被他握住就像被钳子夹住那样疼。陈秉正的手确实和一般人不同:手掌好像四方的一块砖,指头粗而短,而且每一根指头都展不直,里外都是茧皮,圆圈的指头肚儿都像半个蚕茧上安了个指甲,整个看来真像用树枝做成的小耙子。王新春对周围的青年人说:“没有那两只手,咱们现在种的这块地恐怕还是荒坡哩!这些地都是他老哥和咱们现在的大队长父子俩一头一头剜开、一条堰一条堰垒起来的。”一次,有个年轻人练架势练得不耐烦了,说:“怨不得我们学不会,谁让我们没有长那样一双手哩!”陈秉正一本正经地说:“是叫你们学成我这手,不是叫你们长成我这手!不是开山,我这手也长不成这样。不过上辈人把山都开了,以后又要机械化了,你们的手也用不着再长成这样了!”陈老人虽然不希望别人的手长成那样,可是他对他自己已经长成那样的一双手,仍然觉着是足以自豪的。土改以后,陈秉正老汉家里的收入也丰裕起来了。儿孙们为了保护老人那双劳苦功高的手,给他买了一双毛线手套,他接过来一看说:“这双手可还没有享过这个福!”向手上试着套了一套,巴掌不够宽,指头也太细、太长,勉强套上去,把巴掌那一部分撑成方的了,指头的部分下半截都撑粗了一点,上半截却都还有个空尖儿。儿子陈满红说:“慢慢用着就合适了!”老人戴好了握了握、伸了伸说:“还好!”说罢,脱下来交给满红媳妇说:“暂且给我放过去吧!”儿媳妇也说:“爹!你就戴上走吧!到地里手不冷?”老人说:“戴上它搬石头不利落!”说着就放下走了。以后别的活儿又陆续接上来——铡干草、出羊圈、窖萝卜、捶玉米……哪一种活儿也不好戴着手套做,老人也就忘了自己还有一双手套。一天,白云岗有个物资交流会。满红媳妇劝老人说:“现在这些杂活计又不用您教多少技术,您还是休息一天去逛逛吧!”老人答应了。老人换了一件新棉袄,用新腰带束住腰。满红媳妇说:“这回可带上您的手套吧!”说着把手套给他拿出来,他戴上走了。他走到白云岗,逛了半条街,刚走过公社门口,看见山货部新运来一车桑杈,售货员正忙着往车下搬。这东西在这地方已经两年不见了,不论哪个队原有的都不够用。他以为机会不可错过。转眼工夫,就来了十来个人,每人拿着一柄看;见买权的越来越多,他把手套卸下来往怀里一装,胡乱抢到手五柄,其余的就叫别人拿完了。他付了钱,把杈捆起来扛上,就返回原路走出白云岗村。一出了村,他觉得人也不挤了、路也宽敞了,这才伸手到怀里摸他的手套。他摸了半天只有一只。放下篮子和桑杈,解开腰带抖搜了一下,也仍然不见那一只。他知道一定是丢在山货部里了。他想:“丢就丢了吧!拿上它也没有多少戴它的时候!”可是走了不几步,就又想到孩子们好心好意给买上了,丢了连找也不找一趟,未免对不起他们,这才又扭回头来重新返回白云岗物资交流大会上的山货部来。幸而售货员早已给他拾起来放在账桌上,见他来找就还了他。隔了好久,陈秉正老人又被评选为本年的劳动模范,要到县里去出席劳模大会。他除换上新棉袄和新腰带外,又把他的手套戴上。会议一共开三天半,老人又是听报告,又是准备发言,和大家一样忙个不停,直到第四天上午听罢了县委的总结报告,才算了结了一宗事。下午吃过午饭,人们差不多都想上街逛逛,老人束上腰带,戴上手套,也走出了房间。他住的招待所因为刚刚装修完,院子还来不及清理。院里有两截剩余木料碍着路,他总觉着不太顺当。他想:“把它转过一边不就好走了吗?”他把手套卸下来放在台阶上,就来动手转木料。等到把院子都清理完了,才发现手套又丢了。“算了,不找它了!这手套对我也没多大用处!”老人干脆放弃了。后来还是招待所的员工帮他找到,洗干净还给了他。第二天他回到家,换过衣服之后便把手套还给儿媳妇说:“这副手套还给你们吧!我这双手是戴不住手套的!”(有删改)文本二:我也曾写过一些小说,都不怎么出色。每逢读到赵树理同志的小说,我总得到一些启发,学到一些窍门儿。最近,看到他的一篇新作——《套不住的手》,满心欢喜,情不自禁地想写出点个人的体会。作品文字极为从容而严整,他好像一点力气也没费,事实上可是字斟句酌,没有轻易放过一个字去。是的,我们从字里行间看到他的亲切微笑,也别忘了他劳心焦思,一字不苟的极其严肃的工作态度。这篇作品不很长,而相当细致地描写了不少农村劳动的经验,这些经验非久住农村而又热爱耕作的人不会写出。不过,假若不拿一双手套贯串起来,恐怕就显着琐碎一些。这双手套把零散的、毫不相干的事情联缀起来,颇为巧妙。我看得出,树理同志知道很多关于老农陈秉正的事,假若他高兴,他可以写一大本《老农陈秉正传》。可是,他只由手套写到老人的手。有了这双手,我们也就看见陈老人的最可爱的性格与品质。这也就够了,既不需要手套,也无须写一本传记。不过是一双手啊,可是创造世界的不是别的,而的的确确是仗着这么一双手。这篇作品不是小题大作,而是大题小作,篇幅不长,而意义很大。(节选自老舍《读〈套不住的手〉》)1.本文以“套不住的手”为标题,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鸟[波兰]布鲁诺·舒尔茨黄色的冬日来了,充满厌烦。雪像一条磨得露出织纹的旧桌布,尽是窟窿,铺在铁锈色的大地上。桌布不够大,有些屋顶没有盖住,这些屋顶就这样屹立在那里,黑色和棕色,木瓦顶和茅草顶,它们像一艘艘方舟,控制着像汪洋大海似的被煤烟熏黑的顶楼。扫烟囱的没法摆脱那些乌鸦,它们在黄昏密密匝匝地呆在教堂附近、长着黑色的没有枯萎的树叶的树枝上,接着扑簌簌地飞到空中,又回到树上去,每一只鸟紧贴在它自己那条树枝的自己的位置上,要等到黎明才一大群、一大群地飞走,像一阵阵煤烟、一片片尘土,起伏不定和奇形怪状,呱呱地叫个不停,叫得一道道霉黄色的亮光发黑。白天寒冷而叫人腻烦,硬邦邦的,像去年的面包。父亲不出去了。他封起一个个炉子。他在一个个房间的高处专心致志地干一切小修小理的工作。他感到处在靠近漆着天空、树叶和鸟的天花板,可以鸟瞰的地位开心极了。他越来越同实际的事务隔得远了。我母亲对他的情况感到担心和不快,试图引他谈谈事情,谈谈月底该付的账单,这时候,他心不在焉地听着她讲话,迷惘的神情中流露出苦恼。有时候,他为了要跑到房间的一个角落里,把耳朵贴到地板的一条裂缝上去,就做出警告的手势,阻止她讲下去,还举起双手的食指,强调调查的重要性,接着一心一意开始听起来。那时候,我们并不知道这些古怪的举动的叫人悲伤的根源,可悲的情结正在他的心里成长。母亲对他没有一点影响,但是他却恭敬地注意着阿德拉。他认为她的一切作用有更深的象征意义。那个年轻女仆用年轻而坚决的姿势把一把长柄刷在地板上推动的时候,父亲简直受不了。阿德拉只要向他摇摇手指头,装出挠痒痒的样子,就能使他吓得惊慌失措,穿过所有的房间,砰砰地关上一扇扇房门,最后直挺挺地倒在最远的房间里的床上,在一阵阵痉挛的大笑中打滚,想象着那种他没法顶住的挠痒。因为这个原因,阿德拉摆布父亲的力量几乎是没有限度的。那时候,我们第一次注意到父亲对动物的强烈的兴趣。一切都是从孵鸟蛋开始的。父亲花了许多精力和钱财,从汉堡,或者荷兰,或者非洲的动物研究所进口种种鸟蛋:他用比利时进口的母鸡孵这些蛋。这件事情也把我迷住了。他从一无所有中变出那些瞎眼的、跳动着生命的小不点儿,那些虚弱的肚子只是以接受食物的形式去接受身外的世界,那些眼睛被蒙住的、处在生活表层的生物向亮光爬去。几个礼拜后,那些瞎眼的小东西一下子长大了:一个个房间里充满新住户的欢快的叽叽喳喳的声音和生气勃勃的啾啾声。那些鸟歇在窗帘框上,衣橱顶上;它们在一盏盏吊灯的错综复杂的镀锡枝条和金属漩涡形装饰中间做窝。在喂食的时候,它们在地板上形成一张五光十色、高低不平的床,一张有生命的地毯:一有陌生人闯进来,地毯就会四分五裂,变成碎片,扑簌簌地飞到空中,最后高高地待在天花板下面。我尤其记得有一只秃鹰,一只巨大的鸟,脖子上没有羽毛,脸上尽是皱纹和疙瘩。它像一个憔悴的苦行者,一个喇嘛,一举一动充满沉着的庄严,在庄严的孤独中沉思。我父亲的长长、厚厚的有圆滚滚的指甲的手,关节强健,同秃鹰的爪子也非常相似。我望着那似睡非睡的秃鹰的时候,总是禁不住产生这样的印象:我同一个木乃伊在一起——我父亲的去掉了水分的、干缩的木乃伊。我父亲不满足于孵出越来越多的新品种,在顶楼安排起鸟的婚配来,他派出媒人;他把热切的、有吸引力的鸟拴在屋顶上的窟窿和裂口里;不久后,我们家的屋顶,一个巨大的双脊木板瓦屋顶,变成真正的鸟的宿舍,一艘收留各种各样从遥远的地方飞来的扁毛生物的诺亚方舟。在这个鸟的天堂被消灭好久以后,这个习惯仍然在鸟的世界中保留着:在春天迁徙的季节,我们的屋顶被一整批、一整批鹤啊、鹈鹕啊、孔雀啊,和各种其他的鸟所包围。然而,经过一个短短的辉煌的时期,整个事业却发生了叫人遗憾的转变。不久以后,就不得不让父亲搬到顶屋那两间做过贮藏室的房间里去了。有一天,春季大扫除,阿德拉突然出现在父亲的鸟的王国中,她闻到房间里充满着恶臭,就站在门口,扭着双手;地板上,桌子上和椅子上,滴满了一堆堆鸟屎。她毫不犹豫,猛地推开一扇窗,靠着一柄长扫把的帮助,把所有的鸟都搅得活动起来。一个由羽毛和翅膀形成的吓人的云团升起来了,发出一阵阵尖叫:阿德拉却像酒神巴克斯的怒气冲天的女祭司那样,在酒神那根手杖发出的旋风保护下,跳着毁灭的舞蹈。我父亲惊慌失措地摆动两条胳膊,试图同他的那一群扁毛动物一起飞到空中去。那个翅膀形成的云团缓慢地越来越稀疏;直到最后,只有阿德拉同我父亲留在战场上;阿德拉精疲力竭,气喘吁吁;我父亲呢,这会儿显出羞愧的表情,准备接受彻头彻尾的失败。过了一会儿,我父亲下楼来——一个绝望的人,一个失去了王位和王国的流亡的国王。(选自浙江文艺出版社《20世纪外国小说读本》,有删节)2.结合小说内容,分析标题“鸟”的含义。(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兔儿爷老舍祁老太爷的生日是八月十三。他由生日的前十天,已经在夜间睡得不甚安帖了。他心中很明白,有日本人占据着北平,他实在不应该盼望过生日与过节能和往年一样的热闹。虽然如此,但他不愿意轻易地放弃了希望。一号的钱默吟不是被日本宪兵捉去,至今还没有消息么?难道日本人还不准一个老实人庆一庆七十五的寿日吗?他决定到街上去看看。到了街上,他没有闻到果子的香味,没有遇到几个手中提着或肩上担着礼物的人,没有看见多少中秋月饼。以祁老人的饱经患难,他的小眼睛里是不肯轻易落出泪来的。但是,现在他的眼有点看不清前面的东西了。他开始往家中走。路上,他看见两个兔儿爷摊子,都摆着许多大小不同的,五光十色的兔儿爷。在往年,他曾拉着儿子,或孙子,或重孙子,在这样的摊子前一站,就站个把钟头,去欣赏、批评和选购一两个价钱小而手工细的泥兔儿。今天,他独自由摊子前面过,他感到孤寂。同时,往年的兔儿爷摊子是与许多果摊儿立在一处的,使人看到两种不同的东西,而极快的把二者联结到一起——用鲜果供养兔子王。由于这观念的联合,人们的心中就又立刻勾出一幅美丽的、和平的、欢喜的拜月图来。今天,两个兔儿爷的摊子是孤立的,两旁并没有那色香俱美的果子,使祁老人心中觉得异样,甚至于有些害怕。他想给小顺儿和妞子买两个兔儿爷。很快的他又转了念头——在这样的年月还给孩子们买玩意儿?小兔儿的确作得细致:粉脸是那么光润,眉眼是那么清秀,就是一个七十五岁的老人也没法不像小孩子那样的喜爱它。老人挑了一对,走开了。不知不觉地,他已走到了小羊圈。一号的门开开了。老人受了一惊。几乎是本能的,他往前赶了几步;他不愿意叫钱家的人看见他——手中拿着兔儿爷!紧走了几步以后,他后悔了,马上放缓了脚步,很惭愧地回头看了看。钱太太——一个比蝴蝶还温柔、比羔羊还可怜的年近五十的矮妇人——在门外立着呢。她的左腋下夹着一个不很大的蓝布包儿,好像在自家门前迷失了路的样子。老人赶了过去,叫了声钱太太。钱太太不动了,呆呆地看着他。她脸上的肌肉像是已经忘了怎样做表情,只有眼皮慢慢地开闭。“钱太太!”老人又叫了一声,而想不起别的话来。她也说不出话来,极度的悲苦使她心中成了一块空白。老人咽了好几口气,才问出来:“钱先生怎样了?”她微微地一低头,可是并没有哭出来。她很快地转了身,迈进了门槛。老人也跟了进去。在门洞中,她找到了自己的声音,一种失掉了言语的哑涩的声音:“什么地方都问过了,打听不到他在哪里!祁伯伯!我是个终年不迈出门槛的人,可是现在我找遍了九城!”说到这里,她的头扬起来。眼中,代替眼泪的,是一团儿怒的火。老人愣了一会儿。他很想帮她的忙,但是事情都太大,他无从尽力。“现在,你要上哪儿去呢?”她看了看腋下的蓝布包儿,脸上抽动了一下,而后又扬起头来,决心把害羞压服住:“我去当铺!”紧跟着,她的脸上露出极微的,可是由极度用力而来的一点笑意,像在浓云后努力透出的一点阳光。“哼!平日,我连拿钱买东西都有点害怕,现在我也会上当铺了!”祁老人得到了可以帮忙的机会:“我,我还能借给你几块钱!”“不,祁伯伯!”她说得那么坚决,哑涩的嗓子中居然出来一点尖锐的声音。“咱们过得多呀!钱太太!”“不,我的丈夫一辈子不求人,我不能在他不在家的时候……”她没有能说完这句话,她要刚强,可是她也知道刚强的代价是多么大。她忽然改了话:“祁伯伯!你看,默吟怎样呢?能够还活着吗?能够还回来吗?”祁老人的手颤抖起来。他没法回答她。想了半天,他声音很低地说:“钱太太!咱们好不好去求求冠晓荷呢?”“他?求他?”她的眉有点立起来了。“我去!我去!”祁老人紧赶着说,“你知道,我也很讨厌这个人!”“你也不用去!他不是人!”钱太太一辈子不会说一个脏字,“不是人”已经把她所有的愤恨与诅咒都说尽了。“啊,我还得赶紧上当铺去呢!”说着,她很快地往外走。祁老人完全不明白她了。她,那么老实、规矩、好害羞的一个妇人,居然会变得这么坚决、烈性与勇敢!愣住一会儿,看她已出了大门,他才想起跟出来。出了门,他想拦住她,可是她已拐了弯——她居然不再注意关上门,那永远关得严严的门!老人叹了口气,不知怎的很想把手中的一对泥东西摔在大槐树的粗干子上。可是,他并没肯那么办。他觉得心里堵得慌!到了家中,他仿佛疲倦得已不能支持。把两个玩意儿交给小顺儿的妈,他一语未发地走进自己的屋中。小顺儿的妈说了声:“呦!还有卖兔儿爷的哪!”说完,她后了悔。她的语气分明是有点看不起老太爷。为掩饰自己的不知如何是好,她喊了声小顺儿:“快来,太爷爷给你们买兔儿爷来啦!”“太爷爷!”小顺儿笑得连眉毛都挪了地方,“你给买来的?”“太爷爷!”妞子也表示感谢,而找不到话说。“玩去吧!”老人半闭着眼说,“今年玩了,明年可……”他把后半句话咽回去了。“明年怎样?明年买更大、更大、更大的吧?”小顺儿问。“大、大、大的吧?”妞子跟着哥哥说。老人把眼闭严,没回出话来。(选自老舍《四世同堂》,有删改)3.小说以“兔儿爷”为标题,“兔儿爷”在文中有怎样的意义?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四)阅读下面作品,完成各题。人闲桂花落①长江岸边,桂花悄悄地开了。②桂花乃一种寻常又不寻常的花。它一直活在古老的神话里,月亮上的那株桂花,吴刚砍了千万年,也没砍尽。世界上没有一个民族,有如此非凡的想象。桂花就那样漂浮在我们的头顶,漂浮在月亮上,一漂几千年。它也一直活在唐诗宋词里那一片诗的汪洋大海,生长着数不胜数的桂花,几乎每一个诗人,都有一株甚至几株属于他自己的桂花。更多可观可嗅可触的桂花,终归还在烟火人间,在一个个寻常不过的庭前屋后,也在某个笙歌款款或荒败落寞的院子里,孤独地生长,无须任何竹石花草的陪伴与亭台楼阁的布置。③平时,桂花从来都是不怎么显眼的,它花朵细碎,在花形上并不具有与百花争艳的资本。它只是自言自语地活着,在风里点点头,晃晃身子,在雨里无遮无盖地淋个透湿,鸟儿会不打招呼地随意歇落在它的枝头,虫子也可以在它身上悄无声息地爬来爬去……直到秋天,到了秋天的某一时刻,它才被人们悠然地甚至突然地想了起来。所谓“某一时刻”,便是秋天。那是一个古老的农耕民族,忙完农事之后的季节,这时的人,才有了点儿闲暇,突然闻到了桂花的香气,也看到了桂花。作为诗人,王维似乎最早发现了这个秘密,于是那句与桂花相连的名句,便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诞生了,诞生在那首《鸟鸣涧》中: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④春山夜半,夜色宁静,山野空寂,他竟听到了簌簌桂花飘落。细斟,发觉王维真想说的,并不是至少不完全是桂花,而是春山之夜的那点“闲”,那点“空”——山寂冥,人闲适,他才听到桂花飘落,月洒青山,山鸟夜飞,不时撒下的几声鸟鸣,一直在春山里回荡。也就那样,诗人赢得了一点道心。⑤闲,是《鸟鸣涧》的出发点,也是它的落脚处。而我再次想起桂花,却是秋天,正在故乡滨江步道上悠悠而行——自然,也是闲着的。⑥开始我并没有注意到沿江一带密麻的绿植里,也有桂花树。我根本就没想过——有或没有桂花树,都不奇怪。但那个清晨,幽隐的桂花香气,不时迎面扑来。淡淡秋阳下,我一抬头,就看到了高大的桂花树,挂满了淡金色的桂花,一嘟噜一嘟噜,煞是好看。而放眼望去,桂花树不止一株两株,而是一直地绵延开去。早些天,傍晚溜达时,就闻到过淡淡的幽香,料想是该有桂花树的,到了这个清晨,才发现江边的桂花树,竟有如此壮阔的阵容——一边是浩荡却无声的长江,一边是一道隐形却博大的花香,如是,人行其间,感到的,便是这样的秋日那有些特异的魅惑,以及甚为开阔的舒爽了。⑦不禁想,充盈于《鸟鸣涧》里的闲,到底是什么呢?闲,不完全是个时间概念,它首先是个心理概念,心先得“空”,得淡。淡,据说是一种品味。王维是一例,孟浩然是另一例。当功名心渐渐淡下来时,那首《宿建德江》便问世了——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⑧做这种近乎白描的诗,是孟浩然的拿手好戏:“淡到看不见诗了,才是真正孟浩然的诗;与其说是孟浩然的诗,倒不如说是诗的孟浩然。”(闻一多语)诗如此,花亦如此。桂花,恰好开在闲适季节。农事完毕,稼禾归仓,要不,我们的先人,哪有心情去看月亮,赏桂花呢?⑨这是我头一次在桂花飘香季节,走在家乡那条滨江大道上。在远方,我住的院子里,也种有桂花,据说是新品种,四季桂花,一年到头都会开。我日常都会从那里走过,平时几乎没见有人去搭理它,我也一样——人们走路时脚步匆匆,总是很忙。有一天,也是偶然,在一个夜晚路过那里,闻到了桂花香,才觉出桂花开了。记忆中的那种桂花香,似乎没长江边的桂花这么浓郁,这么博大。毕竟大江边的桂花,只是慢慢生长,蓄积了整整一年,一直让花香憋着,憋着,憋足了劲,直到秋天,到人们大都闲了下来,或至少在心理上闲了下来,它才尽情怒放。⑩那一带长江边,自先秦至唐宋以降,来来往往,走过了无数诗人。如是秋天,那些乘一叶扁舟“千里江陵一日还”的诗人们,不可能闻不到江边的桂花香吧? 桂花跟梅花一样,花都细碎,却质胜于形,跟梅花一样,以馨香取胜,俗称“桂魄梅魂”。我们真的很少去注意它们的外形,享用的只是它们的芬芳。那天从江边走回来,路过菜市时,一个估计来自近郊的老农,蹲守在一个小提篮后,篮子里面装满了细细碎碎的、暗金色、颗粒状的东西。我愣看了几眼,问是什么,回说是桂花。问是卖的吗,多少一斤,答说五十。想想,一斤,就是一大堆桂花了,卖五十元也不算贵。猜想老农大约也是秋后得闲了,才去采摘桂花的,但他的闲,跟写“人闲桂花落”的王维,肯定不一样——爬高下低地去采桂花,料想不会是件轻松的事。他未必读过王维的诗,兴许他只是有点喜欢桂花,知道城里有些人也喜欢桂花。便趁着那样一点“闲”,去费心费力地采了,又跑到城里,想卖给那些喜欢桂花,也懂得桂花的人。这么一想,倒觉着那略略有点佝偻的身子里,也有点灵魂的芬芳了。可惜,不是每个人都真懂得那点闲、那点淡——包括我。简单的事情,其实又很复杂——不管是王维的诗,还是老农的桂花。(取材于汤世杰的同名散文)请结合全文,谈谈文章标题“人闲桂花落”包含哪些涵义。参考答案:1.①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标题“套不住的手”,让读者对这双手产生“为何套不住”的思考,达到吸引读者,引发阅读兴趣的目的。②塑造人物形象。标题“套不住的手”,通过一双劳动的手,为人们揭示了陈秉正一颗伟大的心灵,突出他勤劳纯朴、热爱劳动、关心集体事业的形象特点。③串联故事情节。文章以“手”为线索展开,先是家人为保护他的手而买手套给他,然后他为了干活而忘戴手套,接着因为戴了手套而丢了手套,最后回家后归还手套。④揭示主题。作者通过对这双手的描写,塑造了一个平凡而崇高的劳动者形象,热情地歌颂了劳动者的美好品德,歌颂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2.①指父亲孵养的鸟:父亲花了许多精力和钱财从各地动物研究所进口鸟蛋,用进口的母鸡孵出来的鸟;②象征着父亲。父亲不仅喂养鸟,而且掌管鸟的一切。文中重点描写一只巨大的秃鹰,作者把它与父亲的外貌、神态联系起来,写出了它的憔悴、庄严和颓败,与父亲的状态极为相似,可见鸟是父亲的象征;③象征着自由。父亲想要摆脱现实世界的重压,所以用养鸟的方式寄托自己对自由的追求和渴望。3.①祁老太爷买“兔儿爷”,小孩希望明年买“更大的”,“兔儿爷”象征美丽、和平、喜庆的生活;②“兔儿爷”摊子变得冷清,暗示日本占据北平后美好的生活不复存在,突出社会环境的恶劣;③祁老太爷手中的“兔儿爷”变成了”泥东西”,想甩在大槐树上,但又没有,表明他对现实有了清醒的认识却又无力反抗的苦闷心理。4.①人们往往在闲暇时,才会注意到不显眼的桂花。②诗人心境闲适,淡泊功名,听到桂花飘落,赢得一点道心。③老农秋后得闲,不汲汲于利,采卖桂花,感知、传递桂花之美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