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项脊轩志》教学设计项脊轩志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中国文人多雅趣,这不仅表现在他们其琴书画、诗词歌赋才艺方面,也体现在他们生活的饮食起居上,尤其关注居住环境,居所不但是他们的生活空间,更成了文人的精神家园,因而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刘禹锡《陋室铭》“唯吾德馨”,其何陋之有?台湾作家李乐薇《我的空中楼阁》把小屋看作“生活中的第一件艺术品”。他们或恬淡孤高,或陶醉自然,有诗意地栖居情怀。归有光这篇散文《项脊轩志》专门为书斋作记,作者又是何种情怀呢? 二、 解题 志:名词,记;轩:本指前面高有帷幕的车子,因而把像轩车的屋子、走廊都叫轩,今天轩用来指有窗的廊子或小屋,多用于书斋茶馆;项脊:因江苏太仓项脊泾得名,因为他远祖归道隆曾居住于此,把它用来作书斋名有纪念远祖的意思。 三、 作者 归有光:明代著名古文家,号震川,世称震川先生。九岁能文,但科考坎坷,三十五岁才中举;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六十岁终中进士。以儒生而为县令,为政清廉,不为豪门大吏所容,仕途不利,转徙五年而终。归的文章“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时人有“明文第一”“今之欧阳修”的赞誉。 四、 解读 ⑴散文往往以情取胜,描写能寓情于景、景中含情,叙述能娓娓道来,情蕴浑然,说理能不紧不慢、情理交融。作者喜欢用一句话、一个词定下全文的感情基调,我们把他叫做“文眼”,请找一找本文文眼。 明确: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⑵这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点拨:在文中何位置?独立成段,意义何在? 明确:承上启下,实现过渡 点拨:这是局部价值,既然还是文眼,那就全文来说呢? 明确:是脊梁骨,是纲,统率全文。就是散文的神,行散神聚,纲举目张,此之谓也。 ⑶如果把它放在文章开头如何?学生讨论。 明确:上下文转换生硬;先介绍它利于读者了解、显得自然不突兀。 ⑷作者因何而喜?(注意疏通字词) 明确:修葺复新之乐,庭室闲雅之趣。 ⑸说“悲”却未用“悲”字,用了哪两个同意义的动词?明确:“泣”和“号” ⑹因什么而泣,又因什么而号呢?尽量用原文词语。 明确:怀念先妣而泣,瞻顾遗迹,念及大母而号。(细节真切)先妣、大母各指谁? ⑺一“泣”一“号”和“哭”有区别吗? 明确:“哭”强调动作,“泣”和“号”着重情感流露,“号”比“泣”程度深。作者为何对后事是“长 号”? ⑻那剩下的内容和悲没有关系吗?(注意疏通字词) 明确:有,先讲家道中落,后讲爱妻亡故,未着一悲,悲已现矣。不言情而情无限,言有尽而意无穷。 ⑼那从抒情方式上看,二者的区别在于? 明确:一是直接抒情,一是间接抒情 ⑽文中作者写的几件小事都是回忆往昔的内容吗? 明确:不是,追忆妻子却写现在的庭中枇杷,虚实结合。 ⑾总结一下,作者之悲包括哪些人事的感叹呢? 明确:家道变故、至亲仙逝、功名艰辛、夫妻两隔。 ⑿启悟:“人有悲欢离合”,能真正“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者古来几人?其实物理和人事类同,事物有新旧变迁,人事有喜悲经历。项脊轩累三世,“凡四遭火而不焚”,也许有神护之,那么人生遭际,最终命运又由谁来掌握?念及于此,命运多舛者悲从中来。 ⒀谈谈作者写的哪个方面也能让你真切体会到悲的意味? ①请大家齐读一遍该部分 ②说说自己的感受 ③讲讲联想到的内容 ④有感情的读一次 五、 结合注释自读自译课文第一段。找学生翻译第一段,教师点拨,强调相关知识点。下 名次作状语 向下 上 名次作状语 从上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 旧时栏楯,亦遂增胜( )顾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 ) 胜 沛公不胜杯杓 (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 何可胜道也哉 ( ) 此时无声胜有声 ( )方丈:一丈见方 垣墙:名次作动词,砌上垣墙 三五:农历每月十五特殊句式: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余稍为修葺,使不上露( )六、 指导学生背诵第一段。本段第一句是一个判断句,接下来写修葺前项脊轩的情况,作者着眼于\\\'小\\\'(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破(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暗(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三个特点,非常简洁地写出修葺前项脊轩的破败情况。余下的文字是写修葺后的项脊轩的情况,作者也是抓住三个特点来写。\\\'亮\\\': 余稍为修葺,使不上露。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雅\\\':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静\\\':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最后一句意境优美、朗朗上口,学生很容易记诵。 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我认为背诵中首先要抓住修葺前后\\\'轩\\\'的特点,即由\\\'小、破、暗\\\'到\\\'亮、雅、静\\\',因为这六个字串起了几乎整个第一段。另外这一段文字在句式上也很有特点,即四字句较多。抓住文段的这一特点,也有利于本段的背诵。(教师可作示范背诵。)七、 小结第一段叙述了项脊轩修葺前后的变化,以写景为主,字里行间倾注了作者的深情。\\\'小鸟时来啄食\\\'与\\\'三五之夜\\\'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年轻时在这里读书生活怡然自得的情趣。这一段用\\\'喜\\\'字贯穿。项脊轩志 第二课时 一 、检查背诵情况,指名背诵并集体背诵。二 、检查课后练习二的完成情况。学生回答,教师点拨。 三 、学习第2、3、4段基础知识梳理 学生自读自译,教师点拨,强调如下内容:重要实词 虚词 词语逾:越过 而:你 乳:名作动 用乳汁喂养 兹:这里 若:你 竟:全 、整 类:像 比:及、等到 效:用作动词,得到效果 禁:忍住 得:能够 大母:祖母往往:古义,到处 今义,某种情况时常存在或经常发生。呱呱:gū 小儿哭泣 guā象声词,形容鸭子 、青蛙等的响亮的叫声。束发:古人以十五岁为成童之年,把头发束起来盘在头顶上。先妣:已死的母亲,《礼记》:\\\'生曰父、 曰母、 曰妻,死曰考、 曰妣 、曰嫔。\\\'一词多义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然 沛公然其计,从之 凡 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杂然相许 巨是凡人然自后余多在外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再 凡再变矣 后秦击赵者再特殊句式:1 儿寒乎?欲食乎?2 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四 、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教师指导背诵。课文得第2、3两段叙写项脊轩得变迁,回忆母亲祖母的往事,用\\\'悲\\\'字贯穿。其中第二段是承上启下的过渡段,\\\'多可喜\\\'照应前一层,\\\'亦多可悲\\\'引起下边的内容。 第三段可以分为三层1 \\\'先是……凡再变矣。\\\'2 \\\'家有老妪……余泣,妪亦泣。\\\'3 \\\'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令人长号不自禁。\\\'第一层写由于\\\'诸父异爨\\\'而引起的庭院变化,反应家庭的败落,揭示\\\'悲\\\'的表象;接着回忆母亲,主要是借老妪之口,表达对母亲的怀念;第三层回忆和祖母的往事,回忆中对光阴易逝、有负亲人所望有着感慨,是\\\'悲\\\'之深化。因此,指导背诵时,首先抓住本段的三层内容,结合内容上的特点,语言方面的特色,感情上与学生的贴近,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背诵。第四段的背诵比较容易把握,在此不再赘言。学生反复诵读,教师从容指点,引导背诵,示范背诵,学生试背,集体背诵。五、 补充课文第四段省略的内容,是文章更加完整,以便更深入的体味作者的情感。项脊生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清台。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隆中。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是何足以知之?余区区处败屋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教师点拨学生翻译这段议论中作者以坎井之蛙自喻,自我解嘲,于议论中加以感叹之词,和盘托出自己不得志的感慨。项脊轩志 第三课时一 、检查背诵情况,单人背,集体背相结合。二 、检查词类活用掌握情况。1 雨泽下注 下 名次作状语 向下2 使不上漏 上 名词作状语 从上3 东犬西吠 西 名词作状语 向西4 乳二世 乳 名次作动词 用乳汁喂养5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手 名词作状语 亲手三 、学习课文第5、6两段1 学生朗读这两段。2 学生自读自译,教师点拨,强调以下知识点:重要词语归: 旧指女子出嫁。归宁:出家的女子回娘家省亲。无聊:由于清闲而烦闷,后多指言语、行动没有意义而使人讨厌。手: 名词作状语 亲手一词多义:或凭几学书 受制余人,先发制人《书》曰:\\\'满招损,谦得益\\\' 瑜得精兵五万,自足制之书 家书抵万金 制 因地制宜余因得遍观群书 其制稍异于前,增其旧制意洞手书 制彼裳衣3 指导背诵(略)四 、整体把握课文1 把握全文思路1)第一段,主要写项脊轩修缮前后的不同情况以及作者在这里生活读书的情趣。修缮前,小轩 小、破、暗;修缮后,小轩 亮、雅、静;作者\\\'偃仰\\\'其中,轩前小鸟、月影相伴,充满诗情画意。2)第二段承上启下,\\\'多可喜\\\'承上,\\\'多可悲\\\'启下。3)第三段重点写悲,从家庭的变化写到对亲人的思念。先写由于 诸父异爨,家中一片衰败景象;继写老妪对母亲的回忆,以及我对祖母的回忆,抒发深沉的思念、悼亡之情。4)第四段叙写自己闭门读书的情景以及小轩多次遭火未焚之事,是\\\'悲\\\'的进一步补充。5)五、六两段是补记,写婚后与项脊轩有关的一段生活。作者把妻生前来轩的情趣与妻死后\\\'室坏不修\\\'的悲凉相对比,更以\\\'亭亭如盖\\\'的枇杷树,抒发自己对亡妻的强烈怀念之情。2 体味作者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项脊轩志》一文,作者表达了或喜或悲的思想感情,关于这一点,可引导学生互相讨论分析,教师点拨。具体点拨如下:喜:修葺后的南阁子,图书满架,小鸟时来,明月半墙,桂影斑驳,主人则偃仰啸歌,怡然自得,喜自然而生。悲:祖母去世,慈母隔逝,爱妻早亡,岂不悲哉?悲是本文的主要基调。作者的悲又是比较复杂的,南阁子明亮、清静、雅致,在如此美妙的环境中,曾经慈母\\\'一致\\\',问寒问暖曾经大母言辞爱怜,喃喃自语,以手阖门及持象笏至,殷勤期望;曾经爱妻凭几学书,述诸小妹语,何等亲爱、缠绵。而如今枇杷亭亭如盖,物是人非,此情此景,人何以堪!伤心处,作者是\\\'长号不自禁\\\'。美好的往事都已化作云烟,成为幻影,作者对此如何不泪垂!悲,在所难免。3 赏析本文的艺术特色师生共同品味总结,让学生谈最能触动自己的语句。作者善于撷取生活的细节和场面来表现人物,这是本文的一大特点。如写修葺后的南阁子,作者写来富有诗情,风景这边独好,小鸟时来啄食,更添生活气息。又如,写老妪叙述母亲之事,了了数语,老妪的神情、母亲的慈爱无不尽现纸上。再如,对祖母的描写,通过言辞、喃喃自语、持象笏至等细节,把祖母对孙儿的关心、疼爱、期待之情,惟妙惟肖的表现出来。此外,还有妻来轩中的往事,亭亭如盖的枇杷树等细节,都很感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