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初高中衔接最新型图表示例解析与强化专训(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3年初高中衔接最新型图表示例解析与强化专训(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3年初高中衔接最新型图表示例解析与强化专训
考点:
1.诗句中蕴含的哲理——题干中的表格
2.写作:“德与得”——作文中的表格
3.尚俊杰《ChatGPT与高等教育变革:价值、影响及未来发展》与王建华《技术变革驱动教育转型》——表格梳理内容
4.写作:“‘第一课’之我见”——作文中的表格
【考点研究】
一、常见考点
1.表格梳理内容
2.题干中的表格
3.作文中的表格
【考点示例】
一、诗句中蕴含的哲理——题干中的表格
问题 下列诗句中蕴含的哲理,最符合下图文化发展关系的一项是( ) A.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B.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C.且并水村欹侧过,人间何处不巉岩。 D.只看云断成飞雨,不道云从底处来。
答案 A
解析 材料中图的内容是文化的发展与更迭。 A项,诗句的意思是“春天欣欣向荣的树林里,新叶催换了旧叶;江河奔腾的流水里,前面的波浪让给后面的波浪”,诗句用来比喻新陈代谢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必然规律,符合图中对文化发展关系的描述。 B项,诗句的意思是“检验玉的真假还需要烧满三天,辨别木材还要等七年以后”,说的是真正认识、分辨一个人需要很长的时间。不符合图片内容。 C项,诗人由自然界的巉岩,联想到人生道路的坎坷不平,又由越过山间的不平,引申出人们应有克服困难的信心与办法。不符合图片内容。 D项,诗句的意思是“人们只知道雨从云的缝隙里落下,却不知道云从哪里来”,说的是凡事都有根源的道理。不符合图片内容。
二、写作:“德与得”——作文中的表格
问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请结合以上的图文材料,以“德与得”为主题,写作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例文 “德”与“得” 人生在世,都祈望有所“得”。有人祈望得荣誉、得地位、得成功,有人祈望得知识、得学问、得才干,有人祈望得衣食、得健康、得安全,等等。不管祈望哪种“得”,只要不妨害社会和他人,都是无可非议的。 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表明,有劳就会有“得”。但如何劳作、如何耕耘,却体现人的品质,决定“得”的性质。 如果把劳作和耕耘理解为假公济私、损公肥私、损人利己,那么,“得”之越多,他人和社会的损失就越多,这种“得”是缺“德”之“得”。以这种方式求“得”,也许会得逞一时、风光一阵,但终究不会长久。这种人也迟早会受到法律的审判和惩处,会受到道德与舆论的谴责和唾弃。无论不择手段以权谋私、贪赃枉法的贪官污吏,还是弄虚作假损公肥私、坑害他人的卑鄙之徒,都属于缺“德”之“得”者,都不会有好的下场。这种人看似“得”了,实际上却失去了灵魂、品格和尊严。 如果把劳作和耕耘理解为利他、利社会、利国家,那么,“得”之越多,他人与社会随之受益就越多,这种“得”是有“德”之“得”。以这种方式求“得”,也许一时很苦很累甚至“得”不偿失,但终究会受到人们的尊重和社会的肯定。像钱学森、袁隆平等科学家,像焦裕禄、孔繁森等领导干部,像雷锋、郭明义等普通劳动者,都属于有“德”之“得”者。他们看似没有得到什么,实际上却收获了大大的“得”,即为人民所称颂、为社会所推崇。 由此看来,“德”与“得”不仅只是音同,而且有着因果关系:“德”为“得”之基,有“德”方有善“得”。一个人具有良好的政治品德,并能自觉践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坚持以“德”换“得”,不仅会得到事业的成功和家庭生活的幸福,而且会得到社会的认同和褒扬,从而成为一个大写的人。这种“得”,无疑更踏实、更可贵、更长久。 当今时代,世界和中国都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特别是在我国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人们的价值追求日益多元多样多变。面对这种新形势,我们每一个人都应当深入思考如何求“得”,努力做到以“德”求“得”、以“德”换“得”。 就让我们以“德”求“得”吧!
审题 这是一道图画类材料作文题。 对图画中“德”与“得”两个字的理解,需要结合甲骨文旁边的字形介绍。在“德”的解释中,可以抓住“直”字这一构成中的“大道直行,按正道办事”和“心”字这一构成中的“心胸坦荡”这两部分去理解。这两部分内容对一个人应该拥有怎样的德行做出了解释和规范。一个人只有在心灵上心胸坦荡,在行动上坚持正道,才能真正成为一个有德行的人。在“得”的解释中,可以结合“珍贵的东西”和“获得、取得”这两部分去理解,“德”意味着得到、获取,那么,用什么方法去获取,获取什么东西(珍贵的东西),就是值得我们思考的内容。 理清了材料中“德”与“得”的内涵后,还要结合写作主题“德与得”,在写作中思考两者的关系。德是根本,有德才会得,无德不会得。有德了,在正确的行为上才有所得;而若我们非法所得,就会失德。德大,得就大;德少,得就少;德没了,想得也得不到。写作时,还可以结合相关的经典事例作为论据,对比“有德之得”与“无德之得”有怎样的不同,最终会产生怎样的结果。此外,还应该结合自身,重点论述我们青少年应该具备怎样的德行,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走怎样的正道)去取得,我们最终又应该获得什么才有意义。
立意 1.德为得之先。 2.用有德之道取得,人生才有意义。 3.心中有德行,所失亦为所得。
【考题对接】
一、尚俊杰《ChatGPT与高等教育变革:价值、影响及未来发展》与王建华《技术变革驱动教育转型》——表格梳理内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最近一段时间,ChalGPT(GPT全称为Generative Pre-trained Transformer,即预训练生成模型)吸引了社会各界的目光。ChatGPT为什么突然如此吸引人呢?原因在于ChatCPT与之前的AI聊天机器人相比更加真实、准确,理解自然语言的能力、生成有效答案的水平都“更上了一层楼”,甚至有人觉得ChatGPT模拟人类助手的精确度令人“害怕”。其实,从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中不难看出,从最初的聊天机器人鼻祖 Eliza,到微软小冰、谷歌 Siri、小度音箱等,再到 ChatGPT,这类基于AIGC技术的聊天机器人是一个螺旋式发展的过程,ChatGPT的出现可以说是从量变到质变的必然现象。ChalGPT能够如此成功,在技术方面确实有独到之处。最主要是采用了Trausformer结构和“自回归+Prompting”的训练模式,使得自然语言处理研究范式发展为预训练模式,并最终走向通用人工智能模式、Transformer结构的低层和中层存储了词性、句法等知识,中高层则广泛存储抽象语义类、事实概念类知识,其中,模型的总参数量高达1750亿,使得模型能够解锁许多大型语言模型的新能力。 ChatGPT模型的训练分为三个阶段:首先采用带有标准答案的人工标注高质量问题进行初步训练;随后,标注员对模型生成的多个答案的喜好程度进行排序打分、激励模型学习什么样的回答是真实、无害、有用的;最后,结合强化学习策略进一步训练模型生成高质量答案的能力。这一训练范式增强了语言模型理解人类命令的能力,而语言模型能理解人类命令的能力也正是模型“善解人意”的关键,才使得ChatGPT取得了突破性成就。 (摘编自尚俊杰《ChatGPT与高等教育变革:价值、影响及未来发展》) 材料二: 在《教育和技术的竞赛》一书中,凯兹曾详细分析了技术变革、教育和贫富差距三者之间存在的微妙“竞赛”关系:当教育走在技术前头,贫富差距会缩小;当教育落在技术后头,贫富差距就扩大、但在后工业社会中,这种带有工业化色彩的经济话语的解释,其局限性也非常明显。这种解释背后所隐藏的假设仍是将教育作为经济发展的工具,可能导致既误解教育的本质,也会遮蔽“技术—经济范式”的转型。 在工业革命之前,教育与生产或经济发展的关系一直较为疏远,教育的目的主要在于培养完人或君子,而技术的进步主要掌握在熟练工匠手中。教育与技术之间井水不犯河水,不属于同一个场域,也就不存在“竞赛”关系。 工业革命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范式,由于工业经济存在特定技能偏好,人的受教育程度与劳动生产率密切相关,为满足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教育不得不从培养人转向培养才。其结果是学校偏离了教育的宗旨,倾向于通过严格的筛选,有组织、有计划地为工业社会各部门提供适合的技能人才。在工业经济体系中,教育与技术以人力资本为纽带被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进而相互竞赛或竞争。工业社会中的教育制度以人才培养为目标、以工厂为典范完成了学校化的转型。在工厂化的学校里,教师是工人,教室是车间,教材是图纸,学生是产品,而学历和文凭则相当于“出厂合格证”。经过工业社会技术文化的规训、教育成为经济发展的附属、受教育的目的也从成人转变为不断积累人力资本,以适应工作场所中对于相关知识和技能的需要。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兴起,尤其是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职场或工作发生了深刻变革,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的转型已经势不可挡。后工业社会的来临意味管工业社会的“技术-经济范式”和社会结构将发生颠覆性变化,在一个以人工智能为主导的无工作或工作日益稀缺的世界里,教育不能再以就业为目的,不能再以人才培养为中心,更不能再追求定向培养、学以致用、专业对口。教育改革需要改弦易辙、返璞归真、重归对于人的培养、对于人性之善的张扬。 当下技术的变革正在成为驱动教育转型的关键。面对技术变革,尤其是生成性人工智能技术的涌现,教育需要摆脱工业社会中对于筛选与竞争的迷思,放弃对高竞争等于更卓越地执迷、走出为就业而教的窠臼。从人才培养回归人的培养。教育的根本在于培养人之为人的美好品质,而不是通过专业对口或学以致用为就业做准备。在工业社会中,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是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媒介:在后工业社会里,教育应以科目教学和专业教育为中心转向更加注重培养人的情感素养,以更充分、更适合的教育帮助每一个人更好地应对愈来愈不确定的未来。面对新智能技术的不断涌现,教育既要有危机意识,也要有文化自信。未来无论技术如何强大,我们仍然需要人之为人的美好品质,这是教育得以存在并生生不息的根本。教育不需要与技术竞赛,也无须一定成为竞赛中的赢家(在技术的层面上,教育不可能超过技术),但只要我们还有“成人”的需要,教育就不会消失(在人性的层面上、教育的优势在于让人成为人)。面对技术的变革,教育体制的挑战不是想方设法与技术竞赛,而是更深入地认识人性、培养人性,以避免技术创新可能会误入歧途,最终导致社会不平等的加剧。 (摘编自王建华《技术变革驱动教育转型》)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ChatGPT模拟人类助手非常精确,除了技术方面确实有独到之处外,也有从量变到质变的因素。
B.ChatGPT具有能够解锁许多大型语言模型的新能力,有赖于它可存储千亿级别的总数量的信息。
C.教育走在技术前头,可缩小贫富差距;反之,贫富差距扩大。这种解释在后工业社会具有局限性。
D.无论未来社会如何变化,技术如何强大,教育得以存在并生生不息的根本仍是培养人的美好品质。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B.
C.
D.
3.下列哪种教育理念最符合后工业社会人才培养趋向( )
A.潘光旦提出教育分类分层理论和原则是“工读兼营”,即知识学习要与知识应用相结合,强调学习者应深入社会,体验实需。
B.苏霍姆林斯基提出了“培养共产主义建设者”“合格的公民”等等,强调要把青少年培养成为“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
C.于漪认为教育不是把不同的人培养成相同的人,而是把不同的人变得更加不同,使其变得更具良好的个性,更具鲜明的特色。
D.魏元光认为“良善”的工业教育,不仅包括知识、技能,还应包括工业精神,譬如准确、守时、信用、有序等应有的国民素质。
4.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教育的根本在于培养人之为人的美好品质”的理解。





5.结合材料,简要分析不同时期技术与教育的关系。






一、尚俊杰《ChatGPT与高等教育变革:价值、影响及未来发展》与王建华《技术变革驱动教育转型》【答案】
1.A【解析】A.“除了……也有”有误。根据原文“ChatGPT的出现可以说是从量变到质变的必然现象。ChalGPT能够如此成功,在技术方面确实有独到之处”可知,其实ChatGPT的从量变到质变指的正是技术。属于不合逻辑。
2.B【解析】B.方框一和方框二的逻辑关系有误。属于因果倒置。根据原文“这一训练范式增强了语言模型理解人类命令的能力”可知,属于因果倒置。
3.C【解析】由原文可知,后工业社会注重人的培养、对于人性之善的张扬,在于培养人之为人的美好品质。
A.错误。“强调学习者应深入社会,体验实需”属于工业革命时代对人的要求。
B. 错误。“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不属于对人美好品质的培养。
C.正确。
D. 错误。后工业时代注重的是对人美好品质的培养,选项中“知识、技能”不符合。
4.①教育不能以就业为目的,不能以人才培养为中心,更不能追求定向培养、学以致用、专业对口。
②教育需要返璞归真,其根本是培养人,张扬人性之善。
【解析】①联系句子的前后语境来进行理解:根据前文“在一个以人工智能为主导的无工作或工作日益稀缺的世界里,教育不能再以就业为目的,不能再以人才培养为中心,更不能再追求定向培养、学以致用、专业对口”“教育需要摆脱工业社会中对于筛选与竞争的迷思,放弃对高竞争等于更卓越地执迷、走出为就业而教的窠臼。从人才培养回归人的培养。”可知教育不能以就业为目的,不能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结合后文“而不是通过专业对口或学以致用为就业做准备”可知教育更不能追求定向培养、学以致用、专业对口。
②划线句子再讲“培养人之为人的美好品质”,其中的美好品质结合前后文“教育改革需要改弦易辙、返璞归真、重归对于人的培养、对于人性之善的张扬”“我们仍然需要人之为人的美好品质,这是教育得以存在并生生不息的根本”可知教育需要返璞归真,其根本是培养人,张扬人性之善。
5.①工业革命之前,教育与技术之间不存在竞争关系。
②工业革命时期,教育与技术相互竞赛或竞争。
③后工业时代,教育不需要和技术竞赛,也无须一定成为竞赛中的赢家。
【解析】①根据原文“在工业革命之前,教育与生产或经济发展的关系一直较为疏远,教育的目的主要在于培养完人或君子,而技术的进步主要掌握在熟练工匠手中。教育与技术之间井水不犯河水,不属于同一个场域,也就不存在‘竞赛’关系”可知,工业革命之前,教育与技术之间不存在竞争关系。
②根据原文“工业革命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范式,由于工业经济存在特定技能偏好,人的受教育程度与劳动生产率密切相关,为满足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教育不得不从培养人转向培养才”“在工业经济体系中,教育与技术以人力资本为纽带被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进而相互竞赛或竞争。工业社会中的教育制度以人才培养为目标、以工厂为典范完成了学校化的转型” 可知,工业革命时期,教育与技术相互竞赛或竞争。
③根据原文“在后工业社会里,教育应以科目教学和专业教育为中心转向更加注重培养人的情感素养,以更充分、更适合的教育帮助每一个人更好地应对愈来愈不确定的未来。面对新智能技术的不断涌现,教育既要有危机意识,也要有文化自信。未来无论技术如何强大,我们仍然需要人之为人的美好品质,这是教育得以存在并生生不息的根本。教育不需要与技术竞赛,也无须一定成为竞赛中的赢家(在技术的层面上,教育不可能超过技术)”可知,后工业时代,教育不需要和技术竞赛,也无须一定成为竞赛中的赢家。
二、写作:“‘第一课’之我见”——作文中的表格
1.写作。 下面表格内容为近五年“开学第一课”节目的主题: 开学第一课主题2018年创造向未来2019年五星红旗,我为你自豪2020年少年强,中国强2021年理想照亮未来2022年奋斗成就梦想
“开学第一课”是中央电视台一年一度面向全国中小学生的大型公益节目,于每学年开学之际推出,用以引导中小学生一学年的学习与生活。其实,人生的不同阶段,都需要用不同主题的“第一课”来开启。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以“‘第一课’之我见”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不少于700字。






二、写作:“‘第一课’之我见”【答案】
1.【审题】
本题为全命题型材料作文题。
材料以“开学第一课”为背景,展现了其对不同年龄段学生们的指导。比如,从2018年“创造向未来”和2021年“理想照亮未来”这两个主题中,我们可以看到其对青少年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的教育意义:从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李大钊、毛泽东、陈望道,到从立志用知识建设祖国的核动力专家彭士禄……这“第一课”用榜样的力量激励着广大青少年坚定理想、发愤图强。比如,从2019年“五星红旗,我为你自豪”和2020年“少年强,中国强”这两个主题中,我们可以看到爱国教育主题:“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钟南山,“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张伯礼、张定宇、陈薇,以及中国航天团队等等。他们都是出于对祖国的爱、对人民的爱才选择不顾一切去拼。所以,这也教育我们应当爱自己的祖国,爱自己的人民。而在2022年“奋斗成就梦想”这一主题中,我们看到了许许多多新时代奋斗者的足迹:冬奥冠军的自我突破,张扬了更高、更快、更强、更团结的体育精神;航天种子的上天入地,见证了生命的奇迹与中国科学家的智慧……这一切,都告诉我们应该树立高远理想、胸怀祖国、努力奋斗。
试题要求以“‘第一课’之我见”为题,写一篇议论文。对此,写作时可以适当总结归纳材料中的“第一课”,然后由此引申到我们人生或社会中的诸多“第一课”;也可以直接展开自己对我们该有怎样的人生“第一课”的思考。然后指出,学生如今虽身处课堂,却未来终将走入社会,也会有许多不同的人生阶段,及各种社会身份,以及各种人生的可能。但不论是何种身份,我们在从学校走向社会时,都需要上一上关于爱国、责任、梦想等的“第一课”,不拘时间、地点和形式,重点就在于意识到自己作为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明白自己该有怎样的梦想,未来该怎样去为了梦想而努力;或者意识到自己身为公民,应当怎样处理好“小我”与“大我”的关系。最终,上过“这一课”之后的我们,会领悟到自己的社会责任和奋斗精神,最终学会为了自己的梦想去努力奋斗,学会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和使命担当。写作中还可以联系我国当前的形势和背景,思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鼓励青年人树立理想,勇于实践,不断奋斗。
【立意】
1.担负责任,走向未来的人生“第一课”。
2.树立理想,成人成才的人生“第一课”。
3.为祖国的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人生“第一课”。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