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3年初高中衔接说明文考点解读与强化训练考点:1. 余建斌《神舟十三号这样回家》——说明方法及其作用2.黄增强《“嫦娥五号”证明:月球上有水》——说明顺序3.《蚕》——说明方法及作用4.朱定真《立夏就是真正入夏了吗?》——说明内容的概括【考点研究】一、常见考点1. 文章内容概括2. 说明方法及其作用3. 文章内容筛选和概括4. 说明文语言特点【考点示例】一、余建斌《神舟十三号这样回家》——说明方法及其作用【考点解读】1. 文章内容概括2. 说明方法及其作用3. 文章内容筛选和概括4. 说明文语言特点文本 神舟十三号这样回家 余建斌 吴月辉 谷业凯 刘诗瑶 ①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首次采用快速返回模式,使得航天员能够更快更舒适地安全返回地面。为此,科技人员做了精心设计和保障。 ②和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相比,此次快速返回并没有太多技术升级或改变,依然采用智能自适应预测制导方法。但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技术人员通过对飞行任务事件进行合理裁剪和调整、压缩操作时间,将返回所需时间由以往的11个飞行圈次压缩至5个飞行圈次。 ③神舟十三号飞船从空间站撤离后,首先绕地球飞行5圈,每圈用时大概1.5小时。此前,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返回时绕飞地球18圈,历时一天多。 ④神舟十三号返回地球可以说是过程复杂、惊心动魄,它要依次经过轨返分离、推返分离、经过黑障区、开降落伞、开着陆缓冲发动机等关键飞行事件及环节,返回过程还要经过严酷空间环境和轨道条件的考验。在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技术人员的精心设计下,神舟十三号牢牢把握住了“三个度”,确保舒适安全地回家。 ⑤神舟飞船在轨道上运行的速度大约为7.8千米/秒,接近第一宇宙速度。在如此快的速度下,要确保航天员的安全,就必须对返回地球后的最终着陆速度进行控制。为此,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的技术人员在飞船研制阶段开展大量试验验证和数据判读,保证飞船在着陆过程中逐步降低速度,那就是返回前由推进舱轨控发动机实施制动,降低轨道能量和轨道高度,确保飞船再入大气层;返回舱具有特定气动外形,进入大气层后依靠空气动力产生的阻力和升力减速;返回舱运动至距地面附近时打开降落伞,进一步降低速度;着陆瞬间开启返回舱底部的着陆缓冲发动机,最终将落地速度降低到一定范围内。 ⑥当返回舱进入大气层后,将与空气发生剧烈摩擦,舱体表面局部温度可达上千摄氏度。为了确保舱内温度依然舒适,飞船控温的主要手段就是依靠防热结构对舱内进行保护。为此,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的科研人员在舱体表面设计了防热涂层,敷设有一层烧蚀材料,当温度达到一定程度时烧蚀材料升华脱落,带走大量热量。此外,返回前会实施“热控预冷”,提前将返回舱温度降低少许。 ⑦此外,为使返回舱着陆在指定区域,就必须对飞船着陆点的精度进行控制。为此,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的技术人员为神舟十三号飞船配备了一套“着陆轻功”。首先是返回轨道维持,调整飞船的轨道平面,使飞船星下点轨迹经过返回瞄准点;随后返回制动,通过制动的速度增量和发动机开机时刻,确保再入角和返回航程,为精准着陆提供保障;最后返回舱升力控制,进入大气层后,返回舱通过一系列姿态机动,巧妙利用空气动力产生的升力,进行航向和横向运动的控制,精准调整预定的着陆点,最终平安返回。 ⑧神舟十三号的安全返回,标志着我国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任务圆满收官,即将进入建造阶段。 (选自《人民日报》2022年4月17日,有删改)问题1 联系全文,指出第④段中的“三个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①速度 ②温度 ③精度解析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概括。依据第⑤段“神舟飞船在轨道上运行的速度大约为7.8千米秒,接近第一宇宙速度”,第⑥段“当返回舱进入大气层后,将与空气发生剧烈摩擦,舱体表面局部温度可达上千摄氏度”,第⑦段“此外,为使返回舱着陆在指定区域,就必须对飞船着陆点的精度进行控制”可知,第④段中的“三个度”指的是:速度、温度和精度。问题2 文章第②段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有何作用?答案 作比较、列数字。具体突出地说明了此次快速返回依然采用智能自适应预测制导方法,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技术人员通过对飞行任务事件进行合理裁剪和调整,压缩操作时间。解析 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结合第③段“5圈”“1.5小时”“18圈”“一天多”可知,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结合“神舟十三号飞船从空间站撤离后,首先绕地球飞行5圈,每圈用时大概1.5小时。此前,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返回时绕飞地球18圈,历时一天多”可知,将“神舟十三号”的飞行圈数与“神舟十二号”的飞行圈数和用时进行比较,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这两种说明方法具体准确的写出了“神舟十三号”飞行圈数少,用时少,结合第①段“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首次采用快速返回模式,使得航天员能够更快更舒适地安全返回地面”可知,表现出神舟十三号的返回更快速。问题3 阅读第⑤段,请你概括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过程中采用哪几种措施减速。答案 返回前由推进舱轨控发动机实施制动,降低轨道能量和轨道高度;返回进入大气层后依靠空气动力产生的阻力和升力减速;返回舱运动至距地面附近时打开降落伞;着陆瞬间开启返回舱底部的着陆缓冲发动机。解析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筛选和概括。阅读文章第⑤段内容后概括作答。结合“那就是返回前由推进舱轨控发动机实施制动,降低轨道能量和轨道高度,确保飞船再入大气层”可概括为:返回前由推进抢轨控发动机实施制动,降低轨道能量和轨道高度;结合“返回舱具有特定气动外形,进入大气层后依靠空气动力产生的阻力和升力减速”可概括为:返回舱进入大气层后依靠空气动力产生的阻力和升力减速;结合“返回舱运动至距地面附近时打开降落伞,进一步降低速度”可概括为:返回舱运动至距地面附近时打开降落伞;结合“着陆瞬间开启返回舱底部的着陆缓冲发动机,最终将落地速度降低到一定范围内”可概括为:着陆瞬间开启返回舱底部的着陆缓冲发机。问题4 文章第⑦段中“着陆轻功”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什么特点?用在此处有何表达效果?答案 生动形象;生动形象地写出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地球着陆点特点,突出着陆点的精确。解析 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的生动形象性。科普小品文一般来说,语言上生动又严谨,通俗又科学是它的主要特点。文章第⑦段语句“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的技术人员为神舟十三号飞船配备了一套‘着陆轻功’”,运用“着陆轻功”,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结合“首先是返回轨道维持,调整飞船的轨道平面,使飞船星下点轨迹经过返回瞄准点;随后返回制动,通过制动的速度增量和发动机开机时刻,确保再入角和返回航程,为精准着陆提供保障;最后返回舱升力控制,进入大气层后,返回舱通过一系列姿态机动,巧妙利用空气动力产生的升力,进行航向和横向运动的控制,精准调整预定的着陆点,最终平安返回”可知,语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地球时着陆地点的精确和安全的特点。二、黄增强《“嫦娥五号”证明:月球上有水》——说明顺序【考点解读】1.说明方法2.说明顺序文本 “嫦娥五号”证明:月球上有水 ①关于月球上是否有水,这个问题已经争论了半个多世纪。1969年至1972年,美国“阿波罗号”探测器从月球带回391千克月壤,也没有测量到水,甚至连留在月球表面的探测器也无法探测到水。从此,“月球是干的”几乎成为人们的共识。 ②1970年至1976年,苏联发射的“月球—24号”月球探测器,从月球运回326克月壤。苏联科学家从“月球—24号”任务采集的部分月壤样品中测量到了微量的水,但是这一研究成果没有得到广泛的重视。 ③2020年11月24日,我国在文昌航天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嫦娥五号”探测器。同年12月1日,探测器成功着陆在了月球风暴洋北部地区,并将1731克的月壤样品带回地球。“嫦娥五号”探测器携带了最先进的月球矿物光谱分析仪,近距离获取了月表的光谱。经过科学家和研究团队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嫦娥五号”采样区的水含量在百万分之一百二十以下,而岩石中的水含量约为百万分之一百八十,相当于1吨月壤中大约有120克水,1吨岩石中大约有180克水。这一新发现是人类首次实现了月表原位条件下的水含量探测,是对争论了半个多世纪以来,月球是否有水的最有力的证明。 ④什么是月球水?它以什么形式存在?月球水不是直接可以用来饮用的普通水,它主要以气态水和固态水的形式存在,并非地球上的液态水形式。“嫦娥五号”采样区探测到的水,主要指的是矿物里的水分子或者羟基。如果想要成为日常使用的液态水,月球水还需要在一定条件下才能转化,例如高温。 ⑤“嫦娥五号”发现月球有水,对我国的科研成果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其一,如果月球表面有广泛的水存在,那么人类就可以想出方法获取这些水资源,例如通过加热月壤,获得液态水。其二,月球上有了水以后,还可以把它分解成氧气和氢气。这样的话,人类在月球上建立基地的难度将会大大降低。其三,水、氧气和氢气除了可以供日常生活使用以外,还能用于生产和制造,氢气还可以充当能源,例如火箭的燃料。 ⑥我们从“嫦娥五号”探测器的数据中不难看出,月球上有可以利用的水资源,对人类研究月球,将月球作为中转站向更深的空间进行探测,起到了积极有效的推动作用。 (文/黄增强,节选自《知识窗》2022 年03期,有删改)问题1 下列对第③段画线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列数字 作比较 B.列数字 作引用 C.举例子 作诠释 D.打比方 作比较答案 A解析 本题考查辨析说明方法的能力。第③段画线句中“百万分之一百二十”“百万分之一百八十”“120克”“180克”等,运用的是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相当于1吨月壤中大约有120克水,1吨岩石中大约有180克水”,是把“嫦娥五号”采样区的水含量与岩石中的水含量进行对比,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故选A。问题2 下列对本文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与外国科学家主要从月壤中分析的途径不同,中国科学家是通过对光谱分析仪近距离获取的月表光谱进行数据分析,从而得出“月球上有水”的结论。 B.本文采用的说明顺序是时间顺序,从1969年到2020年依次说明国外科学家对月球是否有水的研究,中国科学家发现、证明月球上有水并预测其科研价值。 C.第③段画线句中的两个“大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因为从句中“相当于”一词可知其测量并未真正实施,数据是推测获得,所以用约数。 D.第⑤段中的“其一”“其二”“其三”不能互换位置,作者是按照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利用的先后顺序有条理地说明月球有水的现实意义。答案 B解析 本题考查文章说明顺序的判断。 B有误,文章说明的内容是“月球是否有水”这一问题,依次介绍美国探测后,“月球是干的”成为人们共识;接着说明苏联探测出微量水,但没有引起人们重视;最终中国完成月表原位条件下的水含量探测,说明月球是有水的。在此基础上,还介绍是什么是“月球水”及发现月球水的意义,最后归纳总结。此逻辑是人们对月球是否有水的层层递进的深入认识,再提出发现月球水的重大意义,采用的是逻辑顺序,并非“时间顺序”。故选B。【考题对接】一、《蚕》——说明方法及作用蚕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有一种昆虫也开启了生命的历程。 蚕的一生 蚕的一个生命周期大约是60-80天。它的一生要经历卵、幼虫、蛹、成虫4个阶段。像芝麻般大小,经过半个月孵化为一龄幼虫。一龄幼虫很小,像蚂蚁一样,也叫蚁蚕。从二龄幼虫开始,蚕的食量明显增加,四、五龄幼虫的食量最大,体重也快速增加,可以达到蚁蚕的八九千倍。蚕的幼虫期一共要蜕4次皮。每次蜕皮前,蚕都不吃不动,像睡着了一样,但它的体内却在进行着非常剧烈的生理活动。在短短的一天内,它要形成新皮,蜕去旧皮,让身体长大,从而进入下一个龄期。五龄幼虫继续长大一段时间后,就不再吃桑叶了。它会找一个地方开始吐丝结茧,为自己建造一个厚实安全的“小屋”,然后在“小屋”中化蛹。再经过大约两个星期,蛹羽化为蚕蛾,即成虫。蚕蛾破茧而出后开始求偶交配,雄蛾交配完成之后就死去,而雌蛾要等到产卵以后才算完成使命,力尽而亡。 (1)________________ 蚕在野外的桑树上生活,随时会面临恶劣的环境和天敌的围追堵截。蚕的一生中最脆弱的时期就是刚孵化的蚁蚕期和没有行动能力的蛹期,那么蚕是怎么保护自己的呢? 蚁蚕非常柔弱,甚至连吃和爬动的力气都没有,更没有能力保护自己。聪明的它们就模仿蚂蚁的样子,招呼同伴,密密麻麻地聚集在一起,让天敌误以为它们是蚂蚁。我们都知道,蚂蚁是攻击性很强的社会性昆虫,喜欢集体行动,敢惹它们的动物不是很多,所以很多小昆虫都模仿它们,这些昆虫被称为“拟蚁昆虫”,蚁蚕就是其中的一种。 蚕结茧是为了给自己营造安全的空间,可以不被打扰地在里面化蛹和羽化。在化蛹和羽化的过程中,蚕如果被外界打扰,它们的生命进程就会停止,要么无法化蛹,要么无法羽化。 一生只吐一根丝 蚕吐丝可是一个力气活。吐丝时,蚕的头部会不停地摆动,呈“S”型或“8”字形,在自己的四周不断拉出丝线。像这样不吃不喝连续摆动两三天、摇摆30多万次之后,所吐之丝就把自己严严实实地裹住了。蚕一次吐出的丝长达一两千米,有的甚至达到了三千米。令人惊叹的是,这是一根不间断的细丝,而且这根细丝是由几百根更细的细丝扭合而成的,因此十分坚韧牢固。这样的蚕丝制成的丝绸非常轻薄飘逸,因此就有了“罗衣飘蝉翼”“风过动罗纹”这样的诗句。 (2)________________ 蚕最喜欢吃的食物就是桑叶。蚕的嗅觉很发达,能准确地嗅到桑叶发出的类似薄荷的味道。不过,蚕的食谱并不只是桑叶,榆树叶、无花果叶、蒲公英叶等都能成为它的食物,只是它更偏爱桑叶罢了。但自然界的桑叶并不是一年四望梅川河季都有,所以人工饲料就成了实现工厂化高效生产优质蚕茧的关键。近年来,科研人员们研发出了能替代桑叶的人工饲料,蚕的食谱也就更加丰富了。 (选自《百科知识》,有删改)1.请在横线处各拟写一个小标题。(2分) 2.从修辞角度简析文中加色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3分) 3.选文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4.在读到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时,小晶说:“原来蚕吐完丝生命也就走到了尽头。”小志说:“其实丝尽蚕未亡。”你赞同谁的说法?请依据选文说说你的理由。(3分) 一、《蚕》【答案】1.蚕的自我保护方式 蚕的食谱【解析】本题考查拟写标题。①处:根据第④段“蚕在野外的桑树上生活,随时会面临恶劣的环境和天敌的围追堵截。蚕的一生中最脆弱的时期就是刚孵化的蚁蚕期和没有行动能力的蛹期,那么蚕是怎么保护自己的呢?”可知,句子的落脚点在“那么蚕是怎么保护自己的呢”,据此拟标题为:蚕的自我保护方式;②处:根据第⑧段“蚕最喜欢吃的食物就是桑叶“蛋的食谱并不只是桑叶榆树叶、无花果叶、蒲公英叶等都能成为它的食物“近年来,科研人员们研发出了能替代桑叶的人工饲料,蚕的食谱也就更加丰富了”概括得出:介绍的是蚕的食谱;据此拟为:蚕的食谱。2.运用拟人修辞,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蚁蚕保护自己的方式。【解析】本题考查修辞方法及作用。结合语境首先写出修辞方法,然后写出表达效果和体现的情感。根据第⑤段画波浪线句子“聪明的它们就模仿蚂蚁的样子,招呼同伴,密密麻麻地聚集在一起,让天敌误以为它们是蚂蚁”可知,“聪明“招呼同伴”把“蚁蚕”人格化,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根据“聪明的它们就模仿蚂蚁的样子招呼同伴”可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蚁蚕是如何保护自己的;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3.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地说明了蚕吐丝是一个力气活。【解析】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作用。根据第⑦段画直线的句子“吐丝时,蚕的头部会不停地摆动,呈‘S’型或‘8’字形,在自己的四周不断拉出丝线。像这样不吃不喝连续摆动两三天、摇摆30多万次之后,所吐之丝就把自己严严实实地裹住了”可知,“两三天”“30多万次”,采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根据“蚕吐丝可是一个力气活”可知,具体准确地说明了蚕吐丝可是一个力气活,增强了说服力。4.我赞同小晶的说法。如果蚕在化蛹和羽化的过程中,被外界打扰,它们的生命进程就会停止,要么无法化蛹,要么无法羽化。就是所谓的“春蚕到死丝方尽”了。【解析】本题考直对文本内容的挖掘。两种观点都可以,结合文本内容写出理由即可。示例一:我赞同小晶的说法。根据第⑥段“蚕结茧是为了给自己营造安全的空间,可以不被打扰她在里面化蛹和羽化。在化蛹和羽化的过程中,蚕如果被外界打扰,它们的生命讲程就会停止,要么无法化蛹,要么无法羽化”可知,如果蚕在化蛹和羽化的过程中,被外界打扰,它们的生命进程就会停止,要么无法化蛹,要么无法羽化。就是所谓的“春蚕到死丝方尽“了。示例二:我赞同小志的说法。根据第③段“五龄幼虫继续长大一段时间后,就不再吃桑叶了,它会找一个地方开始吐丝结茧。为自己建造一个厚实安全的‘小屋’,然后在‘小屋’中化蛹。再经过大约两个星期,蛹羽化为蚕蛾,即成虫,蚕蛾破茧而出后开始求偶交配,雄蛾交配完成之后就死去,而雌蛾要等到产以后才算完成使命,力尽而亡”可知,蚕的幼虫停止取食并叶丝结茧;结茧后幼虫化为蝇;然后蛹羽化为蚕蛾,即成虫;蚕蛾破茧而出后开始求偶交配,雄蛾交配完成之后就死去,而雌蛾要等到产卵以后才算完成使命,力尽而亡,因此蚕吐尽丝时并未死亡,只是发育成蛹。二、朱定真《立夏就是真正入夏了吗?》——说明内容的概括立夏就是真正入夏了吗? 朱定真 ①2022年5月5日,立夏。 ②说是“立夏”,但或许一些人体感上并不会觉得炎热,因为全国大部分地区还不是气候学意义上的夏天。这一天,常常只有福建福州到南岭一线以南地区已经达到气候学上的立夏标准,即平均气温连续5天大于或等于22摄氏度——通常来说,全国大部分地区可能距该标准还有少许差距。 ③明明一些地区还没有真正进入夏天,为何这一天在二十四节气里会被称为“立夏”? ④这要从二十四节气的形成说起。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古人最终形成了二十四节气这一时间知识体系,并以此指导实践。虽然古人对世界的经验认知和现代的科学标准之间有一些差距,但最终它们在时令变化方面却精妙贴合,且与农时、物候紧密联系,显示出现代统计学的意义。 ⑤就说立夏,此时北半球随着太阳高度角的抬升,气温明显回升,昼长夜短更加明显。顾名思义,“立夏”之后,春天结束,夏天开始。自此,随着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开始北移,江南正式进入雨季。 ⑥其实,二十四节气中有很多反映季节、气温、降水、天气现象等的节气,像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反映季节的变化,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反映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小暑、大暑、小寒、大寒反映气温的变化。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反映降水的变化,白露、寒露、霜降反映天气现象。至今,二十四节气仍对现代气候学具有很大借鉴意义。 ⑦夏季6个节气跨越3个月,人们由此认识了全年最热的季节,并可以根据节气提示的气候规律,适应高温潮湿天气进行作息,加固堤坝防范洪涝灾害,安排农事活动。 ⑧比如,小满节气时,北方的大麦和冬小麦灌浆饱满,南方江河水满;芒种节气时,我国南方主汛期已经开始,雨量充沛,气温显著升高;夏至日,北半球白天最长、夜晚最短,这段时间天气最是变化莫测,高温天气、对流性天气频发。小暑节气的标志就是“出梅”和“入伏”,即长江中下游梅雨季节终结,伏旱天气开始;大暑则是全年气温最高的时候,这时,华北一带已经进入俗称“七下八上”(即7月下旬至8月上旬)的主汛期,是华北一年中降水最多的时段,再加上气温高,“桑拿天”成为这个时段的“标配”。针对夏季的气候,各地需适时开展防汛备汛等相关工作,百姓生活宜注意防暑降温。 ⑨“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燃。”“酷暑天,葵榴发,喷鼻香十里荷花。”四季之夏,是大自然最热情洋溢的季节。让我们走近它、读懂它,感受夏季的独特之美。 (选自《人民日报》2022年5月5日)1.下列对本文说明内容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立夏”的由来。B.立夏就是真正入夏了吗?C.影响立夏的因素。D.主要介绍了“立夏”的形成及夏季6个节气的气候规律。2.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A.“立夏”其实还没有进入夏天,因为各地气温不一样。B.立夏时,北半球随着太阳高度角的抬升,气温明显回升,昼长夜短更加明显。C.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反映季节的变化,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反映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小暑、大暑、小寒、大寒反映气温的变化。D.夏季有6个节气,人们根据节气提示的气候规律,进行作息,固堤防洪,安排农事。3.下列对本文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的说明顺序是时间顺序。B.“即平均气温连续 5天大于或等于22摄氏度”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C.第⑧段主要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D.第②段中加点的词“少许”不能删去,因为“少许”一词表明了“差距”的程度不大,如果删去“少许”一词,“差距”的大小就不清楚,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二、朱定真《立夏就是真正入夏了吗?》【答案】1.D【解析】考查对说明内容的概括。概括说明文的内容,首先要确定说明对象,然后看文章具体介绍说明这个对象哪个方面,包括事物的特征、外形、功能、性质、状态,事物的本质、事物内部或者事物之间的关系等。本文①段引出说明的对像“立夏”,②-⑤段主要介绍是“立夏”的特点及形成,⑦-⑧段介绍的是夏季6个节气的气候规律,第⑨段归纳总结。由此可知,本文主要说明的是“立夏”的形成及夏季6个节气的气候规律。故选D。2.A【解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依据文章第⑤段“就说立夏,此时北半球随着太阳高度角的抬升,气温明显回升,昼长夜短更加明显。顾名思义,‘立夏’之后春天结束,夏天开始”可知,A项“立夏”其实还没有进入夏天的说法是不正确的。故选A。3.A【解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A本文主要说明的是“立夏”的形成及夏季6个节气的气候规律,是一篇事理说明文,所采用的说明顺序是逻辑顺序,而不是“时间顺序”。故选A。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