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古诗文专项汇总(学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2-2023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古诗文专项汇总(学案)

资源简介

【期末复习】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复习
《三峡》
1.文学常识
郦道元,字善长,北魏地理学家。所撰《水经注》,名为注释《水经》,实则以《水经》为纲,广泛补充发展,自成巨著。
2.文章思想内容
本文以凝练、生动的笔墨,描写出了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同时也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3.重点字词
【字音】
阙处(quē) 襄陵(xiāng) 绝(yǎn)
属引(zhǔ) 沿溯(sù) 飞漱(shù)
御风(yù) 猿鸣(yuán) 曦月(xī)
素湍(tuān) 长啸(xiào) 郦道元(lì)
林寒涧肃(jiàn) 重岩叠嶂(zhàng)
【通假字】
阙,同“缺”,空隙,缺口。 【词类活用】 【例】略无阙处。
奔:动词作名词,指飞奔的马。 【例】虽乘奔御风。
清:形容词作名词,清波。 【例】回清倒影。
霜:名词作动词,下霜。 【例】晴初霜旦。
空谷:名词作状语,在空荡的山谷里。 【特殊句式】 【例】空谷传响。
省略句 【例】(两岸)重岩叠嶂
4.文脉梳理
山——连绵(略无阙处)、高峻(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夏——奔放美(夏水襄陵,朝发白帝,)
水—春冬——清秀美(素湍绿潭,清荣峻茂,兼有怪柏,良多趣味)
秋——凄婉美(林寒涧肃,哀猿凄异)
5.重点问题
(1)作者是怎样抓住特征描写三峡的自然景观的?
文章先总写三峡形貌,接下来分写三峡四季不同的景色。因为三峡的夏天以水为主要特色,故而文章写夏水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表现长江汹涌澎湃、一泻千里的迅猛;写三峡春冬之景,突出其“清荣峻茂”的特色,显露出大自然的无限生机,令人心旷神怡;写三峡的秋天,则通过描写“林寒涧肃”、高猿哀鸣且回声久远的情景,有意突出了三峡秋天的凄清悲凉的气氛。(2)结尾引用了渔歌:“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怎样理解这一歌谣的作用?探究1:本文融情于景,最后以凄凉的渔歌作结,是为了表现山水虽佳,但世上犹有劳苦和贫穷的人,从侧面表现了当时三峡渔民、船夫的悲惨生活。
探究2:文章结尾引用渔歌,是为了表现猿鸣之哀,渲染秋天的肃杀气氛。
探究3:结尾引用渔歌,从结构上看照应了前文,总结了全文,升华了文章中心。
《短文两篇》
1.文学常识
①陶弘景,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人称“山中宰相”,南朝齐梁时思想家,著有《陶隐居集》等。
南北朝时期,政局动荡,社会矛盾尖锐,不少文人抽身朝政,从自然山水中寻求精神解脱。
因而他们常在书信中描山绘水,既表明自己所好,又表达对友人的安慰。
《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在俊赏山林、心灵净化之后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此文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文辞清丽,结构巧妙,堪称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②苏轼,北宋著名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擅长诗词、散文,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有文集《东坡全集》传世。代表作品有《赤壁赋》
《饮湖上初晴后雨》等。
元丰二年(1079年),时御史何正臣上表弹劾苏轼,奏苏轼移知湖州到任后谢恩的上表中,用语暗藏讥刺朝政,御史李定等又摘出苏轼议论王安石新法的诗句,指责他以诗讪谤新法,并将他逮捕入狱,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
长时间的审问、折磨,苏轼差点丢了脑袋。后由于范镇、张方平等的营救,苏轼终于出狱,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只能作有职无权的闲官。《记承天寺夜游》一文,正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
苏轼初到黄州时,最初住在黄州东南的定慧院,生活得很寂寞。
2.文章思想内容
《答谢中书书》
本文以清峻的笔触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并通过借古证今,强调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的观点,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记承天寺夜游》
本文通过对庭院月光的描写,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在其中。
3.重点字词
【字音】
夕日欲颓(tuí) 沉鳞竞跃(yuè)
与其奇者(yù) 未寝(qǐn) 相与(yǔ)
遂(suì) 藻(zǎo) 荇(xìng)
竹柏(bǎi) 猿(yuán)
【古今异义】
晓雾将歇(古义:消散。今义:休息。)
夕日欲颓(古义:坠落。今义:消沉,萎靡。)古来共谈(古义:称赞。今义:谈论。)
【一词多义】
欲 将要 【例】夕日欲颓。
欲望 【例】实是欲界之仙都。
【词类活用】
五色交辉:名词作动词,辉映
【特殊句式】
倒装句(状语后置句):
相与步于中庭 即“相与于中庭步”
4.文脉梳理
5.重点问题
《答谢中书书》写景是如何体现动静相衬之美的?
一是形体的动与静,高峰为静,流水为动。二是光色的动与静,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三是声响的动与静,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以上各种景物,交相作用,互为影响,构成了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
你是如何理解苏轼所说的“闲人”的含义? “闲人”并非闲极无聊、无所事事而包含着复杂的意味:首先,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其次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在政治上虽有远大抱负,但却被一贬再贬,是一个被贬的闲人。
《与朱元思书》
1.文学常识
吴均: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南朝梁时期的文学家。吴均好学有俊才,深受当时名士沈约的称赞。诗文自成一家,常描写山水景物,被称为“吴均体”,开创一代诗风。
《与朱元思书》《与顾章书》《与施从事书》三篇文章被称为“吴均三书”,俱以写景见长。
2.文章思想内容
本文作者从行船游江的实见实感出发,由远及近地着力描绘了富春江的水光山色,抒发了作者对官场的厌倦、对功名利禄的鄙视以及希望寄情山水的思想情感。
3.重点字词
【字音】
缥碧(piǎo) 急湍(tuān)轩邈(xuān miǎo) 泠泠(líng)
嘤嘤(yīng) 鸢飞(yuān)戾天(lì) 经纶(lún) 窥谷(kuī)
【通假字】
窥谷忘反:“反”同“返”,返回。
千转不穷:“转”同“啭”,鸟鸣,这里指蝉鸣。
【一词多义】
百 表数目 【例】一百许里
众多,多次 【例】猿则百叫无绝
绝 独一无二的 【例】天下独绝
断 【例】猿则百叫无绝
直 径直 【例】直视无碍
笔直 【词类活用】 【例】争高直指
①名词作动词 任意东西:向东或向西。
负势竞上:向上。
②形容词作动词 风烟俱净:消散尽净。
互相轩邈:往高处远处伸展。
③动词作名词 猛浪若奔:奔腾的骏马。
④动词的使动用法 望峰息心:使……平息。
【特殊句式】
①省略句 急湍甚箭:“甚”后省略介词“于”,相当于“比”。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省略主语“山峦”。
②倒装句 4.文脉梳理 鸢飞戾天者:即“飞戾天之鸢者”,定语后置。
总写——富春江的景色: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与朱元思书异水:清、急
分写山景:互相轩邈、千百成峰奇山山音:泉、鸟、蝉、猿山色:在昼犹昏,有时见日
山中之人:望峰息心,窥谷忘反
5.重点问题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作者触景生情、以情明志,既从侧面表现了富春江山水的魅力,又表达了作者对富春江奇山异水的赞美、留恋以及鄙弃功名、淡泊名利的思想感情。
作者在文中描写了山中的各种声音,有什么作用。
作者描写了山中的各种声音,表面上看来热闹异常,其实却是以闹写静,显示出山深无人的幽静。含蓄地否定了世俗社会,表达了对大自然的向往。为后文的“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埋下伏笔,强调大自然对人潜移默化的作用,也表现了大自然的美丽。
《唐诗五首》
1.文学常识
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代诗人。其诗多写田园山水,描写隐居生活和饮酒情趣,淳朴自然,无齐梁藻饰雕琢之习,对唐诗的健康发展有一定影响。后人辑有《东皋子集》。
崔颢(?-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唐代诗人。开元十一年(723)进士,天宝中为尚书司勋员外郎。早期诗多写闺情,流于浮艳。后游历边塞,诗风变为雄浑奔放。有《崔颢诗集》,《全唐诗》存其诗四十二首。
王维(约701-761),字摩诘,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与孟浩然并称“王孟”。其诗、画成就都很高,苏轼评价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著有《王右丞集》。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诗人。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我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其诗想象丰富,夸张奇特,形成了飘逸奔放、雄奇壮丽的风格。
有《李太白集》。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今属山西),生于新郑(今属河南)。唐代诗人。白居易一生写了很多诗,是唐代诗人中创作最多的一个。《新乐府》五十首和《秦中吟》十首等,是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代表作。著有《白氏长庆集》。
2.文章思想内容
《野望》:
全诗于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黄鹤楼》:
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通过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寂寞之感,加之神话传说的触动,抒发了吊古怀乡之情。
《使至塞上》:
叙述了作者出使塞上的艰苦行程,以传神的笔墨描绘了塞外壮阔绮丽的景象及到达边塞访问的情况,表达了诗人出使边塞的悲壮情怀和难以排遣的孤寂之情。
《渡荆门送别》:
通过对出蜀至荆门沿途所见景物的描写,展现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卷,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无限爱恋的真挚感情。
《钱塘湖春行》:
这首诗的题意主要在“行”字。诗人写骑马游春的乐趣,截取从孤山寺北写起至白沙堤止。开头写“水面初平”是孤山寺所见之景,中间写游程中所见,最后用“绿杨阴里”写白沙堤之景,明丽轻快。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
3.文脉梳理
理解性默写
《三峡》(郦道元)
1.从视觉角度描写两岸连山的句子是: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2.《三峡》中极尽夸张,从侧面烘托出三峡山的高峻险要、壮丽绚美的句子是: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3.《三峡》中描写三峡夏水洪大凶险的句子是: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4.《三峡》中描写三峡夏水湍急、行船极快的句子是: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5.《三峡》中用夸张、侧面烘托江水流速极快的句子是: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6.朝发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这使我们想到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7.有一句话把三峡春冬季节山水草木的秀丽景色概括无遗,这句话是:清荣峻茂
8.《三峡》中描写春冬之景时,采用动静结合的写法,先写了“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的静景,然后写了“悬泉瀑布,飞漱其间”的动景。
9.烘托三峡秋景凄凉的语句是: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10.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成功实现“蓄水315米”,高峡出平湖的壮观景象晨现在世人面前,郦道元描述的昔日“渔者歌曰”的“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的凄异景状一去不复返了。
答谢中书书(陶弘景)
1.统领全文,充当本文引子的句子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运用仰观俯察两种视角,写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的对偶句是“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表现山水相映之美)
3.讲究色彩搭配,表现一年之美,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景象的对偶句是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4.将听觉、视觉结合,由静入动,表现一日之美,传达了生命气息的对偶句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5.找出文中的议论句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6.表现晨昏变化之美的句子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7.表现色彩配合之美的句子是: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1.《记承天寺夜游》中以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的句子是(庭院月下美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点明主旨,抒发作者感慨,表达作者旷达情怀的语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3.《记承天寺夜游》中表露作者复杂而又旷达心境的句子是: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与朱元思书(吴均)
1.文中从侧面表现江水清澈的句子是: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2.文中与“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比喻、夸张)句子是: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3.文中描述作者乘船自富阳至桐庐沿途所见,历历如画,令人有同行亲见之感。同时,也表现出他沉湎于山水的生活情趣。以简练传神的笔法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描写了富春江的异水。水色、水深、水清、水急都突出了“异”的特点的句子是: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4.文中赋予静止的山以奋发向上的无穷生命力的四句是: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5.表达作者对富春江奇山异水的赞美、留恋以及鄙弃功名、淡泊名利的思想感情的句子是: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6.文中抒发了作者爱慕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的句子是: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孟子》三章
1.文学常识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被推尊为“亚圣”。他主张实行“仁政”,反对武力兼并,反对暴政害民。他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在当时是有进步意义的,对后世的政治思想也有积极的影响。
2.文章思想内容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条件的比较,说明决定战争胜负的根本条件是人心的向背,而决定人心向背的是是否施行“仁政”,从而阐明施行“仁政”的必要性。
《富贵不能淫》
孟子通过批驳景春的观点,具体阐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大丈夫”,告诉我们无论身处什么境遇,做事都要合乎礼义,不失节操。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通过列举六个出身低微而终担大任的名人的事例和阐述安乐致国灭亡的事理,说明了忧患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死亡的道理,激励人们要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要勇于进取,进而获得成功。
3.重点字词
【通假字】
①亲戚畔之(“畔”同“叛”,背叛)
②往之女家(“女”同“汝”,你)
③曾益其所不能(“曾”同“增”)
④衡于虑(“衡”同“横”,梗塞、不顺)
⑤人则无法家拂士(“拂”同“弼”,辅佐)
【古今异义】
①三里之城(古义:内城;今义:城市)
②池非不深也(古义:护城河;今义:池塘)
③委而去之(古义:离开;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跟“来”相对)
④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古义:限制;今义:在一定疆界内的地方,疆域)
⑤与民由之(古义:遵从。今义:缘由。)
⑥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古义: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今义:敌对的国家。)
【一词多义】
利:天时不如地利(形容词,有利)
兵革非不坚利也(形容词,锋利,锐利)城:三里之城(名词,内城)城非不高也(名词,城墙)
而:然而不胜者(连词,表转折,但是)而死于安乐也(连词,表并列)
之:环而攻之而不胜(代词,代“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寡助之至(动词,到)
丈夫之冠也(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戒之曰(代词,指出嫁的女子)于:居天下之广居(助词,的)舜发于亩之中(介词,从)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介词,给)
而: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连词,表顺承)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连词,表并列)拂:行拂乱其所为(动词,违背)
人则无法家拂士(动词,同“弼”,辅佐)
【词类活用】
①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名词用作动词,限制)
②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形容词用作动词,巩固)
③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形容词用作动词,威慑、震慑) ④丈夫之冠也(名词用作动词,行冠礼)
⑤以顺为正者(形容词用作名词,准则、标准)
⑥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迷惑,使动摇,使屈服)
⑦人恒过(名词用作动词,指犯错误)
⑧所以动心忍性(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受到震撼)
【特殊句式】
A判断句
①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非……也”表否定判断)
②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也”表判断)
B被动句
舜发于毗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发”“举”在这里都有被动的意思,指被任用)
C倒装句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于心困,于虑衡,而后作”)
4.文脉梳理
5.重点内容
《富贵不能淫》大丈夫的做法: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大丈夫的理想(处世态度):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大丈夫的操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1.你怎样理解孟子提出的“富,贫,威”这一大丈夫的标准?
富贵的时候不能被其迷惑,贫贱不能使其改变自己的道德修养,威逼利诱不能使其屈服。这样才叫大丈夫。无论境遇如何,都不能改变个人的操守,一个人要有自己的处世态度与原则,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更应时刻注意。
2.对于孟子提出的“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这一主张你有怎样的认识?
得志时与百姓同行,不得志时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即得志时要心怀百姓为民做主,做一个好官。不得志则要加强自我修养,决不能在道德修养上放低要求,力争做个好人。
3.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与“大丈夫之道”的不同。
前者为无原则的顺从(幼从父,嫁从夫,夫死从子),如张仪等人,无原则的顺从秦王的意思。而大丈夫则表示为“富,贫,威”是对仁义礼的坚守,正如儒家倡导的那样“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整体把握:
文章采用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相结合的方法,层层深入地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的观点。全文共两部分。第一部分:用排比句式,列举了历史上六个著名人物的事例,有力论证人才要在忧患中造就的道理。第二部分:从正反两方面论证经受艰苦磨炼的必要性,说明人才在困难中造就,安逸享乐能使人(国家)死亡。
二、具体问题:
1.文章讲的是逆境中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文中第一段所举历史人物的共同特点:都是在经历了艰难困苦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第一段运用排比句式的作用是:非常有力地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道理。
3.第二段承上启下的句子: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其中“是人”指上述六人和与此相似的其他人。
4.第二段讲客观条件对造就人才的作用,阐述的道理是:成就大业,必须先经受苦难磨练。其中阐述在思想上磨练的句子是:苦其心志。在行动上受磨练的句子是: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行为。在生活上经受磨练的句子是: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其结果才能动心忍性,(受磨练的益处)增益其所不能。
5.第三段讲人的主观因素对成才的作用即:困境能激发人的斗志。写人心理状态的变化: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写人面部表情的变化: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6.第三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述经受磨练的好处,从正面讲磨练激发人斗志(个人):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从反面揭示国家灭亡的原因(国家):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7.孟子对治理国家提出的论断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孟子认为国家要长盛不衰,就需要有法家拂士和敌国外患。
《愚公移山》
1.文学常识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战国时期思想家,生卒年不详。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列子终生致力于道德学问的研究,曾师从关尹子、壶丘子、老商氏、支伯高子等。隐居郑国四十年,不求名利,清静修道。主张循名责实,无为而治。
旧说该书为列子所著,今人多疑是魏晋人伪托。《汉书·艺文志》著录《列子》八篇,早佚。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其中有寓言故事百余则,如《黄帝神游》《愚公移山》《夸父逐日》《杞人忧天》等,篇篇珠玉,读来妙趣横生。
2.文章思想内容
本文通过记叙愚公移山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意志,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奋斗不懈的道理。
3.重点词语解释
【通假字】
①始一反焉(“反”同“返”,往返)
②汝之不惠(“惠”同“慧”,聪明)
③无陇断焉(“陇”同“垄”,高地)
【一词多义】
且:年且九十(副词,将近)
且焉置土石(连词,况且)于:达于汉阴(介词,到)告之于帝(介词,向)以:以君之力(介词,凭)
河曲智叟亡以应(连词,表目的,来)焉: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哪里)始一反焉(语气词)
之:河阳之北(助词,的)汝心之固(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之性,不译)跳往助之(代词,他们,即移山的人)其:其妻献疑曰(代词,他的,即愚公的)其如土石何(助词,用在“如……何”前面加强其反问语气)惧其不已也(代词,他,即愚公)
【词类活用】
①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名词作状语,用箕畚装土石)
②吾与汝毕力平险(形容词用作名词,险峻的大山)
【古今异义】
①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古义:指草木。今义:动植物的皮上所生的丝状物。) ②惩山北之塞(古义:苦于。今义:处罚。)
【特殊句式】
A省略句
①杂然相许(省略主语“家人”)
②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省略主语“愚公”)
B倒装句
①甚矣,汝之不惠(主谓倒装,正常语序为“汝之不惠甚矣”)
②告之于帝(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于帝告之”)
C被动句帝感其诚(“帝”是被感动者)
4.文脉梳理
5.理解性填空
对于愚公移山,人们的态度不一:一方面,支持者众,初定计划时其家人“杂然相许”,深入研究时其妻“献疑”,移山过程中邻人之遗男也“跳往助之”;另一方面,也有反对者,智叟就“笑而止之”。(用原文回答)
“愚公”坚信移山成功的依据是: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第三段可以看作是文章的驳论部分。“智叟”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在文中列举的论据是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在文中用来驳斥智叟最有力的一句话是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他批驳的方式是驳论据;其结果是河曲智叟亡以应。
6.课文内容理解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中的“笑”表现了智叟不智或自作聪明;“北山愚公长息曰” 中的“长息”表现了愚公不愚或胸有成竹;“笑”和“长息”属于人物的神态描写。
“杂然相许”与“其妻献疑”意思是否矛盾?为什么?
不矛盾。“杂然相许”表明愚公提议移山受到众人的拥护;“其妻献疑”是出于对愚公的关心,并不是反对愚公移山。(3)从愚公之妻和智叟说话的语气来分析,两人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有何不同?这两个人说的话对情节的发展分别起怎样的作用呢?
①愚公之妻的话是关心的语气,她并不反对移山,只是提出要解决“焉置土石”的问题。
②智叟的话带有轻视的(或讥讽的、挖苦的、责备的怀疑的)语气,以阻止愚公移山。
③前者“献疑”引出了讨论运土的问题。
④后者“笑而止之”引出了愚公的反驳。
(4)鲜明的人物形象:
愚公(他大智若愚,目光长远,不畏困难,坚持不懈),是一个有远大的抱负,对克服困难有坚定的信念,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有正确认识的智者形象。智叟是一个自作聪明的愚者形象。
他轻视愚公,反对移山,目光短浅,无所作为而又好为人师,令人可厌可憎。
《周亚夫军细柳》
1.文学常识
司马迁,西汉历史学家、文学家。《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记叙了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大约三千多年的历史。鲁迅赞《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文章思想内容
本文通过对汉武帝亲自巡视、慰劳细柳军场面的描写,刻画了周亚夫治军严谨、刚正不阿、忠于职守的“真将军”形象。
3.重点字词
【通假字】
①军士吏被甲(“被”同“披”,穿着)
②改容式车(“式”同“轼”,车前横木。这里用作动词,指扶轼)
【一词多义】
以:以备胡(连词,表目的,来)请以军礼见(介词,用)军:军霸上(动词,驻军、驻扎)上自劳军(名词,军队)
至霸上及棘门军(名词,军营)令:将军令曰(动词,下令)
军中闻将军令(名词,命令)使: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名词,使者)使人称谢(动词,命令、派)
之:已而之细柳军(动词,到、往)不闻天子之诏(助词,的)
称善者久之(助词,补充音节,不译)以: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动词,担任)天子为动(介词,表被动,被)
诏:不闻天子之诏(名词,皇帝发布的命令)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动词,召见)
【词类活用】
①介胄之士不拜(名词用作动词,披甲戴盔)
②改容式车(名词用作动词,扶轼)
【古今异义】
①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古义:符节,皇帝派遣使者或调动军队的凭证。今义:节日,节约。)
②天子先驱至[古义:先行引导的人员。今义:走在前面引导(多虚用)。]
③壁门士吏(古义:营垒。今义:墙,像墙那样直立的山石。)
【特殊句式】
A被动句:天子为动(“为”表被动)
B省略句: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省略主语“文帝”)
4.文脉梳理
5.重点内容
周亚夫将军是一位怎样的将军?
答:治军严格、刚正不阿、恪尽职守、不卑不亢
文中在塑造周亚夫形象时,都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呢?
答:正面描写:“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将军亚夫持兵揖曰: “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侧面描写:“将军令曰”“将军约”
课文讲的是周亚夫军细柳的故事,为什么还要写上刘礼军霸上、徐厉军棘门?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对比一:细柳军与霸上军及棘门军
“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 “不得入”“又不得入”“乃传言” ——军容严整,常备不懈,严阵以待,军纪严明。
“直驰入” ——军规松垮,守备松懈。
对比二:文帝及随从入营
“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天子乃按辔徐行” ——治军有方,令行禁止。
“直驰入” ——军纪松弛。
对比三:三营将领
“持兵揖”、“以军礼见” ——周亚夫恪尽职守、刚正不阿
“将以下骑送迎” ——众将士受宠若惊,竭尽逢迎之能
24.诗词五首
1.文学常识
陶渊明(约365-427),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诗人。曾做过祭酒、参军一类的小官。后因仕途坎坷,又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归隐柴桑。现存作品130余篇,其中《归园田居》《饮酒》《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并记》
《五柳先生传》等都是著名篇章。
杜甫(712-770),字子美,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西)人。自称少陵野老。被后世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他的诗在思想性、艺术性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登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以及“三吏”“三别”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作。
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唐代诗人。与李白、李商隐并称唐代 “三李”。其诗对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现实有所揭露和讽刺,也表现出诗人在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在艺术上善于熔铸辞采,驰骋想象,运用神话传说,创造出新奇瑰丽的诗境,在诗史上独树一帜。代表作有《李凭箜篌引》《雁门太守行》等。有《昌谷集》。
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文学家。以济世之才自负,诗文多指陈时政之作。杜牧与李商隐齐名,有“小李杜”之称。其诗立意高远、清俊流利、简洁明快、感慨深沉,七言绝句尤为突出,在晚唐成就颇高。有《樊川文集》。
李清照(1084-约1155),宋代女词人,号易安居士,章丘(今属山东)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其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其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她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2.文章思想内容
《饮酒》(其五)
通过对田园生活中自然景色的描绘,表现了农村自然风光的优美和诗人悠然自得的心情,以及诗人厌恶官场生活,决心归隐自洁、超脱世俗的人生追求。
《春望》
形象地描述了安史之乱中诗人被困长安时的所见所感,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
《雁门太守行》这首诗描写了一场惨烈的战争:孤城被敌军团团围困,危在旦夕,将士们浴血奋战,誓死抵抗,表现了将士们为朝廷效命、战死疆场的英雄气概和献身精神。
《赤壁》
咏史怀古诗,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表现了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渔家傲》
写梦中海天迷蒙的景象及词人与天帝的问答,隐喻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与失望,表达了词人烦闷的心情,充分地展示了她对幸福的追求、对自由的渴望。
3.文脉梳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