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小说专题练习——标题作用一、分析标题作用(答题思路):1.环境:点明时间、地点、故事背景或故事发生的社会环境,渲染环境氛围,奠定文章感情基调2.人物:交代或突出主要人物形象(品质、特点等)3.情节:线索,贯穿全文;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概括小说主要事件4.主题:寄托作者情感,揭示小说主旨,深化主题5.手法:双关、比喻、象征……,生动形象,意蕴丰富6.效果:设置悬念,激发读者兴趣;吸引读者的眼球,使读者产生阅读的冲动;引发读者思考。二、专题练习:(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康家戏匣相裕亭康家是盐区的大户,鼎盛时期,有着“驴驮钥匙马驮锁”之说。可见当初康家的庭院有多大,开门的钥匙、锁头,都要用驴马来驮,了得!康家戏匣就是那个时期的产物。至今,盐河两岸上了岁数的老人们提起当年康家戏匣,还禁不住连连咋舌:那玩意,奇了!月明星稀的静夜里,那小小戏匣里传出的唱腔,顺着流淌的盐河水,能传出十几里外去。现在想来,那就是一台东洋人玩的留声机。不过,在那个连电灯尚不知何物的年代里,康家老爷子能整来那么个手摇式的戏匣,不亚于当今哪位款爷购来一架私人直升飞机。为此,康家老爷子爱如珍宝,专门请来苏州匠人,做了一个颜色与之匹配的黄花梨木的戏匣子。庚子事变时,康家老爷子死于战乱。饱受炮火洗礼的康家大院,落到大少爷康少千的手上时,他算是悟出了人生的“真谛”,一改老爷子创业、守业,严谨持家的做派,玩起了坐享其成的招数——卖家产。康家的家产有多大?多厚?无人估得清,说得透!只见康家大少爷一件一件掂当着卖,先珠宝,后字画。后期,康大少爷染上了鸦片,一发不可收!家中的瓷缸石佛、硬木家具也往外搬。等到康大少爷把老爷子传给他的那台留声机也搬进盐河码头的容古斋时,容古斋的老板就猜到康家的家底子,大概是到了水干拿鱼的时候了。果然,没过两年,康家大院被人抵了债。不过,那时间,康家大少爷已经死了,临到康家第三代长孙康小米来收拾残局,他领着一家老小搬出祖宅,稀松可怜地跑到盐河口盐工们“滚地笼”的地段儿租房子住。可想而知,康家到了什么地步。这人世间的事如同飞蛾、昆虫一般——飞一辈儿,再爬一辈儿。康家老爷子用尽毕生精力,把康家的产业推向辉煌,轮到康家大少爷持家时,他便换了一种逍遥自在的活法,将康家的老底子翻弄个底朝天。赶到康家穷途末路了,康家的长孙康小米当家理财时,他做梦都想让康家东山再起。然而,时局不由人。轮到康小米励精图治、追寻豪门的时候,此地已经解放了。所幸,那时间康家没了庄园,没了盐田,无须政府将他们康家扫地出门,他们康家先行一步,跨入贫民行列,反倒落了个无财一身轻。但康家的祖宅还在,康家的诸多珠宝、古玩字画,还在世间广为留传。只可惜,康家的后人已无力追回了。七十年代初,年近花甲的康小米,听说省城拍卖行要拍卖他们康家那件红极一时的戏匣子。康小米动员康家老少几代人,有钱捐钱,有物捐物,他想去赎回那件标志着他们康家辉煌的玩意儿。以警示后人,铭记他们康家的过去。没料到,此时那戏匣的身价,已不再是那台留声机;而是装留声机的那个黄花梨木做的戏匣子。玩古董的人都知道,上等的黄花梨木有着寸木寸金之说。而康家老爷子做那个戏匣子时,正是康家如日中天的时候,所选用的木料自然都是上乘的黄花梨木。拍卖会上,那个头戴博士帽的拍卖师,双手捧出那个看似骨制一般的康家戏匣子时,全场顿时一片哗然!拍卖师简单地介绍了一下那个戏匣子的来历,随之,单臂一伸,报出了起拍价——两千块钱人民币。这在那个吃饭、穿衣还很困难的年代,两千块钱已经是天价了。而对于早已“贫民化”的康小米来说,更是无缘与之叫板了!当天,他只带来八百块钱。就这,还是全家人捏瘪了口袋凑起来的。在康小米看来,当时收音机已经普及了,那台老式的留声机或许值不了几个钱了。但他没有料到,拍卖师报出起拍价之后,要价却一路攀升,从两千二百块,到两千四、两千八……眼看就要往三千块钱上攀升时,康小米在一个并不起眼的角落里,突然大喊一声:“三千!”康小米的那一声呼喊,是放开喉咙、用足了力气,大声喊出来的,刹那间,震撼了整个拍卖现场。但是,无济于事。他要的那个“三千”,只停留了短短的几秒钟,很快,就被后面的“三千五”“四千”所淹没了。尽管如此,康小米还是暗自欣慰。在康小米看来,他们康家戏匣子,在他康小米这一代,总算是又回来了。虽说,只有那么短短的几秒钟……1.小说以“康家戏匣”为题,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姑妈的书[俄]安德烈·马卡罗夫科利亚·瑟罗耶戈夫继承了一套两居室的房子。半年前,他的姑妈去世了。“这是上帝赏给我们的,”妻子说,“因为我们受的折磨。”“你胡说什么!”科利亚项了妻子一句,“我们受了什么折磨?是上帝收去了。”“上帝把她收去了,”妻子也不甘示弱,“可赏赐了我们,就是那套房子,以示公平。一家三口共居一室,难道不是一种折磨?”科利亚没有再争辩,公平就公平吧。半年过去了,失去亲人的哀痛渐渐淡忘,现在科利亚在这套房子里来来回回地踱步,四处打量着,手里拿着一串钥匙,脸上是灿烂的笑容,嘴角都快咧到耳根上去了。姑妈一生从教,是一个非常有文化修养的女人,仅书就摆满了五个古旧的大书橱。可她生活非常清贫,只有一个老式圆角冰箱、一台电子管电视机和一台单缸半自动洗衣机。现在他们要把这些宝贝当垃圾扔掉。妻子想把这些书也一块扔了,但科利亚没同意。“我要在整面墙上定做一个漂亮的书柜,”科利亚说,“这样我们家也有藏书了,也有文化气息了,终于像个书香门第了。”他说完,像个孩子似的坐在了这堆书旁。“没有带图的。”妻子调侃了一句,就去厨房了。怎么没有!科利亚真的找到了几本图画书,小时候姑妈亲自给他读过,有《一只小灰鸭》《小红帽》《一个士兵》等。这几本书薄薄的,没多少页码。科利亚突然笑了起来,想起了故事里那个士兵是怎么在一个吝啬的老太太家里用锤子煮粥的。科利亚把这几本书摞在了一起,心想,给儿子讲是晚了,孙子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有呢。他挪了挪身子,又翻弄起各种文学典籍。他拿起一本涅克拉索夫的诗集使劲儿回忆了半天,也就记得在中学教学大纲中那首《大门前的沉思》。普希金的诗还算强点儿,《我记得那美妙的一瞬》,他零零碎碎地记得几个片段,可也都是两三行而已。科利亚着实埋怨了一番自己没文化,刚要潜心阅读,填补一下大脑的空白,妻子就喊他把那台洗衣机先拖走扔掉。他们举家迁入后,科利亚立刻叫来了一位师傅,让他测量了一下墙上要定做的书柜的尺寸,计算了定做费用。那位师傅很快就给出了预算,但科利亚家的第一笔支出买的却是一台新电视机。他们选的那台电视机大得简直就像一块电影银幕,于是这些书暂时被挪到另一面墙边去了。一个月后,妻子又买了一套床具,那套床具实在太宽太大了,这些书只好又换了地方。又过了一个月,妻子偶然在一个展销会上买了一套壁柜,带梳妆台,梳妆台镜子上方还安装着一盏镜前灯。“儿子,”科利亚恳求道,“把书放在你的房间里吧,能占一整面墙,看着多有文化。”“什么?”儿子把一只耳机从耳朵里拿出来说,“不行,我这整面墙上就挂一辆自行车。你还是给我买电子书吧,最好是一部新款的iPad。”儿子说完又把耳机塞进耳朵,伴着音乐迈着舞步走了。“怎么搞的!”科利亚把这些书一摞摞地塞进了电视机对面的角落里,百思不得其解。“原来我们一家三口在一个房间里都住得下,可现在一整套房子竟然连一本书都放不下了,老婆!”他怒吼道,“我们家就不能有点儿文化吗?”“那就看第五频道的文化台吧!”妻子回敬道。后来科利亚出差了两个星期。他回来时,姑妈的那些书已经没了踪影。他出差的时候,妻子发了一则启事:“藏书出售,传世经典。”书当天就被人运走了,而卖书的钱妻子则买了一只小转角沙发,正好摆在了电视机对面。只有三本书幸免于难,这三本书一直在科利亚的床底下放着,他从来没拿出来过,但名字似乎还记得。第一本是《鼠疫》,很有哲理,但非常枯燥,一看就犯困,而且作者的名字也很可笑,叫加缪,像白兰地的名字,所以他记住了。还有一本是爱伦坡的,一位美国作家。他的故事适合夜里读,比任何一部恐怖片都纯净。最后一本是幽默作品,叫《三十只狗崽》,是一个叫米哈伊尔的人写的,里面的故事很有意思,但是关于狗的话一句也没有,写的都是形形色色的野蛮人,史前的。这不难理解,不管是电视,还是互联网,作者写这本书的时候都没有,只有带着一个圆圆的小喇叭的收音机。科利亚难过了一段时间后又像从前一样该怎么过就怎么过了,不再想什么文化。(有删改)2.“姑妈的书”作为标题,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分析。(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绝技刘开学肖三是苏鲁豫皖四省交界有名的石匠。据说他祖上参与过凤阳明祖陵的修建。家传手艺到他这辈更是炉火纯青,精湛绝伦。日军投降那年,家乡大旱,赤地千里,饿殍满道,再加上国民党到处抢粮食、拉壮丁,肖石匠家也和乡邻一样,断了生计。可是县里靠儿子做接收大员发了大财的财主秦百万偏偏要修祖坟,那用意很明显:灾年工贱。秦百万还放出了话:非苏鲁豫皖交界坐头三把交椅的石匠不用。用谁,还得先看手艺。看手艺那天,四省交界十多个县的石匠头来了上百人。肖石匠本不想凑热闹,但想到去了能救活手下几十口徒子徒孙,手艺也有了传人,还是勉强去了。经过三天的角逐,最后只剩下三人。三人当中一个是山东的,姓滕;一个是河南的,姓商;最后一个就是肖三了,他家在皖北。“你有什么好活儿?拿出来见识见识。”秦百万端坐在太师椅上品着茶,慢条斯理地对山东人说。山东人从怀里掏出的是一根石链,长约三米。那石链加工精细,难能可贵的倒不是它的做工,而是加工它用的是一根长条石料。石链每环只有铜钱大小,整齐划一,能屈能伸,能盘能折,抖动时哗哗作响。秦百万看了石链两眼一亮,“嗯”了一声,不置可否:“歇着,听回话吧。”河南人从家什包里掏出的是一把算盘,棕色。粗看那算盘与枣木的无异,只是更亮,手掂时才知用的也是石料。那算盘奇在用料是一块整石,而且珠子能拔,拨时叮当作响,如玉落银盘。秦百万看了石算盘,两眼更是一亮,“哦”了一声:“也一边歇着,听回话吧。”肖三出场的时候并不动手。徒弟帮他搬来的是一只木箱。令人叫绝的是,那木箱的锁环锁扣不是钢铁做的,竟是石头做的。当打开那木箱的时候,满堂的绅士、财主、石工、跑堂都呆了。那箱里装的是一只石鸟笼。鸟笼里有一褐色画眉,一只水盅,鸟、水盅都是用一块整石雕的。当肖三把那鸟笼放置在风口的时候,那鸟竟“啾啾”地叫了起来,好像打开了八音盒一般。“好!”秦百万大叫一声站了起来,两只眼球竟死了一般不能转动。要不是下人喊了一声“东家”,秦百万怕是要站成木桩。苏鲁豫皖四省交界的三帮顶尖石匠尽被秦百万招用,秦百万的祖坟修了三年。要不是已听到解放大军的隆隆炮响,秦百万还没有要竣工的意思。他的事可多了,不是这只石马的脸长,就是那只石牛的腿短,老得返工。收工宴那晚,秦百万专给三名石匠上了好酒,尊为上宾。至于他们的徒弟,只配偏桌坐着。秦百万问山东滕石匠说:“活儿你们干得没啥说的,师傅,你能否做得更好?”滕石匠说:“能,好无尽头嘛。”秦百万“唔”了一声,又问河南的商石匠:“师傅,你呢?”商石匠说:“好无止境,我也能。”秦百万同样“唔”了一声,把脸转向肖三问:“肖师傅,你就不用说了吧?”肖三说:“我怎能不说,我的好活儿还想留着改朝换代后用呢!”秦百万听了,没说什么,只是给三人劝酒。三个月以后,三名石匠都死了。原来秦百万给三名石匠喝的是慢性毒酒。他怕三名石匠再被人用,他更怕别人的祖坟建造工艺超过他家。后人常常到秦百万老坟上去看,秦家祖坟成了景点。不过他们看的都是石匠们的绝技,秦百万的家世早被人丢到了脑后。令人不解的是,经过风吹日晒,第二年石坊前石狮子前爪下的绣球竟现出了奏百万的狗头狗脸。那狗嘴还是上唇短、下唇长偷咬人的那种。时间愈久刻纹愈深,时间愈长鼻眼愈像。知底的人说:“那活儿出自肖三之手,他用的斧凿是日月风雨!”(有删改)3.小说题为“绝技”,这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说明。(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最后八小时他一定不会想到,他的时间还剩下最后的8小时。大雪覆盖的山路上,那匹紧拉着爬犁的老马,在马鞭的催促下,一边喷着浓重的雾气,一边吃力地向前奔跑着。他能够猜得出来,接下来到了分驻所敌人要对他做些什么。对于审讯,他是不怕的,他早已做好了赴死的准备。头年十月,他带着仍然愿意跟随他的最后5名战士,越过波浪滚滚的黑龙江,再次踏上祖国的土地。当他看到被日军铁蹄肆意践踏的这一片白山黑水,就已经暗暗在心中发誓,从此之后宁肯死在东北抗日的战场上,死在故乡的土地 上,也坚决不再回头。此前,不知究竟多少次,他曾反复告诫战士们,在防奸反特这件事情上不得有半点马虎大意。 但是他怎么能想到,虽然倍加小心,却还是跳进了他们的陷阱。尽管那个名叫刘德山的陌生人,曾经一度让他产生过怀疑。事到如今,也只能责怪自己求胜心切,没有早些识破袭击日军分驻所,原来从一开始就是一个大骗局。午夜时分,当那一记枪声从吕家菜园子猛然响起,一瞬间,他便一切都明白了。子弹从他的后腰穿进去,又从他的下腹蹿出来,在轰然倒下的一刹那,虽说是侧身拔枪,连连回击,那汉奸即刻毙命于雪野之中,但一切还是都晚了。这是1942年2月12日午夜。当密探带着那队日伪军飞速赶到现场,并将吕家菜园子团团围住后,又经过整整15分钟的激烈交战,直到打光了枪里的子弹,他这才无力地坐在那里,面对着一拥而上的敌人,一边捂着血流不止的伤口,一边轻蔑地笑笑:“我是赵尚志,你们可以绑去请功了……”一句话没说完,便倒头昏迷过去。雪色无边。那匹老马,终于把雪爬犁拉到了目的地。紧接着,那几个背着长枪的日伪军,又七手八脚地把他抬到一间冰冷的囚室里。不知多久之后,昏迷之中的他醒了过来,强撑着身子从地上爬起来,倚着一面墙坐在那里,然后他长长地吁了一口气。抬头望去,透过那一扇小小的窗口,他看到外面的世界又下雪了,好大的雪。审讯开始了。审讯官问他,你到底是不是抗联的赵尚志?你们有多少人?在什么地方活动?一阵剧痛袭来,下意识中,他皱了下眉头。审讯官说,只要你老实交代,皇军马上就可以给你治疗,保住你一条性命。他不屑地笑笑,摇摇头拒绝了,捂着枪伤骂道:“你们不同样是中国人吗?现在你们在卖国。我一个人死不要紧,现在我就要死了,还有什么可问的!”这个曾经一度让日军头疼的“大匪首”,说完这话,不论再问什么,一概冷眼斜视,闭口不语。原本,在一次游击战中,他的那只左眼就是被弹片击伤导致失明的。现在,从那只眼睛里,他所看到的,只有黑暗。窗外的雪,仍在疯乱地飘着。陡然之间,他想起了1933年的那个春天。为了抗日,他只身从哈尔滨来到宾县,投奔了孙朝阳的义勇军。义勇军的人见他个子矮小、身体单薄,不想收留他。可他并不灰心,他说,别看我个子矮,可啥都能干,当兵打仗、挑水做饭,样样都行!他想起就在那一年,26岁的他早过了谈婚论嫁的年龄,难为父母抱孙心切,隔三岔五地催他抓紧时间结婚生子,可是他却当成了耳旁风。“匈奴不灭,何以家为?”为此他发下誓言,不驱逐日寇决不成家!多少次的林海斡旋,多少次的雪原决战,无论日军如何铁壁合围、重兵讨伐,都以失败而告终。为了拔掉他这根“眼中钉”“肉中刺",日伪当局曾经开价一万元通缉他,并多次派遣日本特务混入抗联内部,企图暗杀他。可是,在一次一次的失手之后,他们对捉拿他的悬赏重磅加码,“一两肉一两银,一两骨头一两金”。今天,他们机关算尽,终于得手了……审讯一直没有停下来。于歇斯底里的叫嚣声中,他的耳畔还在一遍又一遍响起林海雪原上破碎的马蹄、密集的枪声,还有那一首含仇咬恨的《调寄满江红 黑水白山》:血染山河尸遍野,贫困流离怨载天。想故国庄园无复见,泪潸然。争自由,誓抗战,效马援,裹尸还……如果最初不是叛变的抗联某军师长陈绍滨从苏联带回的那个口信,让他越境共商抗日大计,也许作为北满抗联总司令的他就不会过江而去。他终于获得了一次率队返回东北的机会。紧接着,在黑龙江岸的佛山一带,他们先是攻打了乌拉嘎金矿,后又袭击了日本武装测量队,但是随着战斗形势越来越残酷,部队的伤亡也越来越惨重,任务执行到最后,又不得不再次返苏。但毕竟他乡非故乡。当机会再次来临,让他终又回到了梦寐以求的东北战场上。可是这遍地的陷阱与雾障,让他最终没能逃过那一双双沾着鲜血的魔掌……审讯最终失败了。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就在这间冰冷的囚室里,那个长一张娃娃脸,眉毛粗重,眼睛不大却灼灼逼人,嗓音洪亮而能言善辩,性子直、脾气暴,个子只有一米六的赵尚志,在最后的8个小时,自始至终怒视着眼前的敌人,直到流尽最后一滴血,仍然是紧咬牙关、闭口不言。这一年他34岁。生命停止的那一刻,尊严依然耸立。4.小说以“最后八小时”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参考答案:1.①“康家戏匣”是小说的叙述线索,小说围绕“康家戏匣”叙述了康家祖孙三代发家、败家、再努力起家的过程。②“康家戏匣”折射康家由盛转衰的变迁,揭示出要秉持勤俭持家的美德这一人生道理。③留声机与戏匣子身价的变化,反映了时代的发展和世事的变化。2.①情节方面,“姑妈的书”是小说的线索,文章围绕着如何处理姑妈书的问题展开故事。②人物刻画方面,题目强调“姑妈的书”,姑妈有文化有修养,珍爱书籍,与主人公科利亚、妻子和孩子形成对比,刻画出人物对书籍的漠视。③主题方面,通过“姑妈的书”从继承到辗转各屋一直到最后被卖掉的命运,批判人们重视物质而轻视文化,揭示出没文化的人对文化戕害的主题,ipad、电视等挤压了书籍的存在空间,表达了作者对现代科技冲击传统书籍的忧虑。3.①以“绝技”为题,设置悬念,吸引读者。②“绝技”语带双关,既暗示人物命运,又是小说的线索,推动着情节的发展。③“绝技”突出了肖三高超的技艺,烘托了人物形象。④肖三对秦百万的憎恶是用“绝技”巧妙地展现出来的,“绝技”突出了对搜刮百姓的统治阶级的厌恶的主题。(答出任意三点即可)4.(环境上)标题“最后八个小时”,营造了紧张的战争故事氛围,激起读者的好奇心。②(情节上)标题起到了概括情节的作用,文本故事发生在“他”被俘后的最后八小时内。③(人物上)小说用短短的八小时,衬托出勇敢坚贞的主人公形象,时间虽短,但人物形象丰满伟岸。④(主题上)赞美了赵尚志的爱国、勇敢坚贞、英勇无畏的精神。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