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0张PPT)——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我反对!我坚持!司马谏议司马光,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时任翰林学士、右谏议大夫。谥号“文正”19岁中进士,官至宰相。因反对王安石变法,离开朝廷十五年,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熙宁变法第二年(1070年),司马光写下《与王介甫书》,从五个方面,反对王安石变法。《答司马谏议书》是王安石的回信。王安石: (1021.12.19~1086.5.21)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人(江西抚州人),称“临川先生”。21岁考中进士,少年得志。1070年拜相,主持变法。1074年罢相。1075年再次起用,旋即又罢相,退居江宁。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王安石郁然病逝于钟山,享年六十六岁。谥号文,世称“王文公”。散文:简洁峻切、短小精悍,论点鲜明,逻辑严密,有很强的的说服力。唐宋八大家中官职最高的一位。诗歌:学杜得其瘦硬,擅长说理与修辞,晚年诗风含蓄深沉,风神远韵,王荆公体,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报、答、上、寄 ……书,是什么意思?《报任安书》——司马迁给任安的回信《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给司马光的回信《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给韩琦的信《与朱元思书》——吴均写给朱元思的信古代书信的别称:书信的雅称有笺、函、札、简、牍、柬、书简、素、鸿雁、鲤鱼等。1、笺:原是精美的小竹片,供人们题诗或作画用。一般信纸也叫笺,后引申为书信的代称。2、函:原指信的封套。古代寄信用木匣子邮递,这种匣子叫函。后来就称信件为函,如函件、来函、公函等。3、札:在古代指书信,公私文书。札原意为古代书写用的小木简。现仍通用“信”。4、简:在没有发明造纸术之前,我国曾用削成狭长的竹片作为书写材料,人们把这种竹片称为简。用于写信的竹片便称为竹简。5、牍:古代书写用的薄而小的木片称为牍,汉代对简和牍串起来写字时,诏书律令宽不超过三尺,一般书信宽不过一尺,所以将书信称为尺牍。6、柬:在古代,柬与简通用,是信件、名片、帖子之类的统称,如请柬、贺柬、书柬等。7、书简:书简原指盛书信的邮筒,古代书信写好后常找一个竹筒或木筒装好再捎寄。后来书筒也成了书信的代称。8、素:古代称白绢为素。用白绢(或绸)写成的书信称为尺素,后来“素”成为书信的代称。9、鸿雁:古代传说鸿雁能传书,后来用鸿雁代称书信。10、鲤鱼:装有绢帛书信的鲤鱼形状的木盒。以鲤鱼代称书信有几种说法,有“双鱼”、“双鲤”、“鱼书”等。古代人还常把书信结成鲤鱼形状。行文思路——层次严谨,结构清晰——驳论文典范之作1. 回信原因,写信目的。2. 先立后破,批评对方。3. 分析揭露,怨诽原因。4. 书信体征,自然展现。朗读第一段: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朗读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草稿中代本人名字承蒙赐教(书信礼貌用语)交往私下里但是议论政事每每不合是所持政治主张多有不同的缘故。P私交真实反映直陈分歧所在,彰显君子坦荡气度矛盾1:相好与不合王安石说:“善理财的人,可以使民不加赋而国用足”;司马光说:“天地间物产总有一个定数,不在民、便在官,你所谓的善理财只不过是盘剥百姓罢了”。君子和而不同。我和你的关系很好,很敬重你的人品,但是,这不代表我就一定要同意你的政治主张。我反对你执政的理念,方法和手段,并不意味着对你个人道德品质的否定。待人做事有原则有分寸有底线,这才是君子。矛盾2:略报与具道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虽然想要勉强解释最终必定不能被您理解B所以只是简略地给您写了回信不再一一为自己辩解又想到君实对待我优厚书信往来不应该简慢草率所以我现在详细地说出我这样做的理由希望你或许能够原谅我吧一定得不到理解——简要回复,不一一辩解;反复来信——详加解释,言辞恳切理性,心胸坦荡率性。思考1、第一段主要内容是什么?写信的原因和目的。2、措辞有何特点?(1)措辞彬彬有礼(蒙教、上报、见恕)(2)语调含蓄委婉(强聒、不宜卤莽、希冀君实或见恕也)(3)暗藏锋芒(终必不蒙见察)3、可以看出王安石是什么样的人?有礼节、有风度、有风骨的政治家。第二段: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翻译:读书人争论的问题,尤其在于名实是否相符。如果名实关系已经明确,那么天下的根本道理就清楚了。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翻译:现在您用来指教我的,认为我侵夺官吏职权、生事扰民、与民争利、拒绝接受不同意见、因而招致天下人的怨恨非议。先立:高屋建瓴,为变法正名。(1)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我却认为从皇帝那接受命令,商议法令制度又在朝廷上修正,把它交给专责的官吏去执行,这不是侵夺官吏职权;决定变法—— 制定新法 ——执行新法(名分正当、过程正当、侵官之说不攻自破)(2)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施行先王的政治主张,来兴利(有利的事业)除弊(有害的事情),这不是生事扰民。上合先王之道——下利国家百姓(实事为民,不能称之为生事扰民)(3)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为天下治理整顿财政,这不是与民争利;为天下——出发点根本上的正确性。出发点:人主、先王、天下。第二段:(4)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批驳荒谬有害的言论,排斥巧辩的佞人,这不是拒绝接受他人的规劝。(5)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至于天下对我怨恨非议这么多,那是我本来预先料到会这样的。引出下文,含有早有预料、不值一驳的讽刺意味,增强文章气势。扣帽子:指责司马光忤逆人主旨意,违背先王之政,不愿为天下兴利除弊,将其置于壬人邪说代言人的尴尬境地。名正言顺、名符其实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孔子写作背景: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变法,是发生在宋神宗时期的改革,王安石发动的旨在改变北宋建国以来积贫积弱局面的一场社会改革运动。 变法自熙宁二年开始,至元丰八年宋神宗去世结束,故亦称熙宁变法、熙丰变法。 王安石变法以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挽救宋朝政治危机为目的,以"理财"、"整军"为中心,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各个方面,是中国古代史上继商鞅变法之后又一次规模巨大的社会变革运动。盖儒者所争,尤在于 ,名实已明,而 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 ,议法度而修之于 ,以授之于 ,不为 ;举 之政,以 ,不为 ;为 ,不为 ;辟 ,难 ,不为 。至于 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背诵训练第三段背诵练习人习于 非一日,士大夫多以 、 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 ,欲 ,则众何为而 ?盘庚之迁, 民也,非特 而已;盘庚 改其度, 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 ,未能助上 ,以 ,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 , 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无由 ,不任 向往之至!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