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社会历史的本质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1社会历史的本质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5.1社会历史的本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道人类历史是由人的实践活动构成的历史,了解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内酒,懂得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2.能够对一些观点进行分析,说明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区别。
3.通过对本框内容的学习,明确人类社会的实践本质,树立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深刻领会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对人类做出的一个伟大贡献,是唯一科学的历史观。
【核心素养】
政治认同:从社会存在出发理解社会意识,坚持思想领域的问题要到物质领域中去寻找根源,坚定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
科学精神:理解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通过事例,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问题。
【教学重点】劳动的作用;为什么说“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教学难点】为什么说“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与讲授分析法相结合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知识框架导入
师: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将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观,这节课学习第五课的第一框
新课讲授:出示课题——社会历史的本质
总议题:如何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议题一:探究社会生活的本质——从五一国际劳动节说起
议题二:理解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从探五一调休说起
第一幕: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议题一:探究社会生活的本质——从五一国际劳动节说起
议学情境一:观看视频《2023年庆祝“五”国际劳动节》
议学问题: 结合上述议学情境和教材内容分析每年的国际劳动节,我国都会对先进集体和劳动模范进行表彰。从劳动重要性的角度分析国家歌颂劳动,致敬劳动者的原因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活动:点评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纠正、补充,形成较完整的答案。
教师总结:
议学提示:劳动创造出吃、穿、住、用、行等物质生活资料,劳动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而且劳动是人维持自我生存和自我发展的唯一手段。
劳动可以创造文明,创造财富。包含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并且促进人的发展,推动历史不断地前进,在生产力发展中起主导作用,是人类文明进步发展的源泉。
议学小结: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1、劳动的作用
劳动是社会历史的起点
(1)劳动创造了人,劳动推动了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发展。
(2)劳动发展史是理解所有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
人类历史是由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构成的历史,研究人类历史的规律,也就是研究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的运动规律
议学情境二:你知道下面这些社会生活活动都属于哪个领域什么活动吗?
1、到市场上购物,挑选中意的商品(经济活动)
2、到银行贷款买房或办厂(经济活动)
3、参加人大代表的选举活动(政治活动)
4、习近平主席发表七一讲话(政治活动)
5、参加爱我中华演讲会(文化活动)
6、观看电影《长津湖》(文化活动)
7、参加村委会或居委会选举(政治活动)
议学问题:经济、政治、文化等全部社会现象是如何形成的 这些现象有何共性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活动:点评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纠正、补充,形成较完整的答案。
议学提示:
经济、政治、文化等全部社会现象是在人的实践中形成的,都是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议学小结:
2、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实践生成了社会生活的全部领域,形成了全部社会关系,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实践的作用)
第二幕: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议题二:理解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从探五一调休说起
议学情境三:观看视频《五一调休方案被央视点评》并阅读材料《专家称“五一调休是动了脑筋的做法”》
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研究员袁钢明认为,通过调休的方式把假日放的时间长一点,对于大型的休息娱乐活动,特别是国际旅游意义非常重要。袁钢明表示,“今年这一次就做得非常好,把调休的日子拉长到了两周,稍微做出一点牺牲,为五一更加集中的休息创造一个更好的集中的条件。”“从经济发展方面的积极意义上来看,这种集中式的消费娱乐对整个经济发展有很大好处,特别是在黄金周,同时,也要尽可能把一些不利的方面能够考虑好。”
议学问题: 五一调休方案的制定是专家个人意愿的体现吗?分析专家称“五一调休是动了脑筋的做法”的依据?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活动:点评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纠正、补充,形成较完整的答案。
议学提示:
议学小结: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1、全部社会生活领域构成与历史观
(1)构成:全部社会生活领域由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两部分构成。
(2)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3)两种基本历史观: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两种基本的历史观。
拓展: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和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含义:
社会生活包括: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
物质方面→社会存在:
①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最主要)
②地理环境
③人口因素
社会存在是社会的物质生活过程。
精神方面→社会意识:
①政治、法律、道德、科学、艺术、宗教、哲学等观点
②社会心理和自发形成的风俗、习惯
社会意识是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
小试牛刀:
陷入历史唯心主义的原因
(1)社会历史是人们活动的结果,而人的活动是有自觉意识和目的的。
(2)由此便形成一种假象,似乎社会历史是由人们的动机、目的决定的。
(3)以往的社会历史理论被这种假象所迷惑,只是考察了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没有进一步追溯到产生这些思想动机的物质原因——社会存在。
议学情境四:观看视频《五一假期“人山人海”,带薪休假制度待完善》
五一调休惹众怒,透过这种社会情绪,我们要看到“反对意见”背后的痛点,倾听他们的声音。关键之策在于落实好带薪休假制度,给人们更多出行的自由和空间,使旅游、休假更加自主和均衡,有效缓解国庆、“五一”假期出行的压力,提高假期尤其是长假的“价值”和“含金量”,人们才不会再纠结于假期是不是“凑”来。
议学问题:结合上述议学情境从我国带薪假期落实率较低、休假时间较短,社会对假期调休反感中分析为什么带薪休假制度亟需完善?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活动:点评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纠正、补充,形成较完整的答案。
议学提示: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不完全同步,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
议学小结:
4、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
②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方法论:尊重社会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
(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①社会意识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不完全同步)
②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方法论:要树立正确的社会意识,克服错误的社会意识,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
本框小结:
课堂练习:
1.(2023·辽宁锦州·统考模拟预测)2022年已经成为过去式,而这一年涌现的大批网络热词如“雪糕刺客”“栓”“退退退”“刘畊宏女孩”等等令人目不暇接。嵌入日常生活交流的网络热词,为语言的发展带来新语料,也能够让人们一窥当下的社会生活和社会心态。网络热词流行的现象表明( )
①社会意识是主体对社会存在的自发反映
②社会意识随社会存在的发展而变化发展
③社会心态是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反映
④社会心态的差异性决定了社会生活的多样性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B
【详解】②③:网络热词是社会生活的写照,体现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心态是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反映,社会意识随社会存在的发展而变化发展,②③符合题意。
①:社会意识是主体对社会存在的能动反映而非自发反映,①错误。
④:社会生活的多样性决定了社会心态的差异性,④错误。
故本题选B。
2.(2023春·安徽·高二校联考开学考试)2022年5月,教育部印发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增设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其中,根据不同学段制定了“整理与收纳”“家庭清洁、烹饪、家居美化等日常生活劳动”等学段目标,该课程标准已于当年秋季学期起施行。这是因为( )
①物质决定意识,根据学生身心发育的特点制定学习目标
②一切从实际出发,劳动课程标准成为劳动教育的出发点
③基于劳动而形成的感性认识比理性认识更可靠、更准确
④劳动是社会历史的起点,推动了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发展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B
【详解】①④:根据不同学段制定学习目标,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道理;制定劳动课程标准,加强劳动教育,是因为劳动是社会历史的起点,是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推动了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发展,①④正确。
②:培育新时代发展所需的人才是劳动教育的出发点,②错误。
③:理性认识揭示了事物的本质规律,比之于感性认识,是对事物更深刻、更全面、更可靠的反映,③错误。
故本题选B。
3.(2023秋·安徽宣城·高二统考期末)某脱口秀竞技节目根据每期节目话题,以不同的视角切入,用专业的喜剧创作能力进行高质量的内容输出。选手们每个幽默“段子”的背后是数亿中国年轻人的生活真相。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看,这说明( )
①人类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③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就会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
④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B
【详解】①④:选手们每个幽默“段子”的背后是数亿中国年轻人的生活真相,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看,这说明人类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故①④符合题意。
②:材料体现的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并未涉及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②排除。
③: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应是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③错误。
故本题选B。
4.(2023·广东·高三校联考阶段练习)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发布的2022年度十大流行语是:党的二十大、中国式现代化、全过程人民民主、端稳中国饭碗、数字经济、太空会师、一起向未来、我的眼睛就是尺、电子榨菜、俄乌冲突。这些词语是对2022年社会生活的生动诠释。这表明( )
①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如影随形
②社会存在决定于社会意识
③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④流行语的产生都有其物质性原因
A.①④ B.①② C.②③ D.③④
【答案】D
【详解】③④:年度十大流行语这些词语是对2022年社会生活的生动诠释。这表明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流行语的产生都有其物质性原因,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③④符合题意。
①: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与社会存在并不是如影随形,①错误。
②: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而不是决定于社会意识,②错误。
故本题选D。
5.(2023·全国·高三专题练习)“内卷”“躺平”体现了年轻人直面现实,从机制上改革积弊的期许。透过这些网络流行语,我们能看到人们对现实问题的思考,继而努力寻求解决现实问题的办法。这体现了( )
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会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
②社会生活与实践息息相关,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③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是不完全同步的
④社会意识能够有目的、有意识地改造社会存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A
【详解】①②:透过这些网络流行语,我们能看到人们对现实问题的思考,继而努力寻求解决现实问题的办法,这体现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①②正确。
③:材料强调的是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没有体现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③不符合题意。
④:人能够有目的、有意识地改造社会存在,而不是社会意识,④错误。
故本题选A。
6.(2023·湖南郴州·高二统考学业考试)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存在着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落后的、腐朽的思想,贪污腐败、拜金主义好逸恶劳、贪图享乐等现象还时有发生。这一现象可以看出( )
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B.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C.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
D.社会意识推动社会进步
【答案】B
【详解】AC:材料体现的是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没有涉及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AC不符合题意。
B: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存在着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体现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有时候滞后于社会发展,B符合题意。
D:社会意识有正确与错误之分,正确的社会意识推动社会进步,D表述错误。
故本题选B。
7.(2023·湖北·模拟预测)“围炉煮茶”最早源于中国古代文人茶事。古朴的茶桌椅、精致的茶器,三五好友饮酒煮茶、围炉夜话,这是历史记载中关于冬天的生活场景之一。近年来,在繁忙急躁的社会中,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追寻生活的安静祥和,于是“围炉煮茶”这一吃茶方式风靡起来,成为当代年轻人的社交新宠。这表明( )
①虽然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但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认识也可能相同
②认识具有反复性,人们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③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④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不同时代人们的实践方式都是不同的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A
【详解】①:不同时代的人虽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但他们对于“围炉煮茶”也能达成一些共识,①正确。②:材料主要体现了当代年轻人对“围炉煮茶”的认可,并未涉及认识的反复性,②不选。③:繁忙急躁的社会生活,使得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追寻生活的安静祥和,于是“围炉煮茶”这一吃茶方式风靡起来,这说明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了社会意识的变化,③正确。
④:材料并未强调人们的实践方式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有所不同,而且,不同时代人们的实践方式也可能相同,“不同时代人们的实践方式都是不同的”的说法太绝对,④排除。故本题选A。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