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教案-(表格式)2022-2023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9.1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教案-(表格式)2022-2023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简介

9.1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教材分析 本框是高中思想政治教材必修四《哲学与文化》第九课第一框。讲述的是“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知道中国共产党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明白中国文化发展经历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个阶段,知道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要求。
二、学情分析 本框教学内容是高二教材,高二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时期,已经具有基本科学理论知识和道德素养,自我意识和独立性日益增强,具有基本的价值观念,开始理性地思考社会和人生的重大问题,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但是社会阅历浅,生活经验少。
三、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内容要求:辨识各种文化现象,领悟优秀文化作品的影响力和感召力;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四、核心素养 政治认同:认同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理解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科学精神:理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公共参与: 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之中,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难点: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原因和意义。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各种影视作品图片 这些优秀的文化作品带领我们回顾了党的百年征程,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中国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仅体现在经济上、政治上,还体现在当前我国百花齐放、百花争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 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为什么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二)讲授新课 环节一: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曾经创造了辉煌灿烂古代文明,长期雄居于世界东方。但近代以来,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和封建统治的腐败,中国跌进了灾难深重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文化走向衰弱。为了民族复兴,再铸中华文化辉煌,无数仁人志士上下求索,进行各式各样尝试。 《阅读与思考》P111: 近代中国为实现文化复兴,出现了哪些思潮,这些文化思潮能够使中华文化走向复兴之路吗? 阅读与思考:哪些文化思潮?各自主张?最终结果? 1.文化复兴的探索 自由主义:只看到西方文化的优势、长处,主张全心全意学习西方,而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保守主义:忽视了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糟粕。 无政府主义:把自由绝对化,是不可能实现的。 三民主义:具有历史进步性,但也存在着致命的局限性。三民主义的局限性决定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不可能取得彻底的胜利。 结果: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都不能解决中国文化走向何处的问题,无法使中华文化走向复兴之路。 2、近代中国文化复兴的探索与结果: (1)探索:为了民族复兴,再铸中华文化的辉煌,无数仁人志士上下求索。19世纪末20世纪初, 各种各样的文化思潮进入中国, 各种主张纷纷登场亮相。 (2)结果:但终究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都不能解决中国文化走向何处的问题,无法使中华文化走向复兴之路。 那么,要想中华文化走向复兴路在何方?谁在引路?——中国共产党诞生 3.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对中华文化发展的影响 (1)中华文化的发展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诞生。 (2)为中华文化的发展指明了社会主义方向:中国共产党自建立以来就把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写在自己的旗帜上,从根本上解决了中国的前途和命运问题,为中华文化发展指明了社会主义方向。 (3)成为了中华文化发展的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文化发展进入新时期)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是中华民族由衰微走向重振的转折点。 环节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形成 1、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文化发展的贡献 ①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 ②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了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革命文化承载着党和人民对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人民幸福的不懈追求,是中国革命的精神标识。 2、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和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提示:三种文化的比较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形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党的十九大报告节选 环节三:为什么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面对纷繁复杂的文化,我们如何判断一种文化是否具有生命力呢? 1. 文化生命力的判断标准 发展方向:就是要看它是不是代表先进文化发展的方向; 实践根源:就是要看它有没有生存发展的实践土壤, 人民需求:就是要看人民有没有对它的需求。 2. 为什么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1)决定因素(必要性):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 由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决定的,(人民) 由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决定的,(党) 由我国社会制度、发展道路决定的,(国家) 由继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要求决定的,由我国文化自身发展规律决定的 。 (2)积极影响(重要性):只有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才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才能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相适应,才能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相衔接,才能与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资源相匹配。
八、教学板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