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判断的概述(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高二政治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1判断的概述(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高二政治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资源简介

5.1判断的概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分析判断的不同特征及表达方式,
理解判断的含义、判断的两个特征、判断与实践的关系、判断与语句的关系、判断的种类,自觉遵循逻辑思维规则,
学会正确进行思维判断,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核心素养】
科学精神:通过分析比较判断的不同类型的特点,提高思维能力,培养合作学习的能力和竞争与合作并存的意识,发扬科学精神。
公共参与:根据形成恰当判断的条件,自觉进行正确判断。
【教学重点】了解判断及其基本特征,区分真判断和假判断,判断的表达与类型。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检验判断正确与否的标准及两个基本特征之间的关系,判断与语句的关系。。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与讲授分析法相结合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复习导入
新课讲授:出示课题和目录——判断的概述
总议题:明析判断的概述
议题1:探析判断及其基本特征
议题2:探究判断的表达与类型
第一幕:明确内涵的方法
议题一:探析判断及其基本特征
探究活动一:图文分析《六只脚走,岂不快于四只》
《笑林广记·殊禀部》载:“铺司递紧急公文,;官恐其迟,拨一马骑之,其人赶马而行。人问其“;如此急事,何不乘马 ”答日:“六只脚走,岂不快如四只。
议学问题: 这个送信人的认识错在哪里 这个故事给我们什么启示
学生讨论回答:结合教材关于新时代党建总要求进行梳理回答。
教师活动:点评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纠正、补充,形成较完整的答案。
议学提示:这个送信人的判断是:“六只脚比四只脚跑得快”。这个对跑得快慢的判断是错误的,
这是一个不符合实际的假判断,因为跑得快慢不是由脚的多少决定的。
启示:要正确认识事物必须对事物做出正确的判定。
议学小结:
一、判断及其基本特征
1、使用判断的原因:
断就是对认识对象有所断定的思维形式
【示范评析】:看到某个小镇山清水秀,小李问道:“你们有何感想?”
小张说:“这里的人有环境保护意识。”
小赵说:“这里没有污染环境的企业。”
这里,小李既没有肯定什么也没有否定什么;小张的话表达了一种肯定;小赵的话表达了一种否定。
2、判断的基本特征
(1)对认识对象有所断定。
断定的方式有两种:一是肯定,二是否定。如果既不肯定什么,又不否定什么,就不是判断。
(2)判断有真假之分。
既然判断是对认识对象情况的断定,判断就有与认识对象实际情况是否符合的问题。
注意:如果既不肯定什么,又不否定什么,就不是判断。
例如:看到某个小镇山清水秀,小李问道:“你们有何感想?”
小张说:“这里的人有环境保护意识。”小赵说:“这里没有污染环境的企业。” 后来经过实地考察,证实了小张和小赵的判断是正确的。
那么,来源于社会实践的判断都是真判断吗?
3、检验判断正确与否的标准:社会实践
①判断来源于人们的社会实践,其正确与否要经受社会实践的检验。
②符合实际的判断就是真判断,不符合实际的判断就是假判断。
③有断定就会有真假,判断的这两个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的。
第二幕:判断的表达与类型
议题2:探究判断的表达与类型
议学情境二: 以下三个语句都试图表达判断
这是新学生宿舍。
来到海边,小张尽情地呼吸着空气、阳光和海水。
一旦吸烟,就会患肺癌。
议学问题:上述表达是否明确或准确,为什么?
学生回答:
议学提示:
那么,我们应如何表达判断呢?
议学小结:
二、判断的表达与类型
1、判断的表达——语句
(1)判断是通过语句表达的。判断是语句的思想内容,语句是判断的语言形式。
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
(2)不做断定、没有真假的语句并不表达判断。
如:蝙蝠到底属于鸟还是属于哺乳动物?
(3)对于含义不明确的语句,我们需要依据语言的具体情况排除歧义,才能准确把握这些语句与其所表达的判断之间的关系。
如:“县里通知,让赵乡长本月15日前去汇报”。这个语句表达两种不同的意思:可以理解为15日之前去汇报,也可以理解为15日这天去汇报,存在歧义
【知识拓展】:全面理解判断和语句的关系
作为思维形式的判断,和作为语言基本单位的语句也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判断是语句的思想内容,语句是判断的语言形式。
(1)判断都要用语句表达,但并非所有的语句都表达判断。一般地讲,疑问句只是提出一种疑问,并没有对事物情况作出断定。祈使句是提出愿望或请求,也没有对事物情况作出断定。感叹句是一种抒发情感的语句,一般没有对事物情况作断定。由此可见,疑问句、祈使句和感叹句一般不直接表达判断。
(2)同一个判断可以用不同的语句表达。对于同一个判断,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语句表达形式。例如:“苏杭是真实人间天堂”与“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3)同一个语句可以表达不同的判断。在不同的语境里,同一语句表达不同的思想内容,而判断就是语句的思想内容,所以,同一个语句可以表达不同的判断。例如:①这房间的灯不亮;②我要炒肉丝。
议学情境三:以下是四个判断
他是中学校长。
张华认识雷锋。
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
如果某个数不能被2整除,它就不是偶数。
议学问题:上述判断是什么特征?相互之间是有什么区别?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活动:点评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纠正、补充,形成较完整的答案。
教师总结:整理分析结果
把握不同类型判断的原因:
要准确地把握不同判断的逻辑性质,需要清楚地了解判断的类型。
判断是认识事物的工具,是构成推理的基本要素,只有清楚了解判断的类型,才能正确地运用各种判断形式构成相应的推理形式,获得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
判断的类型:
(1)简单判断:指直接由概念构成而不包含其他判断的判断。
简单判断包括性质判断和关系判断。
(2)复合判断:本身包含其他判断的判断叫作复合判断。
复合判断包括联言判断、选言判断和假言判断。
小试牛刀:这些判断分别属于哪种类型?
◆他是中学校长。
◆张华认识雷锋。
◆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
◆如果某个数不能被2整除,它就不是偶数。
本课小结:
课堂练习:
1.判断是重要的、常见的逻辑思维形式。以下命题属于恰当判断的是( )
A.我准备就《你好,李焕英》写篇读后感
B.疫情过后,经济下行压力将进一步加大
C.春暖花开,春游的同学们尽情地呼吸着空气和阳光
D.一旦吸烟,就会患肺癌
【答案】B
【详解】A:该选项说法属于计划而非判断,故A不选。
B:该选项是对经济形势的准确判断,故B正确。
C:选项中概念搭配不当,故C不选。
D:选项对事物之间的关系断定不准确,故D不选。
故本题选B。
2.桌子上有4只杯子,每只杯子上写着一句话,第一只杯子:“所有的杯子中都有水果糖”;第二只杯子:“本杯中有苹果”;第三只杯子:“本杯中没有巧克力”;第四只杯子:“有些杯子中没有水果糖”。如果其中只有一句真话,那么为真的是( )
A.所有的杯子中都有水果糖 B.所有的杯子中都没有水果糖
C.第二只杯子中有苹果 D.第三只杯子中有巧克力
【答案】D
【详解】D:“所有的杯子中都有水果糖”与“有些杯子中没有水果糖”必为一真一假,据此可以判断“本杯中有苹果”、“本杯中没有巧克力”均假,进而断定“第三只杯子中有巧克力”为真,D正确。
ABC:三项判断均假,ABC排除。
故本题选D。
3.古时候,有个送信的人赶着一匹马奔跑。有人问他:“如此急事,何不乘马 ”他说:“六条腿比四条腿跑的快些!”这说明( )
A.我们认识事物,必然会对事物作出判定
B.判断就是对认识对象有所断定的思维形式
C.判断有真判断,也有假判断
D.判断来源于人们的社会实践
【答案】C
【详解】C:古时候,有个送信的人赶着一匹马奔跑。有人问他:“如此急事,何不乘马 ”他说:“六条腿比四条腿跑的快些!”这说明题干中的判断是假判断,不符合客观实际,C正确。
A:我们认识事物,必然会对事物作出判定,这说明判断存在的必要性,不符合题意。
B:判断就是对认识对象有所断定的思维形式,这是判断的含义,不符合题意。
D:判断来源于人们的社会实践,这是判断的来源,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C。
4.甲同学读了某篇散文,评论道:“这篇散文不但文笔生动,而且富有哲理。”甲同学的评论属于( )
A.简单判断 B.选言判断 C.假言判断 D.联言判断
【答案】D
【详解】D:甲同学的观点属于断定几种事物情况都存在的判断,为联言判断,故D入选。
A:简单判断是不包含其他判断的判断,是判断的最简单形式,甲同学的判断不属于选言判断,故A不选。
B:选言判断一般带有相容或不相容的选言支,甲同学的判断不属于选言判断,故B不选。
C:假言判断由表示条件关系的两个判断组成,甲同学判断的不属于假言判断,故C不选。
故本题选D。
5.读唐代诗人王维所写的诗《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诗中的四句话,属于判断的有( )
①红豆生南国 ②春来发几枝 ③愿君多采撷 ④此物最相思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B
【详解】①④:判断是对事物的性质有所断定的思维方式。“红豆生南国”和“此物最相思”是对事物的性质有所断定的思维方式,属于判断,B符合题意。
②:“春来发几枝”是疑问句,不属于判断,排除②。
③:“愿君多采撷 ”是祈使句,不属于判断,排除③。
故本题选B。
6.中国经济社会已经进入新时代,但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论断属于( )。
①真判断 ②假判断 ③肯定判断 ④否定判断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B
【详解】①③:符合认识对象实际情况的判断就是真判断,中国经济社会已经进入新时代,但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符合实际情况,是真判断,是肯定判断,①③符合题意。
②④:选项不符合题意,②④排除。
故本题选B。
7.我们认识事物,在对事物作出判定的认识活动中,就使用了判断。判断是( )。
A.肯定认识对象及其相互关系的思维形式 B.反映认识对象本质属性的逻辑思维形式
C.对认识对象情况有所断定的思维形式 D.对认识对象作出肯定或否定的正确认识
【答案】C
【详解】C:判断就是对认识对象有所断定的思维形式,C正确。
ABD:选项均不符合题意,ABD排除。
故本题选C。
8.“高一年级所有的同学都是湖北人”,这个判断的主项是( )
A.同学 B.高一年级所有的同学 C.高一年级的同学 D.高一年级
【答案】A
【详解】A:“高一年级所有的同学都是湖北人”,这是一个性质判断,它由量项、主项、联项、谓项构成。“高一年级所有”是表示性质判断范围的量项,“同学”是主项,“是”是联项,“湖北人”是谓项,A符合题意。
BCD:根据以上分析,这三个选项均不是这个判断的主项,排除BCD。
故本题选A。
【点睛】
9.关于判断与语句之间的关系,下列表述错误的有( )。
①判断是通过语句表达的 ②内容错误的语句不表达判断
③不符合逻辑的语句不能表达判断 ④不作断定的语句并不表达判断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答案】C
【详解】①②③④:根据判断与语句的相关知识,判断是通过语句表达的,任何判断都必须用语句表达,不作断定、没有真假的语句并不表达判断,由此可知内容错误的语句不表达判断、不符合逻辑的语句不能表达判断表述错误,②③符合题意、①④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C。
10.判断的一个基本特征是有真假之分。关于判断的真假,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①判断的断定符合认识对象的实际情况,它就是真的
②形式逻辑只从形式上研究判断及判断之间关系的真假
③形式逻辑从主客体关系角度研究判断的真假
④判断正确与否最终要经受形式逻辑规则的检验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A
【详解】①:判断的断定符合认识对象的实际情况,它就是真的,选项说法正确,①符合题意。
②③:形式逻辑只从形式上研究判断及判断之间关系的真假,不从主客体关系角度研究判断的真假,②正确,③错误。
④: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判断正确与否最终要受实践的检验,④错误。
故本题选A。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