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10张PPT)第三节 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抗生素一、大环内酯类本类药物均具有大环内酯环结构,通过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迅速发挥抑菌作用,对革兰阳性菌、部分革兰阴性菌、厌氧菌、支原体、衣原体、军团菌等有较强作用,用于治疗呼吸道、皮肤软组织等感染。具有疗效较确定,不良反应小的优点,但抗菌谱较窄,口服生物利用度较低,细菌易耐药等缺点。第一代:红霉素(erythromycin)、吉他霉素(白霉素)、麦迪霉素、交沙霉素等第二代: 罗红霉素 克拉霉素、阿奇霉素乙酰螺旋霉素第三节 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抗生素一、大环内酯类红霉素克拉霉素罗红霉素地红霉素麦迪霉素乙酰麦迪霉素乙酰螺旋霉素交沙霉素罗他霉素阿奇霉素(15元环)14元环16元环第三节 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抗生素一、大环内酯类——红霉素红霉素(erythromycin)是由链霉菌培养液中提取获得,在中性水溶液中稳定,在酸性(pH<5)溶液中不稳定,易破坏,碱性条件下抗菌作用增强。为避免口服时被胃酸破坏,常采用肠溶衣片,或制成脂类及脂化合物的盐类如琥乙红霉素(erythromycin ethylsuccinate)、依托红霉素(cerythromycin estolate)等。吸收好、分布广,半衰期约2h,大部分经肝破坏,作用可维持6~12h。第三节 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抗生素一、大环内酯类——红霉素机制:与细菌核蛋白50S亚基结合,阻止肽链的形成及延伸,蛋白质合成受阻。特点:第一代(1)窄谱(2)不耐酸(肠溶片)(3)血药浓度低(4)胃、肝第三节 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抗生素一、大环内酯类——红霉素【抗菌作用与用途】1.作为PG替代药:对PG过敏者的G+菌感染;耐PG的轻、中度金葡菌感染;2.G-敏感菌所致感染:如军团菌病(首选药);流感杆菌;百日咳胞特菌;布什杆菌;空肠弯曲菌等。3.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等所致的呼吸系统、泌尿生殖系统感染。 (首选药)4.厌氧菌引起的口腔感染。第三节 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抗生素一、大环内酯类——红霉素【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1.局部刺激:胃肠道反应或静脉炎。2.肝损害注意:选择溶媒盐析:氯化钠直接溶解红霉素,则可生成胶状物而不溶。方法:将粉针溶于注射用水中,再加入 至氯化钠液中。第三节 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抗生素一、大环内酯类——红霉素【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1.局部刺激:胃肠道反应或静脉炎。2.肝损害注意:选择溶媒盐析:氯化钠直接溶解红霉素,则可生成胶状物而不溶。方法:将粉针溶于注射用水中,再加入 至氯化钠液中。第三节 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抗生素二、林可霉素类药物:林可霉素(lincomycin,洁霉素),克林霉素(clindamycin,氯洁霉素)克林霉素是林可霉素的半合成衍生物,且口服吸收好,抗菌活性比林可霉素强4~8倍,毒性小,故临床较常用。第三节 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抗生素二、林可霉素类【抗菌作用与用途】抗菌作用:与红霉素相似,稍窄。对厌氧菌和G+(包括耐酶金葡菌)作用强。对部分G-球菌、人型支原体和沙眼衣原体有抑制作用。对G-杆菌、MRSA、肺炎支原体无效。临床应用:一般不首选1.各种厌氧菌引起的口腔、腹腔及妇科感染;2.G+敏感菌感染(主要用于β-内酰胺类抗生素无效或过敏的骨髓炎、呼吸系、泌尿系感染) 。第三节 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抗生素二、林可霉素类【不良反应】1.胃肠道反应2.长期用药:二重感染和伪膜性肠炎(难辨梭状芽孢杆菌感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