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原始社会的解体与阶级社会的演进一、教材教法分析(课时)1、课标分析描述不同社会形态的本质特征;解释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过程,阐明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取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2、教材分析本课是必修1教材第一课第一框的内容,主要探究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和主要阶段,阐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原理,揭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探究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表现,揭示社会化大生产与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明确社会主义终将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趋势。3、学情分析学生为高一新生,刚刚接触高一教材,对于本课的内容比较生疏,和初中政治课有一定的差别,采用深入浅出的方法,通过议题式的讨论层层深入,教师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通过层层设问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在师生互动中完成本课知识点的传授。二、教学目标通过回顾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过程,把握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过程和基本规律,确信社会主义终将代替资本主义是不可抗拒的历史趋势,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通过了解社会形态更替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现象,认识人类社会发展基本规律,体会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评析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困境,辩证看待资本主义的兴衰。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激励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自觉性。三、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并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难点:正确认识体悟资本主义的兴衰,意识到并确信社会主义终将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四、教学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提前调试设备五、教学过程总议题:从人类历史的纵向维度看,社会主义社会的实现要经过怎样的历程?(人类社会是如何演进的?)环节一: 新闻资讯导入 展示光明网的一则评论: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进行理论创新,创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教师活动 提问:以上咨询中主要向我们展示了哪些信息?大家知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由哪些部分组成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是否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深化的?那么社会主义的发展是一蹴而就的吗? 教师接着总结: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而社会主义的发展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正如从理论层面上,我们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经历了从毛邓思想到三个代表表重要思想再到科学发展观的不断发展而得来的一样,从人类历史演进的维度来看,社会主义社会同样经历了漫长的演进历程。那么究竟有哪些历程呢,让我们带着这样一个问题一同走进今天的课堂。 学生活动 1、学生可能会谈到新闻中主要谈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其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主要包括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回应道社会主义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设计意图 用学生耳熟能详的热点词汇做导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课堂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环节二:讲授新课教师活动 教师提问:试想当你坐时光机穿越到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你依次会见到哪些场景? 教师进一步提出:让我们带着这一设想踏上今天的时光之旅。 学生活动 跟着老师的设问开始设想答案,有的可能在思考,有的学生可能脱口而出一些关键词句设计意图 通过活泼新颖的方式开启新课讲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相对枯燥的学科内容显得相对活泼一些,更便于学生在互动和思考中接受与理解所学内容,贯彻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坚持学生主体地位的原则子议题一: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角度分析原始社会的主要特点教师活动 教师展示时光旅程的第一阶段:“平均的原始社会——第一站:走进半坡” 通过视频《半坡人的一天》展示半坡人的居住环境、获取食物的方式、使用的工具及饰品等 教师提问:谈谈在第一站半坡旅程中你对原始人的生活状态有什么认识? 教师再次提问:在如上的生活状态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通过采集、捕捞、种植获取的食物是如何分配的? 基于如上思考,请进一步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概括原始社会的主要社会特征。 教师总结:原始时代生产力主要是依靠石器,半坡先民属于磨制石器,相对与打制石器为主的先民而言相对进步。 在生产关系上,原始社会有主要有如下特定,即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共同劳动、平均分配;平等互助关系。 学生活动 学生最初可能会谈到半地穴式的房屋、用石器作为工具、采集食物、会种植粟、一起捕鱼等 在教师的进一步提问后,学生能够答出半坡人所处的时代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食物是平均分配的。设计意图 通过播放视频的方式让学生对原始人的生活有一个直观感性的认识,同时视频教学的方式有助于集中学生注意力,并在视频的播放中锻炼学生对视频中的关键信息的获取能力、分析能力。子议题二: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角度分析奴隶社会的主要特点教师活动: 教师展示时光旅程的第二阶段:“分化的阶级社会——第一站:走进商代” 教师展示商代的图片文字材料:戴着镣铐的奴隶、陪葬的奴隶、使用农具耕作的奴隶等 教师提问:请大家谈谈看完材料你的直观感受是什么? 教师进一步提问:旅程的第二阶段明显已经有些压迫感了啊,那么这一阶段的基本特征是什么?请结合材料及自身知识储备,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维度谈谈奴隶制社会的特点。 教师总结: 奴隶社会的基本特征是,在生产力上,以金属工具广泛使用为主要标志的 在生产关系上表现为: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并完全占有奴隶;奴隶毫无人身自由强制奴隶劳动;产品都归奴隶主,只给奴隶最低限制的生活资料。 学生活动: 学生的回答可能会提到以下关键词:残忍、可怜、冷血、压迫感 学生在老师的第二问的要求中,可能会答道:生产力方面有青铜农具、奴隶和奴隶主之间的关系是奴隶是奴隶主的附属品,奴隶的生死都由不得自己,奴隶主掌握着奴隶的生杀大权等。设计意图 在人类社会的演进过程中,以殉葬为标签的奴隶社会,其一大特点就在于其残忍性往往体现的更为直白且触目惊心,因此采用图片展示与文字材料相结合的方式予以呈现,这样可以给学生以较为深刻且直观的印象。而问题的提出便首先涉及学生的直观感受,而后基于学生感性认识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启发学生从中分析提取出奴隶社会的基本特征,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子议题三:奴隶社会何以向封建社会演进?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又表现在何处?(以明朝为例)教师活动: 教师提问:在奴隶社会奴隶自身无法生存,只能沦为奴隶主的附属品,那么请大家设想一下:假如给奴隶一些先进的工具会有什么后果?当奴隶不在完全依靠奴隶主才能生存时奴隶主的地位是否依旧坚不可摧? 教师总结:当生产力不断向前发展,奴隶和奴隶主的依附关系也会一步步减弱,当奴隶主束缚奴隶的这股力弱化到一定程度,奴隶主的地位便受到了动摇,而与之同时,奴隶社会也在走向解体,人类社会进而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封建社会。 教师由此展示时光旅程第二阶段的第二站目的地:“分化的阶级社会——第二站:走进明代”。 教师展示图文材料:仇英的《南都繁会景物图》与《明朝那些事儿》中对明代社会的相关描述。 教师提问:从上述材料中同学们对明代有了怎样的印象?相对于此前的奴隶社会,你们觉得封建社会是不是进步了很多? 教师进一步展示材料:顾炎武《肇域志》里的记载:陕西一省百姓的负担,竟然因为"计亩征银"暴涨了三倍。百姓生活到了"民用困倍"的地步。农民的劳动成果中,至少40-50%,至多70-80%的收成要被地主剥夺走。 教师提问:如果我们把视野从江南都会转移道西北地区,你还会觉得明代繁荣自由吗?请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维度概括以明代为代表的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 教师总结: 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是: 生产力:铁器和农耕 生产关系:封建土地所有制,地主占有绝大多数生资,农民占有部分生资;地主向农民收取地租、徭役、高利贷、苛捐杂税,农民占有部分劳动成果;人的关系:农民依附于地主,有一定人身自由。 学生活动: 学生思考后可能会回答出:奴隶可以依靠先进工具完成任务,有更多的时间休息;奴隶会依靠先进工具自己养活自己,不再无条件屈服于奴隶主,奴隶会开始反抗…… 学生通过观看材料和自主思考,可能会答出对明代的如下印象:经济发达、繁华、自由…… 接着绝大多数学生会认为较之于奴隶社会的压迫感和残酷,封建社会明显进步了很多。 学生从上述材料中可能会得出如下回答:不会觉得明代繁荣自由,因为苛捐杂税、南北差距大、阶层差距大、西北农民的生活十分艰难……进一步概括其基本特征为:用铁农具进行农耕;农民税收繁重,地主占有土地,农民只能占有少部分劳动成果……设计意图:通过正反两个方面对明朝社会的状况进行展现,从而使得学生既能够直观感受到封建社会较之于奴隶社会的优越性,同时也能够看到封建社会存在的问题,冷静理智地分析封建社会的利弊,从而对其基本特征有一个较为全面的把握。子议题三: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维度谈谈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并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为何无法避免?教师活动: 教师展示时光旅程第二阶段的最后一站:“分化的阶级社会——第四站:走进资本主义社会”。 教师展示英国圈地运动时期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基本状况:新贵族按照资本主义方式,大规模经营养羊业,竭力追逐高额利润。大量农民无处可去,只能去纺织工厂打工,于是资本家又可以较低的工资雇到工人。于是资本家获取了大量财富,而工人所得到的报酬少之又少。 教师提问:从上述材料分析资本主义诞生的两个条件,思考资本主义社会的雇佣关系合理吗?并结合微课《不可避免的经济危机》思考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特征及主要矛盾。分小组讨论并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教师总结:通过材料知识的补充和大家集思广益地探讨,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已经比较清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主要是机器生产;生产关系表现为:资本家占有一切生产资料;资本家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劳动者有人身自由,受雇于资本家。 其基本矛盾乃是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只要资本家的剥削在,那么经济危机就是不可避免的,而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又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所在,故这一矛盾根本无从化解,若要化解,也必将指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解体与社会主义的建立,故资本主义必将被社会主义所取代乃是人类历史演进的必然规律。 学生活动: 学生通过材料中的关键词句:“大量农民无处可去,只能去纺织工厂打工”大概能回答道:资本主义需要充足的劳动力;需要有可供工人从事生产的工厂。 对于资本主义社会雇佣关系是否合理,估计绝大多数学生会觉得不合理,因为工人得到的实在太少了,也会有学生觉得这种“一个花钱,一个办事”的雇佣模式是正当合理的。 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应该能够体会,只要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资本家享有工人的多数劳动成果,那么经济危机就是无法避免的,因为工人购买力始终有限,生产力越是不断发展,产品越是琳琅满目,就越是容易出现产品的相对过剩。设计意图 通过以英国圈地运动为例,更直观地帮助学生理解资本主义得以形成的条件及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看似合理,实则不平等”的雇佣关系;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为何无法避免?”这一有一定深度的问题,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有助于发散学生的思维,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合作探究的能力。板书设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