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七课 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7.2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一、教学目标1.了解依法治国的原因,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2.全面依法治国的具体要求,理解全面依法治国的原则二、核心素养政治认同:深刻领会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增强对依法治国的认同。科学精神: 知道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能够结合实际阐述全面依法治国五个原则。法治意识:涵养法治意识,提高法治意识,自觉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公共参与:在日常生活中要坚持以宪法和法律作为根本活动准则,做到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护法。三、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要求2.教学难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四、课前预习提纲1.为什么要依法治国?2.依法治国的总目标3.全面依法治国的原则?四、探究与分享合作探究材料一 “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四弱。”我们必须把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致富、法治社会建设,全面贯彻落实这些部署和要求,关系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因家,关系落实全面深化改革顶层设计,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长远发展。材料二 2021年10月2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经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2022年1月1日起施行,这是我国首部家庭教育领域的专门立法。家庭教育促进法通过制度设计,采取一系列措施,实现家庭教育由以家规、家训、家书为载体的传统模式,向以法治为引领和驱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内容、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新模式迭代升级,将家庭教育由旧时期的传统“家事”上升为新时代的重要“国事”。(1)结合材料一,简要阐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 结合材料二,有人认为,家庭教育由“家事”上升为“国事”充分说明要用法治代替德治。请运用《政治与法治》有关知识评析这一观点。六、易错易混。1.必须坚持法治建设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纠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公平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纠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我们要既重视发挥法律的教化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规范作用。纠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纠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意味着我国公民享有相同的权利,履行相同的义务。纠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包括立法,守法和司法平等。纠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七、课后巩固练习1.2023年1月1日,修订后的《深圳经济特区医疗条例》正式施行。该条例第78条,是我国首个将“生前预嘱”以立法形式确立的条款。条例规定,在患者不可治愈的伤病末期或者临终时实施医疗救治措施,应当尊重患者生前预嘱的意思表示。其中包括,有采取或者不采取插管、心肺复苏等创伤性抢救措施,使用或者不使用生命支持系统等。该条例的修订体现了( )①对患者人权的尊重和保障②生命权是公民的基本政治权利③坚持以人为本的法治精神④平等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2.习近平强调全面依法治国具有基础性、保障性作用,要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习近平强调全面依法治国的原因是( )①全面依法治国就是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②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③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④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3.“做好事有法律保障”“不能让做好事的人吃亏”等主张,从某种意义上体现了我国依法治国( )A.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B.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C.坚持人民主体地位D.坚持以人治治理国家4.随着电子商务、移动支付、人工智能等互联网业态与人们日常生活的联系愈加密切,电信网络诈骗也呈高发态势。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五次会议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反电信网络诈骗法(草案二次审议稿)》进行了审议,并于2022年7月19日向社会进行公示。该法律草案的出台( )①说明生产方式是法产生、存在的决定性因素②体现了我国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③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④旨在促进国内互联网行业实现有序竞争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5.“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对我国的现代法治建设的借鉴意义是( )A.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 B.坚持德治与法治相结合C.要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 D.坚持人民主体地位6.《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指出:为了保护和合理利用种质资源,规范品种选育、种子生产经营和管理行为,保护植物新品种权,维护种子生产经营者、使用者的合法权益,提高种子质量,推动种子产业化,发展现代种业,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和林业的发展,制定本法。这一立法目的表明法治国家( )①坚持良法之治 ②确保国家权力 ③维护社会绝对公平 ④保障公民合法权利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7.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 )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②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③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④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8.2020年1月1日,《泰州市文明行为条例》正式旅行。针对广大市民反映强烈的不文明行为。《条例》从法律层面加以规范约束,同时对文明行为的推行进行道德层面的提倡和引导,材料表明( )①推行文明行为需要发挥德治主导作用②需要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③推进文明城市建设需要制定更多法规④需要发挥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A.②③ B.①④ C.①③ D.②④9.为呼应“双减”政策的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合理安排未成年人学习、休息、娱乐和体育锻炼的时间,避免加重未成年人学习负担,预防未成年人沉迷网络。下列关于该法规的评论,不正确的有( )①未成年人的正当权利得到保障,体现人民民主真实性②对未成年人的特别保护,不符合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③通过法规明确监护人的责任,可以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④制定新法引导家庭教育,是坚持“德治”与“法治”相结合的重大举措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③④10.中共中央宣传部于2022年4月22日时举行“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政法改革举措与成效,其中讲到,2021年全国群众安全感达到98.6%,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公认的最安全的国家之一。这表明( )①我国近年来法治建设成效显著②人民是依法治国的力量源泉③人民安全是依法治国的总目标④人民在法治进步中收获安全感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1.针对特定群体,法律应给予特殊的优待和保护。例如法律对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给予特殊的优待和保护。这说明( )A.违背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B.特定群体在法律面前可以享有一定的特权C.平等允许合理的差别 D.平等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12.《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规定:处理民事关系,应当依照法律法规规定;法律法规没有规定的,可以适用习惯,但是不得违背公序良俗。下列表述与这一立法精神相一致的是A.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B.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C.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D.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13.法律是准绳,任何时候都必须遵循;道德是基石,任何时候都不可忽视。这告诉我们( )A.依法治国优于以德治国B.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辅相成C.以德治国优于依法治国D.用法治手段解决道德领域问题14.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从实际出发不能因循守旧、墨守成规,法治建设可适当超越社会发展阶段B.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制度基础是中华法系,实践基础是中国传统社会的治理经验C.从中国实际出发不等于“关起门来搞法治”,应移植外国法律制度和法律文化D.从实际出发要求凸显法治的中国特色,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15.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实现法律与道德相辅相成,法治与德治相得益彰。下列不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A.以道德制约为主,以法律制约为辅B.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C.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D.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16.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走对路。要从中国国情和实际出发,走适合自己的法治道路,决不能照搬别国模式和做法,决不能走西方“宪政”“三权鼎立”“司法独立”的路子。这说明( )A.依法治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B.依法治国必须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C.依法治国必须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D.依法治国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姓名: 班别: 分数: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答案二.主观题17.2021年度立法工作计划已经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十八次委员长会议原则通过。全国人大常委会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围绕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修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审计法等;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修改科学技术进步法,制定数据安全法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积极回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围绕提升人民群众对教育的获得感,修改教育法,制定家庭教育法等。这些举措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法治保障。结合材料,运用政治与法治的相关知识,分析在全国人大常委会的立法工作中体现的依法治国原则。【归纳反思】:构建本课知识体系第七课 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7.2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合作探究【答案】(1)①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必须坚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把依法治国与依法执政统一起来。②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必须坚持法治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坚持法治致富,以保障人民根本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承担应尽的义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共同富裕。③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必须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切实保证宪法法律有效实施,绝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借口凭借形式以言代法、以权正法、徇私枉法。④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必须坚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⑤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必须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同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相适应,发展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体现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依法治国提供理论指导。(2)①这一观点是错误的。②道德具有教化作用,通过弘扬家庭美德教育孩子,可以引导父母正确的开展家庭教育,促进家庭教育的改进和提升。③法治是解决社会矛盾,实现社会正义的有效方式。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出台将法治融入家庭教育有利干规范父母家庭教育的行为;有利干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保护孩子的合法权益。④德治与法治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促进家庭教育的发展,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从而把家庭经营成温馨有爱的地方,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提供有利条件。【解析】坚持法治建设以保障人民根本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解析】平等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解析】我们要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解析】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这一种目标,有利于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解析】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强调的是我国公民平等的享有权利,平等的履行义务,而不是我国公民享有相同的权利,履行相同的义务。【解析】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是指平等的享有权利,履行义务和适用法律,它是指守法平等和司法平等,不包括立法平等,因为法律具有阶级性,维护统治阶级的根本利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B B A B B B A D B B C C B D A C17.答①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全国人大常委会的立法工作在党中央的领导下,贯彻了习近平法治思想,体现了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原则。②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全国人大常委会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法制与时俱进,体现了从中国实际出发的原则。③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全国人大常委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围绕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制定、修改相关法律,体现了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原则。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