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四课 我国的个人分配与社会保障4.1 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一.教学目标1.了解按劳分配为主体,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意义2.明确市场资源配置的缺陷及市场调节的局限性,自觉维护市场秩序。二.核心素养1.政治认同:通过学习,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和完善我国分配制度,增强对我国实现收入分配公平政策的认同。2.科学精神:认识我国分配制度改革的客观必然性。3.法治精神:国家保护合法的劳动收入和非劳动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劳动者要合法经营,依法致富。4.公共参与:通过合作探究方式理解我国的收入分配,应用于实际生活,激发学生的社会意识和参与感。尝试对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共同富裕、营造良好社会风尚提出建议,增强社会参与意识。三.重点难点:1.学习重点:能分析出国家完善个人收入分配的措施2.学习难点:能说出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区别四.课前预习提纲1.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的内容。2.按劳分配的内容和意义。3.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内容及意义。4.全面认识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方式(分类及其内容)。5.完善个人收入分配的重要性。6.完善个人收入分配、促进社会公平的措施。五.探究与分享合作与探究一:江苏省某村将村级经营性资产进行了股份制改革,集体股占40%,用于发展公共集体事业以及工作人员的工资和津贴;个人股占20%,平均分摊到所有拥有本村户籍的村民;40%被设置为贡献股,按贡献大小取得红利。同时,每个村民可以以技术、资金、土地、管理等形式入股,获得相应收益。运用所学经济与社会知识,分析该村所实行的分配方式及其重要性。合作与探究二某县作为C市14个国家级重点贫困县之一,确立了“2020年贫困村销号、贫困人口越线”的目标。为确保扶贫攻坚任务的完成,该县充分考虑各乡镇实际情况,量身定做脱贫方案。当地某集团是中国医药工业10强,资产200亿元。以TJ集团为依托,该县成立了大型中药材专业合作社,积极推行“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把种植药材作为脱贫的主打产业。目前他们已发展中药材1万余亩,形成了产、加、销一条龙发展的路子。该县有10个贫困村、1 200户贫困户,其中70%的村民都种中药材,有的贫困户还在中药材加工厂务工。2020年这1 200个贫困户户均种植中药材2亩,户均增收达到10 000元,实现全部脱贫。运用“所有制和分配制度”的相关知识,分析材料中该县的做法对推进扶贫攻坚工作的启示。六.易错易混,错误的请在下面改正。1.某种粮大户通过承包土地获得的收入属于按生产要素分配。2.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是改善民生、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最重要、最直接的方式。3.第三次分配旨在调动劳动者生产积极性,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4.生产要素的分配激励,缩小了收入差距,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5.按劳分配意味着不同公有制经济性质的企业的劳动者的等量劳动可以得到等量的报酬。6.初次分配要坚持按劳分配原则,再分配要完善按要素分配的体制机制。7.爷爷是退休教师,每月领取养老金,其养老金属于劳动收入。体现劳动是财富的源泉。8.完善个人收入分配要实现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坚持消除贫困。9、完善个人分配,要发展慈善公益事业,这体现了再分配的重要性。七.课后巩固练习1.2021年,我国政府继续不断完善收入分配改革,让改革成果惠及广大人民,但解决收入差距不断拉大问题必须突出我国按劳分配为主体地位的分配方式。下列选项通过按劳分配方式获得收入的是 A.靠房地产、购买股票获得的收入 B.出租土地获得的收入C.转卖科研成果获得的收入 D.在国有企业工作获得的工资收入2.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健全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数据要素参与分配的意义有①体现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②促进数据要素迸发活力,增加居民收入渠道③有利于推动资源优化配置,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④缩小收入差距,促进共同富裕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3.劳动、资本、技术、知识等生产要素是社会生产不可或缺的因素。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按要素分配的根据是 A.生产要素可以转化为生产力B.按要素分配是按劳分配原则的内在要求C.生产要素是社会财富的源泉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存在着多种所有制经济4.农民张某一家2021年总收入为34000元,其中种地获得收入15200元,入股村办企业分红收入8000元,农闲时到私营企业打零工收入10000元,种粮补贴、医疗报销等转移性收入800元。下列关于张某一家的收入分配方式分析正确的是①种地所获得的收入属于按劳分配所得②入股村办企业所得分红收入属于按劳分配所得③打零工收入属于按劳动要素分配所得④种粮补贴、医疗报销等转移性收入属于初次分配所得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5.宅基地关系到住有所居,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关系到获得感。我国将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激活农村沉睡的土地资产,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如图农民所得属于A.按管理要素分配 B.按知识要素分配C.按资本要素分配 D.按土地要素分配6、我国现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使我国居民收入来源多样化,从个人获得收入的途径看,说法正确的是A. 张某在私营企业中获得的工资收入属于按劳分配B. 王某承包土地种植水稻获得的收入属于劳动性收入C. 李某出租土地经营权所获得的收入属于经营性收入D. 赵某银行存款所获得的利息属于生产要素分配7.某村开展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试点以后,许多村民在股份合作企业找到了工作,有了工资收入;有的村民在村里办起农家乐,一年能挣10多万元;许多农民把自己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流转出去也能获得一笔稳定的收入;2021年2月,该村迎来第四次集体经济收益股权分红关于该村村民的收入方式,下列理解正确的是①集体经济收益股权分红所得属于转移性收入②从股份合作制企业中获得的工资属于按劳分配③村民在村里办农家乐的收入属于财产性收入④土地的经营权流转所得属于按生产要素分配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8.党的十九大以来,优化收入分配的有关政策不断出台,居民增收渠道不断拓宽,收入来源也日趋丰富,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下列对居民收入途径判断正确的是①市民出租房屋所得的租金——经营性收入②农户获得的政策性生产补贴——转移性收入③单位给员工发放的奖金——劳动性收入④农民承包土地种植农作物获得的收入——财产性收入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9.“早安,打工人”这个属于劳动者的网络流行语,跨越行业、性别、地域、年龄,平凡中透露着追求,努力中表现出倔强。全社会要尊重“打工人”,因为①劳动性收入是居民获得收入的唯一途径②劳动最光荣、最伟大、最美丽③每个劳动者都能从事各种形态的劳动④任何收入归根结底来自劳动创造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0.某市农村加大土地流转进度,通过规模化经营、集约化生产,组建专业合作社,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实现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民流转土地获得的租金收入和加入专业合作社的工作所得,分别属于 ①合法的非劳动性收入,合法的劳动性收入 ②按劳分配,按要素分配 ③按土地要素分配,按资本要素分配④按要素分配,按劳分配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11.在国有企业中,科技成果可以参与股权和分红激励,对作出贡献的各类科技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实施多种方式的股权和分红激励。这一做法最大限度地调动了技术和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说明 ①分配关系的调整有利于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②按要素分配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 ③国家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 ④技术和管理人员的收入属于按劳分配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12.“十四五”规划指出,要坚持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基本同步。这有利于 A.消除收入差距B.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C.实现同步富裕D.扩大按劳分配的范围13.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为此要 ①完善分配制度,形成合理分配格局 ②提高财政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 ③消除收入分配差别,坚持同步富裕 ④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14. 李克强总理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加大基本民生保障力度。上调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实现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省级统收统支,提高中央调剂比例。这体现了我国A. 国民收入分配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B. 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制度C. 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促进社会公平D. 提高居民收入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15.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文化、习惯等因素影响下,高收入群体通过捐赠、慈善和志愿服务的方式,实现对低收入和低生活水平群体的帮扶,依赖的是人们自觉自愿的捐赠和慈善行为。党中央十分重视第三次分配对促进共同富裕的作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将第三次分配纳入基础性制度安排,对其重视程度提升至新高度。将第三次分配纳入基础性制度安排①说明政府不断完善按要素分配的体制②有利于完善个人收入分配,改善民生③是实现分配正义、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方式④旨在健全以社会保障为主要手段的收入分配机制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6.目前我国居民收入分配格局类似“葫芦型”,即贫困人口大规模减少、中等收入群体逐步扩大但总规模还不够大,正在向“橄榄型”演进。下列有利于形成“橄榄型”分配格局的再分配措施有 ①健全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由市场决定报酬的机制②完善最低工资制度,实现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效率同步提高③完善税收、社保等机制,调节过高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④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促进公平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财产性收入是家庭拥有的动产(如银行存款、有价证券)和不动产(如房屋、车辆、收藏品等)所获得的收入。有数据显示,我国城乡居民的财产性收入差距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为此有专家建议,要通过各种形式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加强对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财产收益分配权的确权和保护;要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让农民在土地收益以后再增加一些财产性收入;同时政府要进一步强化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切实缩小城乡差距。结合材料,运用收入与分配的知识,谈谈如何才能缩小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差距,实现收入分配公平。班级: 姓名: 学号: 成绩: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17、【归纳反思】整理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易错易混知识点第四课 我国的个人分配与社会保障4.1 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参考答案合作探究探究一.①通过分析材料可知,该村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结合起来。②该村集体经济属于公有制经济,对工作人员的工资、津贴及贡献奖,都属于按劳分配。实行按劳分配有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实行按劳分配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③村民以技术、资金、土地、管理等形式入股,获得相应收益,这属于按要素分配。按要素分配,有利于让各种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推动资源优化配置,促进经济发展。探究二..①完善所有制和分配制度,针对扶持对象,具体安排项目实施精准扶贫。②通过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增加就业。③让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有利于各种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推动资源优化配置,促进经济发展。④我们要切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工作,让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易错易混1.×,该种粮大户通过承包土地获得的收入,是在公有制(这里是集体经济)范围内取得的劳动收入,应属于按劳分配,而不属于按生产要素分配。2.√,3.×,实行按劳分配,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生产积极性,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4.× ,坚持按劳分配、完善生产要素分配,缩小收入差距,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生产要素的分配激励,会扩大收入差距。5.×, 不同公有制经济性质的企业的经济效益不同,所以,等量劳动在不同公有制经济性质企业的报酬往往不同。6.× ,按劳和按要素分配都属于初次分配7.×,养老金属于再次分配,不属于按劳分配8.√9.×,慈善属于第三次分配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D B D B D B C D C C D A B D C D17.①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基本分配制度,保护农民合法收入,为缩小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差距、实现收入分配公平提供制度保障。②切实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鼓励农民勤劳守法致富,坚持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农民收入同步增长。③促进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积极拓宽农民财产性收入渠道,履行好政府再分配调节职能,缩小城乡差距,实现收入分配公平。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