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学案-(含答案)2022-2023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2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学案-(含答案)2022-2023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资源简介

第二课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第2框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教学目标:
1.能知道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的历史必然性
2.能记住中共八大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
3.能记住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的成就及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重要意义
二、核心素养:
1.政治认同:明确中国人民选择社会主义道路,选择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性。
2.科学精神:明确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是符合我国发展规律的。
三、重点难点
1.学习重点: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总任务与历史意义;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重大意义。
2.学习难点: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
四、课前预习提纲
1.社会主义革命(过渡时期)过渡时期时间及原因?
2.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总任务是什么?
3.社会主义革命的成功的标志,意义?
4.社会主义初步建设时期的内容?
5.对三个时期的评价
探究与分享
【探究一】中国与美国、印度钢和电产量的比较(人均)
中国(1952年产量) 美国(1950年产量) 印度(1950年产量)
钢产量 2.37公斤 538.3公斤 4公斤
发电量 2.76千瓦/时 2949千瓦/时 10.9千瓦/时
毛泽东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思考:据材料分析,从以上材料中能得出什么结论?为改变这种现象党中央作出怎样的决定?
【探究二】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是通过合作化运动实现的,它仅用四五年的时间,基本完成了5亿农民从个体小农经济向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转变。原本人为分割开的土地又都连成了一片,极大地提高了土地的使用效率。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坚持自愿互利的原则,走合作化的道路,最后发展到社会主义性质的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利用、限制、改造、公私合营的政策,逐步把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所有制改造成为社会主义的公有制。
思考:据材料分析,国家为什么要对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如何改造的?
【探究四】【材料1】 1956年国民经济中公私经济成分的比较
项目 社会主义公有经济 私有制经济
国民收入 92.9% 7.1%
工业总产值 100% -
商品零售额 95.8% 4.2%
【材料2】1950~1956年我国工业中各种经济成分的变化情况(以工业总产值为100,不包括手工业)
思考:据材料1、2分析,三大改造的结果如何?有何历史意义?
易错易混,错误的请在下面改正。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地社会变革。
2.新中国诞生,标志着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3.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总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尽快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4.社会主义改造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一化三改”。
5.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建立起了完善的工业体系。
6.社会主义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要前提。
7.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经济力量的对比。
8.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之一是国家积累了利用、限制和管理其私营工商业的经验,完成了对其社会主义改造。
七、课后巩固练习
1.“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一切有历史意义的巨大成就,不但在全党,而且在全国人民中引起了欢腾。这是很自然的,因为一切爱国的人民都可以从这次大会的结果看到我们祖国的光明灿烂的未来,看到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富强的先进的社会主义工业国的远景。”
——1956年9月29日人民日报社论《一次有伟大历史意义的大会》
中共八大的伟大历史意义在于( )
①总结了成绩和经验,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②正确把握社会主要矛盾,其实质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③坚持独立思考,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④结合具体国情,明确当时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调整社会生产关系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1956年1月21日,上海市党、政、军领导和文艺、科技、高教、新闻、宗教、工商、工人、农民、少数民族、烈军属、归国华侨等社会各界代表,约10万人在蒙蒙细雨中出席了在人民广场举行的庆祝社会主义改造胜利大会。下列关于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认识正确的是( )
①是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转折点
②“一化三改”的核心是变生产资料公有制为私有制
③能够顺利完成社会主义改造这一伟大革命是历史的必然
④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1956年“三大改造”取得决定性胜利,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从此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经济社会也在曲折中前进。对此,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
①我国已建立起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②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③“三大改造”标志着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④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4.“我们工人劳动最热情,生产记录日日新。农民已经组织起来,年年都是好收成。”这是创作于1954年的歌曲《在祖国和平的土地上》中的两句歌词。透过歌词,我们可知在这一年( )
①个体农业经济正努力适应国家工业化建设
②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已经确立
③人民已经真正当家作主成为国家的主人
④我国已经完成社会主义改造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5.毛泽东说,从1953年起,我们就要进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了,准备以二十年时间完成中国的工业化。他形象地把工业化比做鸟的主体,但是要飞上天还需要一对翅膀即三大改造。这对翅膀对我国的重大历史意义在于( )
①使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转变成为了先进的工业国
②极大地激发了广大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热情
③为实现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前提条件
④确立社会主义制度为中国发展奠定根本制度基础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6.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中国这样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没有先例,犹如攀登一座人迹未至的高山,一切攀登者都要披荆斩棘、开通道路。”下列关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探索,理解正确的是( )
①社会主义建设早期,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几乎没有矛盾,故一五计划提前超额完成
②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历了严重的曲折,是因为没有借鉴苏联经验
③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探索,有利于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④社会主义建设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必须根据自身国情选择合适道路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7.中国财税博物馆陈列着一张印着“公私合营浙江企业股份有限公司股票”字样的老股票。这张股票见证了新中国成立后的一场重大经济变革。这场变革( )
①完成了落后农业国向先进工业国的转变
②为国家富强展示了美好前景和现实道路
③是中华民族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④激发了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8.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我们党在百年奋斗中实现的第一个伟大历史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了基础。28年的革命斗争,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获得了丰富的历史经验。回看历史,总结经验,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指导作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有( )
①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②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
③实现了我国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④结束了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9.到1956年底,加入合作社的农户达到全国农户总数的96.3%;参加合作社的手工业人员占全体手工业人员的91.7%;全国私营工业户数的99%、私营商业户数的82.2%,分别纳入了公私合营或合作社的轨道,完成资本主义工商业和平赎买。至此,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根据材料信息可以推断,社会主义改造成功( )
①意味着我国走出了一条符合国情的社会主义革命道路
②意味着我国社会的发展方向发生了根本变化
③使我国经济结构和经济基础发生了根本变化
④标志着我国建立起了相对独立的工业体系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0.在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在中国怎样坚持和建设社会主义、怎样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是崭新的历史课题,并没有现成的答案可以遵循,如同中国革命一样,中国共产党做到了( )
①以苏联经验为借鉴,避免了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曲折
②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③立足中国国情和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来探索建设道路
④充分利用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来指导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1.三大改造的完成是20世纪中国的一次历史性巨变,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三大改造的完成( )
①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
②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奠定了坚实基础
③为实现民族复兴、国家富强展示了现实道路
④标志着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12.1956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方面取得的初步成果。本次会议最重要的贡献是( )
A.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胜利
B.强调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性
C.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
D.强调由落后农业国变为先进农业国的任务
13.为了拯救民族危亡,中国人民奋起反抗,各种救国方案轮番出台,但都以失败而告终,中国迫切需要新的思想引领救亡运动,迫切需要新的组织凝聚革命力量。在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伟大觉醒中,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紧密结合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可见,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 )
①使得中国人民在谋求民族独立的斗争中有了主心骨
②肩负着谋求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的历史责任与使命
③意味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了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④成为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4.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通过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短暂过渡,跨越了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当时这一转变的历史必然性是( )
①个体农业适应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新形势
②国际形势有利于中国加速向社会主义阵营的转变
③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迅速发展已成为社会经济中的决定性因素
④国家积累了利用、限制和管理私营工商业的经验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15.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要内容,概括来说就是“一化三改”。“一化三改”中的“一化”是指实现( )
A.农业的社会主义集体化 B.工业的社会主义合作化
C.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D.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国有化
16.1953年12月,党中央提出:“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要( )
①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
②逐步实现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③初步确立人民民主专政
④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姓名: 班别: 分数: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新中国成立后,短短三年内根本扭转了国民党反动派留下的混乱局面,实现了政治、经济、社会的稳定。1953年8月,在财经会议上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对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作出规定之后,中国集中财力、物力搞建设、谋发展。仅“一五”计划期间,全国就开展了1万多个工矿建设单位的施工,包括156个重点建设项目。独立自主、艰苦创业,愚公移山、改造中国,成为中国人民精神面貌的真实写照。新中国仅仅用了20年时间就基本建立了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现代经济发展奠定了根本基础。
结合材料,运用“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的相关知识,分析新中国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探索过程中取得巨大成就的主要原因
【归纳反思】:整理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易错易混知识点。
第二课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第2框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参考答案
探究一: 提示: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后,如何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是崭新的课题,没有现成的答案可以遵循。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下,以苏联经验教训为鉴戒,结合中国具体实际,艰辛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探究二:提示: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实施“一五”计划,积累了一些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探究三:提示:①党的八大指出,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因此,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尽快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②党的八大的方针政策对当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的分析是正确的,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参考答案:
1.C2.D3.D4.C5.C6.D7.D8.C9.A10.C11.C12.C13.A14.C15.C16.D
17.
①新中国成立后,实现了政治、经济、社会的稳定,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前提。
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正确制定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根本任务,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③通过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为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奠定了制度基础。
④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