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 学案(含解析)-2022-2023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一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1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 学案(含解析)-2022-2023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一

资源简介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
第一框 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讲
一、教学目标
了解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形成和发展,理解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深化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二、核心素养
政治认同:通过考古学揭示中华文明的社会形态演进历史,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资本主义社会是人类文明时代的再跨越;明确社会主义终将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趋势。
科学精神:正确认识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形态的本质特征;正确认识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本质特征;科学分析和把握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运动;探究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
三、重点难点
重点: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难点: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内涵,资本主义为什么必然被社会主义所取代。
四、课前预习提纲
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怎样的?
私有制、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如何产生的?
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是怎样的?
五、探究与分享
总议题:漫长社会发展中我国女性地位的变迁
议学情境一:原始社会中女性地位的面面
材料一:《吕氏春秋·恃君览》:“昔太古尝无君矣。其民聚生群处,知母不知父,无亲戚兄弟夫妻男女之别,无上下长幼之道,无进退揖让之礼,无衣服履带宫室畜积之便,无器械舟车城郭险阻之备。”
材料二:在母系氏族时期,一方面由于自然形成的性别分工,女性主要从事种植、采集等生产活动,成为当时较稳定的生活资料主要来源;另一方面﹐由于女性在繁衍后代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无论是在社会还是家庭生活中,女性都占有很高的地位,备受尊崇。随着生产力不断发展﹐男性在生产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逐渐过渡到父系氏族时期。
结合上述材料和课本知识,描绘远古时期中国女性生产和生活状况,并说明当时其地位较高的原因。
议学情境二:奴隶社会中女性地位的面面观
材料一:《史记·孙子吴起列传》:“齐人攻鲁,鲁欲将吴起。吴起取齐女为妻,而鲁疑之。吴起于是欲就名,遂杀其妻,以明不与齐也,鲁卒以为将。将而攻齐,大破之。”
材料二:奴隶社会,中国女性社会地位全方位的沦落。私有制的产生,社会分工的变化,使得家庭内部分工更加分明,男子逐渐成为主要劳动力,谋取生产及生活资料,维持社会与家庭的正常运转。女性的活动范围渐渐开始局限于家庭之中,生育与抚育子女以及操持家务成为女怕应当的责任。同时,妇女丧失了人格与身体的双重自由,成为男性的奴隶,成为财产,可以随意交换与买卖
结合上述材料和课本知识,描绘奴隶制时期中国女性在生产和生活状况,并找寻其地位沦落的原因。
议学情境三:封建社会中女性地位的面面观
材料一:毛泽东指出,中国的男子普通要受三种有系统的权力的支配,即政权、族权、神权,至于女子,还受夫权的支配,这四种权力代表了全部封建宗法的思想和制度,是束缚中国人民特别是农民的四条极大的绳索。
材料二:在漫长的封建王朝兴替中,中国女性一直处在夹缝生存的状态,各种男女不平等情形日趋发展成熟,成为一系列“堂而皇之”的礼教习俗、律法条文,这些精心编织的天罗地网牢牢缚住封建社会的女性。无论是政治、经济抑或文化,女性一律无过问的权利甚至更加无婚姻自由。女子不入仕,非一家之主,在家庭中只是男子的“内人”。此外“女子无才便是德”……
1、结合上述材料和课本知识,描绘封建制时期中国女性在生产和生活状况,并找寻其背后的原因。
2、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什么?表现在哪些方面(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
议学情境四:我国近代社会中女性地位的面面观
材料一:西方开明思想的传入,中国女性社会状况得到一个划时代的变化。至少,意识上有了觉醒,戳破了那张两千年来封禁广大女性一切自由的“蜘蛛网”,男女不平等的社会终于出现豁口。开女禁,兴女学,女性的潜力展现,社会地位与发展状况也得到相当的改善。
材料二:纺织女工是受资本家残酷压榨和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弱势群体。从正面角度说,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对发展国民生计而言是有利、进步的,但从另一侧面看,它无疑又一次使女性的地位大大被贬低:妇女仍被当作工具在使用着,只不过以前这工具的主人是封建主,后来改为资本家了。
1、结合上述材料和课本知识,描绘近代中国女性在生产和生活状况,并找寻其背后的原因。
2、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什么?表现在哪些方面?
六、易错易混,错误的请在下面改正。
1.近日,陕西夜源遗址出土大量石制品,展示了当时人类石器加工技术,也佐证了旧石器时代是人类文明的开端。
私有制出现从根本上促进了原始社会的解体。
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之间的矛盾是奴隶社会的基本矛盾。
生产资料由氏族公有转归家庭私有,是私有制确立的标志。
地租是农民受苦、地主发财的基础。
封建社会的基本矛盾是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对立依旧是当今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资产阶级采取缓和阶级矛盾的措施,改变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
在阶级社会中,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对立体现了社会不同分工之间的对立。
10.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与原始社会生产关系是一样的,都是没有剥削。
七、课后巩固练习
1.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发生经济危机。引发经济危机的原因有( )
①生产绝对过剩
②个别企业生产的有序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③社会化生产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④资本主义终究要被社会主义取代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②③
2.恩格斯曾说:以往的全部历史,除原始状态外,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关于阶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原始社会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阶级,是理想的“黄金时代”
②所谓阶级,就是在一定生产关系中处于不同地位的集团
③强迫农民缴纳苛捐杂税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主要方式
④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在阶级关系上表现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拉法格说:“私有观念对于一切资产者是非常自然的,但当初跑进人们的脑筋却不容易。”这表明了( )
A.私有观念是人所固有的 B.私有观念是资本主义的产物
C.私有观念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D.私有制催生了私有观念的产生
4.“父耕原上田,子劚(zhú)山下荒。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这首唐代诗《田家》用白描的手法勾勒了父子辛勤耕耘劳作、官家筑仓虎视以待的画面,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源是( )
A.封建土地所有制 B.君主专制、等级森严
C.封建官僚等级制度的确立 D.农民处于社会生活最底层
5.马克思指出:“吃穿好一些,待遇高一些,持有财产多一些,不会消除奴隶的从属关系和对他们的剥削,同样也不会消除雇佣工人的从属关系和对他们的剥削。”从根本上说这是因为(  )
A.工人被雇佣的地位没有改变 B.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没有改变
C.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依然存在 D.工人阶级的生活待遇没有资本家高
6.关于原始社会,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阶段、最低阶段 ②是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理想社会 
③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阶级社会  ④氏族是原始人共同生活的基本单位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7.古罗马《十二铜表法》中规定“债权人可将无力偿还的债务人,交付法庭判决,直到将其戴上足枷、手铐,甚至杀死或卖之为奴。”这说明( )
①还不起债的平民是奴隶的一个重要来源 ②奴隶制生产关系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③奴隶制法律是维护奴隶主统治的有效工具 ④罗马统治者被迫改善奴隶的处境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8.人类社会从愚昧时代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是( )
①城市的出现 ②文字的发明和应用 ③奴隶制国家的产生 ④最早两大对立阶级的形成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9.1929-1933年的美国经济危机,全国工业生产下降46%,6000家银行倒闭,13万家公司破产,失业工人数量剧增。造成这一现象的传导机制是( )
①生产结构严重失调 ②社会基本矛盾激化 ③社会生产严重过剩 ④企业破产工人失业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①→③→②→④ D.②→③→①→④
10.某一历史时期,豪强势力膨胀,建立起有权势的坞堡庄园。劳动者有自己的财产且不可以被买卖,但被迫依附在庄园中,“父子低首,奴事富人”。从这段文字的描述中,我们可以判断这段历史时期( )
①标志着人类社会进入了文明时代 ②封建土地所有制是依附关系的根源
③劳动者在统治阶级的强制下劳动 ④劳动者能够获得一部分劳动成果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11.阶级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这里的“一定阶段”是指(  )
A.以氏族为单位的共同劳动被个体劳动代替 B.剩余产品的出现和私有制的产生
C.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分工的出现 D.原始社会的氏族议事会被国家代替
12.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三个阶级社会的主要矛盾依次是( )
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 ②奴隶阶级与奴隶主阶级的矛盾
③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 ④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⑤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②—⑤—③ D.②—⑤—④
13.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事实一再告诉我们,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分析没有过时,关于资本主义必然消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也没有过时。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但道路是曲折的,资本主义最终消亡、社会主义最终胜利,必然是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这说明(  )
①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必然导致资本主义的灭亡
②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出现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③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是可以避免的
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状况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14.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指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对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是(  )
①社会形态灭亡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阻碍生产关系发展
②只要不断调整生产关系,社会形态就不会灭亡
③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④社会形态的产生、发展具有客观必然性
A. ①④ B. ②③ C. ①② D. ③④
15. 19世纪三四十年代,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和德意志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这欧洲三大工人运动,标志着工人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工人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是因为无产阶级(  )
①揭示了人民群众历史主体地位 ②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
③开始联合起来反抗资产阶级的统治 ④斗争矛头指向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制度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16. 19世纪初三个伟大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把空想社会主义推向了思想的高峰,从公平、正义的理性原则出发批判资本主义,希望建立“理性和永恒正义的王国”,同时把希望寄托于某些偶然出现的“天才人物”。对空想社会主义者认识正确是(  )
①他们深刻批判了资本主义,并对未来社会提出设想
②他们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内在本质和发展规律
③他们没有找到实现社会主义的依靠力量
④他们科学地阐明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17人类社会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的,生产力的发展表现为几个前后相继的社会形态。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是:从公有制母系氏族社会出发,经过私有制和公有制并存的父系氏族社会而发展到私有制阶级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然后经过公有制和私有制并存的现代社会而发展到未来公有制共产主义社会。
结合材料,从生产关系的角度分析,原始社会与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之间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过去的30年中,资本主义社会发生了4次国际性金融危机,即欧洲货币体系危机、墨西哥金融危机、东南亚金融危机、美国次货危机及其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这4次金融危机既沉重打击了资本主义世界,也使全球经济遭受重创。然而,一度有众多的西方政治和经济理论学者把经济危机产生的原因归结为政策和行为的偶然失误,或是某些外部因素的冲击。
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中的西方政治和经济理论学者关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产生原因的看法。

班级: 姓名: 学号: 成绩: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归纳反思】整理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易错易混知识点
第一课第一框 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 参考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D C C A B B B A B D B C B D D B
17..在生产关系中,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原始社会生产资料归氏族成员共同所有,属于公有制;奴隶社会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并完全占有奴隶;封建社会地主占有绝大部分土地,是建立在封建土地所有制基础上的;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占有一切生产资料,是建立在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上的。原始社会属于生产资料原始公有制,后三种社会则属于生产资料私有制,这是原始社会与后三种社会在生产关系上的根本区别。
18.材料中的西方政治和经济理论学者没有认识到产生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真正原因。导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直接原因是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以及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经济危机难以治愈的根本原因在于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选择题答案解析
1.D
【详解】
②③:引发经济危机的原因是因为:个别企业生产的有序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社会化生产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故②③符合题意。
①:经济危机的根本特点和实质是生产是相对过剩,不是绝对过剩,故①不符合题意。
④:资本主义终究要被社会主义取代,是经济危机的表现或者最终的结果,故④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D。
2.C
【详解】
②④:以往的全部历史,除原始状态外,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所谓阶级,就是在一定生产关系中处于不同地位的集团,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在阶级关系上表现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②④说法正确。
①:原始社会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阶级,但是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是人类社会的最低阶段,并不是理想的“黄金时代”。①说法错误。
③:收取地租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主要方式。③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C。
3.C
【详解】
A:私有观念不是从来就有的,私有观念是一种思想意识是社会存在在人头脑中的反映,A错误。
B:私有观念是人类社会出现私有制后的产物,B错误。
C:拉法格说:“私有观念对于一切资产者是非常自然的,但当初跑进人们的脑筋却不容易。”这表明私有观念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C符合题意。
D:材料并未体现私有制催生了私有观念的产生,D不合题意。
故本题选C。
4.A
【详解】
ABCD:“父亲在山上耕田,儿子在山下开荒。六月的季节,田中稻谷还没有抽穗,而官家收税仓库早已修好等待征敛。”本诗描绘了封建者残酷剥削、通过地租压榨农民的深刻主题。而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基础。封建地主阶级正是凭借对土地的占有,使农民不得不依附于地主,屈从于地主阶级的奴役,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源是封建土地所有制,A正确,入选;B、C、D均与题意不符,排除。
故本题选A。
5.B
【详解】
B:生产资料私有制是剥削存在的根源,所以改善工人待遇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受剥削的地位,B正确。
ACD:三者均不是资本家与工人的关系以及资本家对工人剥削的根本原因,ACD排除。
故本题选B。
6.B
【详解】
①: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阶段,也是最低阶段,①正确。
②:原始社会虽然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但生产力十分低下,并不是理想社会,排除②。
③:奴隶社会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个阶级社会,③错误。
④:在原始社会,按照血缘关系结成的氏族,是原始人共同生活的基本单位,④正确。
故本题选B。
7.B
【详解】
①③:《十二铜表法》 中规定债权人可将无力偿还的债务人,交付法庭判决,直到将其戴上足枷、手铐,甚至杀死或卖之为奴。这说明还不起债的平民是奴隶的一个重要来源,奴隶制法律是维护奴隶主统治的有效工具,①③正确。
②:材料并未涉及奴隶制生产关系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②不符合题意。
④:材料并未涉及罗马统治者被迫改善奴隶的处境,④排除。
故本题选B。
【点睛】
8.A
【详解】
①②: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后,金属工具的广泛使用、城市的出现、文字的发明和应用、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等,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摆脱蒙昧野蛮的状态,迈入了文明时代,①②符合题意。
③④:均不是人类社会从愚昧时代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③④排除。
故本题选A。
9.B
【详解】
题目考查的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生过程。
B: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激化,导致生产结构失调,生产严重过剩,导致企业破产工人失业,B正确。
ACD:ACD均不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生过程的正确传导机制。
故本题选B。
10.D
【详解】
②④:劳动者有自己的财产且不可以被买卖,但被迫依附在庄园中。这表明劳动者能够获得一部分劳动成果,封建土地所有制是依附关系的根源,②④符合题意。
①:文字的出现,标志着人类社会进入了文明时代,①错误,排除。
③:材料未涉及劳动者在统治阶级的强制下劳动的相关内容,③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本题选D。
11.B
【详解】
A:以氏族为单位的共同劳动,被个体劳动代替,私有制产生,A不符合题意。
BC:阶级产生的两个基本前提:一是剩余产品的出现,二是私有制的形成,B正确,排除C。
D:原始的氏族议事会被国家代替,奴隶制国家出现,D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B。
12.C
【详解】
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不属于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三个阶级社会的主要矛盾,①排除。
②:奴隶主阶级与奴隶阶级的矛盾是奴隶社会的主要矛盾,②排第一位。
③: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③排第三位。
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是我国进入新时代以来的主要矛盾,不属于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三个阶级社会的主要矛盾,④排除。
⑤: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是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⑤排第二位。
故本题选C。
13、【答案】B
【解析】②错误,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工业革命的发生和完成,带来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巨大飞跃。③错误,生产社会化的程度越高,资本、生产资料、劳动产品就越集中在少数资本家手里,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就越不可避免。
14、【答案】D
【解析】①②错误,马克思的论述说明了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生产力,只有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社会形态才能顺利发展,如果生产关系严重地阻碍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形态就会走向衰落甚至灭亡,但决不是只要不断调整生产关系,社会形态就不会灭亡。③④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两个决不会强调了社会形态的产生、发展具有客观必然性。
15、【答案】D
【解析】以三大工人运动的发生为标志,工人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开始联合起来反抗资产阶级的统治,将斗争的矛头指向整个的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制度,③④符合题意。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作用,①错误。无产阶级的斗争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不是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排除②。
16、【答案】B
【解析】①③正确,空想社会主义者深刻批判了资本主义,并对未来社会提出设想,但没有找到实现社会主义的依靠力量;②④错误,空想社会主义者并没有揭示资本主义的内在本质和发展规律,也没有阐明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