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苏州园林 暑假预习知识单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9 苏州园林 暑假预习知识单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苏州园林 知识单
课本原文
重点字词
轩榭(xuān xiè) 池沼(zhǎo) 丘壑(hè)
嶙峋(lín xún) 蔷薇(qiáng wēi) 回廊(1áng)
映衬(chèn) 蔓(màn)延 芭(bā)蕉
雕镂(lòu)斟酌(zhēn zhuó) 琢磨(zhuó mó)
重峦(luán)叠嶂(zhàng) 镂(lòu)空
玲珑(líng lóng)
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规定适宜的办法。
自出心裁:独创一格,另外想出与众不同的主意、办法。
别具匠心:另有一种巧妙的心思(多指文学、艺术方面创造性的构思)
珠光宝气:形容服饰、陈设等非常华丽。文中形容花开后的艳丽多姿。
文学常识
叶圣陶(1894—1988),名绍钧,江苏苏州人,现代作家,著名教育家。早年就喜爱文学,中学毕业后历任小学、中学、大学教员和编辑。编过《小说月报》和《中学生》等刊物。“五四”前开始写作。1921年1月,与沈雁冰、郑振铎等2人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先后出版了《隔膜》《火灾》《线下》《未厌集》等小说集。1928年11月完成的长篇小说《倪焕之》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出现的长篇小说之一,另有散文集《脚步集》,新诗集《雪潮》,童话集《稻草人》等。
背景链接
本文选自《百科知识》1979年第4期。本文原是作者为介绍苏州园林的摄影集写的序。原题为《拙政诸园寄深眷——谈苏州园林》。拙政园,苏州古典园林之一,始建于明正德初年(1506—1521),作者生活在苏州时,常和好友游览苏州园林,对苏州园林的景致有深切的体会,写作这篇序文时还参阅了陈从周教授编撰的《苏州园林》一书。从原题中的“深情”二字,可以看出作者对苏州园林的喜爱与怀念之情。
思想内容
课文按照由总到分,由主到次,从整体概说到具体分说的顺序,说明了苏州园林“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的特点,展现了我国园林艺术的高超水平,赞颂了设计者和匠师们杰出的艺术创造力,表达了作者对苏州园林的高度赞赏之情。
重点探究
1.文段中四个“讲究……”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这四个“讲究……”先从宏观上说主要建筑的整体“布局”,再具体到假山池沼这些大的景致的内部“配合”,然后说花草树木这些小的方面的相互“映衬”,最后说到近景远景的“层次”,具有一定的逻辑关系。如此介绍,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此外,这四个“讲究……”分别与后面的第3、4、5、6段在内容上一一对应,如果调换顺序,将使文章条理不清。
【答题技巧】段落(语句、词语)能不能互换类试题的答题思路:①定性——不能;②分别概括或解释各个段落(语句、词语)的内容或含义;③结合上下文中与之相关的段落、语句、词语等,找到它们的对应关系。注意:此类试题的答案一般为不能调换,答题时要结合上下文,推敲段落(语句、词语)间的逻辑顺序。
2.如何理解“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这是对假山的堆叠水平的高度评价。“艺术”强调个人的独创性的活动,其成果能给人以审美愉悦,并且无法被复制;“技术”,一般有固定的程序和手法,其成果是具有实际效用的东西,一般可以被大量复制。作者在这里意在强调假山的堆叠是一项艺术,是一种创造美的活动,但又不否认其中的技术性成分,准确说明了苏州园林在假山堆叠上重视画意,追求自然之趣的特点。
3.“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中的“往往”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不能。“往往”指一般情况,特殊情况除外。用在这里说明并不是所有“成河道模样”的水面都安排桥梁,充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常见体现准确性的词语】
(1)表估计、猜测的词语:大约、大概、可能、也许、左右、上下等。
(2)表示限制的词语:
①限制范围:全、都、所有、有的、只有、大部分、总共、少数等。
②限制程度:仅、最、很、非常、格外、比较、几乎、相当、尤其、稍微、更加等。
③限制数量:很多、几个、很少、有余等。
④限制频率、速度:经常、屡次、往往、通常、总是、有时等。
⑤限制时间:已经、一直、早已、一向等。
(3)表示修饰的词语:漫长、空前等。
(4)表明信息来源的词语:据调查、据统计、据说、有资料显示等。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