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2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课标要求:掌握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区分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教学目标:1.理解同一律的含义和要求,了解思维违背同一律的错误表现,懂得如何避免犯“偷换概念”或“偷换论题”的错误。2理解矛盾律的含义和要求,了解思维违背矛盾律的错误表现,懂得如何避免犯“自相矛盾”的错误。3.理解排中律的含义和要求 了解思维违背排中律的错误表现,懂得如何避免犯“两不可”的错误。4.理解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与正确思维活动、社会实践之间的关系。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的要求;2.准确把握形式逻辑基本规律的一般性质。教学难点:1.准确把握形式逻辑基本规律的一般性质。2.辨别违反形式逻辑基本规律所导致的错误。四、教学方法讲授法与自主合作探究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大家在之前的学习过程中,有没有看到过类似的脑筋急转弯。(PPT展示三则脑筋急转弯)。老师:“如果你哥哥有五个苹果,你从他那儿拿走三个,结果怎样 ”孩子:“结果嘛,结果他肯定会揍我一顿。”甲:如果你的身份证掉了应该怎么办?乙:捡起来呗。爸爸:鱼缸里面一共有8条鱼,死了2条,现在还剩多少条?小明:依然还剩8条鱼。教师提问:这个例子中,逻辑思维存在什么问题?学生回答:偷换概念。教师总结:甲与乙的对话中有逻辑问题。在两人的对话中,乙偷换了概念,把甲排除在别人之外,违反了同一律的要求。教师导语:什么是同一律?逻辑的基本要求又有哪些?今天我们就来揭开“逻辑”的神秘面纱。2.新课讲授探究一:同一律——思维的确定性要求(一)1.同一律的含义教师导语: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确定性的思维。要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的事实与规律,必须让思维确定下来,该是什么就是什么,不能游移不定。这就要遵循同一律的要求。2.公式:A是A3.含义: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如果是真就是真;如果是假就是假。“三同一”4.具体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必须保持自身同一性。5.逻辑错误:偷换概念、偷换论题(二)教师展示事例,学生根据同一律的知识点分析事例一甲:“你们这样通宵达旦、吵吵闹闹地在宿舍打牌,影响别人休息。”乙:“影响别人,又不影响你。别人没有怨言,你有什么不平的?”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乙的回答犯了什么逻辑错误?教师总结:甲的别人指的是指“除打牌者之外的人。乙的别人是指除打牌者和甲之外的人。在同一思维过程中,这种没有保持概念同一性的思维,违反了同一律的要求,犯了“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事例二某顾客与小吃店的服务员对话如下:顾客:你们这儿是怎么搞的 啤酒里有苍蝇!服务员:啊,不要紧,我们这儿的苍蝇不会喝很多酒。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服务员回答犯了什么逻辑错误?教师总结:题中服务员的回答转移了顾客的话题,犯了“偷换论题”的逻辑错误,违反了同一律要求。教师展示材料,学生思考并回答下列材料中的论断有没有违反同一律的要求?1.小张去年还是学生,现在已经是教师了。2.长期以来,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进入新时代,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教师总结:①在不同的时间或不同的条件下,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概念或判断,并不要求它们一定是同一的。同一律并不否认认识对象的复杂多样性及其变化和发展。②它所反对只限于时间、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任意变更概念或判断。探究二:矛盾律——思维的一致性要求事例一、《韩非子·难一》载:“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学生思考:这位楚人为什么“弗能应”?教师总结:因为这位楚人犯了“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一致性的思维。要避免思维出现不融贯致的逻辑错误,就要遵循矛盾律的要求。通常用公式“A不是非A”来表示矛盾律的内容。这个公式的意思是说: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它的否定论断“非A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假。事例二、老师问:“小红是什么时候转学到你们班的?”小明回答:“小红刚刚来我们班不到两个学期。”学生思考:小明的回答有错吗?错在哪里?教师提示:“刚刚”表示时间不长。一个学期至少四个月,“不到两个学期”,那就是半年以上一年以内,这个时间较长。“不到两个学期”与“刚刚”是矛盾的。可见,该同学自相矛盾,违背了矛盾律。矛盾律的知识总结1.坚持该规律的理由: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一致性的思维。要避免思维出现不融贯一致的逻辑错误,就要遵循矛盾律的要求。2.公式:A不是非A3.含义: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它的否定论断“非A”(表示对A否定的论断)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假。4、具体要求: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成立。5.逻辑错误:自相矛盾(三)事例评析,下列论断违反矛盾律的要求吗?①甲说:“学生不应该预习”乙谈到:“学生应该预习”,丙最后说:“两个嘉宾说得都对,很有道理”。②某电站外高挂警示牌,上面用醒目的大字写着:“严禁触碰电线!千伏高压,一触即死,违者法办。”③这几周的军训太紧张了,但已经不知不觉地过去了。④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⑤人类的认识能力既是无限的,又是有限的。第4个、第5个并没有违反矛盾律。①区分自相矛盾和辩证矛盾:矛盾律只排除思维过程中的逻辑矛盾,而不否认客观事物本身存在着的内在矛盾。②矛盾律及其要求是就同一时间、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作的论断而言,自相矛盾的论断是对客观实际的错误反映。③客观事物是变化发展的,此事物可以变成彼事物。 从不同时间、不同方面对同一事物所作的相反论断,并不是自相矛盾的。探究三:排中律——思维的明确性要求教师展示事例甲说:“学生不应该预习”乙谈到:“学生应该预习”,丙最后说:“两位说得都对,很有道理”。(违反了矛盾律 )甲说:“学生不应该预习”乙谈到:“学生应该预习”,丙最后说:“两位说得都不对,我都不同意”。(违反了矛盾律 )(二)通过以上两个案例分析矛盾律和排中律的区别1.坚持该规律的理由:保持思维的明确性,不能模棱两可、含糊不清。2.公式:A或者非A3.含义: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同假,其中必有一真。4、要求: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他们都不成立。也就是说,不能同时否认“A”,又否认“非A”,对“是”与“非”各打五十大板。5.逻辑错误:两不可6.注意:排中律的作用只在于提出两个矛盾的判断必有一真,以供人们选择,但它并没有指明两个判断中哪一个是真的。(三)示例评析:甲:下周去香山看红叶,你去吗?乙:谁说我不去?甲:你去,请登记吧乙:我要是去,早就登记了甲:那么,你是不去呀?乙:我已经说得很清楚了。学生思考:乙的回答犯了什么错误?教师总结:乙的回答同时否定了“去”与“不去”,违背了排中律,犯了“两不可”的错误。(四)矛盾律与排中律相结合矛盾律表明,论断“A”和“非A”必有一假;排中律进一步表明,“A”和“非A”必有一真。识别与把握“A”和“非A”这种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的矛盾关系,对于提升逻辑思维能力有重要意义。关系 矛盾律 排中律区别 要求 要求排除人们思维的自相矛盾,强调“A不是非A”,即矛盾的论断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假” 排中律要求互相矛盾的思想不同同假,强调“A”与“非A”,其中“必有一真”错误 “自相矛盾” “两不可”作用 运用矛盾律可以以真推假,即具有矛盾关系的两个判断,如果一个真,则另一个假 运用排中律可以以假推真,即具有矛盾关系的两个判断,如果一个假,则另一个必真联系 矛盾律与排中律都是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是人们在运用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时必须遵循的具体规则,它们从不同侧面保证思维的确定性六、板书设计七、教学反思本节课运用了大量的事例来讲授矛盾的基本要求,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同一律相比矛盾律和排中率来说,比较简单,不易混淆,因此在讲授同一律的时间较短,主要是通过大量的案例让学生知道“偷换概念”“偷换论题”。而矛盾律和排中律两者的公式、内涵都较接近,学生较难区分,在习题的过程中很容易混淆。因此,本节课运用了大量的篇幅来讲授矛盾律和排中律。并且在讲授的过程中,运用了相近的案例来让学生先直观的感受两者的区别,进而总结出两者在概念、公式、要求等方面的区别。最后通过练习册的一个例题来整体的感知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本节课在讲授完成后,基本完成了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但不足之处在于,首先,在设计本节课的思路是先出示一些事例让学生直观感受,并由此总结出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的一些知识点,在次基础上再出示一些案例,让学生运用刚刚学到的知识点来更加专业、系统的分析材料。但设计案例的难度有问题,后出示的案例难度和复杂程度应当高于先出示的案例,这样才能让学生不断的举一反三,对知识的掌握更加的深刻;其次,没有让更多的学生动起来,思考起来。这些内容中极少需要学生去死记硬背,上课只要学生能跟着老师走,就可以掌握一些基本的内容,辅之课后的习题练习,学生就可以掌握本节课的内容。但一直以来上课回答问题、思考问题的学生只有那么几个,就会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