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3.1订立合同学问大课时安排本课建议1课时。基本思路: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讲诚信的国家,仁义礼智信,诚信是五常之一,俗话说,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国无信则衰。本课从中国古代的诚信故事说起。这些诚信故事本身就是一个个合同,从而引入合同。再打破教材逻辑,从合同是什么,为什么订合同,如何订合同,构建全新的逻辑关系,让学生更容易把握关于合同的知识。核心素养目标政治认同:认同重合同、守信用是全社会的共识,增强合同意识与契约精神。科学精神:学习订立合同的技巧,在实际协商中合理确定双方权利和义务。法治意识:用法律思维观察和分析现实生活中各类合同纠纷,善于用法律规范双方权利义务。公共参与:做一个有规则意识和法治意识的现代公民。重点难点:1.重点:如何订立合同(订立原则、订立过程)2.难点:要约与要约邀请,承诺对要约的改变教学过程:导入仁义礼智信,中华自古是礼仪之邦,也是诚信之邦,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讲诚信的国家。古人给我们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诚信故事,如:烽火戏诸侯、曾子杀彘、徙木立信、一言九鼎、一诺千金、韩信报恩、贾人食言……比如:徙木立信:卫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于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贾人渡河:济阴之商贾,渡河而亡其舟……曰:"吾乃济阴之巨室也,能救我,予尔百金!”渔者载而救之,则予十金。渔者曰:"向许百金,而今予十金,无乃不可乎!"贾人勃然作色曰:"若渔者也,一日能获几何?而骤得十金,犹为不足乎?"渔者黯然而退。他日,贾人游吕梁而下,舟又覆,而渔者在焉。人曰:"盍救诸?"渔者曰:"是许金不酬者也。"立而观之,遂没。你知道吗,这其实是两个合同!那么,什么是合同,为何要订立合同,如何订立合同?第一部分:生活离不开合同含义: 是民事主体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的协议,常见类型: 合同的种类繁多,常见的有买卖合同、赠与合同、租赁合同、运输合同等。但合同其实不止以上四种,来看看民法典怎么说。播放视频:议一议:合同的调整范围是什么?合同篇在《民法典》中的地位若何?说明什么?合同有什么作用?学生根据视频内容讨论,老师总结。凡是交易关系,都属于合同的调整范围。合同篇独占《民法典》41%:合同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地位、必要性)维护契约、平等交换、公平竞争,促进商品要素自由流动,满足市场交易者的特定需求,有利于资源的有效配置,从而增加社会财富; (重要性对社会)维护契约、平等交换、公平竞争,促成相互合作,共同形成社会信用机制(重要性对社会)兼顾合同严守和合同自由、合同正义的关系,充分体现市场交易者的自由意志,保护订立合同的合法权益 (重要性对个人)从而得出知识点:调整范围: 各种交易关系为什么要订立合同:必要性:合同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对社会:满足市场交易者的特定需求,有利于资源的有效配置,从而增加社会财富;促成相互合作,共同形成社会信用机制。对个人:充分体现市场交易者的自由意志,保护订立合同的合法权益合同很重要,但关键是如何才能把合同订好?播放视频:议一议:小明签订的担保合同和借贷合同是否有效?小明的遭遇对于订立合有什么启示?从而导入第二部分第二部分:如何订立合同学生根据视频内容讨论,老师总结。小明自愿给坑大款作担保当订立担保合同,然后坑大款卷款而逃,但是合同仍然有效,因为小明和坑大款是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且担保合同是在自愿平等的基础上订立的——合同主体须具备相应民事行为能力——遵循自愿自由原则、平等原则坑大款卷款逃,明显是有预谋,这是欺诈——遵循诚实守信原则、公序良俗原则小明的陷入高利贷合同,这个合同虽然对小明是不公平的,但其借贷关系事实存在,只是超出国家规定的高额利息率是非法的——遵循公平原则 、守法原则总结一下:自愿自由:各方当事人在自愿基础上达成共识,形成一致的意思表示(意思表示是民事主体自由意志体现)平等原则:法律地位平等。一方不得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另一方,要各方平等协商(因合同主体存在谈判能力与地位差异,法律对合同自由进行了一定限制。如格式条款。)公平原则:公平确定权利与义务、违约责任,风险合理分配(如格式条款因为限制对方当事人合同自由,故提供格式条款一方必须遵循公平原则)诚实信用:不得欺诈善良风俗:不得违背公序良俗守法原则:不得违背法律法规这个环节,其实是对课本P23-25页中分散的合同订立原则的概括和总结。教材中并没有单例合同订立原则,但《民法典合同篇》中有这些原则,且这些原则是订立合同和合同生效的先决条件。故把单独把这些原则总结出来。老师在上课时一定要事先提醒学生注意总结这些原则,便于全面把握合同订立的方法。合同第一原则是自愿,要在自愿基础上达成一致的意思表示,那么,如何才能达成一致的意思表示呢?这就是要约承诺订合同就是说,合同订立一般要经过两个阶段,即要约和承诺。1、要约①含义:要约是希望与他人订立合同的意思表示。②要求:为了保护受要约人的合理期待,维护稳定的交易秩序,生效的要约具有法律约束力。2、承诺①含义及条件:受要约人同意要约的意思表示。—必须由受要约人及时向要约人作出。—必须在要约确定的期限内作出(如没有确定的期限内承诺,再想订立合同而发出意思表示,就成了要约)—承诺的内容必须与要约的内容一致。②承诺生效时间:承诺到达对方后。我们以贾人渡河的诚信故事来了解要约和承诺。贾人:能救我,予尔百金!——要约吾来救汝!——承诺,只要承诺到达贾人那里,合同订立完成。但订立合同哪有这么顺利的?总得讨价还价吧!3、承诺对要约的变更①含义:在实际协商过程中,受要约人的“承诺”可能增加新的内容,如果对原来的要约内容进行了实质性变更或者超过了要约确定的期限,此时,该项“承诺”转化为新要约,需要原来的要约人作出承诺,才能形成一致的意思表示。比如徙木立信但生活中,并不是每个合同都有特定对象可以给要约人承诺的。对于不有特定的订立合同对象,可以采取要约邀请的方式,希望他人向自己发出要约的表示,从而实现订立合同的目的。要约邀请:希望他人向自己发出要约的表示要约:希望与他人订立合同的意思表示两者的区分:(1)内容是否明确具体,明确具体的为要约,模糊的为要约邀请(2)是否具有法律约束力,要约内容具有,要约邀请内容不具有。我们知识了合同的订立过程,知道至少有要约和承诺两个过程。一旦当事人双方达成一致的意思表示,就可以订立合同了。比如我们看中一件物品,可以买下来,买下商品就是订立了合同。我们坐火车、汽车、飞机要买票,买票的过程就是订立合同的过程。但当我们购买电脑时,合同订立。可是,你看见合同书了吗?其实,除了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或者当事人约定采用特定形式外,只要各方当事人形成一致意思表示,就是订立了合同。合同至少有四种形式,我们要采用最适合自己的形式。然后我们就可以正式订立合同,完成合同订立的最后一步。这些合同形式中,最便捷的就是口头形式。但口头合同存在一些缺陷,对于金额较大的,最好采取书面形式。我们要采用最适合自己的形式。下面,我们一起看看口头与书面形式的区别这些合同形式中,最便捷的就是口头形式。但口头合同存在一些缺陷,对于金额较大的,最好采取书面形式。下面,我们一起看看口头与书面形式的区别。合同订立了,是不是意味着合同生效了呢?别忘了,我们前面讲过订立合同的原则哦。知识总结最后对知识进行总结(详见PPT)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