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教学设计课题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授课教师 AAA 授课班级 高一课时计划 1课时 课型分析 新授课课标要求 认识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以及秦朝奔溃和两汉衰亡的原因。单元概括 第一单元,重点讲解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内容突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的独特魅力。秦朝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封疆欧敬爱的形成时期,奠定了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单元主题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课程内容 本课内容共分为三个子目: 1.秦的统一; 2.秦的暴政; 3.秦末农民起义与秦的速亡。课程地位 本课内容是本单元的第三课,上承春秋战国时代的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下接大一统局面的愈加巩固,描述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波澜壮阔的奠基时代。内容包括秦的统一、亲的暴政、秦末农民起义与秦的速亡。课程内容丰富,在字里行间处处体现出中华民族大一统格局起步时代的特征。逻辑架构 1.读秦史 寻秦记 2.研秦制 3.论秦过单元主题下的 课程主旨 寻秦记——探寻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学情分析 本课针对高一年级的新生,经过初中阶段的学习,他们有一定的历史学科知识,但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水平普遍较低,需要教师通过学科教学,巩固学科知识,提升学科素养。课程标准指导下的 学习目标 学习具体目标 核心素养水平能够从历史发展规律的角度认识秦统一的条件,感知秦朝是我国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唯物史观水平二 时空观念水平二 史料实证水平二通过史料的阅读,梳理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利用可视化思维工具,绘制秦朝开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历史示意图。 史料实证水平二根据教师提供的历史地图和文字史料,从当时的情境和历史发展的不同角度论述秦朝统一的历史意义。 时空观念水平二 历史解释水平二通过史料阅读,探讨秦朝速亡的多方面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历史经验,认识到人民群众对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 历史解释水平二 唯物史观水平二 家国情怀水平二教学重点 秦的统一及巩固统一的历史意义教学难点 秦统一对中华民族的深远意义教法 讲述法、史料分析法、对比教学法、多媒体视频法、情景导入法学法 史料分析法、小组合作学习、话剧表演法、视频观看法教学工具 多媒体教学设备教师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搜索秦朝历史的相关视频资料,学生提前预习秦朝历史的相关知识。学生准备 学生课前准备话剧《荆轲刺秦王》核心素养导向下的教学设计教学环节 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新课导入 视频导入《大秦帝国》 教师提问:分析视频中提出了哪些因素有利于秦的统一? (3分钟) 情景教学 激发兴趣 深度学习 引导概况新课授受 新课授受 第一篇章 读秦史 1.教师展示图片,图片1“西周分封地图”,图片2“战国形势图”,提出问题,“根据西周分封地图到战国地图,指出历史的发展趋势。”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①地域间经济文化联系加强 ②社会大动荡人心思统一 史料分析,探寻大一统建立的缘由。 教师展示史料“土壤:黄河中游由北至南将黄土地割成两半,其纵长五百英里。其结果黄河的流水中夹带大量的泥沙,所以黄河经常有淤塞河床,引起堤防溃决泛滥。 风向:中国的季节风所带来之雨与旋风有关,从菲律宾吹来含着湿气的热风需要由西向东及东北之低气压将之升高才能冷凝为雨。故常有洪水之患,反之干旱。雨量:十五英寸等雨线,这线从中国东北向西南,当中一段长城大致符合,更西而南则使青海与西藏和中国本部分隔。等雨线之东南,农业茂盛,人口繁殖,线之西及北,全然不事农桑,为游牧民族。——均摘自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教师展示史料“观其朝廷,其朝闲,听决百事不留,恬然如无治者,古之朝也 ——《荀子·强国》” 秦朝统一的过程: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并根据教材内容绘制时空示意图。 学生经过阅读绘制秦朝统一的时空示意图,掌握秦朝统一的基本过程。 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国采取远交近攻战略,分化瓦解,各个击破,相继灭掉东方六国,建立起新的统一王朝秦朝,定都咸阳。 秦又征服了南方越族地区,并加强了对云、贵一带西南夷的控制。 在北方,秦击退了游牧民族匈奴的进攻,在原有北方诸侯国旧长城的基础上,修筑了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 4.指导学生绘制清朝疆域示意图。 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 根据地图分析西周到战国时期,祖国统一的历史必然趋势。提升中学生家国情怀,强调祖国统一的的重要意义。 根据史料,逐条分析,得出历史结论,大一统的统一是治理黄河的需要,赈济灾荒的需要,强化边防的需要。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史料,提升史料实证的素养,提高史料解读的能力,坚持论从史出的原则。认识大一统建立的缘由。 引导学生分析史料,认识秦国实力的提升是大统一实现的条件。 时空图绘制的过程中,引导学生阅读“战国形势图”,将读图和读史相互结合,强化学生的时空观念。 阅读秦朝疆域示意图,强化中学生时空观念,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基本建立,提升家国情怀。第二篇章 研秦制 教师展示秦政府组织示意图。 教师展示三段史料 史料一:“天子自称“朕”。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 …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 史料二:“丞相: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监察百官。太尉:主管军务,为虚职。” 史料三:“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 提出问题:“这三段史料分别指向哪种政治制度,这种制度的作用是什么?” 学生回答:史料一皇帝制,史料二三公九卿制,史料三郡县制。建立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教师展示图片,根据图片展示信息,概括秦始皇的统治措施。 学生回答: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统一车轨修建驰道。 教师展示图片,引导学生分析秦始皇在统一思想文化上的主要措施。 学生回答:统一文字,焚书坑儒,整顿风俗。 教师展示史料,分析秦统一的作用。 “秦人统一,此期间有极关重要者四事: 一、为中国版图之确立;二,为中国民族之抟成;三,为中国政治制度之创建;四、为中国学术思想之奠定。——摘编自钱穆《国史大纲》”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秦的统一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有力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与交融。 第三篇章 论秦过 1.历史剧《荆轲刺秦王》表演。 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荆轲要去刺杀秦王?请结合史料分析秦朝灭亡的原因。” 2.教师展示史料: 史料一:“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章碣《焚书坑》” 史料二:“为韩复仇。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乃求楚怀王孙心民间,为人牧羊,立以为楚怀王,从民所望也。——《史记》” 史料三:陈胜吴广起义图片 引导学生分析:秦朝灭亡的原因。 3.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陈胜吴广起义和楚汉战争的基本史实。教师提出问题:“楚汉战争中刘邦胜利,项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图片和史料的相互结合,提升学生读图和读史的能力,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提升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素养。 教师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行名词解释。 教师进行概念教学: 封建:非中国传统史学所称“封邦建国”,即分封制;主指在土地私有制基础上建立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大一统:国家政治、经济制度、思想文化上的整齐划一。 概念教学有助于加强学生对历史学科基本概念的认识。概念教学要做到表达准确,解释到位。 图片分析的方法,用更加直观的手段展示知识内容,同时将抽象的历史转化为具体的图形信息,提高学生的记忆效果,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 教师引导学生对秦的统治措施进行分析和评价,注重坚持两面性。特别是对“焚书坑儒”的认识,坚持以唯物史观作为基本方法,分析其中的利与弊。 史料分析的方法,认识秦统一的作用,同时强化中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认识秦朝的统一,了解中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提升中学生家国情怀,增强对伟大祖国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历史话剧的表演,丰富课堂活动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荆轲要去刺杀秦王?” 阅读史料分析秦朝灭亡的原因。 学生通过史料得出结论:“秦的暴政是秦朝灭亡的主要原因。” 通过思考问题,学生的出结论,善于用人,听取检验,自毁的当,废除苛法是刘邦胜利的原因。挑战性学习任务 挑战性学习任务:分析探讨秦良好的吏治在秦崛起与统一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教师展示材料:“战国后期,楚国学者荀子到秦国访问。他对人讲述访问观感时说:(秦)其固塞险,形势便,山林川谷美,天材之利多,是形胜也。入境,观其风俗,其百姓朴,其声乐不流汙,其服不挑,甚畏有司而顺,古之民也。及都邑官府,其百吏肃然莫不恭俭、敦敬、忠信而不楛,古之吏也。入其国,观其士大夫,出于其门,入于公门,出于公门,归于其家,无有私事也。不比周,不朋党,倜然莫不明通而公也。古之士大夫也。观其朝廷,其闲听决百事不留,恬然如无治者,古之朝也。故四世有胜,非幸也,数也。——[清]王先谦《荀子集解》卷十一《强国篇第十六》” 材料二:“秦朝重视法制建设,颁布了名目繁多、分类细密的法律条文,但传世文献中保存下来的很少。1975年,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竹简1000余支,大部分是秦的法律条文和相关解释,大大丰富了我们对秦律的认识。” 结合当今“从严治党”和“依法治国”的提出,分析良好的吏治对秦朝的作用。 通过阅读材料提升中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提升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素养。 同时将历史和现实相互结合,充分发挥历史对现实社会的启发作用,引导学生结合历史思考现实问题。课程小结 课堂小结 寻秦记 秦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有力地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对促进我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课堂小结的过程中突出对秦朝建立的历史功绩的叙述,进一步强化家国情怀,体现情感升华的作用。板书设计设计思路 依托“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高中历史作业设计的实践研究”课题的研究成果,围绕“大单元教学下的深度学习”这一主题,进行课程的设计,课程设计突出六大核心。一单元主旨统领下的内容主题,二课程标准指导下的学习目标,三单课主题统摄下的逻辑架构,四核心素养导向下的教学设计,五深度学习引领下的挑战性学习,六学业质量要求下的课时评价。课时评价 查阅相关资料,分析探讨良好的吏治在秦崛起与统一中起到的作用。(史料实证水平二) 查阅资料,了解历史上对秦始皇的评价。(史料实证水平三,历史解释水平三) 撰写历史小论文“我眼中的秦始皇”。(历史解释水平四,家国情怀水平四)教学反思 本课在教学的过程中,突出对课程标准要求下的学习目标的分析,用明确学习目标作为指导,引导学生通过丰富的学习活动,视频观看、话剧表演、史料分析等形式来贯穿课程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为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教师以“寻秦记”作为课堂教学的主题,具有一定的探索意义,激发学生的思考,最后,对秦始皇的评价作为课后作业,引导学生对历史人物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坚持将唯物史观应用于学习的全过程,同时突出对历史解释素养的培养,达成教学目标。课程在单元主题框架下,突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将家国情怀的提升融入到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中,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目标,最终实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落实落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