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 社会历史的发展(导学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2 社会历史的发展(导学案)

资源简介

第二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第五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
第二框 社会历史的发展
班级 姓名
一、课标分析:
1.理解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2.理解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二、知识梳理:
知识点一 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
1.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
(1)地位: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2)作用:人们在生产活动中形成的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
2.生产方式的构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
(1)生产力的含义及其基本要素: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客观物质力量,其基本要素包括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
(2)生产关系的含义及其基本要素: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社会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
(3)生产力是生产方式中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
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促进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表明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这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1)基本内涵:
①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决定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②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2)辩证关系:
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②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就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它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就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
(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表明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这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4.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与普遍规律
(1)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
(2)社会普遍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是在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
知识点二 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1.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与发展过程: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2.社会发展的实现: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即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产生、发展和解决中实现的。
3.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
(1)阶级社会: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2)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与解决方式:
①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
②解决方式:可以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加以解决。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③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4.人类社会的演变:人类通过各种实践活动不断解决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
三、经典练习:(一)判断题:(请将答案 T or F写在序号前,并将错题订正在横线上)
1.物质生活资料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F

2.生产关系的变化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 F

3.上层建筑只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就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F

4.(2016.4浙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T

5.(2016.10浙选)社会发展是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和不断解决中实现的。T

6.“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这一名言直接佐证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F

7.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F

8.(2018.11浙选)人们创造历史的第一个或最基本的活动是物质资料生产活动。T

9.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运动变化,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F

(二)单项选择题:
1.(2018.4浙选)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宪法,确定为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的指导思想,对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具有规范、引领、推动和保障作用。这表明
①物质生活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的最主要内容
②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③适合先进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推动社会进步
④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2019.1浙学)浙江省属部分高校为适应国家战略需要和社会经济发展急需,新增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机器人工程网络空间安全等专业。加强相关专业知识的教学与研究。这表明
A.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状况 B.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的状况
C.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D.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
3.(2020.7浙选)浙江省某县以深化林权制度改革为契机引导社会资本“上山入林”,使胡柚、山茶油、猴头菇等“三宝”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法宝。这说明
A.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B.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C.生产力的发展迟早引起生产关系的变化 D.经济基础的变化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
4.(2022山东卷)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对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作出部署。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持续推动国内市场高效畅通,形成供需互促、产销并进、畅通高效的国内大循环,将推动国内市场由大到强,促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从哲学上看,持续推动国内市场高效畅通,是因为
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要与经济基础状况相适合 
②联系是客观的和普遍的,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着必然的联系 
③通过调整和完善生产关系,可以更好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④发展是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事物的量变可以引起质变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5.浙江省委、省政府坚持敢为人先的锐气、上下求索的执著,不断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取得一系列有突破性、有说服力、可复制可推广的成果。这些做法是基于
①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②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③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 ④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6.北大是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五四运动的策源地,最早在我国传播马克恩主义思想,在建党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100年前,十多位青年在嘉兴南湖小船上通过了《中国共产党党纲》。由此可见,“从北大红楼到南湖红船”是一个
①发挥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过程 ②革命先驱决定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
③改变生产关系推动生产力发展的过程 ④动摇原有上层建筑影响社会发展的过程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7.随着我国生产力的发展,人民对生活品质的追求越来越高。为此,2021年下半年全国人大常委会修改了包括国境卫生检疫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等多部法律。这一系列法律出台
①符合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②是由不断变化发展的物质生活决定的
③坚持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 ④旨在使上层建筑服务经济基础推动生产力发展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8.为适应新发展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央决定推进“放管服”改革,为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强力支撑。这表明
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②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社会面貌
③生产关系要适合生产力状况 ④上层建筑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9.恩格斯说:“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茂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要吃、喝、住、穿,如何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这体现了
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②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的性质和面貌
③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④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依赖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三)综合题:
1.上世纪70年代末义乌改革开放一路先行,大胆支持“鸡毛换糖”等小本生意、创办小商品市场,个体、私营经济开始有了生存空间,带来了商贸繁荣、经济发展义乌小商品市场发展到如今的“买全球、卖全球”的“世界超市”,其经营业态、经营规模等全面提升,现行外贸监管体制制约了义乌的进一步发展,2019年《义乌国际贸易改革试验区框架方案》通过,试验区首次实行改革备案制,允许本着法律精神先行先试,探索贸易投资便利化的体制机制,推动义乌建设高质量“世界小商品之都”。
结合材料,运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知识,说明唯有改革才能再创义乌新奇迹。(6分)
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必须对生产关系进行改革。义乌私营经济由小到大,小商品市场发展到如今的“买全球、卖全球”的“世界超市”,正是大胆改革的结果。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现行外贸监管体制制约了义乌的进一步发展,通过试验区先行先试,探索贸易投资便利化的体制机制,推动义乌建设高质量“世界小商品之都”。③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要树立改革创新的意识,不断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和经济基础发展的方面和环节,唯有改革才能再创义乌新奇迹。
学习存疑:
3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