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六课 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6.3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学习目标·明方向】1.我国基层群众自治的组织形式。2.人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实践形式——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3.发展基层民主的意义和要求4.理解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内容,会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释村委会或居委会的事例;体会“中国式民主”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新型民主模式,是全过程民主。【自主学习·探新知】我国的基层群众自治的主体、领导、依托、行为和实质分别是什么?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形式是什么?3.人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实践形式实践形式 民主选举 民主协商 民主决策 民主管理 民主监督原因做法易错易混提醒1.基层群众自治的形式 ≠ 基层群众自治的组织形式从基层群众自治的形式主要有村民自治和居民自治。基层群众自治的组织形式主要有村委会和城市居委会。2.不能说创新(完善)基层自治组织。基层群众自治的组织形式一般不会改变,所以基层民主的创新一般是管理形式的创新,而不是组织形式的创新。3.村民(居民)自治的范围由法律规定,不能随意扩大或缩小,但可以拓宽民主管理的途径,丰富民主管理的形式。4.公民参与民主决策 ≠ 直接行使国家权力;公民参与民主决策 ≠公民享有决策权。5.在法律上,基层公共事务的管理属于本村的全体村民或本区的全体居民;在现实运作中,一般要通过一定的程序,授权给基层群众自治组织来进行。【合作探究·强能力】分析下列材料,找出关键信息,与“人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具体形式对应并分析其作用。村BA源于贵州台盘村每年农历三月初六举办的吃新节,是为了庆祝稻谷丰收而自发组织的篮球比赛。经过多年的发展,村BA已经成为贵州省首届“美丽乡村”篮球联赛总决赛,并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参赛队伍和观众。2023年3月26日晚,媒体报道了本场总决赛,吸引了超过5000万的观看人数,创造了中国体育直播的新纪录。一、协商自治培育篮球赛事台盘村内篮球协会作为村委会统一管理的自治组织,主动担起了球场周边环境秩序整治的责任,经过多次开会协商,决定通过“规划固定摊位、实施抽签选摊、收取小额费用”的方式,实施摊位管理。同时,将收取的资金用于比赛奖金、裁判费用、物资购买等,并由村委会派代表监督经费使用和公示,做到“取之于民、用之于赛、服务发展”,保证了台盘村篮球赛事的持续传承和发展。2016年,台盘村委会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大家举手表决,将因320国道建设形成的弃渣场用于修建露天篮球场,才形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村BA”球赛的场地。二、篮球规则纳入村规民约台盘村将原有的“村民犯错惩罚交纳120斤酒、120斤米、120斤肉”的规定与时俱进地改为“不管球员还是观众,只要闹事、不尊重裁判或打架斗殴,都将列入球场黑名单进行曝光,终身不得踏入球场”。通过村规民约保障球赛秩序,以此设置“红线”“底线”,约束球员和观众的行为,实现球员专注、敬畏比赛,村民理智、文明观赛。三、篮球活动促进共建共享得益于“村BA”的火热人气,村民们的生意异常火爆,在篮球协会组织募捐的时候,村民纷纷自发多捐款以示支持。同时,村民更加关心村里的公共事务,积极参加村民大会,发表意见、建言献策。6.3课前小练1.针对村级权力运行监督难、监督手段有限等问题,L 县纪委、监委探索搭建“小微权力”智能化监督平台,群众通过手机扫码,可直观了解小微权力具体内容,发现问题一键举报,实现了村级小微权力“一村一码”“码上监督”。“码上监督”( )①倒逼农村小微权力规范运行 ②有助于提高基层政府公信力③拓宽了村民民主监督的渠道 ④精简了服务群众的办事程序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2.某社区构建保障社区治理的“一社三会”(居民代表议事会、社区专家参事会、党员群众共享会)治理机制,收集居民需求,服务好居民,引导居民参与社区治理,把社区建设得更加美好。这一新机制( )①发挥基层群众主体作用,实现共建共治共享 ②创新基层自治组织形式,完善社区治理体制③坚持党群同频共振发展,扩大群众政治权利 ④推动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提升治理效能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3.某社区设置了环境卫生、科教文体、扶贫帮困等“好邻居议事厅”,倾听居民的抱怨,从中挖掘需求;建立了6个由“党员网格长+栋长网格员”构成的自愿自管网格为社区居民提供精准化服务。该社区的做法( )①通过对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形式的创新,维护社区居民利益②关注居民实际需求,有助于提高基层自治的针对性和效能③吸引多方力量参与,实现了基层群众自治的共建共治共享④尊重了公民的决策权,拓展了群众参与政治生活的渠道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4.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增强城乡社区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实效。为落实二十大精神,某社区通过“红色议事厅”实行物业选聘制度,在充分征求意见后,推选63位居民代表对新的物业公司进行筛选。实行物业选聘旨在( )A.提高基层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能力B.提高社区治理的效能,切实维护广大居民的合法权益C.扩大基层民主,推动社区日常管理工作规范化程序化D.保障居民直接行使民主权利,提高其政治参与的能力5.自山东推出创建城市民族工作“红石榴”品牌以来,某社区积极响应,争创“红石榴”品牌社区,深化民族“互嵌式”社区建设:打造“红石榴”宣讲室,常态化开展民族政策宣讲;组建“红石榴”志愿服务队,解决少数民族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开通“红石榴”民族直播间,宣传推广少数民族特色餐饮文化。建设“互嵌式”社区目的是( )①落实区域自治政策,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 ②唱响民族团结旋律,铸牢民族共同体意识③维护多元一体格局,建设好美丽幸福家园 ④提升文化建设水平,保障好人民文化权益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6.某市推行“1+3+N”工作机制,在小区党支部引领下,业主委员会、业主监事会、物业服务企业“三驾马车”齐头并进,推行“双向进入、交叉任职”,建立“小区党支部先议”和“小区党支部书记列席业委会会议”等制度,凝聚基层治理合力,有效畅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百米”。推行“1+3+N”工作机制( )①扩大了基层自治主体,改善基层治理面貌 ②释放了多元主体能量,形成基层治理合力③完善了基层行政管理体制,维护人民利益 ④创新了基层治理方式,提供务实有效服务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7.新时代,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巨大飞越,某社区继承和发扬“支部建在云上”的优良传统,全面启动“支部入云工程”,在“党建进群入圈”上下功夫,积极开展“云上微支部、网络微课堂、朋友圈集群”党的建设。这一做法有利于( )①发挥基层群众自治组织作用,提升基层管理效能 ②扩大广大居民参与民主管理权利,提升效率③激发基层党员牢记初心使命,更好地为群众服务 ④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更好地发挥战斗堡垒作用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8.为进一步强化社会治理,促进村民自治,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某村党支部坚持党建引领,创新社会治理模式,依托村民议事机制,建起党群“连心桥”,实现服务群众“零距离”。该村的治理模式( )A.创新了基层群众自治组织,能够推动治理能力现代化B.发挥了基层自治组织的作用,能够提高基层治理水平C.创新了社区党组织工作模式,能够发挥自治主体作用D.促进了基层社会治理创新,能够提升基层治理的效能9.Z社区通过搭建议事平台,变治理为“智理”。先后商定建成社区卫生服务站、老年人活动中心、社区康养中心、便民食堂、“四点半课堂”、生鲜馆等一批服务载体;商议出台了《Z社区居民公约》《Z花园车辆管理办法》《Z社区文明养犬11条》等9项自治制度,使就医不便、车辆乱停乱放、宠物随意放养、住户关系疏远等难题得到精准破解。该社区的治理实践( )①发挥了民主协商在基层治理中的作用 ②有效提高了社区居民的幸福指数③创新了我国基层群众自治的组织形式 ④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性工程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0.某区政府探索推行基层治理模式,组建基层社会综合治理团队。建设一支集政法干警、综合维稳队伍、镇干部、村(社区)干部、律师、专兼职辅警、专兼职网格员、调解员、社会群团组织等多元多专多能的社会综合治理团队,实现职责明晰、统筹协调、人员整合、分类保障、横纵贯通,上下联动。该治理模式( )①调动基层群众积极性,创设同频共振新局面 ②创新基层自治形式,推动村级组织规范执法③强化政府的社区治理主体地位,协调社会力量 ④提高便民服务水平,构建多方参与的基层治理新格局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11.(23.1浙江选考)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持续推动管理服务下移、权限下放、资源下沉,各地不断探索机制创新和体制变革,力求落实人财物向基层倾斜,使基层政府责权利相匹配,将基层从“治理末梢”变成“治理靶心”.治理重心下移是( )A.规范行政机关自由裁量权的要求 B.完善我国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要求C.提升基层政务服务效能的要求 D.丰富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形式的要求二、非选择题12.阅该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浙江省安吉县余村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的发源地,在绿色发展上成效卓著,乡村治理同样位居前列。十多年来,面对市场经济快速发展,余村不断压实党建责任,建强基层组织,培育党员骨干,形成了以农村党组织为核心,以村民自治组织、集体经济组织为主体,以群团组织和民间组织为补充的农村基层组织体系。目前,余村已形成了民主恳谈、村“两委”商议、党员审议、村民代表决议和乡贤评议的议事决策传统,探索出一套“自主提事、按需议事、约请参事、民主评事、跟踪监事”的议事机制。早在2004年,余村就成了安吉县首批民主法治村,还是县里最早聘请法律顾问的行政村。余村村规民约不仅上了墙,关键还落了地,成为全村人的自觉行为。全村百姓根据各自家风,都制定了家规,或以竹匾,或以书法的形式,悬挂在家中醒目位置,提醒每位成员时刻谨守家规家训,弘扬美好家风。近年来,余村无一起刑事案件、无一起群体性事件、无一人越级上访、无一起安全责任事故,历任村干部无一人违纪违规,各类矛盾纠纷的调处率和调解成功率均达到100%。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余村在乡村治理方面取得成功的原因。(6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