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设计2015届高考生物一轮精品讲义:3.3.2群落的结构和演替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三维设计2015届高考生物一轮精品讲义:3.3.2群落的结构和演替

资源简介

第三单元 种群和群落
第二讲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
知识点一 群落的概念与物种组成
1.
2.物种组成
(1)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2)丰富度:
①概念: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②常用统计方法: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知识点二 连线群落的种间关系
知识点三 群落的空间结构
(1)写出图中群落空间结构的类型:
A图:垂直结构。B图:水平结构。
(2)根据上图分析决定群落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
A图:①植物分层:阳光。
②动物分层: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B图: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
知识点四 群落的演替
1.演替的过程
(1)群落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2)演替过程(以发生在祼岩上的演替为例):
( http: / / www.21cnjy.com )
2.连线群落演替的类型
一、理解运用能力
1.判断有关群落及其种间关系叙述的正误。
(1)一块农田中的田鼠和杂草属于竞争关系(2012·全国卷T3A)(×)
(2)“苗多欺草,草多欺苗”反映的种间关系是竞争(2010·广东卷T2A)(√)
(3)群落中动物具有垂直分层现象(2012·全国卷T4B)(√)
(4)土壤盐碱度不同,土壤生物群落结构有差异(2012·广东卷T4C)(√)
(5)随机扫取表层土壤,可以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2012·广东卷T4D)(×)
2.判断有关群落演替叙述的正误。
(1)弃耕农田上发生的群落演替是初生演替(2012·海南卷T24D)(×)
(2)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不断变化(2011·海南卷T24B)(√)
(3)人类活动可以影响演替的方向和速度(2012·海南卷T17A)(√)
(4)次生演替的速度比初生演替的速度快(2011·海南卷T24C)(√)
二、读图析图能力
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单独培养时,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属于哪类?
答案:“S”型。
(2)混合培养后,大小草履虫间属于哪种生物种间关系?
答案:竞争。
(3)混合培养后,大草履虫逐渐消失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大草履虫在竞争中失败,遭到淘汰。
[理清脉络]
( http: / / www.21cnjy.com )
考点一|以曲线为载体,考查群落中生物的种间关系
1.几种种间关系的比较
关系名称 数量坐标图 能量关系图 特点 举例
互利共生 相互依赖,彼此有利。数量上两种生物同时增加,同时减少,呈现出“同生共死”的同步性变化 地衣,大豆与根瘤菌
寄生 对寄主有害,对寄生生物有利。如果分开,则寄生生物难以单独生存,而寄主会生活得更好 蛔虫与人,噬菌体与被侵染的细菌
竞争 数量上呈现出“你死我活”的“同步性变化”。两种生物生存能力不同,如图a;生存能力相同,则如图b。A、B起点相同,为同一营养级 牛与羊,农作物与杂草
捕食 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数量上呈现出“ ( http: / / www.21cnjy.com )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不同步性变化。AB起点不相同,两种生物数量(能量)存在差异,分别位于不同的营养级 狼与兔,青蛙与昆虫
2.竞争的两种类型
①资源利用型: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没有直接 ( http: / / www.21cnjy.com )干涉,只因资源总量减少而产生以竞争对手的存活、生殖、生长的间接影响而使竞争对手消亡或抑制其活动。如高斯用亲缘关系和生活习性上很相近的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进行的实验。
②直接干涉型: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直接相互抑制,如把杂拟谷盗和锯谷盗放入面粉中一起培养,二者既竞争食物,也相互吃卵来控制彼此种群的增长。
[典例1] 某水池有浮游动物和藻类两个种群 ( http: / / www.21cnjy.com ),其种群密度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如下图所示。若向水池中投放大量专食浮游动物的某种鱼(丙),一段时间后,该水池甲、乙、丙三个种群中仅剩一个种群。下列关于该水池中上述三个种群间的关系及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和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
B.甲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
C.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
D.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
[解析] 解题时要以曲线反 ( http: / / www.21cnjy.com )映的种间关系和投放的鱼以浮游动物为食这一信息为突破口。从曲线上可以看出,甲、乙应该为捕食关系,甲为藻类,乙为浮游动物,而丙为后期向水池投放的大量专食浮游动物的某种鱼。建立的食物链应该是:藻类→浮游动物→鱼。投放某种鱼的初期,乙和丙因争夺生存空间而存在竞争关系。由于鱼是大量的,短时间内它们的食物——浮游动物会急剧减少,而由于食物缺乏等生存斗争加剧,鱼类随之也会大量减少。所以甲、乙、丙三个种群仅剩一个种群的话,该种群肯定是藻类,即甲种群。
[答案] C
坐标图中捕食者和被捕食者的判断
(1)看曲线上升和下降的先后关系,一般先上升或下降的曲线代表被捕食者。
(2)看曲线峰值的高低,一般曲线峰值高的是被捕食者,另外,被捕食者的个体一般也比捕食者的小,所以被捕食者的数量相对较多。
右图曲线中a为被捕食者,b为捕食者。
1.混淆捕食与竞争
(1)竞争是不同种生物为了争夺资源、空间等生活条件而发生斗争,并不以获取对方当食物为目的。
(2)捕食则是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目的是获得食物与能量,用以维持自身的生存,以下情况不属于捕食:①一种生物以非生物为食,如牛饮水;②一种生物以同种的幼体为食,如鲈鱼以本种的幼鱼为食,这属于种内斗争。
2.混淆生存斗争与竞争的关系
(1)范围关系:
种内斗争为种内关系,竞争为种间关系,种 ( http: / / www.21cnjy.com )间斗争包括竞争,而生存斗争既包括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又包括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关系,图示如下:A代表生存斗争、B代表种内斗争,C代表种间斗争、D代表竞争。
(2)种内斗争与竞争的判断方法:
简记:“同斗争”,“异竞争”。
“同斗争”:同种生物争夺资源和空间是种内斗争,如公羚羊争夺配偶。
“异竞争”:不同生物争夺资源和空间是竞争,如水稻和稗草争夺阳光。
[针对练习]
高考命题常从以下角度设置陷阱
(1)以文字形式描述生物之间的关系,从中判断它们之间是属于竞争、捕食、共生还是种内关系。(2)以曲线图形式表示两种生物间的关系,据图判断两种生物属于哪种关系。
1.(2012·全国卷)一块农田中有豌豆、杂草、田鼠和土壤微生物等生物,其中属于竞争关系的是(  )
A.田鼠和杂草
B.豌豆和杂草
C.豌豆和其根中的根瘤菌
D.细菌和其细胞内的噬菌体
解析:选B 田鼠与杂草之间是捕食关 ( http: / / www.21cnjy.com )系;豌豆和杂草的生长都需要光、无机盐、水分及二氧化碳等,因此二者间存在竞争关系;豌豆与其根中的根瘤菌之间为共生关系;细菌与其细胞内的噬菌体之间为寄生关系。
2.下图为甲、乙、丙三种生物的种群密度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已知甲和丙之间没有能量传递,则甲和乙、乙和丙的种间关系分别是(  )
A.竞争、竞争      B.捕食、寄生
C.寄生、竞争 D.捕食、互利共生
解析:选D 由题图可知,乙和丙表现 ( http: / / www.21cnjy.com )为“同生共死”的同步变化,则乙与丙之间为互利共生关系; 又乙的种群密度随甲的变化为非同步变化,故甲和乙之间为捕食关系。
考点二|群落的结构和演替
1.群落的空间结构类型
(1)垂直结构:
①表现——分层现象。
②影响因素
(2)水平结构: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光照强度、地形变化和湿度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段上分布着不同生物种群。
2.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比较
  类型内容    初生演替 次生演替
起点 原先从没有过植被,或虽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环境 原有群落环境只是失去了原有植被,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
时间 经历的时间长 经历的时间短
速度 缓慢 较快
影响因素 自然因素 人类活动较为关键
[典例2] 生长于四川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的冷箭竹是大熊猫最主要的食用竹,此种竹子可成片生长为竹林。竹笋位于竹林最下层,幼竹位于中层,成年竹子位于最高层。竹林中不同地段上生有不同密度的冷箭竹,冷箭竹稀疏的地方生有较多的其他植物。从群落的空间结构的角度来看,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竹笋、幼竹、成年竹在垂直结构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B.成片的竹林中不存在水平结构特征
C.竹笋、幼竹、成年竹等所有大大小小的冷箭竹构成了一个群落
D.竹林既具有垂直结构,也具有水平结构
[解析] 首先明确,群落的空间结构是指在群落 ( http: / / www.21cnjy.com )中,不同生物种群占据不同的空间,使群落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同属于冷箭竹的竹笋、幼竹、成年竹应属于同一个物种(或种群),不能用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来描述。竹林中还有其他动动、植物、微生物,不同的动物、植物、微生物分布于不同层次,不同地段上生有不同密度的冷箭竹或不同种类的其他生物,因此竹林既具有垂直结构,也具有水平结构。
[答案] D
1.群落演替的几个易错点分析
(1)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 ( http: / / www.21cnjy.com )代另一些种群,是一种“优势取代”而非“取而代之”,如形成森林后,乔木占据优势地位,但森林中仍有灌木、草本植物、苔藓等。
(2)群落演替的方向:
①自然条件下,群落的演替一般朝着物种多样化、群落结构复杂化、生态功能完善化的方向发展。
②最终的演替结果主要由演替地所处的气候条件决定。如在干旱的荒漠地区很难形成森林。
(3)群落演替的结果:
①能量:总生产量增加,群落的有机物总量增加。
②结构:生物种类越来越多,群落结构越来越复杂。
③稳定性:演替是生物和环境反复相互作用,发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可逆变化,稳定性越来越高。
2.群落结构形成的原因和意义辨析
(1)原因:群落结构与环境中生态因素有关,群落结构的具体表现都是在长期自然选择基础上形成的对环境的适应。
(2)意义:生物在垂直方向及水平方向上的位置配置关系有利于提高生物群落整体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
“二看法”区分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针对练习]
3.下列不可能发生在群落演替过程中的现象是(  )
A.群落的物种组成不断发生变化
B.某一种群所处的营养级有可能发生变化
C.初生演替所需的时间较长,次生演替所需时间较短
D.初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优势物种无种内斗争现象,劣势物种种内斗争明显
解析:选D 群落演替是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因此,既有新物种的出现,也有原物种的消失;随着演替过程中新物种的迁入或原物种的消失,位于较高营养级的种群所处的营养级有可能会发生变化;次生演替发生于存在原有土壤条件,甚至保留了植物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因此演替过程较为迅速,所需时间短;优势物种的种群密度较大,内部也存在种内斗争。
实验探究能力|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考纲要求实验)
SHAPE \* MERGEFORMAT ( http: / / www.21cnjy.com )
(3)现在一培养罐内同时培养跳虫、甲螨 ( http: / / www.21cnjy.com )和线虫三个种群,若它们均仅以罐内已有的酵母菌为食,则跳虫与甲螨之间的关系是竞争,线虫与酵母菌之间的关系是捕食。
SHAPE \* MERGEFORMAT ( http: / / www.21cnjy.com )
[实验理论归纳] 调查类实验的步骤及方法
(1)调查类实验的一般步骤:选定调查课题→确定调查方法→选择调查对象→确定调查范围→设计记录表→进行结果分析。
(2)常用的调查方法:询问法、问卷调查 ( http: / / www.21cnjy.com )法、取样调查法(样方法、标志重捕法、取样器取样法)、野外观察法、社会调查法、实验法等。如调查人类红绿色盲的发病率用询问法或问卷调查法;调查土壤中螨虫的种群密度用取样器取样法。
[课堂对点练]
题组一 群落的演替
1.(2011·安徽高考)某岛屿由海底火山喷发形成,现已成为旅游胜地,岛上植被茂盛,风景优美。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该岛屿不同地段物种组成上的差异是群落水平结构的体现
B.该岛屿形成后最初进行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C.旅游可能使岛上的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进行
D.该岛屿一定发生过漫长的群落演替过程
解析:选B 群落的演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人类活动(如旅游)会影响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火山喷发后进行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
2.(2013·福建高考)在两块条 ( http: / / www.21cnjy.com )件相同的退化林地上进行森林人工恢复和自然恢复的研究,20年后两块林地的生物多样性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其中人工种植的马尾松人工恢复林植物种数为137种,无人工种植的自然恢复林植物种数为226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可采用样方法调查林地上植物的种群密度
B.森林恢复提高了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C.人工恢复林比自然恢复林的植物丰富度低
D.自然恢复林的形成属于初生演替
解析:选D 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常用样方法 ( http: / / www.21cnjy.com );森林恢复后,生产者的数量和种类增加,其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也得以提高;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依据题意可知,人工恢复林植物种数(137种)比自然恢复林的植物种数(226种)少,则人工恢复林的植物丰富度降低;自然恢复林是在原有土壤基本保留的情况下形成的,属于次生演替。
3.(2013·海南高考)甲地因森林 ( http: / / www.21cnjy.com )火灾使原有植被消失,乙地因火山喷发被火山岩全部覆盖,之后两地均发生了群落演替。关于甲、乙两地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甲地和乙地发生的演替类型相同
B.若没有外力干扰,甲地可重现森林
C.地衣会比苔藓更早地出现在乙地火山岩上
D.甲、乙两地随着时间延长生物多样性逐渐增多
解析:选A 甲地原有植被虽因火灾毁灭已 ( http: / / www.21cnjy.com )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在这个地方上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乙地虽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在乙地上发生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两地演替类型不同。演替是群落组成向着一定方向、具有一定规律、随时间而变化的有序过程,因而它往往是能预见的或可测的,一般都可以发生演替到森林这一最高阶段。乙地发生初生演替,在火山岩上首先出现的是地衣,地衣分泌的有机酸可以分解火山岩表层,形成细小颗粒,为苔藓提供了可以附着生长的一层土壤。自然演替的结果是生物种类越来越多,营养关系越来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来越强,对能量的利用率越来越高。
题组二 群落的结构
4.(2013·江苏高考)在一段新建公路的边坡(甲)上移栽灌木和草本植物以保护边坡,另一段边坡(乙)不进行移栽,其他实验条件相同,1年后两段边坡的检测结果如下表。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
边坡 处理方式 植被覆盖率(%) 小型土壤动物 土壤有机质(g/kg)
物种数 个体数
甲 种植植物 97 37 260 19.8
乙 不干预 8 9 28 11.9
A.可以推测移栽植物会降低该群落结构的稳定性
B.小型土壤动物的增多是移栽植物的预期结果
C.边坡甲上因没有移栽乔木而不可能自然长出乔木
D.边坡甲上的群落演替会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加剧
解析:选B 移栽植物能提高该群落结构的稳定性;移栽植物能为动物提供生存的环境,故小型土壤动物的增多是移栽植物预期的结果;边坡甲上可能会发生群落的演替而自然长出乔木;群落演替不会随时间延长而一直逐渐加剧。
5.(2013·海南高考)甲、 ( http: / / www.21cnjy.com )乙、丙是食性相同的、不同种的蝌蚪,三者之间无相互捕食关系。某研究小组在4 个条件相同的人工池塘中各放入1 200只蝌蚪(甲、乙、丙各400 只)和数量不等的同种捕食者,一段时间后,各池塘中3 种蝌蚪的存活率如下表:
池塘编号 捕食者数量/只 蝌蚪存活率/%
甲 乙 丙
1 0 87 7 40
2 2 58 30 25
3 4 42 32 11
4 8 20 37 10
下列推测不合理的是(  )
A.捕食者主要捕食甲和丙
B.蝌蚪的种间竞争结果可能受捕食者影响
C.无捕食者时蝌蚪的种间竞争可能导致乙消失
D.随着捕食者数量增加,乙可获得的资源减少
解析:选D 由表可知,随着池塘中捕食者 ( http: / / www.21cnjy.com )数量的增加,甲种和丙种蝌蚪存活率逐渐降低,说明捕食者的食物来源以甲、丙两种蝌蚪为主。三种蝌蚪由于相同食物来源或相同生存空间可构成种间竞争关系,但在四个池塘中放入了不同数量的捕食者后,因捕食者对不同蝌蚪的捕食数量不同,可能改变了它们原有的竞争结果。池塘1 中,在没有加入捕食者时乙种蝌蚪存活率最低,说明乙种蝌蚪竞争力最弱,容易被自然环境所淘汰。随着捕食者数量的增加,甲种和丙种蝌蚪数量减少,乙种蝌蚪获得的资源相对增加。
6.(2013·海南高考)随着海拔升高,某地的植被类型依次为落叶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林、灌丛和草甸等。该地分布着多种动物。
回答下列问题:
(1)调查该地某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可采用________法,调查野兔的种群密度可采用________法。
(2)该地草甸、灌丛、针阔叶混交林的丰富度不同,丰富度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落叶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针叶林遭到严重破坏时,往往不易在短时间内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原因是其__________稳定性较低。
(4)森林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具有明显的________结构,这种结构可以提高群落利用阳光等资源的能力。
解析:(1)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常用的有样方 ( http: / / www.21cnjy.com )法和标志重捕法。样方法的适用范围:植物种群密度,昆虫卵的密度,蚜虫、跳蝻的密度等,故双子叶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为样方法。标志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较大的动物种群,所以调查野兔种群密度可采用标志重捕法。(2)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物种数目越多,其丰富度越大。(3)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具有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主要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一般呈负相关。题干描述为生态系统受到严重破坏后,短时间内很难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原因是其恢复力稳定性较低。(4)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垂直结构即在垂直方向分成许多层次的现象。包括植物的垂直分层和动物的垂直分层。植物的垂直分层主要受光照强度的影响,动物的垂直分层受植物的影响。群落的水平结构指群落的水平配置状况或水平格局,其主要表现特征是镶嵌性。
答案:(1)样方 标志重捕 (2)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3)恢复力 (4)垂直
[课下提能练]
一、选择题
1.关于群落的结构,以下理解不正确的是(  )
A.竹林中竹子高低错落有致,其在垂直结构上有分层现象
B.动物在群落中垂直分布与植物的分层现象密切相关
C.淡水鱼占据不同的水层,出现的分层现象与各种鱼的食性有关
D.不同地段生物种类的差别,构成了群落的水平结构
解析:选A 竹林中的所有竹子为一个种群,由于生长的阶段不同而高低不同,不属于群落的结构; 动物在群落中垂直分布与其食性、栖息场所有关;淡水鱼的分层和其食性有关;不同地段的土壤性质、水分、湿度、光照不同从而导致生物种类有差异,构成了群落的水平结构。
2.群落的特征是组成群落的各个种群所不具有的,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识别各种生物并列出它们的名录是测定物种丰富度的最简单方法
B.不同类型的植物配置在群落的不同高度,形成了群落的水平结构
C.优势种是对群落结构和群落环境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物种
D.群落内的种间关系使生物通过自然选择而发生适应性进化
解析:选B 在垂直方向上,不 ( http: / / www.21cnjy.com )同层次上物种的分布有差异形成了群落的垂直结构;优势种是指群落中占优势的种类,对群落结构和群落环境有较大影响;群落内生物与生物之间存在着共同进化。
3.在气候条件适宜的情况下,弃耕的农田经若干年后能演替成森林。在此过程中(  )
A.群落的结构逐渐复杂
B.进行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
C.群落的优势物种未发生明显变化
D.苔藓和草本植物在森林形成后均逐渐消失
解析:选A 农田生态系统与森林生态系统 ( http: / / www.21cnjy.com )相比,森林生态系统的群落结构较为复杂;由于农田中有生物和原来的土壤条件,故农田上发生的演替为次生演替。森林生态系统的优势物种为高大的乔木,而农田生态系统的优势物种是农作物,可见群落的优势物种发生了明显变化;森林生态系统中也存在苔藓和草本植物。
4.(2014·南京模拟)如图是某海洋 ( http: / / www.21cnjy.com )生态系统中的甲、乙、丙和丁四个物种的种群大小与海水深度的关系,其中一种为藻类生物。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最可能是藻类的是乙物种
B.在一定范围内,甲物种的种群大小与海水深度呈正相关
C.四个物种的种群在深海区呈垂直分布
D.甲、丙物种竞争剧烈导致丙物种种群变小
解析:选B 浅海区阳光较充足,有利于藻类 ( http: / / www.21cnjy.com )进行光合作用,而随着海水深度增加,光照减弱,藻类减少,因此最有可能是藻类的是丙物种;从图中分析,甲物种种群的大小随着海水深度的增加而增加,因此呈正相关;在深海区四个物种的种群从大到小的顺序是甲、乙、丙、丁,而不是呈现垂直结构;图中呈现的是甲、丙物种在深海和浅海的种群大小不同,不能得出二者间存在竞争关系。
5.下图表示两个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的变化,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甲可表示在火灾后森林上进行的演替
B.甲的演替速度比乙的慢、历时长
C.甲中①、②处的物种组成不一定相同
D.若气候条件适宜,甲、乙均可演替成森林
解析:选B 图中甲曲线表示次生演替,乙曲线表 ( http: / / www.21cnjy.com )示初生演替,次生演替比初生演替的速度快、历时短;在火灾后森林上进行的演替为次生演替,但火灾前的物种与火灾后演替产生的物种不一定相同;当气候条件适宜时,次生演替和初生演替均可演替成森林。
6.土壤动物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 ( http: / / www.21cnjy.com )分。对某一地区人工绿地、林地、农田3种不同类型土地的土壤动物群落进行了调查,结果见下表。由表中数据分析可知(  )
样地 类群数 个体数
第1层 第2层 第3层 第1层 第2层 第3层
人工广场绿地 14 8 3 182 74 22
某植物园 13 7 4 190 92 18
农用地 11 8 4 92 113 21
注:第1层为距地表0~5 cm;第2层为距地表5~10 cm;第3层为距地表10~15 cm。
A.可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各样地土壤中动物类群数
B.各样地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没有明显的差异
C.人类活动对土壤动物的数量和分布没有影响
D.各土层中土壤动物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均为“S”型
解析:选B 调查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时, ( http: / / www.21cnjy.com )常用取样器取样法。从表中数据可知,各样地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没有明显的差异。由表中可看出,人类活动导致农用地的表层土壤中动物个体数较人工广场绿地和某植物园少。根据表中数据无法判断各土层中土壤动物种群数量增长的趋势。
7.(2014·湖南十二校联考)下图表示 ( http: / / www.21cnjy.com )3个共存物种的资源利用曲线,图a和图b中3个物种的资源利用状况不同,W表示在达到最大增长速率的时候物种对资源的利用情况。下面是对图a中3个物种与图b中3个物种相比较的几种说法,正确的是(  )
A.图a中3个物种的种内斗争激烈,图b中3个物种的种间竞争激烈
B.图a中3个物种的种间竞争激烈,图b中3个物种的种内斗争激烈
C.如果资源有限,图a中物种2有被排除的危险,图b中物种3有被排除的危险
D.两图中的物种种间竞争激烈程度相等
解析:选A 由题图可以看出,图a中 ( http: / / www.21cnjy.com )3个物种共有的资源较少,种间竞争不太激烈,种内斗争较激烈;图b中3个物种共有的资源较多,种间竞争较激烈。图a中物种2有自己特有的生存资源,不易被排除,图b中物种2的生存空间狭窄,易被排除。
8.从光裸的岩地上演替出森林的过程中,由草本植物阶段演替到灌木阶段所需的时间相对较短,其原因是(  )
①草本植物阶段,土壤中有机物较丰富,通气性好
②灌木根系发达,吸水能力强
③灌木更高大,具有更强的获得阳光的能力
④灌木阶段,群落内竞争激烈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选A 题中①②③均是灌木能迅速取代部分草本植物的主要原因,而④是灌木阶段形成后的特点。
9.右图表示某地域中以湿度和温度为变量,描绘出的两个种群能存活和增殖的范围。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甲种群与乙种群之间存在的只是竞争关系
B.甲种群在该地域的分布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C.湿度和温度相互作用是种群数量变化的决定因素
D.在高温、高湿的条件下,乙种群具有更大的生存优势
解析:选D 由坐标图可知,甲种群生活 ( http: / / www.21cnjy.com )在相对低湿度、低温环境中,乙种群生活在相对高湿度、高温环境中,因此在高温、高湿的条件下,乙种群具有更大的生存优势。
10.已知物种A与物种B具有捕食关系,纵坐标表示生物量,横坐标表示时间,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图所示的变化是由于A的增加而导致B的减少
B.②图所示的变化是由于A的增加而导致B的增加
C.③图所示的变化是由于A的减少而导致B的增加
D.④图所示的变化是由于B的减少而导致A的减少
解析:选B 在各图中,A的生物量都大于B,可确定A、B间的捕食关系为A→B,故可肯定A的增加会导致B的增加。
11.下图示某海岛珊瑚礁群落演替过程中鱼的种数、鱼的个体数及珊瑚礁体积的变化,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珊瑚礁群落的演替过程属于次生演替过程
B.珊瑚礁体积增加为鱼类生存提供了更复杂的空间
C.演替过程中鱼类丰(富)度逐渐增加并趋向稳定
D.演替过程中鱼的种数增加导致珊瑚礁体积下降
解析:选D 珊瑚礁群落演替是在已有海洋 ( http: / / www.21cnjy.com )生物的基础上进行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珊瑚礁体积的增加有利于鱼类生存;图示显示鱼的种数逐渐稳定,即鱼的丰富度逐渐稳定;图中珊瑚礁体积与鱼的种数、鱼的个体数呈同步增加或减少趋势,不能说明鱼的种数增加导致珊瑚体积下降。
12.(2014·石景山区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模)某湿地是由长江携带的泥沙长期淤积逐渐形成的,将该湿地由近水边到岸边分为光滩区、近水缓冲区、核心区等区域,如下图1所示。统计不同区域的植物盖度(表示植被的茂密程度)如图2所示。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该湿地群落的演替过程属于次生演替
B.近水缓冲区群落能代表核心区群落形成的早期状况
C.芦苇只分布在核心区,说明该湿地群落存在垂直结构上的差异
D.人类的干预活动能加速该湿地群落向陆地群落演替的进程
解析:选B 根据初生演替和 ( http: / / www.21cnjy.com )次生演替的定义,结合题干信息“某湿地是由长江携带的泥沙长期淤积逐渐形成的”可以判断该湿地群落的演替过程属于初生演替;芦苇只分布在核心区,说明该湿地群落存在水平结构上的差异;从本题信息及题图无法得出“人类的干预活动能加速该湿地群落向陆地群落演替的进程”的结论。
二、非选择题
13.某山区25年前发生过森林火灾,焚毁了所有林木。现有一位生态学者对该山区植被进行调查,得到部分数据如下表,请回答下列问题。
树龄(年) 株数   树种   1-2 3-4 5-6 7-8 9-10 11-12 13-14 15-16 17-18 19-20 21-22
赤杨 0 2 5 8 12 20 25 19 14 9 4
栎树 21 15 10 7 5 4 2 0 0 0 0
松树 0 0 0 5 7 11 13 10 5 3 2
杜鹃 2 2 3 1 3 3 4 1 3 2 1
(1)火灾后该地区群落的演替类型是________。
(2)若以大树(树龄>5年)的数量作为森林 ( http: / / www.21cnjy.com )中树种优势度的指标,则目前该山区优势度指标最高的树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若此山区不受人为干扰,若干年后,上述四种植物中,优势度指标最高的是______。
(3)火灾后该地区曾引入一种外地植物,引入物种的种群基因型频率变化如下表:
基因型 引入前,原地 引入后5年,本地 引入后8年,本地
AA 51% 57% 61%
aa 11% 17% 21%
通过对该物种在引入前后种群基因频率的比较,请说明该物种在引入前后有没有发生进化?________。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火灾后,该地区存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故火灾后进行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2)据表信息,树龄>5年,赤杨的个体数最多,因此优势度指标最高;树龄1~2年,栎树的个体数最多,从年龄组成来看属于增长型,若此山区不受人为干扰,若干年后,栎树的优势度指标最高。(3)略。(4)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引入前,A%=AA%+1/2Aa%=51%+19%=70%,a%=30%;引入后5年,A%=AA%+1/2Aa%=57%+13%=70%,a%=30%;引入后8年,A%=AA%+1/2Aa%=61%+9%=70%,a%=30%。这几年种群基因频率未发生改变,据此判断该物种未发生进化。
答案:(1)次生演替
(2)赤杨 栎树
(3)作图要求:柱状图要规范。
(4)没有进化 种群基因频率未发生改变
14.(2014·河南六市联考)有人在198 ( http: / / www.21cnjy.com )0年对栖息于岩石地带原来生活在一起的大、小两个种的鬣蜥做了相互移走的实验。四年实验中,其中两年气候干旱,鬣蜥的食物短缺;另两年气候湿润,食物极为丰富。实验者将实验分成六组,每组都有一定数量的大、小鬣蜥。实验过程及结果如下:
实验设置 结果
干旱 A组:将大鬣蜥移走 A组小鬣蜥的体重、种群密度比B组明显增加
B组:不作处理
C组:将小鬣蜥移走 C组大鬣蜥的存活率比B组略有增加
湿润 D组:将大鬣蜥移走 D组小鬣蜥的体重、种群密度与E组差别不大
E组:不作处理
F组:将小鬣蜥移走 F组大鬣蜥存活率与E组差别不大
(1)如果只在A组与B组间比较,在干旱年份, ( http: / / www.21cnjy.com )将大鬣蜥移走后,小鬣晰的体重、种群密度比B组明显增加。据此分析,大、小两种鬣蜥的种间关系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再将干旱组与湿润组比较后,可以确定两种鬣晰间是________关系。
(2)从实验来看,大鬣蜥的竞争能力强于小鬣蜥,判断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湿润年份,将大鬣蜥移 ( http: / / www.21cnjy.com )走后,小鬣蜥的体重、种群密度与E组差别不大,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B、E两组在实验中都起对照作用。根据实验过程的气候条件分析,两组中小鬣蜥种群密度较小的是________组。
解析:(1)将大鬣蜥移走后,小鬣蜥的体重、种群密度比B组明显增加,说明移去大鬣蜥对小鬣蜥是有利的,推测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竞争或捕食或竞争和捕食关系。如果大鬣蜥和小鬣蜥之间只有捕食关系,则撤去小鬣蜥,对大鬣蜥来说是不利的,然而大鬣蜥的存活率比B组(对照组)略有增加,故可以排除两种鬣蜥间只有捕食关系;如果二者之间既有捕食又有竞争关系,则撤去小鬣蜥,在干旱组和湿润组大鬣蜥的存活率都会增加,与题干不符,故二者之间只存在竞争关系。(2)从A组和C组的结果可以看出,移走大鬣蜥对小鬣蜥的影响较大,而移走小鬣蜥对大鬣蜥的影响较小,故大鬣蜥的竞争能力要强于小鬣蜥。(3)从题干信息可知,气候湿润时,两种鬣蜥的食物极为丰富,那么大鬣蜥与小鬣蜥之间的竞争较弱,进而移走竞争能力较强的大鬣蜥,对于小鬣蜥来说影响不大。(4)B组对应的环境干旱,食物短缺,而E组对应的环境湿润,食物充足,可见B组与E组比较,E组的小鬣蜥生存的环境优越,利于种群的繁殖,即B组种群密度较小。
答案:(1)竞争或捕食或竞争和捕食(缺一不可) 竞争
(2)移走大鬣蜥对小鬣蜥的影响较大,移走小鬣蜥对大鬣蜥的影响较小
(3)食物充分,竞争较弱
(4)B
15.草履虫和吸管虫是广泛分布在 ( http: / / www.21cnjy.com )水沟、池塘等淡水环境中的单细胞原生动物,吸管虫主要以吞食草履虫为生。某同学尝试设计实验以探究“当吸管虫存在时,草履虫的数量将如何变化”。
实验器材:显微镜、血细胞计数板、盖玻片、广口瓶、滴管、含草履虫的培养液、含吸管虫的培养液、清水等。
实验步骤:
①取2只洁净的广口瓶,编号A、B,并分别加入5 mL ________。
②向A广口瓶中加入2 mL________;向B广口瓶中加入等量的不含吸管虫的培养液作为对照。
③在适宜的条件下培养,每隔24 h统计草履虫、吸管虫的数量,连续观察5 d。
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请将上述实验步骤补充完整。
(2)本实验除了设置________的空白对照外,还在时间上设置了________的自身对照。
(3)实验中将采用________的方法统 ( http: / / www.21cnjy.com )计草履虫、吸管虫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在计数前需要将广口瓶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同学认为需要统计培养液中草履虫 ( http: / / www.21cnjy.com )、吸管虫的初始数量,你认为是否有必要?并说明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本实验研究吸管虫对草履虫数量的影响,故实验的自变量是吸管虫的有无,因此需要设置2组:A组中加入一定量的吸管虫,B组中加入等量的不含吸管虫的培养液作为对照。(2)本实验中除了设置用不含吸管虫的培养液代替含吸管虫培养液的空白对照,还设置了自身对照。(3)常用抽样检测的方法,利用血球计数板对培养液中的草履虫进行显微计数。计数前需将广口瓶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使广口瓶中生物分布均匀。(4)在实验之前有必要统计草履虫、吸管虫的初始数量,便于实验前后进行比较。
答案:(1)含草履虫的培养液 含吸 ( http: / / www.21cnjy.com )管虫的培养液 (2)用不含吸管虫的培养液代替含吸管虫培养液 前后之间 (3)抽样检测 使广口瓶中生物分布均匀 (4)有必要,便于实验前后进行比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