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 课件(共30张PPT) 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 课件(共30张PPT) 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资源简介

(共30张PPT)
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第 三单元
人类社会的商贸活动最初只是地方性行为,后扩大到国与国、洲与洲之间。
丝绸之路是连接亚、欧、北非的商贸通道。
货币、信贷、商业契约的出现,是商品经济发达的表现,便利了商品交换,扩展了商贸活动的领域。
新航路开辟后,随着资本主义在全球的扩张,世界市场逐步形成。商贸活动的内容、形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20世纪以来,贸易、金融现代化加速,极大地提高了商贸效率,但也增大了金融风险。
单元引言
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第三单元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
【课标要求】:
了解商业贸易的起源和古代商贸活动与贸易通道;
知道货币、信贷、商业契约等在日常生活中的角色。
在原始社会后期,随着社会分工、产品剩余及私有制的产生,出现了交换,在此基础上逐步发展起商业贸易。
最初的商业贸易采取以物易物的方式
1.起源/产生的原因
本质是一种交换,而交换的起源从根本上来说是因为生产力的发展。
农业产生
生产力发展
剩余产品出现
私有制产生
物品交换
商业贸易产生
社会分工
一、商业贸易的起源与发展
2.古代中国商业贸易的发展
《周礼》“府藏皆有贾人,以知物价。”在西周,王室和各诸侯国拥有各种手工业作坊,占有大量手工业者即"百工",并设工官管理。《国语·晋语四》:"工,百工。商,官贾也。作坊内设有监工,督促众工劳动;生产用料及食宿皆由官府提供,按工师设计的官方"图程"生产各种器物,"工有不当,必行其罪"。
商朝
①出现专业的商人
②商业贸易区域广泛
③“工商食官”
手工业者
官商
由官府提供原料、衣食
本质:政府对工商业垄断性经营的制度
一、商业贸易的起源与发展
2.古代中国商业贸易的发展
商朝
①出现专业的商人
②商业贸易区域广泛
③“工商食官”
“陶朱公”范蠡
功成身退;
泛舟五湖;
三致千金;
三散家财。
儒商始祖子贡
君子爱财,
取之有道。
结驷连骑,
抗礼诸侯。
仲父吕不韦
囤积居奇;
投机政治;
操持国政;
事败自杀。
女商人巴寡妇清
寡妇持家;
经营丹砂;
始皇礼遇;
待之国宾。
春秋战国时期
①“工商食官”的格局被突破
②商人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
一、商业贸易的起源与发展
2.古代中国商业贸易的发展
商朝
①出现专业的商人
②商业贸易区域广泛
③“工商食官”
春秋战国时期
①“工商食官”的格局被突破
②商人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
秦汉时期
货币、车轨、度量衡的统一,促进了全国的商品流通
一、商业贸易的起源与发展
2.古代中国商业贸易的发展
商朝
①出现专业的商人
②商业贸易区域广泛
③“工商食官”
春秋战国时期
①“工商食官”的格局被突破
②商人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
秦汉时期
货币、车轨、度量衡的统一,促进了全国的商品流通
隋唐到两宋
①城市坊市分区制度逐步瓦解;
②纸币交子出现;
③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一、商业贸易的起源与发展
唐都城长安
宋都城汴京
西市
东市
大抵诸酒肆瓦市,不以风雨寒暑,白昼通夜。
——《东京梦华录》
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
——《唐六典》
知识拓展:宋朝前后“市”的变迁
坊:居民居住区
空间 时间 官府监管 城市职能
宋朝 以前
宋朝 以来
市是固定的,且市坊分开
官府设市令或市长,对市场交易进行严格管理
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草市更加普遍
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
知识拓展:宋朝前后“市”的变迁
市的交易时间有严格的规定
经营时间限制被打破,早市、夜市昼夜相接,出现专业性市场
政治、军事功能为主
经济功能增强
2.古代中国商业贸易的发展
商朝
①出现专业的商人
②商业贸易区域广泛
③“工商食官”
春秋战国时期
①“工商食官”的格局被突破
②商人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
秦汉时期
货币、车轨、度量衡的统一,促进了全国的商品流通
隋唐到两宋
①城市坊市分区制度逐步瓦解;
②纸币交子出现;
③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元明清时期
①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的商品化程度不断加深;
②形成全国范围的商业贸易网络;
③地域性商人群体—商帮兴盛。
一、商业贸易的起源与发展
商业市镇的兴起
货币经济占据主要地位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
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
白银广泛使用
形成许多区域性大商帮
钱庄、票号等金融机构出现
区域差异造成长途贸易兴盛
重农抑商政策
1.含义:
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
2.原因:
①封建经济以农为本,农业直接关系到封建政权的兴衰存亡;
②确保国家赋税征收和徭役征派;
③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危机封建统治;
④“重义轻利”观念的影响。
3.表现
(1)战国首倡:商鞅变法首倡“重农抑商”,提出农本商末。国家鼓励男耕女织的农业生产,限制工商业发展;
(2)西汉时期:汉武帝实行货币官铸、盐铁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政策;
(3)明清时期:
明太祖强调“厚本抑末”;清雍正帝强调“农为天下本务”
明清两代继续实行专卖制度,对民营商业不断加征商税。
4.措施
(1)统治者反复强调农业为本,工商业为末,形成轻视商人的主流价值取向;
(2)多方面限制商人和商业活动,通过国家立法、征收重税、国家垄断经营等方式打击商人。
(3)强化户籍管理,限制人口流动;
(4)在土地问题上,采取抑制兼并的政策,防止农民大量破产,稳固农业生产基础。
5.影响
(1)积极:在封建社会前期,起到了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维护社会稳定,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的作用。
(2)消极:封建社会后期,破坏工商业的正当经营,阻碍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重农抑商政策
古埃及:历史悠久;国家控制对外贸易
古希腊各城邦:商业贸易中心;海外贸易活跃。
古罗马:
商贸繁荣;
海外贸易航线四通八达。
拜占庭帝国:垄断商路
阿拉伯商人:
亚非欧中介贸易;活动范围遍及世界主要文明区域
特征:
①各地区商贸活动各具特色,存在明显的多源性和差异性;
②商贸活动最初只是地方性行为,后扩大到国与国、洲与洲之间。
古巴比伦商业繁荣
3.世界其他地区的商业贸易
一、商业贸易的起源与发展
陆路(主):长安—河西走廊—中亚、西亚—欧洲
海路:东南沿海港口(广州、泉州、明州)出发— 南洋 —波斯湾、阿拉伯海、红海沿岸
陆上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
4.贸易通道——丝绸之路
一、商业贸易的起源与发展
(1)物品
(2)管理机构
官府在东南沿海一带设置市舶司,掌管对外贸易。
中国出口商品:丝绸、瓷器、纸张、茶叶等
4.贸易通道——丝绸之路
一、商业贸易的起源与发展
清政府在广州设置公行,统揽对外贸易事务
1.含义: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交易,即通过两国官方使节的往来,以礼物赠答进行交换的贸易方式。
2.目的: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
3.特点:厚往薄来,倍偿其价,政府垄断对外贸易,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
4.影响:加强了与周边国家及海外诸国的交流,扩大了中国的对外交往和国际影响;逐渐形成了以中国文化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带来了巨大的财政负担,影响了正常的对外贸易的发展。
5.瓦解的原因:国力下降;厚往薄来,不顾经济利益;西方殖民势力冲击。
朝贡贸易
清政府指定专营对外贸易的垄断机构。反映了清朝政府实行“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十三行实际上是兼有商务和外交双重性质的半官方组织。它对外国侵略起到了一定的自卫作用,但也阻碍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与经济往来,使中国逐渐在世界上落伍。
(清)广州十三行
清朝:广州“十三行”
教材P37:“南海1号”沉船上的瓷碗;《群神宴》青花瓷
罗马:1世纪前后,穿中国丝绸成为时尚。
拜占庭:6世纪中国丝织技术传入。博物馆首场大量中国元明瓷器。
13世纪,阿拉伯人用罗盘针导航,并传到欧洲。
广州:西汉南越王墓出土编钟、波斯银盒、非洲象牙。
敦煌莫高窟:始建于4世纪的佛教宝库。
长安:唐代建有基督教寺院;印度天文历法知识传到唐朝。
促进了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之间的交流,大大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5.商业贸易发展的影响
一、商业贸易的起源与发展
1.货币
产生
发展
意义
p39【学思之窗】拜占庭帝国的金币在中国出土数量很多。
指出金币的史料价值,可以用于佐证什么历史现象?
拜占庭帝国的金币属于实物史料,史料价值高,
魏晋时期中国与拜占庭帝国商贸往来频繁。
阅读教材p39第1段,梳理货币的产生、发展、意义。
商业规模扩大,货币成为媒介。
①古代中国早在商朝就用贝等天然物作为货币
②公元前11世纪,古埃及开始用铜块和银块作为货币
③公元前8—前7世纪,小亚细亚出现了金属铸币
①便利了商品交换和流通,并成为财富的象征
②促使商业的功能由最初的互补余缺向逐利增财转化
二、货币、信贷、商业契约
二里头遗址
海贝
商 铜铸币
秦 半两
汉 五铢钱
元 宝钞
明清 白银
民国 币制改革
唐 开元通宝
北宋 交子
新中国 人民币
由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演变;
由杂乱形状向规范形状的演变;
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的演变;
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的演变;
由金属货币向纸币的演变。
中国货币的演进历程
①含义:是体现一定经济关系的不同所有者之间的借贷行为,是以偿还为条件的价值运动特殊形式,是债权人贷出货币,债务人在约定的期限内偿还并支付一定利息的信用活动。
②特点:偿还性;增值性;流通性。
③原则:以流动性为基础;以安全性为条件;以收益性为目标。
(1) 概况
2.信贷:
二、货币、信贷、商业契约
(2)古代世界信贷的发展
2.信贷:
公元前16-前11世纪
古埃及
出现了较为完备的借贷合约。借贷行为必须有证人,还要履行担保等程序,受到法律保护。
公元前22-前21世纪
两河流域
经营借贷:商人、神庙、宫廷
不同形式的借贷有不同的利息规定,生活消费类借贷明显具有扶贫的特征,具有社会救济性质的免息借贷。
公元前4世纪
商业迅速发展,货币流通范围不断扩大,货币经营行业开始兴起,出现了汇票的雏形。
古希腊
二、货币、信贷、商业契约
实物借贷普遍,
货币信贷出现。
春秋时期
唐朝
由存贷款发展到汇兑,出现了“飞钱”;
当铺取得合法地位,成为独立金融机构。
(3)古代中国信贷的发展
2.信贷:
二、货币、信贷、商业契约
飞钱("便换"、“便钱”)唐宋的汇兑券。凭纸券取钱而不必运输,钱无翅而飞,故曰“飞钱”。"飞钱"实质上只是一种汇兑业务,它本身不介入流通,不行使货币的职能,因此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纸币。
飞钱有两种形式:
“官办”---商人在京城把钱交给诸军、诸使等,携劵到其他地区的指定地方取钱;
“私办”---大商人在各道或主要城市有联号或交易往来,代营“便换”,以此牟利。
“飞钱”的作用:
减低对铜钱的需求,缓和钱币的不足;减轻商人前往各地进行贸易活动时,携带大量钱币的不便。
实物借贷普遍,
货币信贷出现。
春秋时期
唐朝
飞钱
当铺
北宋:“交子”——货币代用劵,类似活期存款单,具备流通职能,我国古代最早纸币。
南宋:纸币使用更加普遍。
四川——“钱引”;两淮——“交子”
湖广——“会子”;东南——“会子”
交子便于民众携带,
推动商品经济发展。
宋代
交子、会子逐渐
取代不少汇兑业务
(3)古代中国信贷的发展
2.信贷:
二、货币、信贷、商业契约
实物借贷普遍,
货币信贷出现。
春秋时期
唐朝
飞钱
当铺
宋代
交子、会子逐渐
取代不少汇兑业务
明朝中期以后
钱铺盛行
清朝
庄票
(3)古代中国信贷的发展
2.信贷:
二、货币、信贷、商业契约
庄票形成于清朝前期,是钱庄签发的一种票据,上面写有一定金额并由钱庄负责兑现。庄票都不记名,凭票即付。所以庄票可代替现金流通。
一般没有经过当时政府的批准,流通范围仅限于发行者所在地的某一狭小范围,也有少数庄票跨区域流通。庄票的流通,解决了市面找零的困难,客观上对局部金融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明朝中期以后,钱铺等新式金融机构盛行起来。
业务:兑换银钱、经营存款、汇兑款项、发放贷款。
在经济活动中交易当事人双方订立的有关买卖、抵押、借贷、租赁等事项的文书或条款,有口头商业契约和文书商业契约,契约实际上就是合同。
(1)含义
古代世界 ①古埃及: 公元前3000年左右,契约广泛使用。
②两河流域:公元前2600年左右,人们已经使用契约。
古巴比伦时期,订立契约是普遍现象。
古代中国 ①商周时期:出现了契约
②汉朝以后:凡是涉及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事宜,
当事人之间几乎都要订立契约。
③唐宋以后:契约的应用更加广泛
(2)产生与发展
3.商业契约
二、货币、信贷、商业契约
思考:三大商业媒介的演变,和商业贸易活动有何关系?对人们日常生活有何影响?
推动商品经济的繁荣
扩展了商业活动领域
受法律保护
有盖章签名
走向普遍化
促进了人们生活方式与观念转变
4.影响
二、货币、信贷、商业契约
中国古代的商业贸易
时期 总体特征 概况 政策
商朝
春秋战国 秦汉
隋唐
宋元 明清
兴起发展
出现商人;用贝等天然物做货币
工商食官
繁荣
工商食官局面被突破,私商兴起;金属铸币大量出现
艰难发展
货币、车轨、度量衡的统一;商贸活动严格限制在政府控制的市里;对外贸易发展,出现丝绸之路
重农抑商
较快发展
实行坊市制;出现柜坊和飞钱;对外贸易繁荣;大运河促进了商贸往来
重农抑商政策松动,国家鼓励海外贸易
空前繁荣
纸币出现;边境贸易(榷场);海上丝绸之路繁荣;坊市界限被打破;草市普遍
继续繁荣
专业性市镇兴起;农副产品商品化;长途贩运发达,全国性商业贸易网络形成;商帮兴盛;钱庄、票号;货币经济占主导。
强化重农抑商,海禁,闭关锁国
影响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因素:
1.社会是否稳定;
2.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状况;
3.交通运输的发展状况;
4.货币的发展;
5.政府的政策。
古代商业贸易
商业贸易的起源与发展
货币、信贷、商业契约
商业贸易的起源
商业贸易的发展
原始社会后期
条件:社会分工、产品剩余及私有制的产生
中国:商朝—明清;丝绸之路、朝贡贸易、公行贸易
世界:古埃及、希腊、罗马、拜占庭帝国、阿拉伯商人
货币
商业契约
信贷
商朝的贝币、古埃及、铜币、银币
古代中国、埃及
古代商朝出现,唐宋应用广泛;埃及广泛应用
课堂小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