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六安第一名校2023届高三高考适应考文综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安徽省六安第一名校2023届高三高考适应考文综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资源简介

2023届高三高考适应考文综历史试题
1. 下表为古代地理著作中有关春秋战国时期运河开凿的相关记载。据表可知,这一时期运河的开凿服务于( )
著作 记载
《水经注》 昔吴将伐齐,北霸中原,自广陵城东南筑邗城,城下据深沟,谓之邗沟。
《图经》 昔吴王阖间伐楚,以伍相带兵,因开此溪,以通漕运。
A. 农业生产 B. 商业交往 C. 国家战略 D. 社会变革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据材料“昔吴将伐齐,北霸中原,自广陵城东南筑邗城,城下据深沟,谓之邗沟”可知,吴国为了北伐齐国,争霸中原,修建了邗沟,据材料“昔吴王阖间伐楚,以伍相带兵,因开此溪,以通漕运”可知,吴王阖闾为了征伐楚国,开通了运河,运送粮食,从来料来看,这一时期运河开凿的目的是为了服务国家整体战略,C项正确;材料两则材料均反映了运河的修建是为了国家军事战争的战略规划,并非为了农业生产、商业交往和社会变革,排除ABD项。故选C项。
2. 下表为西汉时期引进作物统计表。据此推知,西汉( )
作物名称 类别 原产地
胡瓜 蔬菜 印度西北部
胡豆 蔬菜 亚洲西南部、非洲北部
胡蒜 蔬菜 欧洲南部和中亚
胡萎 蔬菜 地中海沿岸、中亚
石榴 水果 伊朗、阿富汗地区
葡萄 水果 欧洲、西亚和北非
A. 注重海上丝绸之路交流 B. 社会风俗出现显著变化
C. 与西域各地的联系密切 D. 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西汉时期引进的作物主要来自于丝绸之路沿线,尤其是西域、中亚地区,反映了西汉与西域各地的联系密切,C项正确;材料中西汉引进的作物主要通过陆上丝绸之路,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作物的引进,没有体现社会风俗,排除B项;材料只反映了引进了新作物,但没有反映这些作物的种植面积,排除D项。故选C项。
3. 下图为唐代一级地方机构(道或镇)变化情况。据此可知唐后期( )
A. 地方机构更加完备 B. 政治局势显著恶化
C. 经济重心向南转移 D. 边患危机愈益加重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后期(中国)。据本题材料图片信息可知,地方机构数量的增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地方割据势力不断膨胀,威胁中央集权,政治形势显著恶化,B项正确;图中信息只能得出地方机构数量的增加,无法得出“更加完备”,排除A项;据图中信息,南北方的地方机构数量均有增加,未偏重南方,无法体现经济重心向南转移的结论,排除C项;据所学知识,边患危机指的是外敌对边疆的侵扰,图中只反映了地方格局的变化,没有外敌的侵扰,排除D项。故选B项。
4. 乾隆年间顺天府所辖宝坻县海滨乡乡保管辖村庄概况
乡 里 乡长人数 保正人数 乡保管辖村庄数 距城里数
海滨乡 慈恩里 1 2 94 27-60
孝行里 1 1 25 10-30
兴保里 4 4 112 55-105
居仁里 1 3 86 5-60
承化里 2 3 90 24-96
据表可知,当时( )
A. 城乡之间联系得到增强 B. 乡保人数的设置有严格规定
C. 农村基层治理存不足 D. 乡保职责明确有利稳定秩序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根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数据可知,清朝时期的海滨乡的乡长人数、保正人数及村庄数量分配没有固定标准,每名乡保管辖村庄偏多,导致难以全面掌握所辖村庄信息,地方治理的效果深受影响,说明农村基层治理存在不足,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城乡之间的联系,排除A项;乡保人数分配没有固定标准,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乡保的职责分工,排除D项。故选C项。
5. 孙中山深切地认识到,八年以来中华民国政治不良到这个地步,就是“因为单破坏地面,没有掘地底陈土的缘故”,今后“改造中国的第一步”,只有重新开始革命,扫清官僚、政客、武人这些“地底的陈土”。这体现了孙中山( )
A. 与袁世凯势力彻底决裂 B. 宪政理论的完善与推广
C. 革命思想的嬗变与升华 D. 新三民主义的正式形成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民国初年(中国)。据材料“八年以来中华民国”可知材料所述内容发生的时间约为1919年前后,据材料“重新开始革命,扫清官僚、政客、武人这些‘地底的陈土’”,并结合所学可知,在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失败后,孙中山开始意识到中国问题的症结就在于封建官僚、政客和军阀的反动统治,主张继续进行革命,推翻北洋军阀,这体现了孙中山革命思想的嬗变与升华,C项正确;1915年袁世凯阴谋复辟帝制,孙中山领导了护国运动,1916年袁世凯病死,排除A项;材料主要讲孙中山主张推翻北洋军阀和其他封建势力,与宪政理论关系不大,排除B项;1924年1月,孙中山在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新三民主义的主张,排除D项。故选C项。
6. 1987年,邓小平同志在会见匈牙利领导人时说:“共产主义能够是贫穷的吗?我们在总结这些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中心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这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就我们国家来讲,首先是要摆脱贫穷。要摆脱贫穷,就要找出一条比较快的发展道路。”据此分析,邓小平思考问题的出发点是( )
A. 深化体制改革 B. 国际形势变化 C. 解决民生问题 D. 实现共同富裕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中心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首先是要摆脱贫穷。要摆脱贫穷”,所以邓小平思考问题的出发点是解决民生问题,C项正确;材料中“就我们国家来讲,首先是要摆脱贫穷。要摆脱贫穷”与深化体制改革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摆脱贫穷”,并非实现共同富裕,排除D项;材料中邓小平思考问题的出发点在国内的“摆脱贫穷”问题,没有涉及国际形势的变化,排除B项。故选C项。
7. 生活在公元2世纪的希腊历史学家包撒尼雅斯在其《希腊志》中提出,赛里斯人用作制作衣装的那些丝线,它并不是从树皮中提取的,而是另有其他来源。在他们国内生存有一种小动物与树上织网的蜘蛛相似,作出一种缠绕在它们足上的细丝。该记载表明( )
A. 养蚕缫丝技术已传入欧洲 B. 海上丝绸之路已达地中海
C. 西方对中国有了精确了解 D. 中西方存在经济文化交流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的希腊。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根据“赛里斯人用作制作衣装的那些丝线,它并不是从树皮中提取的,而是另有其他来源。在他们国内生存有一种小动物与树上织网的蜘蛛相似,作出一种缠绕在它们足上的细丝。”可得出材料反映出古希腊的丝线是来源于中国的丝绸,因此说明中西方存在经济文化的交流,D项正确;材料只说有丝线,并不能说明技术已经传入欧洲,排除A项;当时主要是陆上丝绸之路,排除B项;从“有一种小动物与树上织网的蜘蛛相似”可以看出,当时西方人把中国的蚕当成了蜘蛛,说明对中国了解不够,排除C项。故选D项。
8. “甲方向乙方保证,愿以自由人身份,终身服事乙方,绝不脱离乙方的保护,如有违背,愿以金钱作为赔偿;乙方保证,宣誓之后,将终身保护甲方。”上述宣誓场景可能出现于( )
A. 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广场 B. 3世纪的罗马元老院
C. 6世纪君士坦丁堡的皇宫 D. 12世纪中期法国北部的庄园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古时期(欧洲)。据材料“甲方向乙方保证,愿以自由人身份,终身服事乙方”和“乙方保证,宣誓之后,将终身保护甲方”可知,这符合中古时期西欧的封君封臣制的特点,12世纪中期法国实行封君封臣制,D项正确;封君封臣制制度出现在中古时期的西欧,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广场、3世纪的罗马元老院和6世纪君士坦丁堡的皇宫均不实行封君封臣制,排除ABC项。故选D项。
9. 意大利政治家马基雅维利(1469-1527)发表《君主论》一书,提出君王高于法律与议会的原则。该书广泛传播后,很多野心勃勃的统治者都依照这一原则行事。这一现象的出现( )
A. 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形成
B. 促进了文艺复兴兴起
C. 加速了新教思想的传播
D. 导致了议会政治的消亡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 。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推断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469-1527的欧洲。据材料“政治家马基雅维利(1469-1527)发表《君主论》一书,提出君王高于法律与议会的原则”“很多野心勃勃的统治者都依照这一原则行事”并结合所学,15世纪前后,西欧各国王权有不同程度的加强,国家和民族认同观念日益显现,所以材料现象的出现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形成,A项正确; 文艺复兴兴起于14世纪,早于马基雅维利,排除B项;据材料马基雅维利“提出君王高于法律与议会的原则”,并结合所学他是近代政治思想的主要奠基人之一,可以得出材料现象与加速“新教”思想的传播关系不大,排除C项;议会政治没有消亡,排除D项。故选A项。
10. 16至17世纪,法国贵族的生活方式产生了变化,他们将强健的体魄、旺盛的精力和卓著的战功视作他们身份的标志,十分注重竞技体育运动,这种风气也逐渐影响了广大平民。较多的法国人已经意识到体育运动不仅可以带给他们愉悦,而且可以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材料说明,此时的法国( )
A. 社会风气逐步摆脱宗教影响 B. 社会等级界限正在日益消除
C. 启蒙思想推动了体育的发展 D. 新思想影响了人们的健康观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6至17世纪的法国。根据材料“16至17世纪,法国贵族的生活方式产生了变化,他们将强健的体魄、旺盛的精力和卓著的战功视作他们身份的标志,十分注重竞技体育运动,这种风气也逐渐影响了广大平民。较多的法国人已经意识到体育运动不仅可以带给他们愉悦,而且可以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可知,16至17世纪,受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影响,法国贵族的生活方式产生了变化,将强健的体魄、旺盛的精力和卓著的战功视作他们身份的标志,十分注重竞技体育运动,说明新思想影响了人们的健康观,D项正确;社会风气逐步摆脱宗教影响,“摆脱”一词与西方史实不符,排除A项;社会等级界限正在日益消除,“消除”一词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启蒙运动从17世纪开始,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11. 美国学者理查德·E·苏里文等人在《西方文明史》中写道:“1880年之后,民族主义和工业化共同将西方的主要民族国家推向新一轮帝国竞争。”这场“帝国竞争”主要表现为( )
A. 争霸欧洲和法德矛盾激化 B. 美国崛起冲击欧洲中心地位
C. 瓜分世界和争夺世界霸权 D. 意识形态对立导致阵营对峙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19世纪晚期(欧美)。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题干信息,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和垄断组织的产生,主要资本主义大国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它们竞相奉行殖民扩张、建立庞大帝国的帝国主义政策,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和争夺世界霸权的激烈斗争。材料所述“工业化”指的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新一轮帝国竞争”指的是帝国主义国家瓜分世界和争夺世界霸权的竞争,C项正确;材料所述为“西方的主要民族国家”之间的竞争,不单讲法德,且帝国主义各国的矛盾以英德矛盾最为突出,排除A项;导致美国崛起并冲击欧洲中心地位的主要原因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使得美国经济势力明显增长,一战削弱了欧洲各国的实力,增强了美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美国与欧洲之间并没有因为争夺中心地位直接爆发激烈竞争和冲突,排除B项;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对立导致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的对立,排除D项。故选C项。
12. 下表为20世纪50至80年代非洲成立的部分经济组织。据此可知( )
时间 经济组织
1959年 西非国家关税同盟
1960年 非洲国家咖啡组织
1981年 东部和南部非洲特惠贸易区
1983年 中非国家经济共同体
1987年 非洲石油生产国协会
A. 南北合作推动经济全球化 B. 国际经济旧秩序逐步瓦解
C. 非洲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 D. 非洲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50至80年代(非洲)。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些经济组织的建立都有利于加强非洲国家之间的联系,从而推动了非洲经济的一体化,C项正确;表格内容仅仅体现了非洲国家之间的联系,没有体现南北合作,更不能根据非洲国家间经济组织的建立说明国际经济旧秩序瓦解,排除AB项;仅仅根据经济组织的建立不能说明非洲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排除D项。故选C项。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51—1772年,由狄德罗主编,数学家达罗贝尔、伏尔泰和卢梭等人参与编写的《百科全书或科学、艺术工艺的理性辞典》(以下简称“法国《百科全书》”)陆续出版。法国《百科全书》包括17米丈字,11米图版,71818个条目,2885幅播图,其中自然科学占比超过人文科学。法国国王路易十五也想参与该书的编纂,被狄德罗拒绝。该书在出版过程中两次被政府查禁,又两次解禁。1789年法国大革命以前,法国《百科全书》共出版了6个版本,印刷了大约2.4万套,在法国国内卖了11507套,在欧洲其他国家卖了12054套,美国的富兰克林、“宪法之父”麦迪逊等人都购买了此书。
材料二 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由乾隆皇帝亲自审校的《四库全书》最终编纂而成,它是我国古代规模最大的丛书。分为经、史、子、集四部,共收录3470部书,其中科技著作内容不超过全书的5%。在征集图书的过程中,乾隆帝下令销毁了大量书籍,据学者统计,累计毁掉图书2929部。例如《天工开物》只因在序言中指出清朝龙兴之地东北在3000年前曾是蛮荒之地,就被禁毁了。《四库全书》编成后,乾隆决定人工抄写七部,分藏在6个城市,长期束之高阁直到1986年台湾商务印书馆将其影印1000套,21世纪初内地出版社前后影印了2000套,这些书发货后即很快售罄。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刘澍《<四库全书>与<百科全书>之比较》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法国《百科全书》与中国《四库全书》特点。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法国《百科全书》呈现这些特点的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大型文化典籍编纂对文化发展的意义。
【答案】(1)法国《百科全书》:民间编纂;编纂过程曲折;倡导理性精神;重视自然科学;传播效果明显。
中国《四库全书》:政府主导;寓禁于征;总结传统文化;重人文轻自然;传播效果有限。
(2)原因: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增强,与封建势力斗争激烈;西方近代自然科学蓬勃发展,文化成果丰富;启蒙运动在法国出现高潮;法、美等国资产阶级革命呼唤理论武器;印刷出版业的进步。
(3)意义:延续了重史修书的文化传统;总结和传承了文化成果(保护了文化遗产);有助于教育的发展与人才的培养;推动了学术的发展繁荣;塑造了民族精神,增强了文化自信。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启蒙运动时期的法国与乾隆时期的清朝。由材料一“由狄德罗主编,数学家达罗贝尔、伏尔泰和卢梭等人参与编写的《百科全书或科学、艺术工艺的理性辞典》”可得出民间编纂;由材料一“该书在出版过程中两次被政府查禁,又两次解禁”可得出编纂过程曲折;由材料一“其中自然科学占比超过人文科学”可得出重视自然科学;由材料一“法国《百科全书》共出版了6个版本,印刷了大约2.4万套,在法国国内卖了11507套,在欧洲其他国家卖了12054套”可得出传播效果明显;结合所学可得出受到理性精神的影响。由材料二“由乾隆皇帝亲自审校的《四库全书》最终编纂而成”可得出政府主导;由材料二“在征集图书的过程中,乾隆帝下令销毁了大量书籍”可得出寓禁于征;由材料二“它是我国古代规模最大的丛书”可得出总结传统文化;由材料二“其中科技著作内容不超过全书的5%”可得出重人文轻自然;由材料二“长期束之高阁直到1986年台湾商务印书馆将其影印1000套”可得出传播效果有限。
【小问2详解】
本题是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启蒙运动时期的法国。由材料一“1751—1772年,由狄德罗主编,数学家达罗贝尔、伏尔泰和卢梭等人参与编写的《百科全书或科学、艺术工艺的理性辞典》……1789年法国大革命以前,法国《百科全书》共出版了6个版本,印刷了大约2.4万套”及所学这时期法国史实可知,这时期的法国,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并进行启蒙运动,反对封建专制体制,与封建势力进行激烈的斗争;17-18世纪,西方近代自然科学蓬勃发展,文化成果丰富,使得《百科全书》呈现出重视自然科学的特点;这时期法、美等国资产阶级革命和印刷出版业的进步都促成《百科全书》的独特特点。
【小问3详解】
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启蒙运动时期的法国与乾隆时期的清朝。由材料及所学可知,《百科全书》和《四库全书》都作为法国和中国重要的文化典籍,都总结和传承了本国的文化成果,延续了重史修书的文化传统;大型文化典籍的编纂过程中穷搜博征各种著作,汇集成浩瀚的书籍世界,不仅对文化遗产的保存意义重大,也有助于教育的发展与人才的培养;大型文化典籍的编纂以较为精密的分类体例部勒群籍,使之有序地构成一个知识体系,推动了学术的发展繁荣,塑造了民族精神,增强了文化自信。
1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时代下的竞赛热潮”
1950年7月,中华全国总工会提出,全国广大工人阶级都应积极动员起来,开展大 规模的群众性劳动竞赛;1951年2月,中央农业部发出“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爱国主义丰产运动”的号召。广大民众积极参与爱国增产节约运动、创新记录运动、丰产竞赛运动等。
60年代前期,广大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创新,在工业、农业、科技等领域开展新一 轮“比学赶帮超”群众性竞赛活动,主要目标由提高劳动生产率到提高技术水平,技术革 新和技术竞赛运动掀起新高潮。同时,进一步在工业部门中开展以支援农业、增产日用品等为核心的增产节约运动。
80年代以来,劳动竞赛不断改革创新。竞赛目标以提高经济效益为重点,竞赛内容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竞赛奖励注重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相结合。2000年,中华总工会提出把增强企业科技开发能力、市场竞争能力、抗御风险能力作为主攻方向,深入开展劳动竞赛、技术比赛等多种形式的群众性经济技术活动。
——摘编自欧阳恩良王建超《中国共产党领导劳动竞赛的历史考察》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对不同时代的“竞赛热潮”进行简要阐释。
【答案】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当家作主;经济百废待兴;土地改革提高农民积极性;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这一时期工人、农民群众开展多种形式竞赛运动,将经济生产与政治需求相结合,促进了国民经济恢复发展,为抗美援朝战争胜利提供保障。
60年代前期,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发展;1959-1961年经济困难时期;“八字方针”提出;美、苏战争威胁,国际环境恶化。这一时期的劳动竞赛以“比学帮赶超”为主题,重视技术革新和技术竞赛,有利于国民经济稳步增长,推动科技领域突破发展。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90年代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企业制度提出并逐步建立;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这一时期竞赛重视经济效益、技术创新和多元激励,更注重科技水平和市场竞争力,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要求,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增强国际竞争力。
【解析】
【详解】本题是对比类材料解析题。时空是新中国成立至今,分为新中国成立初期、60年代前期、80年代以来等三个阶段。
新中国成立初期:据材料“1950年7月,中华全国总工会提出,全国广大工人阶级都应积极动员起来,开展大 规模的群众性劳动竞赛”,结合所学可得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经济百废待兴,百业待举;1950年开始的土地改革,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据材料“1951年2月,中央农业部发出‘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爱国主义丰产运动’的号召。广大民众积极参与爱国增产节约运动、创新记录运动、丰产竞赛运动等。”结合所学可知,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中国周边国际环境紧张;因此这一时期工人、农民群众开展多种形式竞赛运动,将经济生产与政治需求相结合,促进了国民经济恢复发展,为抗美援朝战争胜利提供保障。
60年代前期:据材料“60年代前期,广大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创新,在工业、农业、科技等领域开展新一 轮‘比学赶帮超’群众性竞赛活动,主要目标由提高劳动生产率到提高技术水平,技术革 新和技术竞赛运动掀起新高潮”并结合所学可以得出,由于大跃进等“左”倾错误,导致1959-1961年经济困难时期;针对“左倾”错误,中共中央提出了“八字方针”,调整国民经济的比例关系,我国经济得到恢复发展;但由于20世纪60年代美继续敌视中国、中苏关系严重恶化,美、苏战争威胁等。因此这一时期的劳动竞赛以“比学帮赶超”为主题,重视技术革新和技术竞赛,有利于国民经济稳步增长,推动科技领域突破发展。
80年代以来:据材料“80年代以来,劳动竞赛不断改革创新”并结合所学可知,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调动了人们生产积极性;据材料“竞赛目标以提高经济效益为重点,竞赛内容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竞赛奖励注重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相结合”并结合所学可知,90年代以来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和现代企业制度提出并逐步建立;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因此这一时期竞赛重视经济效益、技术创新和多元激励,更注重科技水平和市场竞争力,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要求,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增强国际竞争力。
1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曼彻斯特城市发展小史
17世纪以前,曼彻斯特只是一个籍籍无名的小集镇,到19世纪中期成为世界棉纺工业之都。曼彻斯特南临煤铁等资源丰富的“黑乡”,东达最大港口城市利物浦。18世纪80年代初诞生了第一家棉纺织厂,1789年开始用蒸汽机代替水力装备纺织厂,棉纺织业迅速发展,到1830年成为世界棉纺织业的中心,城市规模也迅速扩大。
曼彻斯特1750年 曼彻斯特1850年
1750年和1850年的城市规模对比
20世纪初,曼彻斯特城开始衰落。一战后,伴随着英国经济大衰退,曼彻斯特的工业也开始式微。二战中曼彻斯特的工业和交通设施受到德国的严重轰炸和破坏。二战后,随着城市郊区化的发展,大量人口外迁,经济衰退导致城市就业岗位锐减。1961年至1983年间,制造业大量裁员,加工和贸易业纷纷倒闭。
20世纪90年代以来,曼彻斯特城开始复兴。政府大力发展服务业,该市成为英国西北地区商务、金融、保险和运输的中心。同时,政府制定“曼彻斯特科技城市计划”,大力发展信息通讯、生物工程、新能源等产业,促进了知识型、创意型、休闲型产业的兴起与发展,逐渐成为英国乃至欧洲重要的以文化、创意、旅游为特色的“创意产业之都”。
(1)曼彻斯特城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三次转折,任选其中两次,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其历史背景。
(2)通过《曼彻斯特城市发展小史》一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概括出哪些写作“小史”的方法。
【答案】(1)背景:①从无名小镇崛起为世界棉纺工业之都:英国较早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政治稳定;以纺织业等轻工业为主导的工业革命的开展,蒸汽机技术的推广促进了曼彻斯特棉纺织业的兴起;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交通便利;殖民地众多,拥有广阔的海外市场。
②从世界棉纺工业之都到衰落的工业城市:以电力、石油化工等为主导的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政府没有及时进行产业转型,传统棉纺织业的衰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城市设施遭到破坏;英国的经济发展速度放缓,综合国力下降;殖民体系崩溃,海外市场萎缩;高速公路的修建以及汽车的普及,人口大量迁居到郊区。
③从衰落的工业城市转型为创意产业之都:以电子计算机、生物工程技术为代表的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开展;政府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进行产业转型;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新的国际生产分工体系形成,大量的劳动密集型企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欧洲经济一体化推动了英国经济的发展。
(2)方法: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围绕一个具体的历史事件(事物)展开;特定的历史时空定位,时序清晰,前后关联紧密;历史事物形成、发展、变化的过程相对完整,逻辑清晰;史实具体,史论结合;结构合理,语言简洁流畅;图文配合。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英国)。据材料“17世纪以前,曼彻斯特只是一个籍籍无名的小集镇,到19世纪中期成为世界棉纺工业之都”、“20世纪初,曼彻斯特城开始衰落。一战后,伴随着英国经济大衰退,曼彻斯特的工业也开始式微”和“20世纪90年代以来,曼彻斯特城开始复兴”可知,曼彻斯特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三次转折分别为:从无名小镇崛起为世界棉纺工业之都,从世界棉纺工业之都到衰落的工业城市,从衰落的工业城市转型为创意产业之都。在分析第一次历史转折时,主要结合第一次工业革命、自然交通等角度进行说明,在分析第二次历史转折时,主要结合第二次工业革命、世界大战及交通运输业发展等角度进行说明,在分析第三次历史转折时,主要结合第三次科技革命、经济全球化、欧洲经济一体化等角度进行说明。
【小问2详解】
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曼彻斯特城市发展小史》围绕曼彻斯特的发展过程,整体体现了英国和世界经济发展的情况,据此可知,在写作“小史”时,可以围绕一个具体的历史事件展开,通过特定的历史时空定位,用清晰的时间顺序表达,注重前后之间的联系,从而体现历史实物发展变化的过程。据所学知识可知,在研究历史时要以唯物史观为基本指导原则,在书写过程中要逻辑清晰;史实具体,史论结合;结构合理,语言简洁流畅,如果能够寻找到相应的地图、图片等史料,图文配合能更好体现历史事件的全貌。2023届高三高考适应考文综历史试题
1. 下表为古代地理著作中有关春秋战国时期运河开凿的相关记载。据表可知,这一时期运河的开凿服务于( )
著作 记载
《水经注》 昔吴将伐齐,北霸中原,自广陵城东南筑邗城,城下据深沟,谓之邗沟。
《图经》 昔吴王阖间伐楚,以伍相带兵,因开此溪,以通漕运。
A. 农业生产 B. 商业交往 C. 国家战略 D. 社会变革
2. 下表为西汉时期引进作物统计表。据此推知,西汉( )
作物名称 类别 原产地
胡瓜 蔬菜 印度西北部
胡豆 蔬菜 亚洲西南部、非洲北部
胡蒜 蔬菜 欧洲南部和中亚
胡萎 蔬菜 地中海沿岸、中亚
石榴 水果 伊朗、阿富汗地区
葡萄 水果 欧洲、西亚和北非
A. 注重海上丝绸之路交流 B. 社会风俗出现显著变化
C. 与西域各地的联系密切 D. 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
3. 下图为唐代一级地方机构(道或镇)变化情况。据此可知唐后期( )
A. 地方机构更加完备 B. 政治局势显著恶化
C. 经济重心向南转移 D. 边患危机愈益加重
4. 乾隆年间顺天府所辖宝坻县海滨乡乡保管辖村庄概况
乡 里 乡长人数 保正人数 乡保管辖村庄数 距城里数
海滨乡 慈恩里 1 2 94 27-60
孝行里 1 1 25 10-30
兴保里 4 4 112 55-105
居仁里 1 3 86 5-60
承化里 2 3 90 24-96
据表可知,当时( )
A. 城乡之间联系得到增强 B. 乡保人数的设置有严格规定
C. 农村基层治理存不足 D. 乡保职责明确有利稳定秩序
5. 孙中山深切地认识到,八年以来中华民国政治不良到这个地步,就是“因为单破坏地面,没有掘地底陈土的缘故”,今后“改造中国的第一步”,只有重新开始革命,扫清官僚、政客、武人这些“地底的陈土”。这体现了孙中山( )
A. 与袁世凯势力彻底决裂 B. 宪政理论的完善与推广
C. 革命思想的嬗变与升华 D. 新三民主义的正式形成
6. 1987年,邓小平同志在会见匈牙利领导人时说:“共产主义能够是贫穷的吗?我们在总结这些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中心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这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就我们国家来讲,首先是要摆脱贫穷。要摆脱贫穷,就要找出一条比较快的发展道路。”据此分析,邓小平思考问题的出发点是( )
A. 深化体制改革 B. 国际形势变化 C. 解决民生问题 D. 实现共同富裕
7. 生活在公元2世纪的希腊历史学家包撒尼雅斯在其《希腊志》中提出,赛里斯人用作制作衣装的那些丝线,它并不是从树皮中提取的,而是另有其他来源。在他们国内生存有一种小动物与树上织网的蜘蛛相似,作出一种缠绕在它们足上的细丝。该记载表明( )
A. 养蚕缫丝技术已传入欧洲 B. 海上丝绸之路已达地中海
C. 西方对中国有了精确了解 D. 中西方存在经济文化交流
8. “甲方向乙方保证,愿以自由人身份,终身服事乙方,绝不脱离乙方的保护,如有违背,愿以金钱作为赔偿;乙方保证,宣誓之后,将终身保护甲方。”上述宣誓场景可能出现于( )
A. 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广场 B. 3世纪的罗马元老院
C. 6世纪君士坦丁堡的皇宫 D. 12世纪中期法国北部的庄园
9. 意大利政治家马基雅维利(1469-1527)发表《君主论》一书,提出君王高于法律与议会的原则。该书广泛传播后,很多野心勃勃的统治者都依照这一原则行事。这一现象的出现( )
A. 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形成
B. 促进了文艺复兴兴起
C. 加速了新教思想的传播
D. 导致了议会政治的消亡
10. 16至17世纪,法国贵族的生活方式产生了变化,他们将强健的体魄、旺盛的精力和卓著的战功视作他们身份的标志,十分注重竞技体育运动,这种风气也逐渐影响了广大平民。较多的法国人已经意识到体育运动不仅可以带给他们愉悦,而且可以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材料说明,此时的法国( )
A. 社会风气逐步摆脱宗教影响 B. 社会等级界限正在日益消除
C. 启蒙思想推动了体育的发展 D. 新思想影响了人们的健康观
11. 美国学者理查德·E·苏里文等人在《西方文明史》中写道:“1880年之后,民族主义和工业化共同将西方的主要民族国家推向新一轮帝国竞争。”这场“帝国竞争”主要表现为( )
A. 争霸欧洲和法德矛盾激化 B. 美国崛起冲击欧洲中心地位
C. 瓜分世界和争夺世界霸权 D. 意识形态对立导致阵营对峙
12. 下表为20世纪50至80年代非洲成立的部分经济组织。据此可知( )
时间 经济组织
1959年 西非国家关税同盟
1960年 非洲国家咖啡组织
1981年 东部和南部非洲特惠贸易区
1983年 中非国家经济共同体
1987年 非洲石油生产国协会
A. 南北合作推动经济全球化 B. 国际经济旧秩序逐步瓦解
C. 非洲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 D. 非洲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51—1772年,由狄德罗主编,数学家达罗贝尔、伏尔泰和卢梭等人参与编写的《百科全书或科学、艺术工艺的理性辞典》(以下简称“法国《百科全书》”)陆续出版。法国《百科全书》包括17米丈字,11米图版,71818个条目,2885幅播图,其中自然科学占比超过人文科学。法国国王路易十五也想参与该书的编纂,被狄德罗拒绝。该书在出版过程中两次被政府查禁,又两次解禁。1789年法国大革命以前,法国《百科全书》共出版了6个版本,印刷了大约2.4万套,在法国国内卖了11507套,在欧洲其他国家卖了12054套,美国的富兰克林、“宪法之父”麦迪逊等人都购买了此书。
材料二 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由乾隆皇帝亲自审校的《四库全书》最终编纂而成,它是我国古代规模最大的丛书。分为经、史、子、集四部,共收录3470部书,其中科技著作内容不超过全书的5%。在征集图书的过程中,乾隆帝下令销毁了大量书籍,据学者统计,累计毁掉图书2929部。例如《天工开物》只因在序言中指出清朝龙兴之地东北在3000年前曾是蛮荒之地,就被禁毁了。《四库全书》编成后,乾隆决定人工抄写七部,分藏在6个城市,长期束之高阁直到1986年台湾商务印书馆将其影印1000套,21世纪初内地出版社前后影印了2000套,这些书发货后即很快售罄。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刘澍《<四库全书>与<百科全书>之比较》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法国《百科全书》与中国《四库全书》特点。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法国《百科全书》呈现这些特点的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大型文化典籍编纂对文化发展的意义。
1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时代下的竞赛热潮”
1950年7月,中华全国总工会提出,全国广大工人阶级都应积极动员起来,开展大 规模的群众性劳动竞赛;1951年2月,中央农业部发出“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爱国主义丰产运动”的号召。广大民众积极参与爱国增产节约运动、创新记录运动、丰产竞赛运动等。
60年代前期,广大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创新,在工业、农业、科技等领域开展新一 轮“比学赶帮超”群众性竞赛活动,主要目标由提高劳动生产率到提高技术水平,技术革 新和技术竞赛运动掀起新高潮。同时,进一步在工业部门中开展以支援农业、增产日用品等为核心的增产节约运动。
80年代以来,劳动竞赛不断改革创新。竞赛目标以提高经济效益为重点,竞赛内容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竞赛奖励注重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相结合。2000年,中华总工会提出把增强企业科技开发能力、市场竞争能力、抗御风险能力作为主攻方向,深入开展劳动竞赛、技术比赛等多种形式的群众性经济技术活动。
——摘编自欧阳恩良王建超《中国共产党领导劳动竞赛的历史考察》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对不同时代的“竞赛热潮”进行简要阐释。
1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曼彻斯特城市发展小史
17世纪以前,曼彻斯特只是一个籍籍无名的小集镇,到19世纪中期成为世界棉纺工业之都。曼彻斯特南临煤铁等资源丰富的“黑乡”,东达最大港口城市利物浦。18世纪80年代初诞生了第一家棉纺织厂,1789年开始用蒸汽机代替水力装备纺织厂,棉纺织业迅速发展,到1830年成为世界棉纺织业的中心,城市规模也迅速扩大。
曼彻斯特1750年 曼彻斯特1850年
1750年和1850年的城市规模对比
20世纪初,曼彻斯特城开始衰落。一战后,伴随着英国经济大衰退,曼彻斯特的工业也开始式微。二战中曼彻斯特的工业和交通设施受到德国的严重轰炸和破坏。二战后,随着城市郊区化的发展,大量人口外迁,经济衰退导致城市就业岗位锐减。1961年至1983年间,制造业大量裁员,加工和贸易业纷纷倒闭。
20世纪90年代以来,曼彻斯特城开始复兴。政府大力发展服务业,该市成为英国西北地区商务、金融、保险和运输的中心。同时,政府制定“曼彻斯特科技城市计划”,大力发展信息通讯、生物工程、新能源等产业,促进了知识型、创意型、休闲型产业的兴起与发展,逐渐成为英国乃至欧洲重要的以文化、创意、旅游为特色的“创意产业之都”。
(1)曼彻斯特城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三次转折,任选其中两次,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其历史背景。
(2)通过《曼彻斯特城市发展小史》一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概括出哪些写作“小史”的方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