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 课件 课件+学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 课件 课件+学案

资源简介

《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自主学习单
任务一 初识黄土高原
阅读教材P39“图6-11黄土高原的地形”,完成下列要求:
1.黄土高原东起__________,西至_________,北抵___________,南至_______。是世界上__________的高原。
2.黄土高原位于我国四大地理区域中的__________。
3.黄土高原地区所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内蒙古、青海、河南、河北等省区。
4.流经黄土高原的主要河流是______________。
5.黄土高原海拔多在_________米以上,黄土高原地表最突出的特征是_____________,它是由于严重的____________造成的。
合作探究单
任务二 感受黄土特色文化
收集资料,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体会欣赏黄土高原独有的文化,并思考它们形成的原因有哪些?
?
文化特色
分析成因
建筑形式
?
?
音 乐
舞 蹈
?
?
?
?
服 饰
?
?
饮食习惯
?
?
其 他
?
?
任务三 畅想黄土高原未来
请结合本次旅行的所见所闻,以不同的形式畅想黄土高原的未来。(温馨提示,可以是诗歌、漫画等形式)
资料包
窑洞:窑洞是中国西北黄土高原上居民的古老居住形式,这一“穴居式”民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前。在中国陕甘宁地区,黄土层非常厚,有的厚达几十公里,中国人民创造性利用高原有利的地形,凿洞而居,创造了被称为绿色建筑的窑洞建筑。窑洞一般有靠崖式窑洞,下沉式窑洞、独立式等形式,其中靠山窑应用较多。过去,一位农民辛勤劳作一生,最基本的愿望就是修建几孔窑洞。窑洞是黄土高原的产物、陕北人民的象征,它沉积了古老的黄土地深层文化。
白羊肚头巾:陕北和晋西北居民春秋两季多以头巾缠头。晋中、吕梁一带则一年四季以白羊肚手巾,成圈状挽手头顶。晋西北河曲一带以白毛巾兜包后脑,前额上方打个结,显示一种阳刚英武之气,类似陕北风俗。到了晋东南则头顶粗布,脑后打结,方便轻松,谓之“戴首巾”。
打坝淤地:淤地坝是指在水土流失地区各级沟道中,以拦泥淤地为目的而修建的坝工建筑物,其拦泥淤成的地叫坝地。在流域沟道中,用于淤地生产的坝叫淤地坝或生产坝。黄土高原地区土层深厚,黄土广布,具有质地均匀、结构疏松、透水性强、易崩解、脱水固结快等特点,是良好的筑坝材料,可以就地取材。筑坝拦泥淤地,对于抬高沟道侵蚀基准面、防治水土流失、滞洪、拦泥、淤地?(坝地),减少入黄泥沙、改善当地生产生活条件、建设高产稳产的基本农田、促进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等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是小流域综合治理的一项重要措施。在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由于淤地坝投资少见效快、坝地利用时间长、效益高,深受群众欢迎。?
信天游:在陕北它叫“信天游”,又称“顺天游”“小曲子”, 在山西被称为“山曲”,在内蒙古则被叫作“爬山调”。无论是陕北的信天游,山西的山曲,还是内蒙的爬山调,其歌词都是以七字格二二三式为基本句格式的上下句变文体,而表现则以浪漫主义的比兴手法见长。形式自由灵活,每两句为一小节,押韵;有的一节表达一个意思,有的几节组成一个部分,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调子自由,单纯易唱;每段常转韵,多用比兴叠字和衬字。
安塞腰鼓:“腰鼓”是陕北各地广泛流传的一种民间鼓舞形式,尤其是延安地区的安塞县、榆林地区的横山、米脂等地最为盛行,是陕西民间舞蹈中具有较大影响的舞种之一,安塞腰鼓起源于榆林横山,在明代后期,由于灾荒与农民起义,安塞已经人烟稀少,安塞人由榆林横山迁过来,也把横山的腰鼓带到了安塞。安塞腰鼓是一种独具特色的民间大型舞蹈艺术形式,具有2000多年的历史,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独具魅力的安塞腰鼓像掀起在黄土地上的狂飚,展示出西北黄土高原农民朴素而豪放的性格,张扬出独特的艺术个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