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大学之道》-【暑假自学课】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2《大学之道》-【暑假自学课】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含答案)

资源简介

《大学之道》
1.了解曾子及其思想主张,了解《大学》的主要内容。
2.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理解并背诵课文。
3.分析本文的论证特点,概括说理的艺术技巧。
4.准确把握和理解“三纲”“八目”的具体所指及其内部关联,理解文章表达的思想及现实意义。
一、文化常识
1.了解曾子
曾子(前505年-前435年),姒姓,曾氏,名参 ,字子舆,鲁国南武城(今山东平邑,一说山东嘉祥)人。春秋末年思想家,儒家大家,孔子晚年弟子之一,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夏禹后代。其父曾点,字皙,七十二贤之一,与子曾参同师孔子。
倡导以“孝恕忠信”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修齐治平”的政治观,“内省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至今仍具有极其宝贵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曾子参与编制了《论语》、撰写《大学》、《孝经》、《曾子十篇》等作品。
周考王六年(公元前435年),去世,享年七十一岁。曾子在儒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后世尊为“宗圣”,成为配享孔庙的四配之一,仅次于“复圣”颜渊。
2.曾子轶事
啮指痛心
春秋时期鲁国的曾参,字子舆(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侍奉母亲极其孝敬。(家贫,经常自己入山打柴)一次,曾参又进山砍柴去了,突然家里来了客人,他母亲不知所措,就站在门口望着大山希望曾子回来,许久不见归来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正在山里砍柴的曾参忽然觉得心口疼痛,便赶紧背着柴返回家中,跪问母亲为什么召唤他。母亲说:“家里突然来了不速之客,我咬手指是提醒你快回来。”
3.了解曾子思想
修齐治平
曾子著作《大学》,开宗明义提出了三纲(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构成了一套完整的封建伦理道德的政治哲学体系。
人为贵
《曾子·大孝》说:“天之所生,地之所养,人为大矣。”认为人是天地间最伟大的,“天地之性为贵”(《孝经》)。《小戴礼记·礼运》中说:“人者五行之秀气也。”荀子继承并发展了这一思想,认为人不是顺应自然,屈从于自然,而是能动的改造自然。“从天而倾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荀子·天论》)。发现并重视人的作用,这是儒家思想的精华。
4.了解《大学》
《大学》,原是《小戴礼记》里一篇,旧说为曾子所作,当代很多学者认为实际是秦汉时的儒家作品,是讨论古代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
在宋代以前,《大学》的地位并不是很突出,经北宋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大学》遂成为儒家经典中重要的篇章,最终和《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大学》的核心思想:明一德(专一),惟格一物,通过日新月异的努力,达到至善至美。
5.解题
明确 题目是编者加的。大学之道,指穷理、正心、修身、治人的根本原则。
二、原文
大学之道,在明(形作动,弘扬)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知止(目标,指“至善”)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心不妄动),静而后能安(性情安和);安而后能虑(思虑精深),虑而后能得(收获)。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使……整齐、有序)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获得知识)。致知在格物(推究事物原理)。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一律)皆以修身为本(根本)。
三、翻译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学习和应用于生活,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有所收获。每一样东西都有根本有始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革除不好的思想;认识最真的本心。通过伏灭革除内心不好的私欲、物欲,而彰显明德,认识本心,表里如一。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
四、文言知识归纳
(一)古今异义
1.大学之道
古义: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 今义:实施高等教育的学校
(二)词类活用
1.在明明德(形作动,弘扬)
2.先齐其家(使动,使……整齐)
(三)一词多义
1.明
(1)在明明德(动词,彰明)
(2)在明明德(形容词,美好的)
2.道
(1)则近道矣(名词,规律、道理)
(2)不足为外人道也(动词,说)
(3)道芷阳间行(动词,取道)
(4)会天大雨,道不通(名词,道路)
3.修
(1)先修其身(动词,修养)
(2)修守战之具(动词,修理、整治)
(3)邹忌修八尺有余(名词,长,这里指身高)
(四)状语后置
1.在止于至善
2.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五、文本研读
(1)大学:“古之王者……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大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汉书》“大学”二字在古代指“大人之学”,即伦理、政治、哲学等方面的学问,与“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的“小学”相对。“大学之道”讲的是大人之学、成人之学的基本原理。
(2)“三纲”:是指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它既是《大学》的纲领旨趣,也是儒学“垂世立教”的目标所在。
明德:Q:从“德”内涵的转变过程中谈谈儒家倡导的“德”是怎样的?
周人“明德慎罚”“敬德保民”——倾向指先王圣哲的政治行为
孔孟之“德不孤,必有邻”“君子修道立德”——倾向道德伦理的意义
朱熹的《大学章句集注》:“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但为气禀所拘,人欲所蔽,则有时而昏;然其本体之明,则有未尝息者。故学者当因其所发而遂明之,以复其初也。”
“克明峻德,皆自明也。”——朱熹解读《大学》之“德”,“德”生来具有,
后天被人的欲望所迷惑,他强调道德主体通过学习、修养来修复本性“明明德”。既有对儒家“性善论”的继承,又有自己对于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强调,突出自我道德修养的重要意义。
新民:Q:结合上学期孟子《齐桓晋文之事》的“推恩论”理解“新民”。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新者,革其旧之谓也。——《大学》
鼓之舞之之谓作,言振起其自新之民也。——《大学》
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孟子》
 总结:在《大学》中,“革新”的行为倾向于一种政治行为,是在个体经过“明明德”,在个体道德完善之后运用到群体,由个体之善扩充之天下万民的思路,具有“民本”“仁政”思想的萌芽。“新民”这一规定与下文“治国”“平天下”的出现也具有紧密联系。
止于至善:Q:如何理解儒家倡导的“至善”之境?
止者,必至于是而不迁于意;至善,则事理当然之极也。言明明德清、亲民,皆当至于至善之地而不迁。——朱熹《大学章句》
盖必其有以尽于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也。——朱熹《大学章句》
总结:“至善”是儒家最为的理想和高远的道德境界,是“明明德”和“亲民”二纲领的最终发展归宿。后经朱熹解读,强调了要将个人的主动性发挥到最高点的“尽天理,灭人欲”。我们应看到,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由于政治势力的干预以及对“人欲”的压制,儒家的发展好似没有走向一条真正关心人、尊重人的道路。《大学》崇尚的“至善”最终变为从政治角度出发,从思想上对封建知识分子进行全面控制,使其服从于宗法的各种规范的工具。
(3)“八目”:是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它既是为达到“三纲”而设计的条目工夫,也是儒学为我们所展示的人生进修阶梯。其中,道德的内在修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 道德的外在修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格物、致知:修身的起点
物格者,物理之极处无不到也。知至者,吾心之所知无不尽也。致,推极也;知,犹识也。推尽吾之知识,欲其所知无不尽也。格,至也;物,犹事也。穷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朱熹《大学章句》
刻苦地研究事物的道路达到穷尽的地步,从而使自己的认识也达到一个较高的层次。这里强调的是理想人格在修己时应时刻注重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学习和研究,以丰富自身知识,为“诚意正心”做准备。
正心、诚意:修身行为的强化 ,“正心”与“诚意”的关系是什么?“诚意”与“慎独”是否一脉相承?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zhì),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 ,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大学》
正心要摒弃外界干扰和不良情绪的的影响,专心致志,精力集中,使“心”
能发挥他正常的辨别事物的功能 。这也是通过规定道德规范,引导人们克服私欲、消除不合理的欲望和情绪,也表明道德主体主观努力的极端重要。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独也。——《大学》
表里如一,不自欺欺人,在通过“格物致知”后,主体已经意识到事物发展的高深道理,认识到自我在社会中应注重和施行的内容,如果下决心追求理想人格,就要在日常行为中自觉地以理想人格的标准要求自己,是萌发于内心的自觉,
也就是“慎独”:闲居独处,没有别人监督的情况下,依旧谨慎地实践道德修为。这是一种不依赖外界约束的“道德自律”,也是后世大儒倡导的重要一点。即便在现代竞争激烈的社会关系中,“慎独”仍是一条非常重要的道德原则。(孟子强调“内圣”也是如此。)
修身齐家:Q:如何理解“修身”在八条目中的位置?
“修身”是八条目的核心,既是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根本目的,又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出发点。从“修身”出发,对外部的探究是“格物”, 往内探索达到“致知”“诚意”“正心”。再往外部扩充,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就是儒家所说的“内圣外王”。
中国传统社会结构中,“家”“国”同构同质,“家”是“国”的缩影,家之不齐,国必不治。《大学》引发人们对修身齐家的重视,以便更好地做到政治与伦理的统一。结合《乡土中国》“差序格局”“血缘到地缘”相关论述解读,这种传统的社会结构和价值观念对现代经济建设可能存在负面影响。
治国平天下:修身的价值目标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大学》
一国之君要治理好国家,在提高自身道德修养的同时,还要对广大民众予以教诲,把“老老”“长长”“恤孤”作为“治国”的前提条件和坚实可靠的社会基础与保障。《大学》中“治国平天下”的思想与上学期《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之掌上。”的思想有着明显的继承关系。
六、论证方法
1. 分析“三纲”“八目”内部关联。
“三纲”之间存在着递进的逻辑关系,道德主体从“明明德”出发,经过“新民”的发展,最终达到“止于至善”的理想境界,引出“内”“外”两种具体的修为方式,进而引出后面具体的修为方式“八目”。
“八目”的内容是一个由内到外,相互关联,不能颠倒的统一整体,以格物为起点,以修身为核心,以平天下作为其奋斗目标,指示着修为的具体进阶方式。
2.《大学之道》采用了怎样的推理方法来阐明概念的?
正反相成的推演逻辑。先以学习者为主,从远大目标写起,把八个条目由远及近、由外而内地倒叙出来,强调过程的循序渐进。再以学习对象为主语,由近及远、由内到外地正叙一遍,突出结果的水到渠成。
假设推理:“欲……先”,通过排比,以如虹气势了强调了达成目的所需要的必要条件。
因果推理:“而后”,强调手段正确对于目标达成的关键作用。
总之,《大学》条贯分明,同时蕴含着儒家文质彬彬、言之有物、充满用世激情的正统美学观。
一、选择题
1.下列选项中,对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①道:道理 ②明:美好的
B.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①亲:亲近爱抚 ②止:停止
C.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 ①静:心不妄动 ②安:平安
D.物格而后知至 ①格:推究 ②知:知道
2.下列加点实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君子食无求饱 求:追求
B.敏于事而慎于言 敏:敏捷
C.君子喻于义 喻:知晓,明白
D.质胜文则野野:粗野、鄙俗
3.下列句子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B.谓其君不能者
C.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D.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B.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
C.知止而后有定 D.不足以事父母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致知在格物    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
B.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庶人:指一般人。
C.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怵惕:惊骇、恐惧。
D.犹其有四体也   四体:四肢。
二、情景默写
6.《大学之道》:根据提示默写相关句子。
(1)《大学之道》中,阐明为人处世的根本原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学之道》中,提出普天之下,不论身份高低,都应将加强个人品性修养作为根本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大学之道》中点明获得知识的途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大学之道》中,写儒家以修、齐、治、平层层推进,由己及人,达到天下太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大学之道》中,用“____________”来表达大学之道的最高境界。
(2)《大学之道》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指出本末始终的道理,进而说明“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的观点。
(3)《大学之道》中,齐家的前提条件是“____________”,修身的前提条件是“____________”。
(4)《大学之道》中,对所有人提出个人修养要求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大学之道》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强调家庭经营有序与国家治理上轨道的重要性。
(2)《礼记》中《大学之道》一篇中用三句话概括了大学的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大学之道》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强调上自天子,下至平民,一切都要以修身为做人处世的根本。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一)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大学之道》
(二)
苏子瞻,智慧夙成。喜读书,手抄经史,皆一通。每一书成,辄变一体,书法遂工。髫年,便有论著。父明允,大以为佳。
年二十,侍明允,偕弟子由至成都,谒张安道。安道倾注甚,致书欧阳永叔。永叔见明允及子瞻、子由文,甚喜,极力推挽,声名大起。明允卒后,子瞻判官告院,与王介甫议论不合,出为杭伴。于时兄弟散于宦途,离合之感,从此始矣。
仕杭三年不调。改知彭城,约子由会于澶濮之间,相携至彭城,宿逍遥堂。时兄弟一别,遂已七年。子由念风雨联床之约,不胜离合之感。子瞻则谓宦游相别之日浅,而异时退休想从之日长,无容凄怆也。然而乡思益深矣。子由留百余日而去。
移知湖州,是年,言事者以到任谢表为谤,并摭生平诗辞,以为怨望。遣中使追摄赴诏狱有司移各州取所留诗杭州供数百首名曰“诗帐”就逮台狱,子瞻知不免,因自叹曰:“命途舛薄,遭此茶苦,我死易耳,乃竟不得一见吾子由乎!”因赋二诗托狱卒遗子由,狱吏不敢隐,遂以上。上见而怜之,自此一意宽释。会以曹太后泣问故,上意益解。于是黄州之命下矣。
哲宗立,子瞻以礼部郎召还,子由相继为侍从,弟兄聚首,友朋凑集,文酒赏逅,雅道大振。而元丰诸臣章惇辈亦会于朝。子由疏其奸恶,惇大怒。于是子瞻贬岭外,子由贬筠,苏门四学士亦相继尽去。当事者犹谓罪大罚轻,复谪子瞻至儋州,子由至雷州,了不相闻。元符三年,子瞻北还中原,子由亦由雷还许。初,子瞻已定居阳羡,子由有书来促归许。念老境庶几,不欲做两处,遂决计从江溯汴,于陈留陆行至许。会舟中皆伏暑,又念子由近亦穷用,不忍累之。遂复归阳羡,还旧寓。未几,疾甚,数日而终。子由闻之,伤悼不欲生。
(节选自袁中道《次苏子瞻先后事》)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遣中使追摄/赴诏狱/有司移各州取所留诗/杭州供数百首/名曰“诗帐”
B.遣中使追摄/赴诏狱/有司移各州取所/留诗杭州/供数百首/名曰“诗帐”
C.遣中使追摄/赴诏狱有司/移各州取所/留诗杭州/供数百首/名曰“诗帐”
D.遣中使追摄/赴诏狱有司/移各州取所留诗/杭州供数百首/名曰“诗帐”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格物:格物是一个汉语词语,意思是认识、研究、探究万物的规律。格物致知,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概念,是儒家专门研究“物之理”的学问。
B.庶人:泛指无官爵的平民;百姓。周代居住在国中(城内)及国郊的人称为国人,国人也就是庶人。
C.髫年,指幼童时期,与陶渊明《桃花源记》中“黄发垂髫”中的“垂髫”含义相同。
D.子由,即苏轼的弟弟苏辙的字。字又称表字,古代男子二十岁举行加冠礼时取字,女子一般十五岁及笄取字。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子瞻对自己亲手抄写的经史书籍皆明了谙熟,并在抄写过程中成就了高超的书法技艺,其著作得到父亲的高度赞赏。
B.苏子瞻因与王介甫政见不合而离开京城出任杭州通判,七年后才得以和苏子由再次相会,兄弟二人互相倾诉离别之悲。
C.苏子瞻、苏子由及苏门四学士遭受了严酷的政治迫害,直接原因是苏子由上奏章揭发了元丰诸臣章惇等的奸恶事实。
D.苏子由晚年在许州写信催促苏子瞻到许州养老,但因种种原因,苏子瞻最终没有到许州,再次返居阳羡,不久不幸病逝。
1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②言事者以到任谢表为谤,并摭生平诗辞,以为怨望。
13.苏子瞻遭遇“诗账”事件,被捕入狱后,因何原因被释放?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节选自《礼记·大学》)
(二)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敬畏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教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口:“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节选自《礼记·大学》)
14.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明明德 彰明 B.先齐其家 使……整齐有序
C.如恶恶臭 厌恶 D.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 偏爱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B.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 夫晋,何厌之有
C.食而不知其味 人而不仁,如礼何
D.此谓诚于中,形于外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16.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B.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C.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D.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17.下列有关文章内容和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儿童八岁上“小学”,主要学习“洒扫、应对、进退”和“礼、乐、射、御、书、数”等基本礼节和知识技能。十五岁后可进入“大学”,学习“穷理、正心、修身、治人”的学问。
B.《礼记》与《周礼》《仪礼》合称为“三礼”,《周礼》在宋代以后位居“三礼”之首。
C.“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中的“天子”是古代的最高统治者。“庶人”原意是指众多的人,后来用以称谓“平民”。
D.“大学之道”的“三纲”指“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八目”以“修身”为根本。
《大学之道》
1.了解曾子及其思想主张,了解《大学》的主要内容。
2.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理解并背诵课文。
3.分析本文的论证特点,概括说理的艺术技巧。
4.准确把握和理解“三纲”“八目”的具体所指及其内部关联,理解文章表达的思想及现实意义。
一、文化常识
1.了解曾子
曾子(前505年-前435年),姒姓,曾氏,名参 ,字子舆,鲁国南武城(今山东平邑,一说山东嘉祥)人。春秋末年思想家,儒家大家,孔子晚年弟子之一,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夏禹后代。其父曾点,字皙,七十二贤之一,与子曾参同师孔子。
倡导以“孝恕忠信”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修齐治平”的政治观,“内省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至今仍具有极其宝贵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曾子参与编制了《论语》、撰写《大学》、《孝经》、《曾子十篇》等作品。
周考王六年(公元前435年),去世,享年七十一岁。曾子在儒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后世尊为“宗圣”,成为配享孔庙的四配之一,仅次于“复圣”颜渊。
2.曾子轶事
啮指痛心
春秋时期鲁国的曾参,字子舆(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侍奉母亲极其孝敬。(家贫,经常自己入山打柴)一次,曾参又进山砍柴去了,突然家里来了客人,他母亲不知所措,就站在门口望着大山希望曾子回来,许久不见归来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正在山里砍柴的曾参忽然觉得心口疼痛,便赶紧背着柴返回家中,跪问母亲为什么召唤他。母亲说:“家里突然来了不速之客,我咬手指是提醒你快回来。”
3.了解曾子思想
修齐治平
曾子著作《大学》,开宗明义提出了三纲(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构成了一套完整的封建伦理道德的政治哲学体系。
人为贵
《曾子·大孝》说:“天之所生,地之所养,人为大矣。”认为人是天地间最伟大的,“天地之性为贵”(《孝经》)。《小戴礼记·礼运》中说:“人者五行之秀气也。”荀子继承并发展了这一思想,认为人不是顺应自然,屈从于自然,而是能动的改造自然。“从天而倾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荀子·天论》)。发现并重视人的作用,这是儒家思想的精华。
4.了解《大学》
《大学》,原是《小戴礼记》里一篇,旧说为曾子所作,当代很多学者认为实际是秦汉时的儒家作品,是讨论古代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
在宋代以前,《大学》的地位并不是很突出,经北宋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大学》遂成为儒家经典中重要的篇章,最终和《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大学》的核心思想:明一德(专一),惟格一物,通过日新月异的努力,达到至善至美。
5.解题
明确 题目是编者加的。大学之道,指穷理、正心、修身、治人的根本原则。
二、原文
大学之道,在明(形作动,弘扬)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知止(目标,指“至善”)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心不妄动),静而后能安(性情安和);安而后能虑(思虑精深),虑而后能得(收获)。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使……整齐、有序)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获得知识)。致知在格物(推究事物原理)。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一律)皆以修身为本(根本)。
三、翻译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学习和应用于生活,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有所收获。每一样东西都有根本有始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革除不好的思想;认识最真的本心。通过伏灭革除内心不好的私欲、物欲,而彰显明德,认识本心,表里如一。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
四、文言知识归纳
(一)古今异义
1.大学之道
古义: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 今义:实施高等教育的学校
(二)词类活用
1.在明明德(形作动,弘扬)
2.先齐其家(使动,使……整齐)
(三)一词多义
1.明
(1)在明明德(动词,彰明)
(2)在明明德(形容词,美好的)
2.道
(1)则近道矣(名词,规律、道理)
(2)不足为外人道也(动词,说)
(3)道芷阳间行(动词,取道)
(4)会天大雨,道不通(名词,道路)
3.修
(1)先修其身(动词,修养)
(2)修守战之具(动词,修理、整治)
(3)邹忌修八尺有余(名词,长,这里指身高)
(四)状语后置
1.在止于至善
2.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五、文本研读
(1)大学:“古之王者……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大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汉书》“大学”二字在古代指“大人之学”,即伦理、政治、哲学等方面的学问,与“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的“小学”相对。“大学之道”讲的是大人之学、成人之学的基本原理。
(2)“三纲”:是指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它既是《大学》的纲领旨趣,也是儒学“垂世立教”的目标所在。
明德:Q:从“德”内涵的转变过程中谈谈儒家倡导的“德”是怎样的?
周人“明德慎罚”“敬德保民”——倾向指先王圣哲的政治行为
孔孟之“德不孤,必有邻”“君子修道立德”——倾向道德伦理的意义
朱熹的《大学章句集注》:“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但为气禀所拘,人欲所蔽,则有时而昏;然其本体之明,则有未尝息者。故学者当因其所发而遂明之,以复其初也。”
“克明峻德,皆自明也。”——朱熹解读《大学》之“德”,“德”生来具有,
后天被人的欲望所迷惑,他强调道德主体通过学习、修养来修复本性“明明德”。既有对儒家“性善论”的继承,又有自己对于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强调,突出自我道德修养的重要意义。
新民:Q:结合上学期孟子《齐桓晋文之事》的“推恩论”理解“新民”。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新者,革其旧之谓也。——《大学》
鼓之舞之之谓作,言振起其自新之民也。——《大学》
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孟子》
 总结:在《大学》中,“革新”的行为倾向于一种政治行为,是在个体经过“明明德”,在个体道德完善之后运用到群体,由个体之善扩充之天下万民的思路,具有“民本”“仁政”思想的萌芽。“新民”这一规定与下文“治国”“平天下”的出现也具有紧密联系。
止于至善:Q:如何理解儒家倡导的“至善”之境?
止者,必至于是而不迁于意;至善,则事理当然之极也。言明明德清、亲民,皆当至于至善之地而不迁。——朱熹《大学章句》
盖必其有以尽于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也。——朱熹《大学章句》
总结:“至善”是儒家最为的理想和高远的道德境界,是“明明德”和“亲民”二纲领的最终发展归宿。后经朱熹解读,强调了要将个人的主动性发挥到最高点的“尽天理,灭人欲”。我们应看到,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由于政治势力的干预以及对“人欲”的压制,儒家的发展好似没有走向一条真正关心人、尊重人的道路。《大学》崇尚的“至善”最终变为从政治角度出发,从思想上对封建知识分子进行全面控制,使其服从于宗法的各种规范的工具。
(3)“八目”:是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它既是为达到“三纲”而设计的条目工夫,也是儒学为我们所展示的人生进修阶梯。其中,道德的内在修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 道德的外在修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格物、致知:修身的起点
物格者,物理之极处无不到也。知至者,吾心之所知无不尽也。致,推极也;知,犹识也。推尽吾之知识,欲其所知无不尽也。格,至也;物,犹事也。穷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朱熹《大学章句》
刻苦地研究事物的道路达到穷尽的地步,从而使自己的认识也达到一个较高的层次。这里强调的是理想人格在修己时应时刻注重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学习和研究,以丰富自身知识,为“诚意正心”做准备。
正心、诚意:修身行为的强化 ,“正心”与“诚意”的关系是什么?“诚意”与“慎独”是否一脉相承?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zhì),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 ,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大学》
正心要摒弃外界干扰和不良情绪的的影响,专心致志,精力集中,使“心”
能发挥他正常的辨别事物的功能 。这也是通过规定道德规范,引导人们克服私欲、消除不合理的欲望和情绪,也表明道德主体主观努力的极端重要。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独也。——《大学》
表里如一,不自欺欺人,在通过“格物致知”后,主体已经意识到事物发展的高深道理,认识到自我在社会中应注重和施行的内容,如果下决心追求理想人格,就要在日常行为中自觉地以理想人格的标准要求自己,是萌发于内心的自觉,
也就是“慎独”:闲居独处,没有别人监督的情况下,依旧谨慎地实践道德修为。这是一种不依赖外界约束的“道德自律”,也是后世大儒倡导的重要一点。即便在现代竞争激烈的社会关系中,“慎独”仍是一条非常重要的道德原则。(孟子强调“内圣”也是如此。)
修身齐家:Q:如何理解“修身”在八条目中的位置?
“修身”是八条目的核心,既是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根本目的,又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出发点。从“修身”出发,对外部的探究是“格物”, 往内探索达到“致知”“诚意”“正心”。再往外部扩充,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就是儒家所说的“内圣外王”。
中国传统社会结构中,“家”“国”同构同质,“家”是“国”的缩影,家之不齐,国必不治。《大学》引发人们对修身齐家的重视,以便更好地做到政治与伦理的统一。结合《乡土中国》“差序格局”“血缘到地缘”相关论述解读,这种传统的社会结构和价值观念对现代经济建设可能存在负面影响。
治国平天下:修身的价值目标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大学》
一国之君要治理好国家,在提高自身道德修养的同时,还要对广大民众予以教诲,把“老老”“长长”“恤孤”作为“治国”的前提条件和坚实可靠的社会基础与保障。《大学》中“治国平天下”的思想与上学期《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之掌上。”的思想有着明显的继承关系。
六、论证方法
1. 分析“三纲”“八目”内部关联。
“三纲”之间存在着递进的逻辑关系,道德主体从“明明德”出发,经过“新民”的发展,最终达到“止于至善”的理想境界,引出“内”“外”两种具体的修为方式,进而引出后面具体的修为方式“八目”。
“八目”的内容是一个由内到外,相互关联,不能颠倒的统一整体,以格物为起点,以修身为核心,以平天下作为其奋斗目标,指示着修为的具体进阶方式。
2.《大学之道》采用了怎样的推理方法来阐明概念的?
正反相成的推演逻辑。先以学习者为主,从远大目标写起,把八个条目由远及近、由外而内地倒叙出来,强调过程的循序渐进。再以学习对象为主语,由近及远、由内到外地正叙一遍,突出结果的水到渠成。
假设推理:“欲……先”,通过排比,以如虹气势了强调了达成目的所需要的必要条件。
因果推理:“而后”,强调手段正确对于目标达成的关键作用。
总之,《大学》条贯分明,同时蕴含着儒家文质彬彬、言之有物、充满用世激情的正统美学观。
一、选择题
1.下列选项中,对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①道:道理 ②明:美好的
B.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①亲:亲近爱抚 ②止:停止
C.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 ①静:心不妄动 ②安:平安
D.物格而后知至 ①格:推究 ②知:知道
【答案】A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B.“止:停止”错误。“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意思是:(大学之道)在于亲近民众,在于让自己和他人都达到最完善的境界。其中“止”,译为“达到”。
C.“安:平安”错误。“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的意思是:懂得停下来然后才稳定,稳定然后才能冷静,冷静然后才能性情安和。其中“安”,译为“性情安和”。
D.“知:知道”错误。“物格而后知至”的意思是:通过对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其中“知”,译为“认识”。
故选A。
2.下列加点实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君子食无求饱 求:追求
B.敏于事而慎于言 敏:敏捷
C.君子喻于义 喻:知晓,明白
D.质胜文则野野:粗野、鄙俗
【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实词意思的能力。
B项,“敏于事而慎于言”句意:对工作勤奋敏捷,说话却谨慎。该是状语后置句,因此“敏”作谓语,应当翻译成“奋勉 ”。
故选B。
3.下列句子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B.谓其君不能者
C.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D.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答案】A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识记通假字的能力。
A项,“内”通“纳”。BCD没有通假字。
故选A。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B.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
C.知止而后有定 D.不足以事父母
【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词类活用的把握能力。
A项,“大学之道,在明明德”翻译为: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明:形容词作动词,彰明。
B项,“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翻译为:人们看见小孩子快要掉到井里了。入:动词,掉入。
C项,“知止而后有定”翻译为:懂得目标所在然后才稳定。止:动词作名词,目标所在,要达到的“至善”境界。
D项,“不足以事父母”翻译为:不足够用来侍奉父母。事:名词作动词,侍奉。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致知在格物    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
B.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庶人:指一般人。
C.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怵惕:惊骇、恐惧。
D.犹其有四体也   四体:四肢。
【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和用法的能力。
题干要求“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项,“致知在格物”中的“格物”解释为“推究事物的原理”。译文:穷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此项正确。
B项,“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中“庶人”解释为“一般人”不正确,正确的解释应为“平民百姓”。译文: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此项解释不正确。
C项,“皆有怵惕恻隐之心”中“怵惕”解释为“惊骇、恐惧”。译文:必然会产生恐惧同情的。此项解释正确。
D项,“犹其有四体也”中的“四体”解释为“四肢”。译文:就好比身体有四肢一样。此项解释正确。
故选B。
二、情景默写
6.《大学之道》:根据提示默写相关句子。
(1)《大学之道》中,阐明为人处世的根本原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学之道》中,提出普天之下,不论身份高低,都应将加强个人品性修养作为根本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大学之道》中点明获得知识的途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大学之道》中,写儒家以修、齐、治、平层层推进,由己及人,达到天下太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大学之道 在明明德 在亲民 在止于至善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致知在格物 物z格而后知至 身修而后家齐 家齐而后国治 国治而后天下平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名篇名句的能力。
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的书写:明、止、庶、壹、致知、格物。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大学之道》中,用“____________”来表达大学之道的最高境界。
(2)《大学之道》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指出本末始终的道理,进而说明“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的观点。
(3)《大学之道》中,齐家的前提条件是“____________”,修身的前提条件是“____________”。
(4)《大学之道》中,对所有人提出个人修养要求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在止于至善 物有本末 事有终始 先修其身 先正其心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名篇名句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善、以至于、庶、壹。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大学之道》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强调家庭经营有序与国家治理上轨道的重要性。
(2)《礼记》中《大学之道》一篇中用三句话概括了大学的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大学之道》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强调上自天子,下至平民,一切都要以修身为做人处世的根本。
【答案】 家齐而后国治 国治而后天下平 在明明德 在亲民 在止于至善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详解】本题考查默写常见古诗文名篇名句的能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所以,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如同音字、形似字、通假字、难写字等字的写法。如“治”“明”“善”“庶”“壹”“修”,理解字义去记忆。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一)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大学之道》
(二)
苏子瞻,智慧夙成。喜读书,手抄经史,皆一通。每一书成,辄变一体,书法遂工。髫年,便有论著。父明允,大以为佳。
年二十,侍明允,偕弟子由至成都,谒张安道。安道倾注甚,致书欧阳永叔。永叔见明允及子瞻、子由文,甚喜,极力推挽,声名大起。明允卒后,子瞻判官告院,与王介甫议论不合,出为杭伴。于时兄弟散于宦途,离合之感,从此始矣。
仕杭三年不调。改知彭城,约子由会于澶濮之间,相携至彭城,宿逍遥堂。时兄弟一别,遂已七年。子由念风雨联床之约,不胜离合之感。子瞻则谓宦游相别之日浅,而异时退休想从之日长,无容凄怆也。然而乡思益深矣。子由留百余日而去。
移知湖州,是年,言事者以到任谢表为谤,并摭生平诗辞,以为怨望。遣中使追摄赴诏狱有司移各州取所留诗杭州供数百首名曰“诗帐”就逮台狱,子瞻知不免,因自叹曰:“命途舛薄,遭此茶苦,我死易耳,乃竟不得一见吾子由乎!”因赋二诗托狱卒遗子由,狱吏不敢隐,遂以上。上见而怜之,自此一意宽释。会以曹太后泣问故,上意益解。于是黄州之命下矣。
哲宗立,子瞻以礼部郎召还,子由相继为侍从,弟兄聚首,友朋凑集,文酒赏逅,雅道大振。而元丰诸臣章惇辈亦会于朝。子由疏其奸恶,惇大怒。于是子瞻贬岭外,子由贬筠,苏门四学士亦相继尽去。当事者犹谓罪大罚轻,复谪子瞻至儋州,子由至雷州,了不相闻。元符三年,子瞻北还中原,子由亦由雷还许。初,子瞻已定居阳羡,子由有书来促归许。念老境庶几,不欲做两处,遂决计从江溯汴,于陈留陆行至许。会舟中皆伏暑,又念子由近亦穷用,不忍累之。遂复归阳羡,还旧寓。未几,疾甚,数日而终。子由闻之,伤悼不欲生。
(节选自袁中道《次苏子瞻先后事》)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遣中使追摄/赴诏狱/有司移各州取所留诗/杭州供数百首/名曰“诗帐”
B.遣中使追摄/赴诏狱/有司移各州取所/留诗杭州/供数百首/名曰“诗帐”
C.遣中使追摄/赴诏狱有司/移各州取所/留诗杭州/供数百首/名曰“诗帐”
D.遣中使追摄/赴诏狱有司/移各州取所留诗/杭州供数百首/名曰“诗帐”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格物:格物是一个汉语词语,意思是认识、研究、探究万物的规律。格物致知,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概念,是儒家专门研究“物之理”的学问。
B.庶人:泛指无官爵的平民;百姓。周代居住在国中(城内)及国郊的人称为国人,国人也就是庶人。
C.髫年,指幼童时期,与陶渊明《桃花源记》中“黄发垂髫”中的“垂髫”含义相同。
D.子由,即苏轼的弟弟苏辙的字。字又称表字,古代男子二十岁举行加冠礼时取字,女子一般十五岁及笄取字。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子瞻对自己亲手抄写的经史书籍皆明了谙熟,并在抄写过程中成就了高超的书法技艺,其著作得到父亲的高度赞赏。
B.苏子瞻因与王介甫政见不合而离开京城出任杭州通判,七年后才得以和苏子由再次相会,兄弟二人互相倾诉离别之悲。
C.苏子瞻、苏子由及苏门四学士遭受了严酷的政治迫害,直接原因是苏子由上奏章揭发了元丰诸臣章惇等的奸恶事实。
D.苏子由晚年在许州写信催促苏子瞻到许州养老,但因种种原因,苏子瞻最终没有到许州,再次返居阳羡,不久不幸病逝。
1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②言事者以到任谢表为谤,并摭生平诗辞,以为怨望。
13.苏子瞻遭遇“诗账”事件,被捕入狱后,因何原因被释放?请简要分析。
【答案】9.A 10.B 11.B 12.①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德,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②议论朝政的人认为(子瞻)到任谢表目的是毁谤皇帝,同时摘录了(子瞻)平时写的诗词,认为(他对皇帝)心怀不满。 13.①苏子瞻遭遇“诗账”事件,写了两首诗,托狱卒交给苏子由。
②狱卒将诗交给了皇上,皇上对苏子瞻非常怜惜。
③恰逢太后询问求情,就释放了。
【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朝廷派遣中使追捕子瞻,把他押送到诏狱。主管官员发动各州搜集子瞻留存的诗词,杭州呈上几百首,名叫“诗词清单”。
“所留诗”是所字结构,作“取”宾语,中间不可断开,排除BC;
“有司”与“移各州取所留诗”是主谓结构,“有司”是“移各州取所留诗”的主语,不能与前面内容相连,排除D。
故选A。
10.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B.“国人也就是庶人”理解错误,国人中的上层为卿、大夫、士,下层为庶人。
故选B。
1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兄弟二人互相倾诉离别之悲”理解错误,原文是“子由念风雨联床之约,不胜离合之感。子瞻则谓宦游相别之日浅,而异时退休想从之日长,无容凄怆也”,由此可知是子由大为感伤,子瞻却安慰他不必悲伤。
故选B。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①“道”,宗旨;第一个“明”,动词,弘扬;第二个“明”,形容词,美好的;“至善”,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②“以”,认为;“为”,判断动词,是;“谤”,毁谤;“摭”,摘录;“以为”,认为。
1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信息,归纳要点的能力。
苏子瞻遭遇“诗账”事件是在文章(二)第四段,(1)依据文句“因赋二诗托狱卒遗子由,狱吏不敢隐,遂以上。上见而怜之,自此一意宽释”分析可知,皇上看到苏子瞻托狱卒交给子由两首诗,对苏子瞻非常怜惜,从此决意对他宽大免罪。这是苏轼被放的原因之一;(2)此外,依据文句“会以曹太后泣问故,上意益解。于是黄州之命下矣”分析可知,曹太后哭泣着询问这件事,让皇上的心结更加解开了。于是(将子瞻贬到)黄州的命令就下达了。
参考译文:
(一)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亲近安抚民众(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心不妄动;心不妄动才能够性情安和;性情安和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有所收获。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
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所看重的反而疏远了,所疏远的却厚待于他,这样的事情是没有的。这就叫知道了根本,这就是认知的最高境界。
(二)
苏子瞻(苏轼),聪明早熟。喜欢读书,亲手抄写过的经书和史书都普遍通晓。每抄完一本书就变换一种字体,因此书法变得精巧。幼年,就有议论著述。父亲是苏明允(苏洵),认为他非常出色。
二十岁那年,(子瞻)陪着父亲,带着弟弟子由(苏辙)来到成都,拜访张安道。张安道非常倾慕器重他,写信给欧阳永叔(欧阳修)。欧阳永叔看了明允和子瞻、子由的文章,非常喜爱,极力推举引荐,于是(明允等三人)声名鹊起。明允去世以后,子瞻做判官告院,与王介甫(王安石)政见不合,离开京城出任杭州的副职。从这时起兄弟在仕途中分散两地,分离聚首的无常之感,从此开始了。
(子瞻)在杭州任职三年没有调动。改任彭城知州后,与子由约定在澶州濮州之间相会,相伴到彭城,住在逍遥堂。到这时兄弟一别,已经过去七年。子由想到兄弟久别重逢,二人共处一室互相倾诉离别之苦,内心就有不尽的离合无常之感。子瞻却认为兄弟为做官在外漂泊分别的时间短,以后退隐歇息在一起的日子会很长,不必悲伤难过。但是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更深了。子由住了一百多天就离开了。
(子瞻)调任湖州知州,这年,议论朝政的人(即御史)认为(子瞻的)到任谢表是毁谤皇帝的,同时摘录了(子瞻)往常写的诗词,认为(他对皇帝)心怀不满。朝廷派遣中使追捕子瞻,把他押送到诏狱。主管官员发动各州搜集子瞻留存的诗词,杭州呈上几百首,名叫“诗词清单”,(子瞻由此)被逮捕到御史台监狱。子瞻知道自己灾祸难免,于是自我感叹说:“命途多舛,遭受这样的痛苦,我死容易,就是最终不能够见子由一面啊!”于是就写了两首诗托狱卒交给子由,狱卒不敢隐瞒,就把诗交给了皇上。皇上看到了诗文非常怜惜子瞻,从此决意对他宽大免罪。恰逢曹太后哭泣着询问这件事,皇上的心结更加解开了。于是(将子瞻贬到)黄州的命令就下达了。
哲宗继位,子瞻以礼部郎的身份被召回京城,子由跟着升任侍从,兄弟聚会,朋友聚集,把酒言欢赏心适情,正道大振。然而元丰诸臣章惇等人也在朝。子由上书揭发他们所干的奸恶事实,章惇非常生气。因为这个子瞻被贬到五岭以南,子由贬到筠州。苏门四学士也相继全部离开(京城)。掌权的人还说罪过大处罚轻,又把子瞻贬到儋州,把子由贬到雷州,兄弟二人从此没有来往。元符三年,子瞻北回中原,子由也从雷州回到许州。开始,子瞻已经在阳羡定居,子由来信催促他回许州。(子瞻)考虑到临近暮年的境况,不想兄弟两人分隔两地生活,于是决定从长江逆流而上到汴州,在陈留走陆路到许州。正赶上一船人都中暑了,又想到子由近来用度也很窘迫,不忍连累他。于是(子瞻)又返回阳羡,回到以前住的地方。不久,病情严重,几天以后就去世了。子由听说(子瞻)去世,悲伤悼念痛不欲生。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节选自《礼记·大学》)
(二)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敬畏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教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口:“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节选自《礼记·大学》)
14.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明明德 彰明 B.先齐其家 使……整齐有序
C.如恶恶臭 厌恶 D.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 偏爱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B.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 夫晋,何厌之有
C.食而不知其味 人而不仁,如礼何
D.此谓诚于中,形于外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16.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B.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C.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D.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17.下列有关文章内容和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儿童八岁上“小学”,主要学习“洒扫、应对、进退”和“礼、乐、射、御、书、数”等基本礼节和知识技能。十五岁后可进入“大学”,学习“穷理、正心、修身、治人”的学问。
B.《礼记》与《周礼》《仪礼》合称为“三礼”,《周礼》在宋代以后位居“三礼”之首。
C.“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中的“天子”是古代的最高统治者。“庶人”原意是指众多的人,后来用以称谓“平民”。
D.“大学之道”的“三纲”指“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八目”以“修身”为根本。
【答案】14.C 15.D 16.B 17.B
【解析】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C.前一个“恶”为动词“厌恶”;后一个“恶”为形容词“不好的”。句意:好像厌恶臭气”。选项加点的是后一个“恶”,应该是形容词“不好的”意思。
故选C。
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以”,介词,把。句意:人人都要把修养品性作为根本。
“以”,连词,表目的,来。句意:(这样)来遵循万物的自然本性而不会妄加干预。
B.“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句意:(殊不知)别人看你,就像能看见你的心肺肝脏一样清楚。
“之”,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句意:晋国,哪里有满足的时候呢?
C.“而”,连词,表转折,却。句意:虽然在吃东西,却不知道它的滋味。
“而”,连词,表假设,如果。句意:人如果没有仁德,怎么对待礼仪制度呢?
D.“于”均为介词“在”。句意:这就叫做内心的真实一定会表现到外表上来。/要在事情尚未发生之时就预防处理,要在祸乱产生之前就早做准备。
故选D。
16.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曾子说:“十只眼睛看着,十只手指着,这难道不令人畏惧吗?”财富可以装饰房屋,品德却可以修养身心,使心胸宽广而身体舒泰安康。所以,品德高尚的人一定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
“十目所视”和“十手所指”句式结构相同,都是主谓式,所以两个句子中间断开,单独成句,排除CD。
“富润屋”和“德润身”句式结构相同,且句子主谓宾结构完整,单独成句;“心广体胖”是并列式结构,之间不能断开,排除A。
故选B。
17.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
B.“《周礼》在宋代以后位居‘三礼’之首”错,《礼记》在宋代以后位居“三礼”之首。
故选B。
参考译文:
(一)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祥;思虑周祥才能够有所收获。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未,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
(二)使意念真诚的意思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要像厌恶腐臭的气味一样,要像喜爱美丽的女人一样,一切都发自内心。所以君子在独处时一定要慎重。品德低下的人在私下里做坏事,没有什么做不出来的,一见到品德高尚的人便躲躲闪闪,掩盖自己所做的坏事,而夸耀自己好的一面。(殊不知)别人看你,就像能看见你的心肺肝脏一样清楚,掩盖有什么用呢?这就叫做内心的真实一定会表现到外表上来。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哪怕是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一定要谨慎。曾子说:“十只眼睛看着,十只手指着,这难道不令人畏惧吗?”财富可以装饰房屋,品德却可以修养身心,使心胸宽广而身体舒泰安康。所以,品德高尚的人一定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
之所以说修养自身的品性要先端正自己的心思,是因为心有愤怒就不能够端正:心有恐惧就不能够端正;心有喜好就不能够端正;心有忧虑就不能够端正。心思不端正就像心不在自己身上一样:虽然在看,却像没有看见一样;虽然在听,却像没有听见一样;虽然在吃东西,却一点也不知道是什么滋味。所以说,要修养自身的品性必须要先端正自己的心思。
之所以说管理好家庭和家族要先修养自身,是因为人们对于自己亲爱的人会有偏爱,对于自己厌恶的人会有偏恨,对于自己敬畏的人会有偏向,对于自己同情的人会有偏心,对于自己轻视的人会有偏见。所以喜爱一个人但又认识到他的缺点、不喜欢一个人但又认识到他优点的人,天下很少见。所以有谚语说:“人都不知道自己孩子的坏,人都不满足自己庄稼的好。”这就是不修养自身就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的道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