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3.2《蜀相》教案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一单元3.2《蜀相》教案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蜀相》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创作背景,理解作者思想感情。
2、掌握借景抒情、反衬等方法,体味作品意蕴。
3、反复诵读,理解杜甫对“蜀相”的仰慕和惋惜之情,以及杜甫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三、课时
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引导学生回想有关的咏史怀古诗,总结这一诗歌体裁的写作特色。
结构: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情
意象:历史人物、历史事迹、历史景点
写作目的/内容:借古讽今、借古抒怀、怀古伤今等
手法:用典、对比、借景抒情、虚实结合等。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人,自号
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
与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一生经历坎坷,尤其是在“安史之乱”开始后,他便流亡颠沛,之后定居成都,晚年漂泊鄂、湘一带,最后因贫病而死。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等。
  杜甫诗风的特点:沉郁顿挫(“沉郁”说的是其内容,“顿挫”说的是其形式)。他的诗歌讲究语言的精练,兼具“形式美”和“内在美”。
  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他虽然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中不难看出他的豪气干云。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虽然杜甫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的诗歌大多集于《杜工部集》。(学生填读基本文学常识,教师介绍并且播放杜甫生平的短片。)
(三)写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安史之乱时期。当时杜甫目睹国势艰危、生灵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对开创蜀国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格外敬重。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春,诗人初至成都,探访了武侯祠,写下了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绝唱。
(四)文题解读
“蜀相”指诸葛亮,蜀汉丞相,封武乡侯。首先,题目向我们暗示了这是一首怀古咏史诗,诗人借写与蜀国丞相诸葛亮相关的历史事件、历史陈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的目的;其次,突出了吟咏对象诸葛亮的政治身份,表达了诗人的仰慕之情和惋惜之情。
整体感知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并且在读的过程中思考本首诗的感情基调。
明确:感伤、叹惋。读的要慢一些,声音要低沉一些。
2.诗的前两联和后两联都写了什么
明确:所见所闻,所感所思。(板书)
(六)深入探究
1.赏析首联的“寻”和“柏”二字。
“寻” 地理位置
精神找寻
“柏”→伟岸,苍劲,经冬不凋 庄严、肃穆
颔联:通过翻译来体会“自、空”两字营造出的意境。
“碧草,黄鹂” 色彩明亮,动静相宜 春意盎然(乐景)
“自,空” 独自,白白地 沉重哀愁(哀情)
颈联:“三顾”“两朝”的有关知识, 理解“频烦、开济”的意思。
天下计 雄才伟略 智
老臣心 忠贞逐渝 忠
尾联:分析:①哪一个字最能体现作者感情;②给“英雄”下个定义,这其中包不包括杜甫?
明确:①“泪” 痛惜、惋惜
②失败的、壮志未酬的
(七)主旨分析
诗人借歌颂诸葛亮的过人才智和丰功伟绩, 惋惜诸葛亮的壮志难酬,抒发了自己功业未就的深沉感慨。
(八)课后作业
1.以课文中的“寻”字或者“自,空”两个字为例,分析这两个字好在哪里?(总结炼字题型的答题步骤。)
释字义→绘景象→答手法→析情感
2.假设你是杜甫穿越时空来到了诸葛先生的面前,你最想说些什么?是表达对他的敬慕与惋惜,还是想要倾诉自己坎坷的一生,再或是其他,把想说的话写出来。
(九)板书设计
所见所闻 首 (远) “寻”
“柏”
颔(近) “碧草、黄鹂”
“自、空” 哀情
所思所感 颈 崇敬
尾 “泪” 痛惜、惋惜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