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易错点23 免疫调节与新冠病毒免疫调节及新冠病毒是近三年的热门考点,关于免疫调节及新冠病毒的考题,多数考查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体液免疫、细胞免疫、浆细胞与抗体、辅助性T细胞与细胞因子、二次免疫等概念,这类试题难度度不大,但是易混易错。对概念的理解不到位,不能准确获取文字和流程图中关键信息等是失分的主要原因。在复习备考中,需要加强练习,强化对概念的理解,提高审题和解题能力。注意以下细微易错陷阱,对提高解答这类题的准确率有所帮助。易错陷阱1:免疫细胞的来源及作用。混淆B细胞、记忆B细胞、浆细胞的作用而答错,混淆辅助性T细胞与细胞毒性T细胞的作用而答错,忽略吞噬细胞的作用而答错。易错陷阱2:免疫方式的判断。没有掌握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体液免疫、细胞免疫的异同点而造成错误判断。易错陷阱3:免疫失调类型的判断。没有掌握自身免疫疾病、过敏反应、免疫缺陷病的实质区别及典型病例而造成错误判断。易错陷阱4:免疫系统功能。没有掌握免疫系统功能而造成错误判断。例题1、(2022 广东 T17)迄今新型冠状病毒仍在肆虐全球,我国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抗疫理念和动态清零的防疫总方针。下图 a 示免疫力正常的人感染新冠病毒后,体内病毒及免疫指标的变化趋势。回答下列问题:(1)人体感染新冠病毒初期,________________免疫尚未被激活,病毒在其体内快速增殖(曲线①、②上升部分)。曲线③、④上升趋势一致,表明抗体的产生与 T 细胞数量的增加有一定的相关性,其机理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外,T 细胞在抗病毒感染过程中还参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过程。(2)准确、快速判断个体是否被病毒感染是实现动态清零的前提。目前除了核酸检测还可以使用抗原检测法,因其方便快捷可作为补充检测手段,但抗原检测的敏感性相对较低,据图 a 分析,抗原检测在________________时间段内进行才可能得到阳性结果,判断的依据是此阶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接种新冠病毒疫苗能大幅降低重症和死亡风险。上图 b 示一些志愿受试者完成接种后,体内产生的抗体对各种新冠病毒毒株中和作用的情况。据图分析,当前能为个体提供更有效保护作用的疫苗接种措施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分析图a曲线可知,人体感染新冠病毒初期,曲线①②上升,说明病毒在其体内快速增殖,但抗体还未产生,说明此时特异性免疫尚未被激活。体液免疫中,抗原呈递细胞将抗原处理后呈递在细胞表面,然后传递给辅助性T细胞,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激活B细胞;同时辅助性T细胞开始分裂、分化,并分泌细胞因子,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为记忆细胞和浆细胞,浆细胞分泌抗体,故抗体的产生与T细胞的数量的增加有一定相关性,即曲线③、④上升趋势一致。此外,T 细胞在抗病毒感染过程中还参与细胞免疫过程。(2)分析图a可知,在甲乙丙时间段内,体内都有病毒核酸,故核酸检测准确、快速判断个体是否被病毒感染。乙时间段内含有病毒抗原,且病毒抗原含量先增加后减少,故抗原检测在乙时间段内进行才可能得到阳性结果。(3)分析图 b可知,完成全程接种+加强针的志愿受试者体内的抗体中和各种新冠病毒毒株的能力均明显高于全程接种的志愿受试者,故能为个体提供更有效保护作用的疫苗接种措施是全程接种+加强针。【答案】(1)特异性 体液免疫中,抗原呈递细胞将抗原处理后呈递在细胞表面,然后传递给辅助性 T细胞,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激活B细胞,同时辅助性T 细胞开始分裂、分化,并分泌细胞因子,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为记忆细胞和浆细胞,浆细胞分泌抗体 细胞免疫(2)乙 含有病毒抗原,且病毒抗原含量先增加后减少(3)全程接种+加强针例题2、(2022全国甲卷·T30)人体免疫系统对维持机体健康具有重要作用。机体初次和再次感染同一种病毒后,体内特异性抗体浓度变化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1)免疫细胞是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成分,人体 T 细胞成熟的场所是 __________;体液免疫过程中,能产生大量特异性抗体的细胞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体液免疫过程中,抗体和病毒结合后病毒最终被清除的方式是 ____________。(3)病毒再次感染使机体内抗体浓度激增且保持较长时间(如图所示),此时抗体浓度激增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依据图中所示的抗体浓度变化规律,为了获得更好的免疫效果,宜采取的疫苗接种措施是_____________。【解析】(1)人体T细胞成熟的场所是胸腺,体液免疫过程中,能产生大量特异性抗体的细胞只有浆细胞。(2)体液免疫过程中,抗体和病毒特异性结合形成沉淀,最终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3)同种病毒再次感染机体,机体内的记忆B细胞能迅速增殖分化形成大量浆细胞,浆细胞快速产生大量的抗体。(4)依据图中可知:再次感染产生的抗体浓度比初次感染产生的抗体浓度快而多,所以为了获得更好的免疫效果,宜采取的疫苗接种措施是多次接种,使机体产生较多的记忆细胞和抗体。【答案】(1)胸腺 浆细胞(2)抗体与病毒特异性结合形成沉淀,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3)病毒再次感染时,机体内相应的记忆细胞迅速增殖分化,快速产生大量抗体(4)多次接种1.免疫细胞的来源及作用细胞名称 来源 作用巨噬细胞、 树突状细胞 造血干细胞 摄取处理、呈递抗原,吞噬抗体—抗原结合物B淋巴 细胞 造血干细胞,在骨髓中成熟 摄取处理、呈递抗原,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T淋巴 细胞 造血干细胞,在胸腺中成熟 辅助性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靶细胞,分裂并分化成细胞毒性T细胞和记忆T细胞浆细胞 B细胞和记忆B细胞 分泌抗体记忆细胞 B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 增殖分化为相应的细胞,发挥免疫效应抗原 呈递细胞 包括巨噬细胞、B细胞 树突状细胞 摄取处理、呈递抗原2、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体液免疫、细胞免疫的区别(1)区分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的依据①形成时间:非特异性免疫是生来就有的,特异性免疫是出生后形成的;②免疫对象:非特异性免疫对多种抗原起防御作用,特异性免疫只针对特定抗原起作用;③结构基础:第一道防线(皮肤、黏膜)和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淋巴细胞)属于特异性免疫。(2)区别体液免疫、细胞免疫的依据①参与的淋巴细胞:以B细胞为主的是体液免疫,以T细胞为主的是细胞免疫。②作用方式:体液免疫是通过浆细胞产生的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细胞免疫是通过细胞毒性T细胞使靶细胞裂解死亡。③作用对象:体液免疫是针对侵入内环境中的病原体,细胞免疫是针对被病原体侵入的宿主细胞(即靶细胞)、自身突变细胞和来自异体的组织、器官等。3、过敏反应、自身免疫疾病、免疫缺陷病的区别过敏反应:属于免疫过强,将非病原体的外来“非己”物质当作抗原,发生在再次接触相同的抗原(过敏原)时。例如接触了某些花粉而引起皮肤荨麻疹,或吃了海鲜而呕吐、接触了动物的毛屑而出现过敏性鼻炎等。自身免疫疾病:属于免疫错误,将正常组织当作抗原。例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免疫缺陷病:属于免疫缺陷,有先天性免疫缺陷病和获得性免疫缺陷病两类。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是先天性免疫缺陷病,艾滋病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病。4.免疫系统的功能有:一是免疫防御功能,机体排除“外来抗原性异物”;二是免疫自稳功能,机体清除“衰老或损伤的细胞”,三是免疫监视功能,识别和清除“突变的细胞”。1. (2022 浙江6月·T19)免疫接种是预防传染病的重要措施。某种传染病疫苗的接种需在一定时期内间隔注射多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促进机体积累更多数量的疫苗,属于被动免疫B.促进机体产生更多种类的淋巴细胞,属于被动免疫C.促进致敏 B 细胞克隆分化出更多数量的记忆细胞,属于主动免疫D.促进浆细胞分泌出更多抗体以识别并结合抗原-MHC 复合体,属于主动免疫【答案】C【解析】A.接种疫苗,能促进机体积累更多记忆细胞和抗体,属于主动免疫,A项错误;B.一种疫苗只能促进机体产生特定的淋巴细胞,属于主动免疫,B项错误;C.致敏B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可增殖并分化出更多记忆细胞和浆细胞,属于主动免疫,C项正确;D.抗体不能识别并结合抗原—MHC复合体,D项错误。2. (2022福建卷)新冠病毒通过S蛋白与细胞膜上的ACE2蛋白结合后侵染人体细胞。病毒的S基因易发生突变,而ORF1a/b和N基因相对保守。奥秘克戎变异株S基因多个位点发生突变,传染性增强,加强免疫接种可以降低重症发生率。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用ORF1a/b和N基因同时作为核酸检测靶标,比仅用S基因作靶标检测的准确率更高B.灭活疫苗可诱导产生的抗体种类,比根据S蛋白设计的mRNA疫苗产生的抗体种类多C.变异株突变若发生在抗体特异性结合位点,可导致相应抗体药物对变异株效力的下降D.变异株S基因的突变减弱了S蛋白与ACE2蛋白的结合能力,有利于病毒感染细胞【答案】D【解析】A、从题干信息可知:“ORF1a/b和N基因相对保守”,同时作为核酸检测靶标,比仅用容易发生突变的S基因作靶标检测的准确率更高,A项正确;B、灭活疫苗可诱导产生抗S蛋白抗体等多种抗体,而根据S蛋白设计的mRNA疫苗只诱导产生抗S蛋白抗体,B项正确;C、变异株突变若发生在抗体特异性结合位点,则相应抗体药物难以与之结合发挥作用,进而导致抗体药物对变异株效力的下降,C项正确;D、从题干信息可知:“新冠病毒通过S蛋白与细胞膜上的ACE2蛋白结合后侵染人体细胞。”,而变异株S基因的突变减弱了S蛋白与ACE2蛋白的结合能力,不有利于病毒感染细胞,D项错误。3. (2022 湖南 ·T11)病原体入侵引起机体免疫应答,释放免疫活性物质。过度免疫应答造成机体炎症损伤,机体可通过一系列反应来降低损伤,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免疫活性物质可与相应受体结合,从而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B. 适度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可缓解某些病原体引起的过度炎症反应C. 过度炎症反应引起的免疫抑制会增加机体肿瘤发生风险D. 图中神经递质与肾上腺皮质激素对下丘脑分泌 CRH 有协同促进作用【答案】D【解析】A、根据图解可以看出,免疫活性物质可促进神经递质的作用,说明免疫活性物质可与相应受体结合,从而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A项正确;B、肾上腺皮质激素可抑制某些病原体引起的过度炎症反应,因此适度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可缓解某些病原体引起的过度炎症反应,B项正确;C、过度炎症反应引起的免疫抑制会降低免疫系统的免疫监视功能,即机体识别和清除突变细胞的能力下降,从而会增加机体肿瘤发生风险,C项正确;D、图中神经递质促进下丘脑分泌CRH,而肾上腺皮质激素对下丘脑分泌CRH有抑制作用,因此二者作用是相抗衡的,D项错误。1. (2022 湖北·T14)某肾病患者需进行肾脏移植手术。针对该患者可能出现的免疫排斥反应,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免疫排斥反应主要依赖于T细胞的作用B. 患者在术后需使用免疫抑制剂以抑制免疫细胞的活性C. 器官移植前可以对患者进行血浆置换,以减轻免疫排斥反应D. 进行肾脏移植前, 无需考虑捐献者与患者的 ABO 血型是否相同【答案】D【解析】A、器官移植后排斥反应主要是细胞免疫的结果,而细胞免疫是以T细胞为主的免疫反应,即免疫排斥反应主要依赖于T细胞的作用,A项正确;B、免疫抑制剂的作用是抑制与免疫反应有关细胞的增殖和功能,因此患者在术后需使用免疫抑制剂以抑制免疫细胞的活性,B项正确;C、血浆置换术可以去除受者体内天然抗体,避免激发免疫反应,因此器官移植前可以对患者进行血浆置换,以减轻免疫排斥反应 ,C项正确;D、实质脏器移植中,供、受者间ABO血型物质不符可能导致强的移植排斥反应,因此进行肾脏移植前,需要考虑捐献者与患者的ABO血型是否相同,D项错误。2. (浙江2022年1月卷)免疫应答的特殊性与记忆包括三个事件:①对“非己”的分子标志进行特异识别;②淋巴细胞反复分裂产生数量大的淋巴细胞群;③淋巴细胞分化成特化的效应细胞群和记忆细胞群。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针对胞外毒素,事件①中一个未活化的B细胞可能被任何一种胞外毒素致敏B.针对异体移植细胞,事件①中辅助性T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都需接受抗原MHC复合体的信息C.事件②中,辅助性T细胞在胸腺中大量增殖,分泌白细胞介素-2等多种蛋白因子D.事件③中,效应细胞群和记忆细胞群协同杀灭和清除入侵病原体【答案】B【解析】A、胞外毒素是抗原,B细胞与抗原结合具有特异性,一个未活化的B细胞只能被一种胞外毒素致敏,A项错误;B、异体移植细胞是抗原,其进入体内后,巨噬细胞吞噬该抗原,可形成抗原MHC复合体,再将抗原MHC复合体传递给辅助性T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所以事件①中辅助性T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都需接受抗原MHC复合体的信息,B项正确;C、事件②中,辅助性T细胞在骨髓中大量增殖,在胸腺中成熟,C项错误;D、记忆细胞群可以在二次免疫时增殖分化为效应细胞群,但是不具有杀灭和清除入侵病原体的功能,D项错误。3.(2021年6月浙江卷·T15)已有研究表明,新冠病毒表面具有多种蛋白,其中S蛋白能与人体细胞表面受体结合,使其吸附并侵入细胞。人体对S蛋白发生免疫反应产生的抗体可与S蛋白结合,使病毒无法吸附到人体细胞表面而阻止感染。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新冠病毒无症状感染者体内可检测到病毒抗体但检测不到病毒核酸B.新冠病毒疫苗注射后有效的标志是能预防新冠病毒感染C.新冠灭活疫苗的主要有效成分为灭活的病毒,其中含有S蛋白D.首次注射新冠灭活疫苗可使机体产生初次免疫应答,要增强免疫效果需再次接种【答案】A【解析】A 、无症状感染者是指感染了新型冠状病毒以后,患者没有相应的临床症状,但对其进行鼻咽拭子、痰液或血液进行核酸检测其结果为阳性,因此体内有病毒核酸,A项错误;B、新冠病毒疫苗注射后有效的标志是具备抗体,能预防新冠病毒感染,B项正确;C、新冠灭活疫苗的主要有效成分是灭活的病毒,其不再具有传染能力但具有该病毒的物理特征,其中含有S蛋白, C项正确;D 、首次注射新冠灭活疫苗可使机体产生初次免疫应答,要增强免疫效果需再次接种,刺激机体产生大量记忆细胞, D项正确。4.(2021年广东)我国新冠疫情防控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全球疫情形势仍然严峻。为更有效地保护人民身体健康,我国政府正在大力实施全民免费接种新冠疫苗计划,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人民的关爱。目前接种的新冠疫苗主要是灭活疫苗,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①通过理化方法灭活病原体制成的疫苗安全可靠②接种后抗原会迅速在机体的内环境中大量增殖③接种后可以促进T细胞增殖分化产生体液免疫④二次接种可提高机体对相应病原的免疫防卫功能A.①④ B.①③ C.②④ D.②③【答案】A【解析】①通过理化方法灭活病原体,使其内部核酸失活,失去繁殖和感染能力,该方法制成的疫苗安全可靠,①正确;②接种后,疫苗作为抗原会引起机体的特异性免疫反应,疫苗已灭活不能大量增殖,②错误;③接种后,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增殖分化产生体液免疫,③错误;④二次接种后,体内的记忆细胞会识别抗原,迅速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浆细胞产生大量抗体,可提高机体对相应病原体的免疫防卫功能,④正确。A项正确,B、C、D项错误。5.(2021年1月浙江卷T20)自2020年以来,世界多地爆发了新冠肺炎疫情,新冠肺炎的病原体是新型冠状病毒。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佩戴口罩和保持社交距离有助于阻断新型冠状病毒传播B.给重症新冠肺炎患者注射新冠病毒灭活疫苗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C.多次注射新冠病毒疫苗可增强人体对新型冠状病毒的特异性免疫反应D.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通过抗原MHC受体识别被病毒感染的细胞【答案】B【解析】A、新型冠状病毒能通过唾液进行传播,通过佩戴口罩和保持社交距离有助于阻断新型冠状病毒传播途径,能有效预防新型冠状病毒,A项正确;B、给重症新冠肺炎患者注射新冠病毒的相关抗体才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因为抗体能直接与抗原特异性结合被吞噬细胞吞噬消灭,而注射新冠病毒灭活疫苗只是刺激人体产生相关抗体和记忆细胞,且需要一定的时间,不能快速治愈重症新冠肺炎患者,B项错误;C、新冠病毒疫苗相当于抗原,多次注射新冠病毒疫苗能促进机体产生更多相关抗体和记忆细胞,能增强人体对新型冠状病毒的特异性免疫反应,C项正确;D、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被感染细胞膜上的抗原-MHC复合体,并可进一步使其裂解死亡,D项正确。6.(2021·湖南选择性考试)鸡尾部的法氏囊是B淋巴细胞的发生场所。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感染雏鸡后,可导致法氏囊严重萎缩。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法氏囊是鸡的免疫器官B.传染性法氏囊病可能导致雏鸡出现免疫功能衰退C.将孵出当日的雏鸡摘除法氏囊后,会影响该雏鸡B淋巴细胞的产生D.雏鸡感染IBDV发病后,注射IBDV灭活疫苗能阻止其法氏囊萎缩【答案】D A、根据题干信息 “法氏囊是B淋巴细胞的发生场所”,可推知法氏囊相当于人体的骨髓造血组织,是B淋巴细胞产生和分化的部位,所以是鸡的免疫器官,A项正确;B、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感染雏鸡后,可导致法氏囊严重萎缩,进而影响B淋巴细胞的产生,B淋巴细胞主要参与体液免疫,所以会导致体液免疫功能衰退,B项正确;C、法氏囊是B淋巴细胞的发生场所,孵出当日摘除,会导致雏鸡B淋巴细胞的产生减少,C项正确;D、IBDV灭活疫苗相当于抗原,应在感染前注射,用于免疫预防,发病后再使用不会阻止其法氏囊萎缩,D项错误。7.(2020年海南卷·T7)新型冠状病毒属于单链RNA病毒,进行病毒核酸检测可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与双链DNA病毒相比,新型冠状病毒更容易发生变异B.新型冠状病毒能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反应,导致T细胞释放淋巴因子和抗体C.新型冠状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依赖宿主细胞进行繁殖D.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答案】B【解析】A、双链DNA结构稳定,不易发生变异,新冠病毒属于单链RNA病毒,遗传物质不稳定易发生变异,A项正确;B、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反应,导致T细胞释放淋巴因子,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分泌抗体,B项错误;C、病毒没有细胞结构,需要寄生于活细胞,依赖活细胞进行繁殖,C项正确;D、病毒检测利用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检测人体内是否含有病毒的遗传物质来判断是否感染病毒,D项正确。8.(2020山东卷·T15)新型冠状病毒的检测方法目前主要有核酸检测法和抗体检测法。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抗体检测法利用了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B.感染早期,会出现能检测出核酸而检测不出抗体的情况C.患者康复后,会出现能检测出抗体而检测不出核酸的情况D.感染该病毒但无症状者,因其体内不能产生抗体不适用抗体检测法检测【答案】D【解析】A、抗体只能与特定抗原结合,所以抗体检测法就利用了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A项正确;B、体液免疫需要经过一段时间才会产生抗体,所以感染早期会出现能检测出核酸而检测不出抗体的情况,B项正确;C、机体通过产生较多的抗体从而将新冠病毒彻底消灭,故患者康复后,会出现能检测出抗体而检测不出核酸的情况,C项正确;D、感染该病毒的部分人由于其机体自身免疫力强而未出现症状,但其仍发生相关免疫反应,故其体内也能产生抗体,D项错误。9.(2020新课标Ⅱ·T2)当人体的免疫系统将自身物质当作外来异物进行攻击时,可引起自身免疫病。下列属于自身免疫病的是( )A.艾滋病 B.类风湿性关节炎 C.动物毛屑接触性鼻炎 D.抗维生素D佝偻病【答案】B【解析】A、艾滋病是由艾滋病病毒引起的免疫功能缺失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项错误;B、类风湿性关节炎为自身免疫反应对自身组织和器官造成损伤,属于自身免疫病,B项正确;C、动物毛屑接触性鼻炎是由于免疫系统对过敏原(毛屑)过度敏感引起的过敏反应,C项错误;D、抗维生素D佝偻病是由显性致病基因控制的单基因遗传病,D项错误。10.(2020新课标Ⅱ·T1)新冠病毒(SARS-CoV-2)和肺炎双球菌均可引发肺炎,但二者的结构不同,新冠病毒是一种含有单链RNA的病毒。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新冠病毒进入宿主细胞的跨膜运输方式属于被动运输B.新冠病毒与肺炎双球菌均可利用自身的核糖体进行蛋白质合成C.新冠病毒与肺炎双球菌二者遗传物质所含有的核苷酸是相同的D.新冠病毒或肺炎双球菌的某些蛋白质可作为抗原引起机体免疫反应【答案】D【解析】A、新冠病毒进入宿主细胞的方式为胞吞,A项错误;B、新冠病毒不具细胞结构,不含核糖体等细胞器,利用宿主细胞的核糖体进行蛋白质的合成,B项错误;C、新冠病毒的遗传物质为RNA,含有核糖核苷酸,肺炎双球菌的遗传物质为DNA,含有脱氧核苷酸,C项错误;D、抗原是指能够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病毒、细菌等病原体表面的蛋白质等物质都可以作为引起免疫反应的抗原,D项正确。11. “秋堂掞虚寒,晚竹引深翠。暝然孤灯坐,兴与一壶对。”面对如此“倒春寒”,诗人是用“喝酒”来御寒的;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寒冷的户外,低温会刺激冷觉感受器,受刺激部位的细胞膜内电位变为________,电位变化产生神经冲动,该神经冲动在机体的传导方向是________(填“单”或“双”)向的。(2)在寒冷环境中一段时间,人体里内___________(激素)会增多,以促进产热来维持体温;在寒冷环境中通常比炎热环境中更容易集中精力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3)钟南山院士在采访中多次建议人们出门要戴口罩,请从抵御病原体攻击的角度分析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在被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人群中,有些人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患病症状,这可能与人体免疫系统的___________功能强弱有关。康复者的血浆有助于救治危重症患者,其免疫学原理是___________。【答案】(1)正电位 单(2)甲状腺激素 (肾上腺激素) 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提高了神经系统的兴奋性(3)口罩可以有效阻止病毒从外界与人体免疫的第一道防线(皮肤、黏膜)相接触(4)免疫防御 康复者血浆中含有抗新型冠状病毒的特异性抗体,该抗体与患者体内的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解析】(1)寒冷时低温刺激冷觉感受器,受刺激部位的细胞膜内电位由静息时的负电位变为正电位,从而产生神经冲动,并传入大脑皮层的躯体感觉中枢形成冷觉,该传导方向是单向的。(2)寒冷时,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增加,其作用于垂体细胞促进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可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分泌,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物质氧化分解,使其产热增加。由于寒冷环境下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提高了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所以在寒冷环境中通常比炎热环境中更容易集中精力。(3)口罩可以有效阻止病毒从外界与人体免疫的第一道防线(皮肤、黏膜)相接触,所以出门戴口罩,可抵御病毒的攻击。(4)在被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人群中,有些人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患病症状,可能是这些人免疫系统具有的免疫防御功能较强。由于康复者血浆中含有抗新型冠状病毒的特异性抗体,该抗体与患者体内的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根据这一原理可利用康复者的血浆来救治危重症患者。12.接种疫苗是预防新冠肺炎的最有效手段。灭活疫苗是用高温或化学试剂将病毒灭活而制成,而腺病毒载体重组疫苗的制备过程如图1所示。2022年2月19 日,我国发布新冠疫苗序贯加强免疫接种新方案∶已接种两剂灭活新冠疫苗满6个月的18 岁以上人群,第三加强针可选用腺病毒载体 (Ad5) 重组疫苗或重组蛋白疫苗。图2为我国某科研团队得到的序贯加强免疫实验结果。请回答下列问题∶(1)灭活疫苗及细胞表达的S蛋白,均可以在人体内作为__________刺激机体免疫系统,最终诱发_______细胞分泌抗体。(2)①由图2可知,该科研团队进行序贯加强免疫实验的设计思路是:将若干名已完成2剂灭活新冠疫苗免疫者随机分为____组并检测抗体水平,6 个月后分别用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进行加强免疫,并于14 天后再次检测___________________。②接种第3针腺病毒载体重组疫苗(序贯加强)产生的抗体数量约是同源免疫加强的5倍,请结合图1分析其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黄芩-金银花中药制剂已被用于新冠肺炎的治疗。2021年12 月8 日,我国首个自主知识产权治疗新冠药物——安巴韦单抗注射液(BRI-196)+罗米司韦单抗注射液(BRII-198)联合治疗药物注册申请获批。现有科研团队拟以感染新冠病毒的恒河猴为实验对象(分模型组和治疗组),以体内抗体水平(U/mL)和发热比例(%)为检测指标,探究黄苓-金银花中药制剂与 BRII-196+BRII-198对新冠肺炎的联合治疗效果。请你帮助该团队完善下列用于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组别 体内抗体水平(U/mL) 发热比例(%)模型组治 疗 组【答案】(1)抗原(2分) 浆(2分)(2)①2(1分) 1剂腺病毒(Ad5)载体疫苗(1分)1剂灭活疫苗进行加强免疫(1分) 抗体水平(1分)②腺病毒载体新冠疫苗含有S蛋白的基因,可在人体内持续表达S蛋白,诱发机体持续产生抗体(2分)(3)【解析】(1)抗原可以刺激机体免疫系统,最终诱发浆细胞分泌抗体。从图1图2可知灭活疫苗及细胞表达的S蛋白,均可以在人体内作为抗原刺激机体免疫系统,最终诱发浆细胞分泌抗体。(2)①由图2实验结果可知,该科研团队进行序贯加强免疫实验的设计思路是:将若干名已完成2剂灭活新冠疫苗免疫者随机分为2组并于加强免疫前检测抗体水平,6 个月后分别用1剂腺病毒(Ad5)载体疫苗和1剂灭活疫苗进行加强免疫,并于14 天后再次检测抗体水平。②考查科学推理能力和信息获取与加工能力。从图1可知腺病毒载体新冠疫苗含有S蛋白的基因,可在人体内持续表达S蛋白,诱发机体持续产生抗体,因此接种第3针腺病毒载体重组疫苗(序贯加强)产生的抗体数量明显增多。(3)从题干信息“以感染新冠病毒的恒河猴为实验对象(分模型组和治疗组),以体内抗体水平(U/mL)和发热比例(%)为检测指标,探究黄苓-金银花中药制剂与 BRII-196+BRII-198对新冠肺炎的联合治疗效果。”可知:自变量为实验对象的不同、治疗药物的不同,因变量为体内抗体水平(U/mL)和发热比例(%),而且“以感染新冠病毒的恒河猴为实验对象”,其体内可能已经产生一些抗体,有些已经出现发热症状,因此在治疗前后均需检测体内抗体水平和发热比例。易错点23 免疫调节与新冠病毒免疫调节及新冠病毒是近三年的热门考点,关于免疫调节及新冠病毒的考题,多数考查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体液免疫、细胞免疫、浆细胞与抗体、辅助性T细胞与细胞因子、二次免疫等概念,这类试题难度度不大,但是易混易错。对概念的理解不到位,不能准确获取文字和流程图中关键信息等是失分的主要原因。在复习备考中,需要加强练习,强化对概念的理解,提高审题和解题能力。注意以下细微易错陷阱,对提高解答这类题的准确率有所帮助。易错陷阱1:免疫细胞的来源及作用。混淆B细胞、记忆B细胞、浆细胞的作用而答错,混淆辅助性T细胞与细胞毒性T细胞的作用而答错,忽略吞噬细胞的作用而答错。易错陷阱2:免疫方式的判断。没有掌握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体液免疫、细胞免疫的异同点而造成错误判断。易错陷阱3:免疫失调类型的判断。没有掌握自身免疫疾病、过敏反应、免疫缺陷病的实质区别及典型病例而造成错误判断。易错陷阱4:免疫系统功能。没有掌握免疫系统功能而造成错误判断。例题1、(2022 广东 T17)迄今新型冠状病毒仍在肆虐全球,我国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抗疫理念和动态清零的防疫总方针。下图 a 示免疫力正常的人感染新冠病毒后,体内病毒及免疫指标的变化趋势。回答下列问题:(1)人体感染新冠病毒初期,________________免疫尚未被激活,病毒在其体内快速增殖(曲线①、②上升部分)。曲线③、④上升趋势一致,表明抗体的产生与 T 细胞数量的增加有一定的相关性,其机理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外,T 细胞在抗病毒感染过程中还参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过程。(2)准确、快速判断个体是否被病毒感染是实现动态清零的前提。目前除了核酸检测还可以使用抗原检测法,因其方便快捷可作为补充检测手段,但抗原检测的敏感性相对较低,据图 a 分析,抗原检测在________________时间段内进行才可能得到阳性结果,判断的依据是此阶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接种新冠病毒疫苗能大幅降低重症和死亡风险。上图 b 示一些志愿受试者完成接种后,体内产生的抗体对各种新冠病毒毒株中和作用的情况。据图分析,当前能为个体提供更有效保护作用的疫苗接种措施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例题2、(2022全国甲卷·T30)人体免疫系统对维持机体健康具有重要作用。机体初次和再次感染同一种病毒后,体内特异性抗体浓度变化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1)免疫细胞是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成分,人体 T 细胞成熟的场所是 __________;体液免疫过程中,能产生大量特异性抗体的细胞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体液免疫过程中,抗体和病毒结合后病毒最终被清除的方式是 ____________。(3)病毒再次感染使机体内抗体浓度激增且保持较长时间(如图所示),此时抗体浓度激增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依据图中所示的抗体浓度变化规律,为了获得更好的免疫效果,宜采取的疫苗接种措施是_____________。1.免疫细胞的来源及作用细胞名称 来源 作用巨噬细胞、 树突状细胞 造血干细胞 摄取处理、呈递抗原,吞噬抗体—抗原结合物B淋巴 细胞 造血干细胞,在骨髓中成熟 摄取处理、呈递抗原,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T淋巴 细胞 造血干细胞,在胸腺中成熟 辅助性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靶细胞,分裂并分化成细胞毒性T细胞和记忆T细胞浆细胞 B细胞和记忆B细胞 分泌抗体记忆细胞 B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 增殖分化为相应的细胞,发挥免疫效应抗原 呈递细胞 包括巨噬细胞、B细胞 树突状细胞 摄取处理、呈递抗原2、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体液免疫、细胞免疫的区别(1)区分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的依据①形成时间:非特异性免疫是生来就有的,特异性免疫是出生后形成的;②免疫对象:非特异性免疫对多种抗原起防御作用,特异性免疫只针对特定抗原起作用;③结构基础:第一道防线(皮肤、黏膜)和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淋巴细胞)属于特异性免疫。(2)区别体液免疫、细胞免疫的依据①参与的淋巴细胞:以B细胞为主的是体液免疫,以T细胞为主的是细胞免疫。②作用方式:体液免疫是通过浆细胞产生的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细胞免疫是通过细胞毒性T细胞使靶细胞裂解死亡。③作用对象:体液免疫是针对侵入内环境中的病原体,细胞免疫是针对被病原体侵入的宿主细胞(即靶细胞)、自身突变细胞和来自异体的组织、器官等。3、过敏反应、自身免疫疾病、免疫缺陷病的区别过敏反应:属于免疫过强,将非病原体的外来“非己”物质当作抗原,发生在再次接触相同的抗原(过敏原)时。例如接触了某些花粉而引起皮肤荨麻疹,或吃了海鲜而呕吐、接触了动物的毛屑而出现过敏性鼻炎等。自身免疫疾病:属于免疫错误,将正常组织当作抗原。例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免疫缺陷病:属于免疫缺陷,有先天性免疫缺陷病和获得性免疫缺陷病两类。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是先天性免疫缺陷病,艾滋病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病。4.免疫系统的功能有:一是免疫防御功能,机体排除“外来抗原性异物”;二是免疫自稳功能,机体清除“衰老或损伤的细胞”,三是免疫监视功能,识别和清除“突变的细胞”。1. (2022 浙江6月·T19)免疫接种是预防传染病的重要措施。某种传染病疫苗的接种需在一定时期内间隔注射多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促进机体积累更多数量的疫苗,属于被动免疫B.促进机体产生更多种类的淋巴细胞,属于被动免疫C.促进致敏 B 细胞克隆分化出更多数量的记忆细胞,属于主动免疫D.促进浆细胞分泌出更多抗体以识别并结合抗原-MHC 复合体,属于主动免疫2. (2022福建卷)新冠病毒通过S蛋白与细胞膜上的ACE2蛋白结合后侵染人体细胞。病毒的S基因易发生突变,而ORF1a/b和N基因相对保守。奥秘克戎变异株S基因多个位点发生突变,传染性增强,加强免疫接种可以降低重症发生率。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用ORF1a/b和N基因同时作为核酸检测靶标,比仅用S基因作靶标检测的准确率更高B.灭活疫苗可诱导产生的抗体种类,比根据S蛋白设计的mRNA疫苗产生的抗体种类多C.变异株突变若发生在抗体特异性结合位点,可导致相应抗体药物对变异株效力的下降D.变异株S基因的突变减弱了S蛋白与ACE2蛋白的结合能力,有利于病毒感染细胞3. (2022 湖南 ·T11)病原体入侵引起机体免疫应答,释放免疫活性物质。过度免疫应答造成机体炎症损伤,机体可通过一系列反应来降低损伤,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免疫活性物质可与相应受体结合,从而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B. 适度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可缓解某些病原体引起的过度炎症反应C. 过度炎症反应引起的免疫抑制会增加机体肿瘤发生风险D. 图中神经递质与肾上腺皮质激素对下丘脑分泌 CRH 有协同促进作用1. (2022 湖北·T14)某肾病患者需进行肾脏移植手术。针对该患者可能出现的免疫排斥反应,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免疫排斥反应主要依赖于T细胞的作用B. 患者在术后需使用免疫抑制剂以抑制免疫细胞的活性C. 器官移植前可以对患者进行血浆置换,以减轻免疫排斥反应D. 进行肾脏移植前, 无需考虑捐献者与患者的 ABO 血型是否相同2. (浙江2022年1月卷)免疫应答的特殊性与记忆包括三个事件:①对“非己”的分子标志进行特异识别;②淋巴细胞反复分裂产生数量大的淋巴细胞群;③淋巴细胞分化成特化的效应细胞群和记忆细胞群。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针对胞外毒素,事件①中一个未活化的B细胞可能被任何一种胞外毒素致敏B.针对异体移植细胞,事件①中辅助性T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都需接受抗原MHC复合体的信息C.事件②中,辅助性T细胞在胸腺中大量增殖,分泌白细胞介素-2等多种蛋白因子D.事件③中,效应细胞群和记忆细胞群协同杀灭和清除入侵病原体3.(2021年6月浙江卷·T15)已有研究表明,新冠病毒表面具有多种蛋白,其中S蛋白能与人体细胞表面受体结合,使其吸附并侵入细胞。人体对S蛋白发生免疫反应产生的抗体可与S蛋白结合,使病毒无法吸附到人体细胞表面而阻止感染。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新冠病毒无症状感染者体内可检测到病毒抗体但检测不到病毒核酸B.新冠病毒疫苗注射后有效的标志是能预防新冠病毒感染C.新冠灭活疫苗的主要有效成分为灭活的病毒,其中含有S蛋白D.首次注射新冠灭活疫苗可使机体产生初次免疫应答,要增强免疫效果需再次接种4.(2021年广东)我国新冠疫情防控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全球疫情形势仍然严峻。为更有效地保护人民身体健康,我国政府正在大力实施全民免费接种新冠疫苗计划,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人民的关爱。目前接种的新冠疫苗主要是灭活疫苗,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①通过理化方法灭活病原体制成的疫苗安全可靠②接种后抗原会迅速在机体的内环境中大量增殖③接种后可以促进T细胞增殖分化产生体液免疫④二次接种可提高机体对相应病原的免疫防卫功能A.①④ B.①③ C.②④ D.②③5.(2021年1月浙江卷T20)自2020年以来,世界多地爆发了新冠肺炎疫情,新冠肺炎的病原体是新型冠状病毒。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佩戴口罩和保持社交距离有助于阻断新型冠状病毒传播B.给重症新冠肺炎患者注射新冠病毒灭活疫苗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C.多次注射新冠病毒疫苗可增强人体对新型冠状病毒的特异性免疫反应D.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通过抗原MHC受体识别被病毒感染的细胞6.(2021·湖南选择性考试)鸡尾部的法氏囊是B淋巴细胞的发生场所。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感染雏鸡后,可导致法氏囊严重萎缩。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法氏囊是鸡的免疫器官B.传染性法氏囊病可能导致雏鸡出现免疫功能衰退C.将孵出当日的雏鸡摘除法氏囊后,会影响该雏鸡B淋巴细胞的产生D.雏鸡感染IBDV发病后,注射IBDV灭活疫苗能阻止其法氏囊萎缩7.(2020年海南卷·T7)新型冠状病毒属于单链RNA病毒,进行病毒核酸检测可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与双链DNA病毒相比,新型冠状病毒更容易发生变异B.新型冠状病毒能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反应,导致T细胞释放淋巴因子和抗体C.新型冠状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依赖宿主细胞进行繁殖D.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8.(2020山东卷·T15)新型冠状病毒的检测方法目前主要有核酸检测法和抗体检测法。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抗体检测法利用了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B.感染早期,会出现能检测出核酸而检测不出抗体的情况C.患者康复后,会出现能检测出抗体而检测不出核酸的情况D.感染该病毒但无症状者,因其体内不能产生抗体不适用抗体检测法检测9.(2020新课标Ⅱ·T2)当人体的免疫系统将自身物质当作外来异物进行攻击时,可引起自身免疫病。下列属于自身免疫病的是( )A.艾滋病 B.类风湿性关节炎 C.动物毛屑接触性鼻炎 D.抗维生素D佝偻病10.(2020新课标Ⅱ·T1)新冠病毒(SARS-CoV-2)和肺炎双球菌均可引发肺炎,但二者的结构不同,新冠病毒是一种含有单链RNA的病毒。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新冠病毒进入宿主细胞的跨膜运输方式属于被动运输B.新冠病毒与肺炎双球菌均可利用自身的核糖体进行蛋白质合成C.新冠病毒与肺炎双球菌二者遗传物质所含有的核苷酸是相同的D.新冠病毒或肺炎双球菌的某些蛋白质可作为抗原引起机体免疫反应11. “秋堂掞虚寒,晚竹引深翠。暝然孤灯坐,兴与一壶对。”面对如此“倒春寒”,诗人是用“喝酒”来御寒的;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寒冷的户外,低温会刺激冷觉感受器,受刺激部位的细胞膜内电位变为________,电位变化产生神经冲动,该神经冲动在机体的传导方向是________(填“单”或“双”)向的。(2)在寒冷环境中一段时间,人体里内___________(激素)会增多,以促进产热来维持体温;在寒冷环境中通常比炎热环境中更容易集中精力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3)钟南山院士在采访中多次建议人们出门要戴口罩,请从抵御病原体攻击的角度分析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在被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人群中,有些人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患病症状,这可能与人体免疫系统的___________功能强弱有关。康复者的血浆有助于救治危重症患者,其免疫学原理是___________。12.接种疫苗是预防新冠肺炎的最有效手段。灭活疫苗是用高温或化学试剂将病毒灭活而制成,而腺病毒载体重组疫苗的制备过程如图1所示。2022年2月19 日,我国发布新冠疫苗序贯加强免疫接种新方案∶已接种两剂灭活新冠疫苗满6个月的18 岁以上人群,第三加强针可选用腺病毒载体 (Ad5) 重组疫苗或重组蛋白疫苗。图2为我国某科研团队得到的序贯加强免疫实验结果。请回答下列问题∶(1)灭活疫苗及细胞表达的S蛋白,均可以在人体内作为__________刺激机体免疫系统,最终诱发_______细胞分泌抗体。(2)①由图2可知,该科研团队进行序贯加强免疫实验的设计思路是:将若干名已完成2剂灭活新冠疫苗免疫者随机分为____组并检测抗体水平,6 个月后分别用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进行加强免疫,并于14 天后再次检测___________________。②接种第3针腺病毒载体重组疫苗(序贯加强)产生的抗体数量约是同源免疫加强的5倍,请结合图1分析其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黄芩-金银花中药制剂已被用于新冠肺炎的治疗。2021年12 月8 日,我国首个自主知识产权治疗新冠药物——安巴韦单抗注射液(BRI-196)+罗米司韦单抗注射液(BRII-198)联合治疗药物注册申请获批。现有科研团队拟以感染新冠病毒的恒河猴为实验对象(分模型组和治疗组),以体内抗体水平(U/mL)和发热比例(%)为检测指标,探究黄苓-金银花中药制剂与 BRII-196+BRII-198对新冠肺炎的联合治疗效果。请你帮助该团队完善下列用于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组别 体内抗体水平(U/mL) 发热比例(%)模型组治 疗 组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高中生物学易错点23 免疫调节与新冠病毒(学生版).docx 高中生物学易错点23 免疫调节与新冠病毒(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