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郑州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河南省郑州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郑州市2022-2023学年下期期末考试
高二历史试题卷
注意事项:
本试卷分第 I 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考试时间90分 钟,满分100分。考生应首先阅读答题卡上的文字信息,然后在答题卡上作答, 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交卷时只交答题卡。
第 I 卷(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 意,请将符合题意的选项在答题卡中正确填涂。)
1.有学者认为,“内服”就是王畿对商王的服侍,外服就是王畿外对商王的 服侍。内外服制度应该这样来下定义:“商王对内服王畿实行直接统治与对外 服(畿外附属国)实行间接统治相结合的行政制度”。据此可知,商朝“内外服” 制度的实施
A. 加强了商王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B.推动了商朝国家机构发展完善
C.实现了商王权力从分散到集权 D. 促进了商朝文化的交流和认同
2.盟礼属于周代礼乐制度,是周与各诸侯国为解决冲突或保障共同利益而 邀约神灵,向神灵立誓的活动。隐公三年,周王与诸侯盟礼时,“王贰于虢。郑 伯怨王。王曰:‘无之。'故周、郑交质。王子狐为质于郑,郑公子忽为质于周”。 盟礼制度的变化说明
A.诸侯争端得到有效解决 B.旧有统治秩序受到挑战
C.礼乐制度在继承中发展 D.周王与诸侯王地位平等
3.美国著名历史学家杰里 ·本特利在《新全球史》中强调秦汉两朝的统治 者们建立了复杂的官僚体系,修建了四通八达的道路设施,在帝国内还鼓励文 化上的统一,在大约450年的时间里,秦朝和汉朝为中国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方 向。这“一种方向”指的是
A.道路建设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B.官僚政治体系的发展和完善
C.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 D.思想文化领域多元化的发展
4.西汉前期的政治舞台上,活跃着功臣、刘氏宗室、吕氏外戚三大政治集 团。刘邦通过“封爵之誓”与“白马之盟”,借助神灵之威,安抚和控制了功臣集 团与吕氏外戚集团,保护了刘氏宗室集团的利益。由此可知,汉初政权
A. 深受黄老无为思想影响 B.形成了郡国并行的局面
C.协调了中央各部门关系 D.注重协调权力集团利益
5.下图为河西地区魏晋十六国壁画农作图所见的主要农具统计情况。据
此推断,该时期
1敦煌 2酒泉 3 嘉峪关 4 高台 5 永昌
A. 民族交融程度不断加深 B.南北经济交流更加频繁
C.北方经济有所恢复发展 D.北方政治局势趋于稳定
6.太和十九年(497)孝文帝颁布“代人定姓族诏”。诏令明确规定,对“原出 朔土,旧为部落大人"的鲜卑贵族予以优待,放宽其人姓、入族的标准,规定“自 皇始已来,有三世官在给事已上,及州刺史、镇大将,及品登王公者”即可入姓”。
这一规定
A. 扩大了汉文化对北魏政权的影响
B.提升了汉族官僚的政治地位
C.利于整合旧门与新贵的利益秩序
D. 彰显北魏政权地位的合法性
7. “两蕃”,在唐代一般指与鲜卑活动地域相邻的契丹与奚,唐在契丹设松 漠都督府,在奚设饶乐都督府,在唐的治理下,“两蕃”都督主动接受唐朝的封
爵、赐姓。这反映出当时
A.唐朝的疆域向西南边疆扩展
B.唐朝“羁縻”统治策略的日臻成熟
C.“华夷一家”的民族心理认同
D.有效遏制了突厥对唐的武力威慑
8. “任土作贡”是中国古代地方政府向中央政府进献土特产或珍宝的经济 现象。唐朝后期, 一些地方节度使和刺史出现将贡物送与关系较好的其他地方 官员的情况。材料表明
A.政府财政负担正在日益加重 B.藩镇割据造成的政治困局
C. 中央对地方政府控制力减弱 D.区域间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9.在宋代,御史台“掌纠绳内外百官奸慝,肃清朝廷纪纲”。宋神宗时期,御 史台设置吏、兵、户、刑、礼、工六个察案,六案各由一名御史负责,在其领导下分 头对各自负责的在京官署进行文书核查,纠举其行政过程中的“稽迟违慢”等 失误。由此可知,宋代
A. 宰相职权受到严重削弱 B.专制主义集权得到发展
C. 行政效率质量得以提高 D. 中枢制衡机制日渐成熟
10.宋代出口的大多是科技含量比较高的瓷器、铜钱、茶叶、丝织品和图书 等制成品,进口的大多是科技含量比较低的香料、矿石和动物等原材料。斯塔 夫里阿诺斯据此认为“当时,中国的经济居主导地位”。这表明宋代
A.宋代对外贸易处于出超地位 B. 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
C.进口商品成为基本生产资料 D. 手工业生产较为发达
11.宋代统治者认为,寒士深知民间疾苦,其能力要远优于士家子弟。唐代 重视官员处理政务的能力,侧重士大夫处理政务“官”的角色,而宋代则倾向于 官员的道德品质,看重士大夫爱民如子“儒”的身份。这一变化
A.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 B.减少了政府官员的来源
C.完善了科举考试的程序 D. 迎合了封建贵族的诉求
12.元朝中央政府面对复杂的政治生态和过于庞大的疆域,不得不沿袭北 族王朝通常采用的以“汉法”治理汉地的传统方式,同时以宣慰使、安抚使、千户 等官职封予各少数民族首领管理边疆地区,保留着草原社会作为种族和文化认 同的重要制度资源。元朝这一做法
A. 恢复了分封制度以巩固统治 B.适应了统一国家的社会需要
C.实现了对民族地区垂直管理 D. 扩大了地方官员的职权范围
13. 《哈佛中国史:元与明》 一书中强调元明两代正值气候异常时期,历史学 家称之为小冰河期。1368年,元朝衰亡,明朝建立,处于小冰河期第一阶段的极 寒期;1644年,明朝灭亡,正值这400年历史上记载的最漫长的严寒期的尾声。 据此可以推断
A.气候异常是朝代更替的根本原因
B.气候异常对朝代更替无实质影响
C.地理环境决定人类历史发展进程
D.气候变化对历史进程有一定影响
14.据清朝《盛湖志》记载,清乾隆年间吴江县盛泽镇是远近闻名的丝绸大 镇,“镇之丰歉,固视乎田之荒熟,尤视乎商客之盛衰。盖机户仰食于绸行,绸行 仰食于客商。而开张店肆者,即胥仰食于此焉”。这可以用来说明,清朝
A. 雇佣劳动生产方式成为主流 B.江南市镇商品经济发展活跃
C. 自给自足自然经济走向瓦解 D.工商业发展占经济主导地位
15.下图为我国古代北方边疆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与中原内地关系的三
种模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模式一:民族关系一直紧张,战争频繁
B.模式二:少数民族内迁,经济重心南移
C.模式二;少数民族加速汉化,国家统一
D.模式三:民族交融增强,国家版图奠定
(
北方边疆
少数民族
中原内地
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兼有内地和边疆地区
北方边疆
少数民族
中原内地
少数民族迁徙进
入内地建立政权
北方边疆
少数民族
中原政权
中原内地
少数民族政权与
中原政权并立
)
16.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强调:“吾以为非废金银不可。废金银,其利 有七:粟帛之属,小民力能自致,则家易足……不藏金银,无甚贫甚富之家…… ” 由此可见,黄宗羲的思想
A.反映了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 B.适应了新型生产方式的发展
C.未能突破传统农耕思想范畴 D.推动了明末清初的社会变革
17.魏源在《海国图志 ·筹海篇》中大胆地提出了“以夷攻夷,以夷款夷,师 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指出:“夷之长技三: 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 法。”同时,他又强调“乾尊坤卑,天地定位……是以君令臣必恭,父命子必宗,夫 唱妇必从”。据此可知,《海国图志》
A.势变道不变的文化反省 B.侧重介绍西方的军事技术
C.有利于开阔人们的眼界 D.认识到工业强国的必要性
18.清代财政采中央集权之制,由户部掌管。咸丰时期,度支部尚书载泽所 谓“我国道光以前,财权操自户部,各省不得滥请丝毫……咸丰以后,各省用兵, 大吏率多自筹,从未仰给京部”。这反映出晚清
A.汉族官僚集团正日益崛起 B.维新变法受到守旧派阻挠
C.中央集权面临一定的挑战 D. 中枢行政机构发生了变化
19.发生在1875年的滇案,造成中英之间长达两年的交涉。1875年4月11 日,李鸿章给云南布政使潘鼎新的复函中说:“查威使照会总署并未预言兵队何 事深人内地。未知其派兵时,曾先商明彦帅与否 如未经商准,不独有违条约, 亦显悖万国公法”。这反映了晚清
A.近代外交体制开始建立 B.政府统治危机不断加深
C.对外交往趋向近现代化 D.儒家思想影响外交观念
20.有人评价新文化运动时指出:启蒙思想家们简单地看待传统,进而企图 以一种“浪漫主义”化的“科学”和“民主”来覆盖中国的文明特性,将之作为解决 现代化和文化认同的途径,这种取向显然是忽视了制度和文化之间的内在联 系。这种观点
A.揭示了东西方文明的本质差距 B.引发了国民对传统文化的批判
C.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D. 是对新文化运动进行理性反思
21.后人传周文王的美德,除膺受天命外,还指采取的一系列惠保小民、勤 政节俭、恭祭先祖的政策与措施,最终使得“小邦周”战胜“大邦殷”,而后“修建 明德,以藩屏周”,“周之制度典礼乃道德之器械”。这反映出
A.文王推翻商朝依靠民众支持 B.仁政思想影响国家制度建构
C.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初步显现 D.中华文化彰显以人为本内涵
22.有学者指出丝绸之路从出现伊始,“它仿佛是一条无形的纽带,将沿途 的一个个亚欧文明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各民族、各文明的科技、制度和文化不断 地发生剧烈碰撞,最终相互影响、相互融合”。作者意在强调丝绸之路
A. 影响人类文明发展进程 B.促进东西方科技的交流
C.带来社会制度文化碰撞 D.加强亚欧之间文明联系
23.1968年在吐鲁番出土了北朝时期的《盘绦狩猎纹锦》,2000年西安市大 明宫遗址也发掘出土了北周时期一幅彩绘狩猎图,二者都有狩猎骑士、狮子等 形象,相似的狩猎图也存在于太原隋代虞弘墓中。据此可知
A. 丝绸之路开辟有利于文化交流
B.西域与中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C.魏晋时期政府重视贸易的发展
D. 社会动荡加速文明交流的进程
24. 珐琅彩是中国瓷器生产技术发展高峰期的产物,堪称中国古代彩瓷中 的精品。有趣的是习自国外工艺的珐琅经过中国工匠的重新创造后,销往欧洲 时被外国人视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商品,以“华彩”呼之。这说明
A. 中国已经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海外文化改变了中国民众审美价值
C.中国制瓷技术受西方工业艺术影响
D. 商品流通时常伴随文化交流与传播
25.公元4至6世纪,日耳曼人占据罗马帝国的领土,建立王国定居于此。 日耳曼人建立的各王国都是在摧毁罗马当地奴隶主政权后建立起来的,他们本 身所固有的一些传统构成了建立西欧封建社会所必需的因素。由此可知,日耳 曼民族大迁徙
A. 推翻了罗马帝国的统治 B.改变了亚欧大陆政治格局
C. 推动了区域文明的发展 D.促进了多种新族群的诞生
26.中世纪骑士文学《特利斯当与伊瑟》讲述了嗣主特利斯当与王后伊瑟的 爱情故事。特利斯当选择背叛封建制度要求而顺从内心个人情感诉求,完成了 从封建骑士到伊瑟的爱人的转变。这
A. 叙述了市民爱情生活的悲欢离合
B.反映了封君封臣制的逐渐解体
C.赞扬了骑士忠诚勇敢的英雄精神
D.体现了对教会禁欲主义的挑战
27.蒙古西征后,许多俄罗斯封建主的生活习俗受到蒙古文化的影响,俄语 中的靴、长衫、束腰带、圆帽都来自蒙古和契丹。随着蒙古人在俄罗斯定居,饮 茶习俗也传到俄罗斯,并通过俄罗斯进一步传至欧洲。这表明
A.战争是经济文化交流的必要手段
B.战争在客观上推动了文化的传播
C.俄罗斯成为东西文化交流的桥梁
D.蒙古西征改变了欧洲的文化格局
28.李光耀主张将儒家的伦理道德和西方理性、科学的思想结合起来,统一 在新加坡现代化发展的进程中。把东西方政治文化的精髓融合在新加坡,这种 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互动是贯穿新加坡社会文化发展进程始终的主题。这体 现了新加坡
A.经济高速发展的精神动力 B.发挥儒家文化的积极作用
C.移民社会的文化认同危机 D. 多元一体的移民文化特征
29.十九世纪初期,美国传教士在亚非许多地区传教、进行各种“慈善”事 业,如医院、孤儿院、救济院等,对新闻、广播、出版方面,美国教会也非常重视, 例如美国信义会在东非建造电台,用数十种语言进行广播。据此可知
A.文化殖民具有隐蔽性 B. 传教士传播先进文化
C.欧美文化具有包容性 D. 亚非文明日渐统一化
30.中国篆刻艺术被评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忠实地记载了汉民族
的发展历程,也客观地记载了许多少数民族的发展脉络。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
A.体现出中国人独特的审美 B.为古文字学研究提供动力
C.是民族学研究的珍贵史料 D.记录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
二 、非选择题(共3小题,第31题14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4分,共40 分 )
31. (14分)自古以来,西南地区就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区。阅读材料,完成 下列要求。
材料一 蜀汉管辖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南中四郡(今云、贵和川西南), 面积约占全境的一半。刘备夷陵兵败后,该地区一些部族首领与汉族豪强勾 结,企图割据称雄。孙吴势力也西进,蓄意插足南中。225年,诸葛亮率军平定 南中后,采取“南抚诸戎”的政策,坚持“攻心为上”,如孟获部“凡七虏七赦。获 等心服,夷汉亦思反善”。争取当地少数民族酋长和豪强大姓的支持,较快稳定 了局势。而后对南中采取“不留兵、不运粮”的方针,不改变南中夷越诸族原有 的组织形式,尊重各民族的风俗宗教,以夷制夷。为稳固在南中的统治,将原来的四郡扩编为七郡,各部族中的上层人士担任郡县官吏,但由中央任命,并将当 地原有的精锐“劲卒”、“青羌”迁徙到巴蜀等地,以充实北伐兵力。派良吏到南 中任职,推广汉地的犁耕技术并兴修水利。通过政府宣传,原本过着狩猎生活 的夷人走出深林,主动从事农业生产。在迁徙来的汉族人的影响示范下,夷越 许多部族结束了文化落后的状态。
——摘编自唐建兵《“西和诸戎,南抚夷越”——诸葛亮民族政策思想探析》
材料二 茶马古道的滇藏道,从云南普洱茶产地出发,经由大理、丽江到西 藏昌都等地,再到缅甸、尼泊尔、印度。作为民族商贸通道可追溯到西汉,到了 唐朝,统治边界的扩延,民族之间的交互日渐频繁,加之内地饮茶传统的兴起影 响,推动着茶马古道的发展。汉族的茶叶、丝绸、铁器与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马 匹、皮革、虫草的相互交换实质上是文明的碰撞。唐朝时,西南地区的大理国与 吐蕃之间虽有纷争但由于贸易往来,云南少数民族之间也无大的战事。宋朝和 明清的统治者以茶马贸易巩固边疆,实现对西南少数民族的“羁縻”目的,汉族 与少数民族通婚、不同民族的人杂居成一个聚落,增进了感情。凭借茶马贸易, 滇籍纳西、白、藏等民族商人势力逐渐增强,理塘、巴塘等集镇因茶叶贸易的繁 荣而兴起。近代民族危亡之际,特别是抗日战争时,中国对外通道被日军严密 封锁,贯穿滇、川、藏直达中印边境的茶马古道,成为运送国际援华物资的重要 给养线。
——摘编自聂甘霖,陈纪昌《茶马古道与茶马贸易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诸葛亮平定南中的目的及其治理南 中相关举措的特点。(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自古以来茶马古道的历史价值。(6分)
32. (12分)明清时期的地权转移、土地价格和赋税制度变动及商品经济的 发展,是社会经济状况的反映。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土地契约文书所记载的地价的上扬与下跌,反映了社会经济的变 动。地价除了本身的贫瘠、地理环境位置之外,往往又与时空关系密切。如处 于经济发达的江南水网地带与晋、冀、鲁、豫、陕、甘的地价自然不同。又因时间 不同,如明隆万间、清乾嘉间虽然经济比较繁荣,社会也较稳定,但因国内市场 的扩拓,经营工商业者日众,土地价格随之下跌。土地买卖双方都要履行法定 手续,当地权转移交割之后,业户要承担交纳赋税义务。
——陈学文《土地契约文书与明清社会、经济、文化的研究》
材料二 明清时期的吴地在前几个朝代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商品经济获得 进一步发展,且日益繁荣起来。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增长和国内外市场的扩大, 吴地重镇苏州逐渐发展成为江南工商业中心,同时也成为全国的丝织业中心之一。而且,苏州的丝织和棉纺织业中,较早的孕育着资本主义萌芽,成为全国的 先进地区之一。吴地由于区域条件的特殊性,商品经济得到较快发展,突破农 业经济的文化圈,产生了与封建传统观念相背离的新的人生价值观。
——李晓燕《明清时期昊地商品经济的繁荣及市民文化的发展》
(1)指出材料一中土地契约文书的史料类型,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史料 对于明清史研究的价值。(3分)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 表现并分析其影响。(9分)
33. (14分)在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传播的过程中,茶业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8世纪20年代,东印度公司获得了在英国垄断茶叶贸易的特权
后,茶叶贸易逐渐成为英国东印度公司的中心产业,推动了茶文化在英国的广 泛传播。从17世纪末到18世纪初,英国统治者对茶文化极为推崇。19世纪的 维多利亚女王酷爱饮茶,她在位时期下午茶开始流行,女王认为下午茶有利于 缓解压力和体味人生,因而在她的推崇下,下午茶得到了普及。英国在漫长的 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贵族文化注重生活方式的高雅,对高雅文化有强烈的 需求。茶文化中男女各自扮演的性别角色有利于提高女性地位、塑造绅士风 度、营造家庭文化,从而形成两性融洽相处的性别文化。
——摘编自荆玲玲《咖啡与茶——英国的饮食文化与民族认同》
材料二 中国人主张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中国人饮茶喝 茶不仅是单纯满足生理上解渴的需要,而是与自然的一次近距离接触,是对自 身德行的修炼和对人生哲理的反思。中国历代文人士大夫大都偏爱饮茶,雅兴 来时,常邀三五好友,于松风竹林间煮茗论道。
英国的茶道精神融入了人文主义的思想,它注重现世的享受。饮茶不仅是 英国人休息身心的一种方式,也是一种社交手段。重视饮茶时的仪式感,从下 午4点钟开始,主人和客人着盛装坐在茶桌旁,男性要着燕尾服,女性则着洋 装,先享用由三层瓷盘盛装的美味点心,接着由女主人亲自为客人倒茶。对于 英国贵族来说,下午茶不仅是简单的喝茶聊天,更是他们显示经济实力、社会地 位以及展示个人修养的机会,所以会格外讲究下午茶的品饮环境。
——摘编自罗倩《中英茶文化内涵比较——基于物质、行为、精神三方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英国茶文化流行的历史背景。(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英茶文化的不同之处及其原因。(8分)
高中二年级历史 参考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D B C D A A C C B D A B D B D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C A C C D D A B D C D B D A C
31. (14分)(1)目的:稳定对西南地区的统治(或加强边疆治理;或加强中央集权);或弥补与
孙吴、曹魏政权鼎立的国力差距;或稳定内部局势,为北伐提供保障。(任意1点2分)
特点: 坚持“攻心为上”的指导思想;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宗教,以夷制夷;笼络地方上层但又有一 定制约;措施全面多元,涵盖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一点2分,任意3点6分)
(2)历史价值
对地方: 推动了西南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或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
对中央: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或有利于加强边疆地区的治理;
对民族关系: 推动汉族和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或促进了西南地区的民族交融;
对后世:有利于援华物资的输入,为抗日战争的胜利提供有利条件;(一点2分,任意3点6分) 32. (12分)
(1)史料类型: 一手史料或实物史料。(1分)
价值: 该史料涉及明清地权的转移(土地兼并)、明清时期的土地价格和赋税制度,可用于研究
明清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概况。(2分)
(2) 表现:农业方面,农副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手工业方面,出现雇佣劳动生产,资本主义萌芽 产生;工商业市镇兴起,成为地区贸易网络的核心。商业方面,白银从国外大里流入;出现地域性商 人群体,如徽商和晋商;(一点1分,三点3分)
影响:
经济角度,客观上促进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政治角度,加速了封建制度走向衰落;
思想角度, 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传统观念,或有助于促进早期反封建民主思想的产生; 生活方式, 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众生产生活方式改变。(一点2分,任意三点6分) 33 . (14分)
(1) 历史背景:
经济:工业革命创造了巨大的财富,为茶文化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或英国强盛的国力支持); 政治:英国统治者的推崇(或上层贵族引领社会风尚或和英国政府的政策引领);
文化:茶文化在政治文化、性别文化和社会高雅文化等方面更能得到英格兰人的民族认同; 对外:新航路开辟后,英国发展海外贸易的影响;
历史:长期以来英国东印度公司的推动;(一点2分,任意三点6分)
(2)不同之处:
茶道精神:中国的茶道精神注重人的内通修养(或是对自身德行的修炼和对人生哲理的反思),而英 国的茶道精神关注人的外在礼仪与形式(或重视仪式感和社交性);
茶道时间:中国随时随地可饮茶,而英国饮茶时间基本固定;
佐茶食品:中国喜欢品尝茶的原香,而英国饮茶喜欢配以茶点;或中国更注重茶本身的品质、 礼仪与茶道,而英国则把茶点与茶道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
饮茶环境:中国选择优雅的茶室或者清风明月的室外(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营造 出富有文化气息的氛围;而英国格外讲究环境优雅、装潢精美,显示经济实力、 社会地位、个人修养。(一点2分,任意两点4分)
原因:
经济:中国农耕经济的影响;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影响。
政治: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英国资本主义制度的影响。
思想:中国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英国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一点2分,任意两点4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