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3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宋太祖说:“朕选儒臣(文官)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即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武臣(武将)一人为害之大。”与此相关的举措是( )A.“强干弱枝,守内虚外”B.设“三衙”,收精兵C.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D.派文臣做知州2.宋初实行“官、职、差遣”相分离的职官制度,省、部、寺、监只备员无职掌,而在正官之外另设差遣以掌其事,正官用以决定官员的俸禄,差遣才是官员的实际职务。正官有文、武两套资序,泾渭分明,而差遣则较为复杂,有的专门委任文官,有的可文武兼任。这套制度( )A.导致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B.缓和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C.提高了宋朝官员的行政效率D.加强了对宋朝官员的管控3.王安石变法时,将青苗法在地方上推行的效果作为考核和奖惩官员的依据,甚至向下级官员下达贷款指标,全然忘了自己制定的百姓“愿取则与之,不愿不强也”的原则。该做法( )A.表明青苗法违背历史发展规律B.导致变法出现危害百姓的现象C.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持续增长D.说明变法未得到统治者的支持4.余英时在《朱熹的历史世界》一书中说:“宋代士大夫阶层不仅是文化主体,而且也是一定程度的政治主体,至少他们在政治上所表现的主动性超出了以前的汉、唐和后面的元、明、清。”由此说明宋代( )A.君弱臣强的政治形态 B.积贫积弱的社会状况C.君民共治的制度理想 D.以文治国的统治方略5.考古学家在一座辽代契丹族公主墓中发现,墓门两侧的仿木结构,都采用了汉族的营造方式,上面的浮雕风格已深受宋朝画界的影响。这一发现最能证明宋辽时期的 ( )A.农业生产的发展 B.民族文化的交融 C.民族战争的频繁 D.海外贸易的兴盛6.元朝对吐蕃地区由直属中央的宣政院进行管理,对西南部分地区设置云南行省进行管理。这些措施体现了元朝在边疆管理上( )A.通过册封和朝贡实施控制B.运用羁縻之策加强管理C.呈现与内地一体化的趋向D.逐渐免征边疆地区赋税7.元代行省虽然“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却“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如在人事权方面,元代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行省几乎无任官和诠调权。这表明,行省的设置( )A.改变了地方积贫积弱的现状B.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的隐患C.顺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D.体现了因俗而治的治国理念8.《元史》记载:“晋王也孙铁木儿以诏赐钞万锭,止给八千为言,中书省臣言:‘帑藏空竭,常赋岁钞四百万锭,各省备用之外,入京师者二百八十万锭……臣等虑财用不给,敢以上闻。’”由此可见元代行省( )A.拥有了财政独立权B.承担向中央缴纳赋税的义务C.由中书省直接管辖D.体现中央对地方的间接管理9.葛剑雄在《中国人口史》中指出:西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全国人口六千余万;到唐朝天宝十四年(755年)约有七千余万;到12世纪初,在北宋、辽、西夏等范围内,总人口达到一亿四千万。据此可知,西汉至北宋、辽、西夏时期( )A.封建经济不断发展 B.社会医疗条件改善C.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D.国家统一日益巩固10.在宋朝城市消防治理方面,最突出的成就是诞生了中国最早的专职消防队。据考证,淳祐十二年(1252年),临安已有消防队20隅,7队,总计5 100人,有望火楼10座。这一成就反映出宋朝( )A.政府着力强化城市管理B.城市居民防火意识淡薄C.城市经济发展日益繁荣D.城市职能发生根本改变11.宋代一改以往商税征收多依靠关市之征,不少场务(税收机构),上至都税务、商税院,下至税场,都有“设在桥梁附近者”。该变化可以说明宋代( )A.市民阶层开始兴起B.开始废除重农抑商政策C.基层组织职能转变D.商税逐渐成为重要财源12.唐代女服的主要特征为风华美丽、不拘一格、个性突出,宋代女服一反唐代时的绚丽开放,呈现一种内敛拘谨而又不乏淡雅精致的风格。这一变化反映( )A.宋代治国理念发生根本变化B.商品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提高C.理学的道德观念日渐普遍化D.工商市民阶层日益发展壮大13.辛弃疾一生有坚定的抗金信念,然而由于不被统治者重视,他力求从抑郁中解脱,其词表现出追慕庄周、寄情山水的倾向。材料可用来说明( )A.辛词创作日趋消极出世B.词作与时势有密切关系C.政治失意导致词风转型D.辛词对抗金有重大影响14.在宁夏发现的印制于西夏后期(相当于南宋时期)的一本佛经残本有以下特点:字体歪斜、有个别字排倒;印出的字一半轻、一半重,墨色浓淡不均;有隔行线的痕迹。另一本佛经上有西夏文刻款“选字出力者”等语。据此可确证的是( )A.佛经的雕版印刷始于宋代B.活字印刷术在西夏得到普及C.西夏已经出现活字印刷术D.西夏雕版印刷技术比较先进15.金朝创制了女真文字,并把中原经典翻译成女真语,设立女真进士科。这种做法的根本目的是( )A.促进北方民族交融 B.保持女真的民族特色C.巩固在中原的统治 D.淡化中原的文化影响16.宋元话本,是宋元时代说话人演讲故事所用的底本。如《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它就是《西游记》的雏型,讲史话本《大宋宣和遗事》是《水浒传》的早期故事底本,后来被说书艺人不断阐发,形成小说。这主要说明当时( )A.城市娱乐活动丰富 B.文学呈现世俗化趋势C.通俗文化成为主导 D.工商业市民阶层兴起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共52分)17.(2021·辽宁高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 宋代比较重视培养儿童的礼仪。宋代家礼主要有冠、婚、丧、祭四大类。司马光根据古礼及民间冠礼实际情况,把“男子二十,冠而字”改为“年十二至二十皆可冠”,朱熹将下限改为十五岁。祠堂是家训的主要实施场所,如金溪陆氏家族,“(陆)九韶以训戒之辞为韵语,晨兴,家长率众子弟谒先祠毕,击鼓诵其辞,使列听之”。儿童在家礼中得到了“洒扫应对进退”的礼仪规范训练。——摘编自陈戍国《中国礼制史》等材料二 宋人笔下涌现出诸多“好孩子”形象。比如,赵令赫“幼而秀颖,自异于群儿中。或戏之,则正色俨然,笑语不妄。记识敏悟,四岁受《孝经》,六岁通《论语》,七岁能为二韵诗。丧父,哀毁如成人”。周谔“生而秀颖,十岁如成人,十四入太学,力学勤苦,登元丰二年进士第”。董仲永“幼而端谨,不为儿嬉事,便若成人”。——摘编自周扬波《宋人的儿童观》等(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宋代培养儿童的途径。(8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人心目中“好孩子”形象确立的原因。(6分)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材料一 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找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在宋代,不管在应用科学方面还是在纯粹科学方面都是如此。……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峰状态。——摘编自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材料二 不返本开新,不接续源头活水,综合创新便会食多不化,推陈出新就会迷失方向;不综合创新,不引进众家异说和外来文明,返本开新便会泥古不化,推陈出新就会乏力苍白;不推陈出新,不致力于内部创造,返本开新就会徒说空话,综合创新也会主体不明。因此,“三新”之说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则儒学的继承与创新庶几可以顺利进行。——摘编自牟钟鉴《儒学继承与创新的三种途径》(1)“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峰状态”,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具体表现。(6分)(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北宋前期儒学面临的危机。宋代理学家为重振儒学是如何“推陈出新”的?(8分)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 下面是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选修)《中国古代史》全一册”部分目录。第五章 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第一节 五代十国第二节 北宋的建立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第三节 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第四节 辽、西夏的建立和宋辽、宋夏的和战第五节 金的建立与宋金的和战第六节 元朝的建立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第七节 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文化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提出一条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要求:所提修改建议及理由须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2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 开放强大的文化活力,蓬勃的贸易经济,突破了宋以前京师关于夜市的禁令……店铺、朝廷办事机构与居民住宅错落相间,朝着大街几乎随处可以开设店铺。……坊市制度的崩溃,商业街取代商业区的市,御街两旁“许市人买卖其间”,这些都是前代都市所未有过的经济生活景观。当时开封以经商为业的有二万多户,其中640家资本雄厚的商户,分别属于160行,囊括米、盐、茶等各类商品贸易。号称“正店”的大酒楼有170家,兼具饮食与商品贸易的多种功能,作为商人验看商品质量、商定商品价格、签订契约的场所。……酒楼、茶坊适应商业大潮,与娱乐场所瓦子,都通宵营业。——摘编自冯天瑜《中华文化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东京出现“前代都市所未有过的经济生活景观”的表现。(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东京出现上述“经济生活景观”的主要原因。(6分)参考答案解析:选D 材料中宋太祖的话显露出宋太祖了解到“武臣”危害之大,表达了他所选派的“儒臣干事者”要到地方管理行政事务,即派文臣做知州,D项正确。解析:选D 官职差遣是宋朝官制,其中“官”指享受的待遇级别,“职”以待文学之选,“差遣”则是实际担任的职务。这种冗杂的官职机制加强了对宋朝官员的管控,但是也导致官僚机构重叠,人浮于事,形成冗官的弊端,D项正确。解析:选B 王安石变法时为了推行变法,将青苗法在地方上推行的效果作为考核和奖惩官员的依据,甚至向下级官员下达贷款指标,这就使得下级官员有可能为了完成指标而侵害百姓的利益,B项正确。解析:选D 根据“宋代士大夫阶层不仅是文化主体,而且也是一定程度的政治主体”并结合所学可知,宋朝实行崇文抑武的政策,重用文臣,故D项正确。解析:选B 根据材料“采用了汉族的营造方式”“深受宋朝画界的影响”说明当时民族文化的交融,故B项正确。解析:选C 元朝通过实行行省制及中央直属加强了中央对地方,尤其是边疆的管理,呈现与内地一体化的趋向,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故C项正确。解析:选C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行省虽然表面权力很大,但实际上大权主要掌握在中央,故C项正确。解析:选B 元代行省要定期向中央缴纳一定的赋税收入,承担相应的义务,B项正确;根据材料可以看出,地方大半的财政收入都上缴中央了,并没有财政独立,排除A项;行省不是由中书省直辖,排除C项;中央对地方是直接管理,排除D项。解析:选A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西汉至北宋、辽、西夏时期,人口数量呈上升趋势,这与封建经济的发展有关,A项正确。解析:选C 材料反映了宋朝建立了一支庞大的专职消防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商品经济发达,城市繁华且人口密集,市坊制度和宵禁制度被打破,一些城市的火灾隐患日趋严重,进而催生出了专职消防队,这也从侧面说明了宋朝城市经济的繁荣,C项正确。解析:选D 宋代,工商税收转归朝廷,朝廷在桥梁附近设立税务,便于就近征收商税,这说明宋代商业繁荣,商税逐渐成为宋朝的重要财源,D项正确。解析:选C 宋代女服“内敛拘谨而又不乏淡雅精致”体现了宋代理学的三纲五常的道德观念的影响,故C项正确。解析:选B 依据材料信息可知,辛弃疾由于不被重视,因而其创作内容出现了转变,这说明词的创作与时势有密切的关系,故B项正确。解析:选C 依据材料“字体歪斜、有个别字排倒;印出的字一半轻、一半重,墨色浓淡不均;有隔行线的痕迹”可以推断是活字印刷,说明西夏已经出现了活字印刷术,但不能说明活字印刷术得到普及,故C项正确,B项错误;唐代就已经出现了雕版印刷品,排除A项;材料不能反映西夏的印刷技术是否先进,排除D项。解析:选C 材料反映了女真人对本民族文化和汉族先进文化的调和,这是固守女真传统和学习汉族先进文化的体现,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巩固在中原的统治,故C项正确。解析:选B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元话本是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扩大的产物,被说书艺人不断阐发,形成小说,文学呈现世俗化趋势,B项正确。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宋代比较重视培养儿童的礼仪。宋代家礼主要有冠、婚、丧、祭四大类”得出礼仪教育与训练;根据材料一“祠堂是家训的主要实施场所”得出利用宗族祠堂进行教育培养;根据材料二“宋人笔下涌现出诸多‘好孩子’形象”得出通过塑造良好儿童形象宣传培养。第(2)问,结合宋代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内容可得出主要有理学的影响、巩固统治的需要、科举制发展等。答案:(1)途径:礼仪教育与训练;利用宗族祠堂进行教育培养;通过塑造良好儿童形象宣传培养。(2)原因:理学的影响;巩固统治的需要;科举制发展。答案:(1)表现: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火药大量制造并用于军事、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以及沈括的《梦溪笔谈》记载和总结了当时的许多科技成果处于世界领先地位。(2)危机:儒家学说日益僵化;佛教和道教的冲击。如何“推陈出新”:形成一套包括宇宙观、人生观、认识论、方法论、以理为核心的理论体系;认为理(天理)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根本原则;倡导“存天理,灭人欲”;提出格物致知。答案:示例建议一:增加宋元商品经济发展的内容,缩减政治史内容。理由:宋元时期,农业、手工业发展成就突出,城市和乡村商品经济发展迅速,我国的经济重心逐渐完成南移,对宋元社会以及后世中国历史都产生了深远影响。该教材受传统史学观念的影响,偏重政治,增加经济史比重更利于全面把握历史发展进程。建议二:增加宋元时期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一目。理由:宋元时期,封建农业和手工业经济发展,城市和乡村商品经济发展迅速,市民阶层壮大,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增强,人们的衣、食、住、行及习俗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城市市民的文化娱乐活动丰富多彩;增加该部分内容,更能反映宋元社会演进的全貌。答案:(1)表现:经济功能增强,商业贸易繁荣;城市布局打破了坊市界限;政府放松了对商业活动的限制;出现了比较完善的饮食、娱乐服务设施;货币经济发展,出现纸币。(2)原因:农耕经济的发展;政府商业政策的放松;政治中心的影响;东京处于汴河附近,交通便利。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