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6 第二课 乡村与城市(第1课时) 乡村聚落班级 姓名 学号 课型:新授 课时 :1课时 主备:胡晓辉 审核:备课组 时间 : 【学习重点和难点】重点:社区的功能、乡村聚落的景观特征和生产、生活内容。难点:影响聚落特征差异的自然和人文因素。【课前预习】 阅读课本P7—8完成1—2题。阅读课本P9—P11第一段,完成3---7题1.生活在社区中,人们不仅能感受到社区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等各方面的功能,而且还能享受丰富多彩的_____________。2.人们在一个社区中生活,会逐渐适应那里的______ ___,进而对自己所生活的社区产生___ _和__ ____的感情,这就是人们对社区的 。它对社区的______和______有很大影响。3.我们把人们的集中居住地 和 统称为聚落。一般来说,先有 ,后有 。 4.乡村聚落,即______,是_ __地区人们的居住场所,也是人们进行___ __和______的场所。5.乡村聚落的分布、形态等反映了 ______ __与______ __的相互关系。6.传统乡村聚落中的房屋建筑,往往体现出当地 的特点。7.由于所处自然条件的差异,乡村里的人们从事的______ __各不相同,人们的____ _也各具特色。乡村聚落可以分为农村、牧村、________ 和________等不同类型。【课堂导学】(一)在社区中生活1.课堂活动1-----社区的功能:阅读课本P7图1-8至图1-11,分别说说图中的人们在做什么?相对应地反映了社区的什么功能?2.课堂活动2------社区的生活和认同感:观察图1-12至图1-15,说一说: ①生活在这样的社区中,人们能享受哪些社区生活?②你所居住的社区什么特点,在生活上有哪些方便或不便之处。作为社区的主人你认为如何改进这一系列不便之处?(二)乡村聚落1.聚落的定义和分类。出示两组图片,感受不同的景观特征,辨别哪些是乡村聚落景观?哪些是城市景观?看书P8前言和第一段,回答:什么是聚落?什么是乡村聚落?聚落分为哪两大类?2.乡村聚落特点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1) 乡村聚落的分布、形态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读课文P9第二自然段,完成下表?自然环境特点乡村聚落分布洪涝区易洪涝威胁干旱地区水源充足且供水方便的地方 得出结论: 比较课本P8图1—17和18,分析平原和山谷村落的形态有什么不同?完成下表。地形平原山区聚落形态规模说一说:这些村落的形态与周围环境有什么关系?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聚落?通过上述探究活动得出结论:乡村聚落的分布、形态等反映了 的相互关系。(2)房屋建筑(传统)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读课本P10第一段完成下表)?房屋建筑特点自然环境特点云南傣族民居竹木搭建而成,往往悬离地面沙特阿拉伯乡村民居白天炎热,昼夜温差大想一想:(1)房屋屋顶的形状有什么区别 ?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区别?(2)房屋墙体的厚度有什么区别,为什么?(3)建筑材料有什么区别,为什么?得出结论: 。 (3)乡村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观察图1—21完成下表?生产、生活方式合适的标题(即乡村聚落的类型)ABCD结论:由于所处的 不同,乡村里的人们所从事的生产活动也各不相同。乡村聚落依据生产方式的不同可分为 、 、 和 四大类。3.合作探究:乡村聚落的特点除与自然环境有关,还与哪些因素有关呢?【课堂拓展】1.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①、②、③、④分别是什么地方的建筑?(2)根据图及表格中所给的内容,分析民居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当地的气候特点民居的建筑特点图①图②图③图④【课堂小结】【课堂训练】1.聚落的形成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在一些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聚落分布比较密集,影响其形成的最主要因素是( )A.地形 B.气候 C.资源 D.交通2.在聚落的发展过程中,往往形成不同风格的建筑,其原因不包括( )A.生活习俗 B.历史文化C.宗教信仰 D.人种的不同3.右图为聚落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A、B、C 三处属于 聚落,选址有一共同特点,都是 而建。都有可能发展成为城市聚落,而最有可能优先发展起来的是 ,理由是 。【课前预习】1.政治、经济、文化、管理 社区生活。2.环境 喜爱 依恋 认同感 团结 发展3.乡村 城市 乡村聚落 城市聚落 4.村落 乡村 生产 生活5.人类活动 自然环境 6.自然环境 7.生产活动 生活 渔村 林场【课堂导学】(一)在社区中生活1.⑴政治功能。⑵经济功能⑶文化功能。。⑷管理功能。2.(1)节日生活、经济生活、体育生活和文化生活等(2)略(二)乡村聚落1.聚落的定义和分类。定义:略。分类: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两大类。2.(1) 乡村聚落的分布、形态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村落分布特点自然环境特点洪涝区高地上避免洪涝威胁干旱地区水源充足且供水方便的地方气候干旱,降水稀少,水资源不足 得出结论: 乡村聚落的分布反映了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或乡村聚落的分布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制约等其他言之有理也可。地形平原山区聚落形态房屋密集且较集中,呈团状分布房屋稀疏且分散,呈带状分布规模较大较小(教师小结)一个村落的平面形态,决定于所处的地理环境,如地势起伏高低、地形是否平坦及开阔程度,尤其是要看用水是否方便。因为大多数村落在形成的早期,生产力水平较低,更谈不上科学技术,逐水、田而居就成为第一要因。所以,一些村落就在河流两岸、湖泊附近定居下来,并发展到今天。(团状:接近圆形或多边形,在东部平原和盆地地区常见;呈带状的村落:沿河道或道路方向延伸)通过上述探究活动得出结论:乡村聚落的分布、形态等反映了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 的相互关系。(2)房屋建筑(传统)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读课本P10第一段完成下表)?房屋建筑特点自然环境特点云南傣族民居竹木搭建而成,往往悬离地面降水丰富,地面潮湿沙特阿拉伯乡村民居具有墙厚、窗小的特点白天炎热,昼夜温差大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建筑景观的哪些方面看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学会分析建筑景观和环境的相关性——房屋屋顶的形状与当地的降水有关,墙体的厚度与当地的气温有关,建筑材料与当地的资源有关得出结论: 传统乡村聚落中的房屋建筑,往往体现出当地自然环境的特点。 (3)乡村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观察图1—21完成下表?生产、生活方式合适的标题(即乡村聚落的类型)A以从事种植业生产为主(耕种)农村B从事渔业捕捞和水产养殖业渔村C从事培育、管理、采伐森林林场D以畜牧业为生牧村结论:由于所处的 自然条件 不同,乡村里的人们所从事的生产活动也各不相同。乡村聚落依据生产方式的不同可分为 农村 、 牧村 、 林场 和 渔村 四大类。3.乡村聚落形成原因:除自然因素(地形、气候、水源、土壤)外还有经济因素:生产方式、交通、社会经济文化。【课堂拓展】(1)图①是北极地区因纽特人的冰屋;图②是我国黄土高原的窑洞;图③是东南亚的高架屋;图④是西亚的村庄。(2)当地的气候特点民居的建筑特点图①严寒冰块构筑、低矮、墙体很厚,保温功能好图②干燥,冬冷夏热就地取材,利用黄土层,挖凿成窑洞图③潮湿,炎热多雨双层竹楼,人住在楼上,凉爽、通风、防潮图④干燥,风沙大平顶房、墙厚、窗小、防晒、防沙,层顶可用来晒庄稼【课堂训练】1.A 2.D3.乡村 临河 B地势平坦,两条河流交界处,交通方便,物流顺畅,水源充足7 第二课 乡村与城市(第2课时) 城市聚落班级 姓名 学号课型:新授 课时 :1课时 主备:胡晓辉 审核:备课组 时间 :【学习重点和难点】重点:乡村和城市两种聚落的景观特征和生活内容的异同难点:影响城市聚落特征差异的自然和人文因素【课前预习】读课本P11—13,完成下列各题1.城市聚落的形成。一般来说,城市聚落是在 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随着社会的发展,有些乡村聚落里逐渐出现了 ,成为所在地区的 ,居民中增加了许多从事________以外职业的人,这样,城市聚落就出现了。2.城市聚落的景观。步人一些大城市,会看到那里有规模宏大的 ,密集分布的 ,纵横交错的 ,人群熙攘的 ,错落有致的 ,还有看不见的 。3.城市的功能: (如北京), (如上海)、 (如西安、北京)。任何一座城市的功能不是单一的,而是集多种功能于一体。根据课本P12图1—24,分析北京市拥有哪些功能区,分别给它们命名。(写在书本上)4.城市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目前,全世界已有超过______的人居住在城市里,城市里的居民主要从事 、 、 等。在休闲时间里,生活方式有 、 、 等。【课堂导学】1.了解城市的起源。看课本P11阅读卡。写出城市集落形成的过程。2.走近城市,感受城市聚落与乡村聚落景观差异。仔细阅读P10和P13图,从不同方面比较乡村与聚落景观差异。结合生活实际合作完成下表乡村城市自然景观建筑物(高度,密集度等)公共设施(类型,数量,便利程度)人口(数量,密度,职业)交通医疗及卫生设施商业网点、银行休闲、娱乐设施种类绿地面积3.城市聚落的功能。看课本P11最后一段,和P12完成下表。功能举例不同城市主要功能不同有的城市作为首都,以政治活动为主(政治功能)有的城市工商业发达,以经济活动为主(经济功能)有的城市历史文化积淀厚重,文化艺术方面富有特色(文化功能)同一城市拥有多种功能北京拥有高科技园区北京拥有商业中心北京拥有多种住宅小区4.城市聚落居民的生产生活。小组活动:结合课本P13内容,谈谈城市居民的工作和生活。【课堂拓展】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的差异,补充完整。比较项目城市乡村人口差异数量规模人口多,规模大人口构成农业人口为主文化构成先进生产力代表,人口素质高受教育程度低人口分布集聚、密度大功能差异经济功能以工业、建筑业、运输业、商业、服务业等第二、三产业为主功能复杂,与社会经济发展有关在经济发展中占有主动地位,辐射乡村人均生产率高景观差异环境以人造景观、人工生态环境为主建筑建筑密度大、房屋高,层数多,建筑向高空和地下发展道路道路纵横交错、类型各异,网线密集其他高店、学校、医院多【课堂训练】1.关于聚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有人居住的地方称为聚落B.一般说来,先有乡村聚落,后有城市聚落C.居住在乡村聚落的人们主要从事手工和服务等工作D.居住在城市聚落的人们主要从 事工业和林业等工作 2.关于影响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因素叙述正确的是 ( )A.在一些河流的中上 游的河谷两岸地区,聚落分布比 较密集B.在河流下游三角洲地区易被海水淹没,聚落分布比较分散C.在高山、荒漠地区,少有或没有聚落D.在一些矿产地 ,由于开矿占有大量土地,所以聚落较少3.北京是全国高等学校最集中的地区,有众多体育场馆,博物馆以及许多国际级文艺团体,这说明北京市是全国的 ( ) A政治中心 B文化中心 C经济中心 D交通中心4.右图是中纬度某地,仅从地图中提供的信息来看,最不可能形成聚落的是( ) A a B b C c D d5.下列关于乡村聚落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大气污染和交通拥挤严重B.居住空间狭小 C.对周围地区的发展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D.人口少,聚落规模小7.下列属于城市聚落居民从事的工作是 ( ) A.耕作业和畜牧业 B.工业和服务业 C.渔业和林业 D狩猎和建筑业8.读右面的景观图,回答下列问题:(1)A为 聚落,B为 聚落。(2)观察图中景观,填写下表:聚落范围建筑物特征道路植被自然景观改变大小乡村????城市????(3)乡村聚落主要从事 等生产活动,城市聚落主要从事 等工作。【课堂导学】1.村落----市井----集市----城市。城市聚落是由乡村聚落发展来的。一般先有乡村聚落,后有城市聚落,商业是城市出现的重要因素。2.乡村景观和城市景观的主要差异乡村城市自然景观平房、周围有大片农田,空气清新、环境优美,以自然景观为主高楼林立,环境污染较重以人造景观为主建筑物(高度、密集度)矮、稀疏、少高、密集、多公共设施(类型、数量、便利程度等)类型单一、数量少、不便类型多样、数量多、方便人口(数量、密度、职业等)人口少、密度小、职业简单,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活动(农、林、牧、渔等)人口多、密度大、职业复杂(商业、工业、服务业等)交通不便,单一便利,密集成网状医疗及卫生设施较少或没有齐全商业网点、银行较少或没有多休闲、娱乐设施种类较少或没有多绿地面积比重大比重3.城市功能?功能举例不同城市主要功能不同有的城市作为首都,以政治活动为主?北京有的城市工商业发达,以经济活动为主?上海有的城市历史文化积淀厚重,文化艺术方面富有特色?西安同一城市拥有多种功能北京拥有高科技园区中关村北京拥有商业中心?王府井北京拥有多种住宅小区?方庄小区4.城市居民从事的行业:工业、商业、服务业、金融业等。日常生活进行购物、旅游、在外就餐、听音乐会等【课堂拓展】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的差异,补充完整。比较项目城市乡村人口差异数量规模人口多,规模大人口构成非农业人口为主农业人口为主文化构成先进生产力代表,人口素质高受教育程度低人口分布集聚、密度大分散、密度小功能差异经济功能以工业、建筑业、运输业、商业、服务业等第二、三产业为主以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等第一产业为主。功能复杂,与社会经济发展有关功能单一,与自然条件相关。在经济发展中占有主动地位,辐射乡村处被动地位,为城市服务人均生产率高人均生产率低景观差异环境以人造景观、人工生态环境为主以自然景观、自然环境为主建筑建筑密度大、房屋高,层数多,建筑向高空和地下发展建筑密度小、房屋矮、集中在地面道路道路纵横交错、类型各异,网线密集道路稀疏,一般只一条“一”字形或“十”字形道路。其他高店、学校、医院多【课堂训练】1.B 2.C 3.B 4.A 5.D 6.C 7.B 8.(1)乡村 城市(2)乡村:小/密度小、高度低 /窄少 /农田 果园 / 小城市:大/密度大、高度高 / 宽多 / 草秤 道旁树 / 大(3)耕作 放牧 捕鱼 /工业 服务业8 第二课 乡村与城市(第3课时) 往来在区域之间班级 姓名 学号课型:新授兼复习 课时 :1课时 主备:胡晓辉 审核:备课组 时间 :【学习重点和难点】重点:区域间联系的内容和形式难点:区域间联系的必要性【课前预习】1·无论是乡村还是城市,它们总是与一定的______ ___相联系。而不同的区域,其____ _和______ ___不同,对社会生活所产生的影响也不尽相同。2.由于各地区的______ ___不同,______ _也有所不同。为了满足人们______ _多样化的需求,各区域之间就会发生联系,实现______ __。3.不同区域之间的联系,不仅限于__ ___方面,而且还包括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等各个方面。 4.“农村需要从城市购进家用电器等商品:城市需要从农村调入大量粮食、蔬菜等农副产品。”这种区域间的联系是?A.经济联系? B.文化联系?? C.信息联系??? D.技术联系??? ( )?5.今年浙江省的一些老师到四川省的一个贫困县支教,这说明 ? (? ??? )A.人们在社区中生活?????? B.不同类型的社区具有共同点C.不同的社区规模不同???? D.人们往来于区域之间6.下面四人的谈话,分别表示出区域之间哪些方面的联系:(1)“下个月我们艺术团要去新疆演出。” (2)“喂,陈老板吗?我们这里需要20吨山东苹果,请问什么时候到货?” (3)“喂,是北京王府井大饭店吗?我们有一个会议,我想预订一个房间。” (4)“今年上半年,我要到四川的一个贫困县去支教了。” 【课堂导学】一、区域交流的原因社区小调查:同学们周末去自家附近超市进行调查:本地产的商品有哪些?外地产的商品有哪些,产自哪里?商品产地归类:本地产的有:外地产的有:思考:1.说说为什么这些东西本地不能生产呢? 2.为什么桐乡要要调运外地商品呢?二、区域交流的内容(形式)1.观察教材14、15页的图1-29、1-30、1-31,思考:区域间的联系仅限于物产方面吗?2.请列举我们日常生活中看到、听到的区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的具体事例,并说明是哪一个方面的交流。3.假如将超市里的外地商品剔除,将外来人员赶出本地区,我们桐乡会出现怎样的情况?4.拓展运用:以我们桐乡地区为例,谈谈桐乡有什么优势和劣势,再列举本地与外地之间交流合作的事例。【课堂拓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的家在张村。那里山清水秀,民风淳朴,物产丰富。村子里,谁家来了远方的客人,大家都会带上自家的关食前来看望.邻里之间如同兄弟姐妹.走动得很勤。茶叶和山核桃是我们的特产。乡亲们最忙最开心的时候就是茶叶和山核桃丰收的季节。由于质量好,它们大都销往大城市,深受城市居民的欢迎! 材料二:上海市的南京路号称“中华商业第一街”。它在旧社会被称为“十里洋场”,深受殖民文化的影响。如今。南京路上商店鳞次栉比,既有综合性的大商场,也有名特商品的专卖店。在这里,人们可以采购到全国各地的特产。大街上每天人来人往,川流不息.这些人中有很多来自乡村,他们在这里购物、休闲、娱乐、学习,感受着大都市特有的气息。(1)材料一和材料二从特色上来说分别反映了什么类型的社区(聚落)?(2)你认为张村与南京路可以发生联系吗? 为什么?(3)你能为这两个社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做些什么?【课堂小结】【课堂练习】1.爸爸拨通了电话问:“你好,天龙旅行社吗?请问七月份到海南旅游的团队还有吗?”小叶知道,这是 A.物产联系 B.人才联系 C.技术联系 D.信息联系 ( )2.下列不同区域之间的联系中,属于信息联系的是 ( )A.玉环的文旦销往北京 B.浙江的教师到四川支援教育C.海南人到浙江卖椰子 D.北京某大学生在网上查询有关深圳人才市场的信息.3.青藏铁路通车以后,不少武汉人坐火车到拉萨开办小商品市场。这反映了不同区域之问的 A.文化联系 B.技术联系 C.人才联系 D.经济联系 ( )4.小梅的妈妈在社区里开了一家小店,货架上摆满了产自全国各地的食品.每种商品下面都贴上了标签,写上了产地。可是小梅的妈妈一不小心把标签贴错了。(1)请你帮小梅分析一下,把贴错的标签改正过来。(2)小梅妈妈的小店里有来自全国各地的食品,这说明了什么?【课前预习】1.区域 自然 人文环境2.自然条件 物产 物质生活 优势互补3.物产 经济 文化 信息 技术 人才4.A 5.D6.(1)文化 (2)物产(经济、物资) (3)信息 (4)人才(教育)【课堂导学】一、1.由于各地的自然条件不同,物产也有所不同。2.因为人们物质生活的需求多样化,各区域之间就会发生联系,从而实现优势互补。二、1.区域间联系不仅限于物产方面,还包括经济、文化、信息、技术和人才等各方面。2.略。3.教师小结:要是将超市里的外地商品剔除,将外来人员赶出本地区,那我们桐乡人民的物质生活需求就无法得到满足,而劳动力和人才的流失也会导致很多工厂无法正常运营,经济就会停滞不前。所以,正是因为区域间有差异,才有交流的必要,区域间的交流和互补,可以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求。4.教学预设:优势有经济较为发达、劳动力众多、文化底蕴深厚……;劣势: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合作的事例:我们桐乡有的公司出资在西部地区建工厂,向一些技术短缺的地区提供技术支持,西部的天然气已经进入桐乡的很多家庭……片段小结:正是因为我们有经济和技术优势,我们可以向外地输出资金和技术,我们桐乡有资源劣势,所以才接上了西部的天然气管道。只有各地间加强联系、优势互补,才能共同繁荣。【课堂导学】(1)材料一反映的是农村社区(乡村聚落);料二反映的是城市社区(城市乡村) (2)张村和南京路可以发生很多联系.如物产、经济、文化、信息等诸多方面的交流。因为这两个地区的自然条何和物产不同,功能也不同.而居民的物质生活多样化需求.使这两个地区可以发生联系,实现优势互补。 (3)略【课堂训练】1.D 2.D 3.D 4.(1) (2)各地区之间的自然条件不同,物产也不同 为了满足人们物质文化生活多样化的需求.各区域之间会发生联系,实现优势互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6 第二课 乡村与城市(胡晓辉).doc 第二课_乡村与城市(胡晓辉).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