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模拟作文“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导写及范文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届高考模拟作文“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导写及范文

资源简介

2024届高考模拟作文“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导写及范文
【原题呈现】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有人认为,人生活在自然之中,自然也早已融入人的精神世界,滋养了人的生命,抚慰着人的心灵。但也有人认为,其实还是人自己丰盈了自己,自己拯救了自己。还有人说,自然如此,社会亦如是。
以上材料你怎么看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命题解读】
1、从自然滋养、抚慰人的角度,探讨自然山水对人的愉悦、安顿、抚慰等作用。如永州山水让柳宗元走出了贬居的苦闷,赤壁水月让苏东坡实现了生命的突围,荷香月色抚慰了朱自清不平静的心,地坛景观带史铁生摆脱了人生困境,泰山日出给姚鼐带来精神力量……自然美景使人在物我相融、神与物契的境界中,以审美的眼光关照生活,找到了心灵的山水。
2、从人自己丰盈、拯救自己的角度,人走近自然,找寻与自己精神相契合的自然风景,获得审美体验、心灵慰藉和人生启示的过程,其实正是自己对自己对话、与自己和解、关照自我心灵成长过程。从这个角度,与其说自然拯救了人,不如说人自己拯救了自己。如杜甫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信心产生于内心深处,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力量也源于自我。
3、从自然与自我结合的角度,自然风景呈现出来的美与真、情与理,给人的生命以许多滋养,而真正从自然中获得力量、慰藉,实现精神成长和超越的人,应该是自己有所觉解、内心充满了生命力量的人。
4、从社会与人的角度,既可以谈社会为人的发展提供了舞台,有机遇也有挑战;也可以谈人在社会中不断修炼、磨砺,自我成就;还可以将二者结合起来谈。
还可以综合谈自然与自我、社会与自我的辩证关系。
【优秀范文】
1水月慰心灵,人生揽星河
自然滋养人的生命抚慰人的心灵?还是人自己丰盈拯救自己?我的看法是自然与人和谐共生,社会亦如是。所谓:水月慰心灵,人生揽星河。
老子《道德经》:“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中国传统文化早已渗透自然与人的和谐关系,即“道法自然”。自然融入人的精神世界,滋养人的生命,抚慰人的心灵。社会“天下为公”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家国情怀,亦如自然滋养人的生命。
水月慰心灵,大自然最滋养生命。自然孕育生命,自然是人类生命的根基。苏轼《赤壁赋》有云:“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被贬黄州的东坡先生,自己化作黄州的水与月,却不像“逝者如斯”之水,让生命在碌碌无为中蹉跎。更不像“盈虚者如彼”阴晴圆缺的月,让心绪变幻不定。反而在对水与月的全新认知中涤荡自己的身心,以旷达排解人生苦难,用“一词二赋”——前后《赤壁赋》、《念奴娇 赤壁怀古》——从自然中汲取力量,实现自己心灵的拯救,达成自己与自然的和解。《人民日报》:“每一个生命,都需要文学的滋养和支撑。”作为后学者,每当我们阅读苏轼《赤壁赋》《念奴娇 赤壁怀古》等文学作品时,我们的生命也得到滋养和支撑,我们也像自然一样充满创造力和智慧,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人自己丰盈自己,拯救自己。什么是丰盈自己 丰盈自己,是心远地自偏。“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采菊东篱下,悠悠见南山。”陶渊明与天地大美为伴,与飞鸟菊花为友,只不过“心远”大自然因为“地偏”而己。这种自己丰盈自己的方式,表面看是人走向外界大自然,其实质是走向内心,是自然抚慰人的心灵。丰盈自己,是诗意栖居。居陋巷,箪食瓢饮,对自然生活索取甚少,对德能满怀希望充满向往。孔子称赞他“不迁怒,不贰过”“其心三月不违仁”(《论语·雍也》)。究其原因,颜回的好学忘忧,才彰显出自己生命的优雅。丰盈自己,是豁达胸襟。范仲淹《岳阳楼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身居庙堂,当心系社会百姓;地处偏远,则关注国家安危。为苍生社稷,勇于担当,甘于奉献,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之乐而乐”。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人自己丰盈自己,拯救自己他人,都离不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厚德”来“载物”。生命虽经历沧桑,仍能化苦难为能力,用奋斗撑大生命格局。青春年少还是以丰盈学业为主,切莫粉饰面容,费力伤神,有时适得其反。
探索未知自然,人生揽星河。自然如此,社会亦如是。“大道之行,天下为公。”自然生态对人心灵的启迪、对未来的启示是大同的理想社会。中华文明历来崇尚“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亲望亲好,邻望邻好”等和平思想,国家主席习近平秉承这种蔚为壮观的自然“和平”文化基因,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彰显中华民族天下一家的大国气度。神十六宇航员、载荷专家桂海潮,用专业知识参与祖国航天事业,以壮阔的家国情怀和日月星辰对话,把论文写在星辰宇宙,更是“和平”探索未知自然,人类丰盈宇宙的社会壮举。
我与春风皆过客,你携天宫揽星河。自然如此,人类应如是。
2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有人认为,人生活在自然之中,自然也早已融入人的精神世界,滋养了人的生命,抚慰着人的心灵。我认为“此言得之”。《荀子·天论》:“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天地万物,各自得到各自的和气而生成,各自得到各自的滋养以成长。“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生物多样性给地球生命带来了生存的危机,但也同样带来了发展的转机。无论是人类之间,亦或者人与禽畜之间,再或者人与植物、微生物之间,都是相生相克的,都是求同存异,和谐共生的。
实现人类群体的社会共生。约翰·多恩曾在《没有人是一座孤岛》里写道:“没有谁能像一座孤岛,在大海里独居。每个人都像一块泥土,连接成整块陆地。”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共同富裕”,而欧共体的目标也是促进成员国之间的经济发展,世界卫生组织的宗旨也是使全世界人民获得尽可能高水平的健康……可见,想要物质基础得到发展,精神世界得到充盈,生活环境得以改善,仅仅靠一个人、一分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我们应该深刻认识到:人类群体之间的相处不能搞零和博弈、单边主义,更不能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而应坚持开放、坚持互利共赢。
实现人与禽畜的和谐相处。在自然的发展进程中,人类与动物的关系错综复杂。比如,人类不可避免地需要获取动物的能量,以维持生命的长度——在医药领域,许多非常有效且珍贵的特效药都是从动物身上提取而来。再如,需要占领动物生存的家园去发展经济——曾活跃在黄河流域的野生象群如今退至云南边境。2020年的疫情同样警示着人类:无止境的索取最终会为人类带来灾难。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在2000年就提出了“同一个健康”的理念,其核心内涵是:人和动物的健康是相互依存的,并与他们共同生活的生态系统的健康密不可分。这就启发我们:人类应该学会善待动物,敬畏生命,学会与其和谐相处,构建“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的天人之境。
实现人与植物的鸥水相依。“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马一浮的名句,让我们对生命有了深一层的认识。“树犹如此,人何以堪?”花草树木,也是生命。一篇《枯树赋》,疾痛惨怛,看似伤悼草木,又何尝不是伤悼生命,伤悼人类自己?电影《流浪地球》开头有一段话:“最初,没有人在意这场灾难,这不过是一场山火,一次旱灾,一个物种的灭绝,一座城市的消失,直到这场灾难与每个人息息相关。”在人类的生活关系中,植物最容易被忽视。殊不知,它在人类延续中却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曾经的环境是“无山不绿,有水皆清,四时花香,万壑鸟鸣”,但随着人类的大肆开垦,肆意砍伐,越来越多的地方开始荒漠化。恩格斯曾警告人类:“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了报复。”因此,人类与植物之间绝对不是掠夺与被掠夺的对立关系,而应该是“相看两不厌”“鸥水相依存”“云想衣裳花想容”“人面桃花相映红”“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的共生关系。
综上所述,美好的生活是万物共生的生活,光明的世界是天人合一的世界。和平是人类世界的主题,共生是天地宇宙的规律。这就需要我们致力于构建两个共同体,一个是人类命运共同体,一个是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让中国成为亚洲之中国,世界之中国,让地球变成地球村;让森林覆盖城市,让绿色遍布乡村,让山川湖海、花草树木与人同呼吸、共命运。一言以蔽之,让人与人相亲,人与自然共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