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11.1《谏逐客书》教学设计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五单元11.1《谏逐客书》教学设计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谏逐客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查阅工具书,结合注释,掌握重点字词句的意思,疏通文意,理清行文结构;
2.了解并能运用文章中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和铺陈的写作手法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说理论证的严密逻辑与思维能力。
3.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难点】
了解并能运用文章中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和铺陈的写作手法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说理论证的严密逻辑与思维能力。
【课时安排】2-4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人之贤与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
垢莫大于卑贱,悲莫甚于贫困。
“年少时为郡小吏,见吏舍厕中鼠,食不洁,近人犬,数惊恐之。斯入仓,观仓中鼠,食积粟,居大庑之下,不见人犬之忧。于是李斯乃叹曰:‘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这是一件生活琐事,但却集中反映了李斯的人生观、价值观。由于不愿安于现状。他从观鼠所悟出的人生哲学,便是要善“自处”,作“仓中之鼠”。
基于此而从荀卿学“帝王之术”,学成之后,欲西入秦时向荀卿告辞时说的一段话:“诟莫大于卑贱,而悲莫甚于贫穷。”这两句话说得非常坦率,和他把厕鼠、仓鼠进行对比时所发的感慨是一脉相承的。苦于贫贱而贪恋富贵是李斯人生观、价值观的核心。这种思想是他人生之梦得以实现的动力,也是葬送他身家性命的祸根。
这就是李斯的“老鼠哲学”——“穷通所处”。
李斯是前秦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其《谏逐客书》是我国古代臣子向皇帝进谏所编写的公文典范,它能够改变秦王的决定,使其收回成命,起到扭转不良局面的效果。
二、疏通文意
(一)解题
1.客:客即客卿,春秋战国时期秦国请其他诸侯国的人来秦做官,其位为卿,以客礼待之,故称。
2.逐客:“逐客事”,指秦王赢政下令驱逐在秦国的六国客卿一事。
史载韩国水工郑国游说秦王赢政凿渠溉田,目的是消耗秦国国力,使其不能攻韩。
事情败露后,秦王赢政接受宗室大臣建议,下令驱逐在秦的六国客卿,客卿李斯亦在被驱之列,于是作《谏逐客书》劝谏。
3.谏:下对上进行劝诫的用语。  
4.书:上书,古代臣向君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
(二)疏通文本
1.学生初读课文,明确PPT上的字音。
2.学生再读文本,小组合作,结合注释,疏通课文。
3.教师对课文中的重点文言字词和句式进行强调。
三、因果揭秘,形式探究
1.补充写作背景,进一步了解李斯的处境。
李斯写这篇奏疏时的处境是十分不利的。司马迁在《史记·李斯列传》中有这样记述:“秦王拜斯为客卿。会韩人郑国来间秦,以作注溉渠,已而觉。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请一切逐客。’李斯议亦在逐中。”不难看出,此次进谏,李斯首先存在身份的尴尬。他是楚国上蔡人,到秦国游说,虽曾受到秦王的重用,拜为客卿,但如今“一切逐客”,按非秦即逐的逐客标准,他铁定在被逐之列。当时李斯已被罢官,只等走人。此时,他的上书在常人看来无非是出于情势危急而想免于被逐,这种基于个人利益的“维权”之举,其目的性让人一望而知。其次,是宗室势力的强大。秦王朝内部的宗室势力已经结成帮派,他们在整体利益上早与秦王捆绑在一起,他们是秦王心目中的“自家人”,是秦王安邦治国需要倚重的力量。而李斯来自楚国,是地地道道的“外人”,可谓势单力薄,孤掌难鸣。如此,这次交锋便是一个人与一个集团的对垒,是一个“外人”与一群“自家人”的较量。以一己之力去平息汹汹群言,纷纷物议,其难度不言而喻。第三,上书对象非比寻常。史载秦王并非是一位礼贤下士、接纳雅言的圣主明君,何况当时的秦王可谓志得意满,一统天下的路走得顺风顺水,称霸的雄心裹挟着治国的戾气,要他放下尊严,抛弃成见,自然绝非易事;第四,进谏的时机也十分不利。秦王对“韩人郑国来间秦,以作注溉渠”同样抱有疑心和戒心。当时的他已经完全接受了宗室大臣的建议,逐客的决心已经下定,何况朝廷上下对逐客一事已经达成了共识,更何况秦王逐客之令已经发布。在木已成舟的背景下,要秦王改弦更张,收回成命,难度之大可以想象!所以,这次上书可谓凶多吉少,几无胜算,稍有不慎,甚至可能身首异处。
2.小组合作,探究本文的说理逻辑。
让人意外的是,李斯的一番进言,竟被秦王欣然采纳。这篇辩术高超的奏疏究竟高超在何处?为何竟能深深打动了秦王?
教师点拨:
(1)首句品读
《谏逐客书》中,李斯在开头就写到:“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这句话是极具技巧的,作者用一个“闻”字,凸显自己是不经意中听说的,而绝不是刻意打听过来的。如此一来,作者就悄悄隐去了是个宾客,是个被逐者的尴尬身份,把自己从对立的双方阵营中解脱出来,变成一个中立者、调停人。“吏议”二字同样匠心独运。李斯何尝不知逐客之事是朝中达官显贵密谋已久精心策划的事?何尝不知道已经得到了秦王的首肯并且已付诸实施?但是李斯故意对此作了淡化处理,将“达官显贵”故意说成是虑事不周的小“吏”,将已经颁布施行的逐客令故意模糊为还在“议论商量”之中。这就为此后有可能出现的反转留下转圆的空间。更绝的是,李斯把“逐客之过”不知不觉地替换为“吏之过”,而绝非“王之过”,这既给当时的秦王留足情面,也给秦王留了一个可下的台阶。经过这样一番处理,李斯就把以自己为代表的宾客与以秦王为代表的权贵之间的冲突,悄悄改写为其他宾客与一群无知无识的小官小吏之间的矛盾,自己和秦王都成了旁观者、中立者和评判者,是一个战壕里的盟友!角色经他这一演化,就彻底化解了秦王对他的抵触情绪,解除了秦王对他的提防心理。“窃”字用得巧妙,私下里认为这件事情错了,转移了矛头指向,同时态度谦卑,满足了秦王刚愎自用的心理。
(2)结构梳理
本文以“窃以为过矣”为中心,从历史、现实和未来三个角度论证“逐客之非”和“纳客之是”。
(3)历史层面,李斯举秦国历史上四位国君重用客卿成就功业之例。“缪公求士”用非常之措施广纳人才,解决了秦长期以来的西北之患;“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奖励耕织,致秦安定强盛;“惠王用张仪之计”连横破纵,攻城拔地,为实现大一统创下根基;“昭王得范雎”强公室,杜私门,“远交近攻”,创下了统一天下的帝业。李斯用史实说明“纳客”对秦国有百利而无一害,揭示“纳客之是”。
这一部分运用了铺陈的手法,作者在铺陈同类和类似事物时,为突出其特征,选择多个角度进行论述。如第二段连写四位君王“以客之功”,就各取一个主要角度:穆公用客卿强调人才来自四面八方,重在广纳人才;孝公用客卿,从思想、政治、经济、军事方面全面论述,重在变法治国:惠王用客卿,以连衡打破合纵,侧重于四面扩张;昭王用客卿,“废穰侯、逐华阳”,侧重于打击豪门。其实四位君王在重用客卿上,提倡耕战、富国强兵,对外扩张,有许多共同之处。这里有意避同取异,显得各有千秋。角度的变化既突出了各自的主要特点,又避免了雷同。
思考:作者为何只说秦国人才引进的成功而不提其他诸侯国呢?
这足以让秦王获得一份来自祖上的满足和荣耀。
这足以证明秦国之所以今日能有国富民强的局面,全在于昔日能任用宾客。
暗示任用宾客一直都是秦国的优良传统。如此优良的传统,秦王难道要中途放弃吗?
现实和未来层面,文章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通过秦王对取物和取人的态度,说明“逐客之非”。首先,李斯用铺陈的手法,列举了“昆仑之玉”“异国之乐”等,这些皆不产于秦,而秦王用之,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由此可见,秦王取物不问出处,只管喜好。然而,秦王取人则不然,“非秦者去,为客者逐”。正反对比得出秦王重异国之物而轻异国之士的结论。这与“跨海内、制诸侯”的宏图霸业是南辕北辙的。唯有“纳客”,才能达到“跨海内、制诸侯”的目的。
自主思考:文章为何要用大量笔墨铺陈“昆山之玉”和“异国之乐”?
明确:从侧面表现出秦国富民强,顺道也赞扬了秦王的功绩,这实际上是在委婉地歌颂秦王。
小结:作为丞相的李斯在劝谏时牢牢抓住秦王想要建立霸业的心理,将客卿与秦国的宏图大业联系起来,深刻地剖析了“逐客之非”与“纳客之是”。
他时刻站在秦王的角度,抓住秦王的治国目标,顺应了秦王一统天下的雄心。
3.品味语言艺术
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也有评价:“法家大抵少文采,惟李斯奏议,尚有华辞。”可见,该文在文采方面确有独到之处。
引导学生细读文本,体会本文的语言魅力。
点拨:
辞藻华美,用词讲究。文章第一段写缪公八方求士用“取”“得”“迎”“来”四字,意同而词异。写惠王四面扩张连用“拔”“并”“收”“取”“包”“制”“据”“割”“散”九个动词,灵活多变,气势恢宏。第二段写秦王珍宝时用“致”“有”“垂”“服”“乘”“建”“树”与“玉”“宝”等名词搭配,仔细推敲竟找不到更合适的词来替换,可谓用词讲究。
手法丰富。文中处处可见排比、铺陈的手法,使文章语言富有特色,虽繁而不显杂。整篇文章将铺陈和排比一以贯之。文章第一段,作者先铺陈了秦国因任用客卿而日益强大的史实,并用四位君王的丰功伟绩组成一个大的排比句,每个排比句中又兼小的铺陈,真可谓气势恢宏。第二段在列举秦王珍宝时极力铺陈,“昆山之玉”“随、和之宝”“明月之珠”“太阿之剑”“纤离之马”“翠凤之旗”“灵鼍之鼓”,一气呵成。
句式多变。如第三段中,在铺陈大量珍宝时,就采取了多变的句式,写了十几种东西。
由于铺陈中同中有变,变中有同,所以使大量铺陈错综复杂又一气贯通,既恣肆又严谨,读之但觉势如奔马,而又不觉得烦琐、累赘。
课堂小结
《谏逐客书》因其高超的说服技巧而为后人传颂,文中劝谏的艺术、行文的构思、考究的用词、多变的论证、巧妙的铺陈等无不令人叹服。此外,李斯所持的“八方取士,四方纳才”的人才观也值得借鉴。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