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无衣》理解性默写与比较阅读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古诗词诵读《无衣》理解性默写与比较阅读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无衣》理解性默写与比较阅读
考点:
1.《无衣》原文
2.理解性默写
3.比较阅读
【考点示例】
一、《无衣》原文
原文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译文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战袍。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戈与矛,与你共同对敌。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内衣。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矛与戟,与你一起出发。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战裙。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甲胄与兵器,杀敌与你共前进。
二、理解性默写
(一)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1.《秦风·无衣》中,描写将士们团结友爱,同穿战袍的句子是“ ? ”。
1.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2.《秦风·无衣》中,诗歌开篇就用“ ? ”两句,渲染了军情紧急,一时难以备全征衣的情况。
2.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3.《诗经·秦风·无衣》中“ ? ”两句写战士们团结友爱,同穿白天当衣服穿、晚上当被子盖的战袍。
3.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4.《秦风·无衣》中,写有人顾虑自己没有衣裳, 他的战友就充满友情地劝慰他:“① ? 。”又用大义来激励同伴:“② , ,
。”
4.①岂曰无衣?与子同袍。②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5.《秦风·无衣》中,为国征战,不计衣物不全的困难,“① ”一句是实写; “② ”,是说与战友共用一件战袍。
5.①岂曰无衣;②与子同袍。
6.《秦风·无衣》中,以自问自答的形式表现士卒们的豪爽、乐观、团结互助以及同仇敌忾、勇敢无畏的爱国激情,“① ” 一句是士卒自问, “② 。王于兴师,③ ,与子同仇。”几句是士卒自答。
6.①岂曰无衣;②与子同袍。③修我戈矛。
7.《秦风·无衣》每章开头都采用了问答式的句法。一句“① ”,似自责,似反问,洋溢着不可遏止的愤怒与愤慨,仿佛在人们复仇的心灵上点上一把火,于是无数战士同声响应:“② 、
、 ”。
7.①岂曰无衣;②与子同袍、与子同泽、与子同裳。
8.《秦风·无衣》中,每章第一、二句,分别写“ ”“ ”“ ”,表现战士们克服困难、团结互助的情景。
8.与子同袍、与子同泽、与子同裳。
9.《秦风·无衣》中,以两人为单位写秦国国队的服装配给,士兵的①“ ”“ ”“ ”能必然促成士兵的②“ ”“ ” “ ”,形成较强的战斗力。
9.①与子同袍、与子同泽、与子同裳。②与子同仇、与子偕作、与子偕行。
10.《秦风·无衣》中,每章最后一句,写“ ”“ ” “ ”,表现战士们的爱国感情和大无畏精神。
10.与子同仇、与子偕作、与子偕行。
11.后世多将军队中的同事称为“袍泽”,这个词源自《诗经·秦风·无衣》中“① ”和“② ”两句。
11.①与子同袍;②与子同泽。
12.关于《无衣》这首诗,陈继揆《读诗臆补》说:“开口便有吞吐六国之气,其笔锋凌厉。”一句“① ”,似自责,似反问,洋溢着不可遏止的愤怒与愤慨,引得无数将士同声响应,“② 、 、
”。
12.①岂曰无衣;②与子同袍、与子同泽、与子同裳。
(二)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1.《秦风·无衣》中,写在大敌当前、兵临城下之际,秦地人民以大局为重,与周王室保持一致,一听“ ”,他们就一呼百诺,紧跟出发,团结友爱,协同作战,表现出崇高无私的品质和英雄气概。
1.王于兴师。
2.《诗经·秦风·无衣》中写周王要出兵打仗,修整好戈矛准备战斗的句子是“ , ”。
2.王于兴师,修我戈矛。
3.《无衣》这首诗反映了秦地人民在大敌当前、兵临城下之际,响应“① ”的号召,且“② ,与子同仇”,协同作战,表现出崇高无私的品质和英雄气概。
3.①王于兴师;②修我戈矛。
4.《秦风·无衣》中,表现将士们修整戈矛,统一杀敌目标的诗句是“ , ”。
4.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5.《秦风·无衣》中写到周王出兵打仗时,修整戈与矛,共同对付敌人的两句是“ , ”。
5.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6.《秦风·无衣》中,“ ”一句,道出了大家仇敌是共同的,必须一起抗击共同敌人的共识。
6.与子同仇。
7.《秦风·无衣》中,表现战士们一样仇恨敌人的一句是“① ”;表现战士们一起行动起来的一句是“② ”;表现战士们一起上战场的一句是“③ ”。
7.①与子同仇;②与子偕作;③与子偕行。
8.《秦风·无衣》诗共三章,采用了重叠复沓的形式。首章结句“① ”,是情绪方面的,说的是他们有共同的敌人。二章结句“② ”,是行动的开始。三章结句“③ ”,表明诗中的战士们将奔赴前线共同杀敌了。
8.①与子同仇;②与子偕作;③与子偕行。
9.《无衣》共三章,采用了重叠复沓的形式,语意是递进发展的,如,“与子同仇”,侧重表达同仇敌忾的情绪,而“① ”则是行动的开始,“② ”则指将士们奔赴前线共同杀敌。
9.①与子偕作;②与子偕行。
10.《秦风·无衣》表现了战士们同仇敌忾、步调一致、奋起作战的爱国情怀的诗句是“ ”“ ” “ ”。
10.与子同仇、与子偕作、与子偕行。
11.《秦风·无衣》中,强调在备战时刻,我们要全程动员,从“① ”到“② ”,最后到“修我甲兵”,可谓是全副武装,整装待发。
11.①修我戈矛;②修我矛戟。
12.《秦风·无衣》中,每章第三、四句,先后写“ ”“ ”“ ”,表现战士齐心备战的情景。
12.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
13.有人说《秦风·无衣》这首诗的语言有强烈的动作性,主要表现在“ 、 、
”三句上,这使人想象到战士们在磨刀擦枪,舞戈挥戟的热烈场面,充满了激昂慷慨的英雄气概。
13.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
(三)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1.《秦风·无衣》中,描写将士们团结友爱,同穿衬衫的句子是“ ? ”。
1.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2.《诗经·秦风·无衣》中“ ? ”两句写战士们团结友爱,同穿贴身穿的衣服。
2.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四)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1.《秦风·无衣》中,描写将士们修理矛戟,准备一同行动的句子是“ , ”。
1.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2.《秦风·无衣》中,表现将士们修整矛戟,一起行动起来投身到征战中的诗句是“ ,
”。
2.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3.《秦风·无衣》中,展现着秦国军民互助的团结精神,其中描绘士兵洋溢着慷慨激昂的英雄主义,愤慨地磨刀擦枪,一起行动的句子是“ , ”。
3.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4.《秦风·无衣》中,写大家一起行动起来,投身到征战中的一句是“ ”。
4.与子偕作。
(五)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1.《秦风·无衣》中,描写将士们团结友爱,同穿下衣的句子是“ ? ”。
1.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2.《诗经·秦风·无衣》中“ ? ”两句,对古代服饰的“上衣下裳制”有所反映。
2.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六)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1.班固在《汉书》中说秦地“民俗修习备战,高上勇力,鞍马射骑”,《秦风·无衣》中就有“ ,
,与子偕行!”之句。
1.王于兴师,修我甲兵。
2.《秦风·无衣》这首诗意气风发,豪情满怀,确实反映了秦地人民的尚武精神的句子是“ ,
,与子偕行!”,朱熹《诗集传》也说:“秦人之俗,大抵尚气概,先勇力,忘生轻死,故其见于诗如此。”
2.王于兴师,修我甲兵。
3.《秦风·无衣》中,表现战士们修整铠甲和兵器,奔赴前线共同杀敌的句子是“ , ”。
3.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4.《秦风·无衣》中,描写将士们修理铠甲兵器,共同赶赴战场的句子是“ , ”。
4.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5.《秦风·无衣》中,表现战士们枕戈待旦,马上奔赴战场杀敌的句子是“ , ”。
5.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6.《秦风·无衣》中,描写战士们激昂高歌,团结对敌,奔赴战场的句子是“ , ”。
6.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7.《无衣》中写道“修好我们的铠甲和兵器,我跟你共同行动奔赴战场”。即“ , ” 。
7.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8.《秦风·无衣》中的“① ”,描写战士修整甲胄和兵器,然后又以“② ”一句,表明战士们奔赴前线、共同杀敌的英雄气概。
8.①修我甲兵;②与子偕行。
(七)分类排列
1.《无衣》中,描写将士们团结友爱、同穿衬衫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2.《无衣》中,描写将士们团结友爱、同穿下衣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3.《无衣》中,描写将士们修理矛戟、准备行动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4.《无衣》中,描写将士们团结友爱、同穿战袍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5.援引诗经《秦风·无衣》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谱写了中国愿同经受疫情的各国团结协力共同抗疫的动人之歌。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怎能说没有衣裳?我愿和你同披一件战袍。
5.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6.新华社武汉记者站陈健曾在一篇通讯稿中,引用《秦风·无衣》中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表现大江南北各界群众守望相助共战疫情的感人情景。
6.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7.新冠疫情一发生,日本政府就表示将全力协助中国抗击疫情。一些捐赠给武汉的物资包装箱上写着 《秦风·无衣》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诗句,表现出了日本从官方到民间对我国的疫情极大的关心,以实际行动勠力同心共克时艰。
7.岂曰无衣?与子同裳。(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8.2020年,武汉疫情发生时,日本捐赠武汉物资上写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是《诗经·秦风·无衣》中描写战士们团结友爱、同穿战裙的句子。
8.岂曰无衣?与子同裳。(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三、比较阅读
(一)李益《从军北征》与《无衣》
从军北征 李益 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无衣 诗经·秦风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1.下列对两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军北征》首句“天山雪后海风寒”,把地域、季节、气候交代清楚,有力地展现这次行军的环境特点。
B.《行路难》这一首哀怨之曲,不是声音微弱的独奏,而是“遍吹”,把读者带入笛声响彻夜空的悲壮境界。
C.“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反映了真实的大漠行军情景,荒凉悲怆,有“境界全出”的艺术效果。
D.《秦风·无衣》质朴诗句中蕴含真挚的情感,体现秦人“尚气概,先勇力,忘生轻死”的气魄和“欢爱之心”。
2.这两首诗歌都以战争为题材,但抒发的情感和使用的艺术手法有所不同,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一)李益《从军北征》与《无衣》【答案】
1.A【解析】 A.“有力地展现这次行军的环境特点”表述错误,应该是“有力地烘托出了这次行军的环境气氛”。
2.(1)《从军北征》小着情语,却处处达情,以形传神,借景抒情,景象凄凉,如“天山雪后海风寒”,笛声幽咽,如“横笛遍吹《行路难》”,令人神驰意伤,将征人望乡思归的衷怨,表现得淋漓尽致。
(2)《秦风·无衣》这首诗描绘出战士们齐心备战同仇敌忾的场景,并以“赋”的表现手法加以强调,更渲染出了威武雄壮的气势,“同袍”“同泽”“同裳”凸显了战友之间淳朴真挚的情感,表现出将士们齐心协力,奋勇杀敌的精神。
【解析】《从军北征》的首句“天山雪后海风寒”,把地域、季节、气候一一交代清楚,烘托出了这次行军的环境气氛。“横笛遍吹”一句折射征人的心情。《行路难》是一个声情哀怨的笛曲,这里用了“遍吹”两字,更点明这时传来的不是孤孤单单、声音微弱的独奏,而是此吹彼和、响彻夜空的合鸣,听到这悲伤的别离曲,驻守边关的三十万将士,都抬起头来望着东升的月亮。在哀怨的笛声中传递出深沉悲凉的征人思乡情,诗人运用了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写法,表现了征人望月思归的惆怅之情。
《秦风·无衣》是一首激昂慷慨、同仇敌忾、矫健爽朗的战歌,这首诗描绘出战士们齐心备战同仇敌忾的场景。每章开头都采用了问答式的句法,以一句“岂曰无衣”发端,似自责,似反问,洋溢着不可遏止的愤慨,渲染出一种即便生活贫困以至于“无衣”,也要义无反顾奔赴疆场的爱国主义激情;接下来对问句的回答“与子同袍”“与子后泽”“与子同裳”,则有力地表现出在大敌当前的危急时刻,秦国军民不分你我、同心应敌战友之间淳朴真挚的情感的质朴民风和战友之间淳朴真挚的情感。“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的诗句,富有强烈的动作性和形象性,使人想象到战士们在磨刀擦枪、舞戈挥戟的热烈场面,形象地表现出主人公乐于为国效力的无私品质和浓郁的家国情怀,并以“赋”的表现手法加以强调,更渲染出了威武雄壮的气势。“与子同仇”“与子偕作”“与子偕行”的誓言,则表达了主人公们在战场上共进退、同生死、御外辱、卫家国的坚定决心和将士们齐心协力,奋勇杀敌的精神。
【译文1】
天山下了一场大雪,从青海湖刮来的风更添寒冷。行军途中,战士吹起笛曲《行路难》。
听到这悲伤的别离曲,驻守边关的三十万将士,都抬起头来望着东升的月亮。
【赏析1】
诗的首句“天山雪后海风寒”,是这幅画的背景,只七个字,就把地域、季节、气候一一交代清楚,有力地烘托出了这次行军的环境气氛。这样,接下来不必直接描述行军的艰苦,只用“横笛遍吹”一句就折射出了征人的心情。《行路难》是一个声情哀怨的笛曲,这里用了“遍吹”两字,更点明这时传来的不是孤孤单单、声音微弱的独奏,而是此吹彼和、响彻夜空的合鸣,从而把读者带进一个悲中见壮的境界。
诗的后两句“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是这一片笛声在军中引起的共感。句中的“碛里”、“月中”,也是烘染这幅画的背景的,起了加重首句的作用,说明这支远征军不仅在雪后的天山下、刺骨的寒风里,而且在荒漠上、月夜中,这就使人加倍感到环境的荒凉、气氛的悲怆。也许有人对这两句中“三十万”的数字和“一时回首”的描写,感到不大真实,因为一支行军队伍未必如此庞大,更不可能全军都听到笛声并在同一时间回首顾望。但是,植根于生活真实的诗歌,在反映真实时决不应当只是依样画葫芦,为了托出一个特定境界,收到最大艺术效果,有时不但容许而且需要运用夸张手法。李益的这两句诗,只有像这样写,才能充分显示这片笛声的哀怨和广大征人的心情,使这支远征队伍在大漠上行军的壮观得到最好的艺术再现,从而获致王国维所说的“境界全出”的艺术效果。
诗人通过虚写笛声导致征人行为举止的细微变化,实写征人的心理感受。在肃杀苦寒的边塞,思亲怀乡是征人共同的感受。这种感受长期积郁胸中,无处表达,这是一种多么痛苦的煎熬。在行军途中,突然听到一阵阵哀怨、凄切的笛声响起,征人们久郁胸中的思亲怀乡之情奔涌而出。诗中展现的是一幅聚焦完全一致的画面,悲壮中显出凄苦,哀怨中显出无奈,征人的心理刻画得栩栩如生。
(二)《秦风·无衣》与《王风·君子于役》
秦风·无衣 《诗经》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日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王风·君子于役 《诗经》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 鸡栖于埘①,日之夕矣,羊牛下来。 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②? 鸡栖于桀③,日之夕矣,羊牛下括④。 君子于役,苟无饥渴! 【注】①埘(shí):在土墙上挖洞做成的鸡舍。②佸(huó):会,到。③桀:鸡栖木。一说指用木头搭成的鸡窝。④括:相会,会集。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经》有“六义”,分别是“风、雅、颂、赋、比、兴”。这两首诗都运用了“赋”的手法来叙事。
B.根据内容分析,《无衣》反映了战士们勇于从军征战、保家卫国的豪情;《君子于役》表达了妻子对戍守边疆的丈夫的思念之情。
C.《无衣》主旋律激昂奋发,反映了征战生涯中的艰难与困苦,但战士们在行动上高度自觉,对战争前途充满坚定乐观的信念。
D.《君子于役》是一首朴素的诗,女主人公以不加修饰的语言抒发情感,触动了人们心中最柔软的地方,有天然之妙。
2.简要分析两首诗歌在艺术手法运用上的差异。






(二)《秦风·无衣》与《王风·君子于役》【答案】
1.C【解析】C.“反映了征战生涯中的艰难与困苦”错。《无衣》是一首激昂慷慨、同仇敌忾的战歌,表现了秦国军民团结互助、共御外侮的高昂士气和乐观精神。
2.①抒情方法,《无衣》直抒胸臆,表达与战友的团结友爱之情。《君子于役》借景抒情,借用农村具体生活场景表达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②修辞手法,《无衣》以反问“岂曰无衣”表达同甘共苦的豪情,《君子于役》以疑问“曷至哉“表达盼归的心情。
③描写手法,《无衣》以士兵间以交谈的口吻相互勉励,共御外侮。《君子于役》用内心独白的方式,表达女子对丈夫的牵挂。
④行文结构,《无衣》句式整齐、短促有力,通过词语变换层层推进,产生战前动员的感召力。《君子于役》以重章叠句推进,但第二章末句与第一章末句完全不同,从盼归转为对丈夫的牵挂和祝福。
【解析】抒情方法上,《无衣》直抒胸臆,内容简括明了,语言平浅质朴,明白如话,然而含蕴深远,令人百读不厌,表达与战友的团结友爱、共御外侮的高昂士气和乐观精神。《君子于役》借景抒情,对鸡回巢栖、夕阳西沉、羊牛归栏的农家生活作了极为生动而细腻的描绘,借用农村具体生活场景表达对丈夫的深切思念。
修辞手法上,《无衣》以反问句“岂曰无衣”进行询问,表面是说“谁说我们没衣穿”,实际上是表达秦国军民同甘共苦的豪情壮志;《君子于役》运用疑问句式,“曷至哉”是“不知今在何处也”的意思,不知道对方哪年哪月才能归来,以疑问句“曷至哉”表达盼望丈夫早日归来的心情。
描写手法上,《无衣》全诗三章,每章的首二句,都以士兵间相互勉励的口吻、豪迈的语气,表现出那种奋起从军、慷慨自助的精神。所谓“无衣”,是说当时军情紧急,征衣一时难以齐备。但是,这点儿困难算得了什么,即使是一件战袍、一件内衣、一件战裙,也可以与战友共享。《君子于役》用内心独白的方式,从日常生活中鸡进笼了、羊牛回家了而自己的丈夫还没有回来,写妻子思念在外服役的丈夫,人情之习见,语言之真朴,怀念丈夫之深切,千百年以来感人肺腑。
行文结构上,《无衣》句式整齐、短促有力,诗共三章,采用了重叠复沓的形式。每一章句数、字数相等,但结构的相同并不意味简单的、机械的重复,而是不断递进,有所发展的。通过词语变换层层推进,产生战前动员的感召力。如首章结句“与子同仇”,是情绪方面的,说的是我们有共同的敌人。二章结句“与子偕作”,作是起的意思,这才是行动的开始。三章结句“与子偕行”,表明诗中的战士们将奔赴前线共同杀敌了。《君子于役》以重章叠句推进,这首诗的两节在句式的使用上基本一致,这种复沓叠唱不仅使整首诗富于音乐性和节奏感,而且使诗歌蕴含的感情更显深挚。因为重章叠句的艺术结构往往对诗歌的艺术气围和意境起着极强的营造作用。诗歌就在反复地吟咏中把思妇内心无奈思念的悲苦和深情祝愿的泪水延伸得绵绵涟涟,极为浓烈,使读者的心仿佛与深情款款的妻子一同黯然欲泣。但第二章末句与第一章末句语意完全不同,从思妇盼望丈夫回家转为对丈夫的无限牵挂和美好祝福。
【译文2】
我的丈夫在外面服役,不知道他的服役期限有多久。什么时候才回到家呢?鸡儿进窝了,天已经晚了,羊和牛从牧地回来了。我的丈夫还在外面服役,怎么能不想念?
  我的丈夫还在外面服役,遥远无期不能用日和月来计算,什么时候才能又相会?鸡儿栖息的窝里的小木桩上,天已经晚了,羊和牛从牧地回来了。我的丈夫还在外面服役,但愿他不至于受饥受渴!
【赏析2】
《诗》常在风中雨中写思,《君子于役》却不是,甚至通常的“兴”和“比”也都没有,它只是用了不着色泽的、极简极净的文字,在一片安宁中写思。“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固有空间的阔远和苍茫,但家之亲切,在黄昏的背景中更伸向亘古之邈远。“日出而作,日人而息”(<击壤歌>),“自古在昔,先民有作”(《商颂·那》),不是古来如此么,今亦何殊。然而,“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本来的平静安宁中,偏偏没有道理的荒荒的空了一块。夕阳衔山,羊牛衔尾的恒常中原来是无常,于是一片暖色的亲切中泛起无限伤心,所谓“诗意正因思而触物,非感物而兴思也”(沈守正),而由“不知其期”把忧思推向更远,“日之夕矣”之暮色也因此推向无边无际。“如之何勿思”,不待说,先已在景中说破。
“曷至哉”,是不知今在何处也。邓翔曰:“唐诗云‘茨菇叶烂别西湾,莲子花开入未还。妾梦不离江上水,人传郎在凤凰山’,即‘不知其期’及‘曷至’之注脚。”所解不差。不过两诗虽思有共通,而诗境却相去甚远。张潮的诗题作《江南行》,一南一北,风物已殊,气象迥别,此且不必论,郝懿行曰“古人文字不可及处在一真字”,张诗却只是在用巧。
与“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境象稍近的,后世有<敕勒歌>:“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但彼有《君子于役》之大,却没有它的小。若将《诗》比《诗》,则《卫风·伯兮》有《君子于役》之小,《邶风·雄雉》更于小中别有襟抱;《君子于役》,却是广漠之大中孑然一个零丁之小,在这大和小的截然却又是浑然中,“如之何勿思”乃一字一顿那么不容置疑,而真正成为弥漫于天地间的生存的呼唤。
“不日不月”,仍承“不知其期”来。或解此为不可计以日月,言时日之久,但依焦琳说,此句意为“孤寂无依,无以度日月”,即“过不成日月”,似乎更好。贺贻孙曰:“‘苟无饥渴’,浅而有味。闺阁中人不能深知栉风沐雨之劳,所念者饥渴而已。此句不言思而思已切矣。”仍是在最家常处,也是生存之最根本处,写出深深的忧思和怀念。焦琳曰:“‘不知其期’,‘苟无饥渴’,皆思心所必有,而说者据此以为王之遣役确未告以归期,确不思其危难,以为世之盛衰可由此观焉。恐诗虽可观盛衰,亦未必可如此观也。”所论极是。而最不可释怀的依恋,不正在那动人心魄的生存的呼唤中么。在《君子于役》,我们与其观世,不如观思;与其感受历史,何如感受生命。
在写法上,这首诗最大的特点是“赋”与“兴”的使用。
“赋”就是“敷陈其事而直言之”,通俗地说,就是平铺直叙。这首诗的两节都运用了这种技巧,对鸡回巢栖,夕阳西沉,羊牛归栏的农家生活平铺直叙,作了极为生动而细腻的描绘。与此同时,这首诗还运用“兴”的手法,即“先言他物引起所咏之辞”。“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不仅是直接写景,是“赋”的运用,更重要的是,诗歌通过这几句刻画的日常生活细节,点染着思妇家庭生活的情景与妻子思念的气氛。试想一下,夕阳西照之时,鸡儿、羊儿、牛儿正在归圈,而思妇却形单影只,目睹此景,不能不令人触景伤情,思念起“于役”在外不能归家的丈夫。这正是“兴”的巧妙运用,诗中用鸡、羊、牛的晚归“兴”“于役”的丈夫不能归家的事实,从而淋漓尽致地写出了女主人公倚门?望归人的形象和希望“于役”的丈夫早日归家的心理。然而,女主人公深深地明白她那种美好的希冀只不过是不现实的幻想。因而诗人的笔锋随着女主人公心情陡然一转,从“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到“君子于役,苟无饥渴 ”这样,就把她无奈的思念化作对丈夫深情的祝愿,祝愿离家在外的丈夫不要受饥挨渴,一颗妻子的心温柔得令人为之深深感动。总之,这首诗以“赋”的手法对鸡回巢栖,羊牛归栏的农家日常生活细节浓墨铺排,既描画出思妇家庭生活的环境与氛围,又“兴”丈夫“于役”不归的事实,从而真切动人地表达了思妇的盼望丈夫安然归来的心情。
同时,在结构上采用重章叠句的艺术形式,也是本诗的特点。这首诗的两节在句式的使用上基本一致,采用了重章叠句的艺术手法,使诗的结构更为谨严。整首诗上下两节只有三句有较大不同:首节第二句是“不知其期”,第二节为“不日不月”;首节第三句是“曷至哉 ”第二节为“曷其有? ”首节末句为“如之何勿思!第二节是“苟无饥渴 其它句子不是完全一样就是仅改一字。这种复沓叠唱不仅使整首诗富于音乐性和节奏感,而且使诗歌蕴含的感情更显深挚。因为重章叠句的艺术结构往往对诗歌的艺术气围和意境起着极强的营造作用。诗歌就在反复地吟咏中把思妇内心无奈思念的悲苦和深情祝愿的泪水延伸得绵绵涟涟,极为浓烈,使读者的心仿佛与深情款款的妻子一同黯然欲泣。
此外,这首诗采用当时的口语,朴素简炼,描绘了一个真挚动人的生活画卷,状景言情,真实纯朴,成功地刻画出思妇倚门怀人那柔肠寸断,悲伤凄婉的艺术氛围。正如明人谢榛所言:“一切景语皆情语。”这首诗正是以简洁朴质的语言描绘融情的晚景,表现思妇悲伤的心境,感人至深,的确达到了诗歌所要求的情景交融,意与境谐的至高境界。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