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职教高考】中职语文最新题型答题模板(一)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3职教高考】中职语文最新题型答题模板(一)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3职教高考】中职语文最新题型答题模板(一)
01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4-7题,19分,不能够低于13分)[约20分钟]
文言翻译(7题,10分,力争6分以上)[6分钟]
①虚词:18个虚词(之、其、而、则、以、于、为、何、乃、若、因、所、者、且、也、焉、乎、与)必须过一遍(参看《高考一轮》虚词总结)。
②句式和活用:明确类型和用法,参看句式、活用学案。
③翻译:注意直译,力求“信、达”,结合语境,疏通文句。
【友情提醒】
1.接触文言文阅读试题时,先要从整体把握阅读材料,了解材料所涉及的人物和事件;
特别是事件,它或许是一件事的来龙去脉,或许是几件事的勾连组合。
阅读时应注意文中的帝号、庙号、年号以及任职变化、空间位置转移的词语,因为这些词语能显示出文段的结构层次。
由于试卷中有一道把握文意的题目基本上用白话陈述,其中只有少量信息有误,可在整体把握时参考。
2.解题时,必须看清题干的要求,尽快把握住命题意图,尤其在“选正确”还是“选错误”的问题上,不能犯低级错误。
3.解答文言词语理解题,既要调动头脑中的积累(成语、熟语、诗句),联系课内所学或平时所练,进行知识和能力的合理迁移。
又要根据具体语境,作出合理的分析推断,千万不要死记硬背。
特别是涉及一词多义的词,一定要联系语境确定其意。
同时要联系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偏义复词等知识。
图片
4.文言文翻译,要遵循“留、换、补、删、调”的原则。
★一定要直译,一般不允许意译,要字字落实,忠实于原文。
①先将句子中的每个字都落实为现代汉语的解释。
同时注意平时学习过程中强调的重点实词、重点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语、词类活用、重点句式、特殊语气在句中有没有体现。
这些是重点的得分点,需要将特征翻译出来。
②翻译个别字的最常用方法就是把古汉语中常用的单音节词换成现代汉语中常见的双音节词。
人名地名等专用名词不要翻译,无须自作聪明。
③再将这些字连成句,要求符合现代人说话习惯——“达” 。
④连字成句时注意尽量多就少改,该补的一定要补出来,该调整顺序的也要落实。使一句话完整通顺。
⑤个别字词实在无法说通,试试看是否是通假或者活用。
操作时要打草稿,由于文言句语言障碍较大,难以一锤定音。
如果一下子写在试卷上,然后再改,造成卷面邋遢,给人的第一印象就差。
5.根据去年的评分标准,抓住关键词语的翻译十分重要,因为评分时关键词语是主要得分点。
大家在翻译时要估计出哪些是关键词语,千万不能让它们糊过去。
遇到难以理解的词语,解决方法有两个:
一是善于联系,做好知识迁移工作;
二是考虑全面,注意文言次序的特殊用法。
02诗歌鉴赏
诗歌鉴赏(8-9题,11分,力争6分以上)[约10分钟]
①强调四看到位:看题目、看诗歌、看注释、看要求。
②整体把握类别与抒情基调:
诗歌类别有山水田园、边塞、怀古咏史、写景抒情等;
抒情基调有哀婉悲伤、激昂愉悦、痛苦、快乐、离恨愁绪等,风格可参照书上的概括。
③注重表达方式和技巧:
1.古诗常用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拟人、夸张、借代、对偶、双关、设问、反问、互文、用典、顶真、通感。
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抒情、描写。
3.表现手法有:
◆描写技巧:渲染与烘托、衬托与对比、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声色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多角度描写等。
◆抒情方式: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即事抒情、用典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抒怀、借古讽今等。
◆文艺表现方法 :赋、比、兴;铺陈描写、用典、象征联想等。
◆篇章结构:首句标目、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抑扬变化、以景结情、总分得当、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
④按照要求分析或归纳:表达要运用术语,答题要谨记“大处着眼,小处入手”,要结合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去考虑。
掌握各种题型的答题步骤,语言要简炼通顺。
⑤重点复习唐诗、宋词和元曲:弄清相关文体常识和文学常识。
【友情提醒】
古典诗词鉴赏之规范答题
1.先观点后理由
2.先总后分式
3. 分点作答式
答题的一般格式可简化如下:
1.形象:身份+性格(+情感/塑造形象的意义)(先定性分析,再定量组合)。
2.诗歌意象、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即解释诗句)。
3.所抒感情:通过什么内容+抒发(寄寓)什么感情。
4.体会意境:运用什么手法+抓住哪些意象+营造怎样意境(两个双音节词概括)+抒发什么情感。
5.品味关键词句:释义+还原意境+运用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6.分析修辞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7.分析表达方式:怎样叙(描写)+叙(描写)什么+抒什么情。
8.赏析表现手法: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9.概括评价诗歌内容: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诗歌各句分别写了什么+通过什么手法 (+塑造了什么形象)+抒发什么情感+评价(总分总式)。
03语言文字运用
语言文字运用(13-17题,20分,力争14分以上)[约20分钟]
【总原则】
读题要细心,对所用的语言材料要逐字认真看,忌一目十行。
尤其是对选对与选错的题干要求,一定要把握正确,不能大意。
另外要充分调动已有的解题灵敏性和思考的兴奋点,确保在一定成就感的状态下完成。
【友情提醒】
成语是常用而定型的词组或语句,具有丰富的内容和精练的形式。
成语使用的主要考虑角度:
切忌望词生义、注意成语的感彩、注意成语的使用范围、注意使用时的重复等。
有些成语从意义上看似乎符合句意,没有错误,但从逻辑事理的角度推敲则存在问题。
前后矛盾
如:“拖拉机司机急于赶路,不走公路,另辟蹊径,沿着江边小道行驶,不料驾驶失控,出了车祸。”
“另辟蹊径”原意是另外开辟一条路,即比喻另创一种风格或方法。
这里如用原意,与“沿着江边小道”相矛盾。
褒贬失当
如:“由于目睹家乡农民生活艰难,加上社会上各种腐败现象如雷贯耳,他的心中甚感迷惘与失望。”
“如雷贯耳”是褒义词,只能形容名声大,不能形容腐败。
语境不合
成语是在具体语言环境中使用的,这就必须与所在的语境保持协调一致,否则就会犯不合语境的毛病。
如:“王润兴饭庄早已琵琶别抱,湮没在历史长河中。”
“琵琶别抱”专指旧时妇女改嫁。
重复赘余
成语的部分意思与句中的某个词意义重复,造成成分赘余。
如:“至于马先生所担心的会让人贻笑大方更是无稽之谈。”
“贻笑大方”表示内行的人笑话(一般用以表示谦虚)。前面不能再加“让人”。
【小窍门】
1.越是想要你字面理解的成语越要注意陷阱。
2.四个选项权衡比较,选出认为最符合要求的。一般是选择正确的一项,但也得注意是不是选择不正确的一项。
3.特别陌生的成语往往是对的。
4.注意语义重复。
5.主要抓“合乎语境”。成语考查重点可以概括为“合不合语境”。
语病部分
语病:典型错题收集,已做过的试题等。
【友情提醒】
解答语病题很有技巧性,主要注意以下几点:
(1)判断时,不要草木皆兵,要善于寻找敏感点,善于比较,高考病句题的病点一般都是很规范的。
(2)要掌握合理的判断顺序:
①句子成分分析法。
可以找出搭配不当、结构混乱、成分残缺赘余、语序不当等错误;
②逻辑思维判断法。
可以找出不合逻辑、表意不明等错误。
(3)六种主要类型:
①成分残缺或赘余
(a)介词结构;
(b)较长的修饰语;
(c)重复概念。
②搭配不当
(a)由并列性短语引起。
(b)动宾搭配的固定结构。
如:“起到……作用”;“达到……目的”。
(c)双面式的情况。
如:“能否…”“…高低…”(d)介词结构搭配不当。
③语序不当
(a)并列性短语的排列顺序。
(b)复杂的定语和状语的内部排列。
(c)分句间的前后位置。
(d)关联词语位置不当。
④结构混乱
(a)主动句、被动句、“把”字句的混乱。
(b)词语误用引起的混乱。
如:《消法》深受广大消费者所欢迎。
(c)杂糅。
参赛者大多是以高二年级的师生为主。
⑤不合逻辑
(a)矛盾。
(b)语意适反。
尤其注意双重否定、反问句。
(c)概念范围不清。
如:报刊、杂志、电视和一切出版物。
⑥表意不明
主要由结构层次划分不清、指代不明、词义不明确、省略不当引起。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