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2张PPT)第七课 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7.2 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及其特点阅读与思考中国是远古人类起源的重要地区,中华文明是人类最古老的文明之一。考古发现证明,无论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辽河流域,还是北方草原、四川盆地、青藏高原、天山南北,都是孕育中华文明的摇篮。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中国人民始终团结一心、同舟共济,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了守望相助的中华民族大家庭,创立了多样和谐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是怎样形成和发展起来的?1.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⑴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勤劳智慧、自强不息创造得来的。⑵中华文化是我国各民族在交流、碰撞、交锋中发展起来的,也是在与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流、碰撞、交锋中发展起来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勤劳智慧、自强不息创造得来的中华文化是在与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流、碰撞、交锋中发展起来的。佛教一般认为产生于公元前6至前5世纪间,创始人释迦牟尼生于今尼泊尔境内的蓝毗尼,是释迦族的一个王子。约在公历纪元前后,佛教传入中国。在汉代被视为神仙方术的一种。至南北朝时传播于全国,出现了很多学派。隋唐时期进入鼎盛阶段,形成了很多具有中国民族特点的宗派。宋代以后,佛教各派趋向融合,同时儒、佛、道的矛盾也渐趋消失。丝绸之路,犹如一条彩带,将古代亚洲、欧洲甚至非洲的文化联结在一起。中国的四大发明、养蚕丝织技术及丝绸织品、茶叶、瓷器等,通过丝绸之路传送到亚洲、欧洲和非洲的一些国家。同时,中外商人通过丝绸之路,将中亚的骏马、葡萄,印度的佛教、音乐、熬糖法、医药,西亚的乐器、金银器制作技术、天文学、数学等输入中国,促进了中华文化自身的发展。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核心思想理念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中华传统美德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中华人文精神促进社会和谐、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内容等相关链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体现在文学、艺术、哲学、科学技术等方面。就文学而言,先秦的《诗经》《楚辞》《尚书》,西汉的乐府诗,东晋的田园诗,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等,代表了不同时期的文学成就。就艺术而言,商代的四羊方尊、西周的青铜艺术、秦代的秦始皇陵兵马俑、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山水画、唐宋元时期的宫廷画和文人画、明清时期的园林建筑等,代表了不同时期的艺术成就。就哲学而言,先秦的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阴阳家、兵家等诸子之学,两汉的经学,魏晋的玄学,隋唐的佛学,宋元明的理学,明清的实学,等等,代表了不同时期中国先哲思考宇宙、问辩人生的思想硕果。孔 子孟 子老 子韩非子就科技而言,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许多古代发明和发现早于欧洲数百年之久。我国在天文学、气象学、医药学、农学、数学等领域都取得了独特的成就。阅读与思考最先称秦始皇陵兵马俑为“世界第八奇迹”的人,是时任巴黎市长的希拉克。1978年,他第一次来到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不禁赞叹:“世界上曾有七大奇迹,秦俑的发现,可以说是第八大奇迹了,不看金字塔不算真正到过埃及,不看秦俑不算真正到过中国。”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在观赏后惊叹:“铜车马比我们宫廷的车马还要好!”约旦前国王侯赛因称:“这是人类的财富。”时任卢森堡首相的皮埃尔留言:“谢谢你们给我看到了世界上最好的精品。”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曾三次参观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他赞叹:“能创造这个灿烂历史的民族,一定能创造出光辉的未来。”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在近6000年的人类历史上,出现过26个文明形态,但是,只有中华文化是延续至今而且从未中断的文化。就世界范围而论,中国古代文化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化之一。中华文化表现出最顽强的生命延续力。◆为什么这些国家政要会对秦始皇陵兵马俑发出如此赞叹?◆根据所学知识,想一想中华文化能够延续至今从未中断说明了什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汉字与史书典籍纵向时间层面)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中华文化内容 极其丰富 (横向内容层面)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征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古埃及文明最早形成于约7450年前下埃及的法尤姆地区(约公元前5450年),终止于(公元639年),阿拉伯帝国将其伊斯兰化。古巴比伦王国(约公元前3500年左右-公元前729年),大致在当今的伊拉克共和国版图内。公元前539年新巴比伦王国被波斯帝国灭亡,中世纪两河流域伊斯兰化。古印度文明的代表是哈拉巴文化,年代约为公元前2300年--前1750年。公元前1750年左右 雅利安人入侵,公元前187年孔雀帝国灭亡,之后外族不断入侵,古印度文明渐进消失。四大文明古国中有三个已经消失或没落,唯有中华文明从未间断,延续至今,并继续传承发展。⑵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连续性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阅读与思考观点一:传统文化是财富。它架起了我们前进的阶梯,维持着我们的社会秩序,增强了我们的民族认同感,为我们的精神提供了栖息之所。如果没有传统文化,我们将失去精神家圆。观点二:传统文化是包袱。它是一种惰性的力量、保守的因素。它钳制着我们的交往方式和思维方式,控制着我们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情趣,制约着我们的价值取向。◆传统文化对现实生活而言是财富还是包袱?请用事例说明你的观点。1.中华传统文化不可避免地存在陈旧过时或已成为糟粕性的东西中华传统文化主要产生于中国封建社会,是对中国古代社会经济、政治的反映,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当时人们的认识水平、时代条件、社会制度的局限性的制约和影响,因而也不可避免地存在陈旧过时或已成为糟粕性的东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区别 内涵 指的是在文化继承的过程中,要辩证地认识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与糟粕。 指的是在文化继承和发展的过程中,不断革除陈旧的、过时的旧文化,推出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侧重点 侧重于文化的批判继承,是正确对待传统文化,改造传统文化,古为今用的过程。 侧重于在继承基础上的文化发展和创新,是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联系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与“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2.对待中华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⑴取其精华、去其糟粕。⑵推陈出新、革故鼎新。阅读与思考有观点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经济、政治、文化、生态、教育、外交等方面的基本思想,在今天仍有积极价值。经济上,见利思义,民生为本,损有余而补不足;政治上,为政以德,民为邦本,任人唯贤,天下为公;文化上,和而不同,殊途同归,因俗而治;生态上,天人一体,回归自然,崇尚自然;教育上,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德智并重;外交上,协和万邦,讲信修睦,礼尚往来;等等。在当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许多思想主张对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积极意义。◆结合上述材料,说一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有哪些当代价值。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⑴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办好今天的事情,推动国家发展。⑵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标识,涵养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有助于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的安全和统一,铸牢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乡愁作者:余光中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呵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月是故乡明为什么人们会“每逢佳节倍思亲”?传统节日的到来为什么会引起两岸同胞最大的“乡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有助于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的安全和统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革故鼎新与时俱进脚踏实地实事求是惠民利民安民富民道法自然天人合一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为解决当代中国和世界发展中的许多问题提供有益借鉴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正确认识和处理国际关系,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和平发展1.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是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等。⑴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勤劳智慧、自强不息创造得来的。⑵中华文化是我国各民族在交流、碰撞、交锋中发展起来的,也是在与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流、碰撞、交锋中发展起来的。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包容性。⑵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连续性。4.如何正确对待中华传统文化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批判地予以继承。②“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5.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①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②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有助于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的安全和统一,铸牢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为解决当代中国和世界发展中的许多问题提供有益借鉴。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正确认识和处理国际关系,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二、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1.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进程中,我们目睹了太多的城市记忆被抹杀,历史文脉被割裂,地域特色被淡化,而扬州通过古城复兴,改善人居,实现传统文化载体与现代城市交相辉映的可持续发展思路,打造出一个充满人文精神的扬州城,这提示我们( )A.文化继承是发展的前提B.传统文化能提升城市品味C.传统文化影响城市发展D.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A2.如何才能打开思想之门 梁启超告诫人们:“勿为古人之奴隶。”就是不要迷信古人、前人。他说:“非古人之法言不敢道,非古人之法行不敢行,此奴隶根性之言也,夫古人自古人,我自我……以古人之脑筋为脑筋,不过一有机无灵之土木偶。”这启示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做法是( )A.要摒弃,因为传统文化是包袱,严重束缚人的思想和行为B.要继承,因为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C.对传统文化要“心存敬畏”,加以发扬和光大D.对传统文化要“辩证分析”,批判地吸收D3.武术在中国历史悠久,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深受青少年喜爱。2020年1月,国际奥委会执委会会议将武术列入第四届青奧会正式比赛项目,这是武术首次成为奥林匹克系列运动会正式比赛项目。这有利于( )A.提升中国体育影响力,引领世界体育发展B.讲好中国故事,增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吸引力C.坚守中华文化的基本立场,保持中华文化的特性D.拓宽中华文化传播渠道,推动东西方文明交流交融D4.2019年7月6日,中国良渚古城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中国世界遗产总数已达55 处,位居世界第一。良渚文化是分布在长江下游的古文化,距今5000多年,良渚古城遗址是古人在这里生活,建造城市,繁衍生息留下的故址。材料体现了( )①文化遗产是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根基②中华区域文化相互借鉴,渐趋融合③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基本特征之一④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享用文化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D5.2019年7月,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四十三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至此,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55处,位居世界第一。申遗成功后,游客可通过预约进入良渚古城遗址公园,一睹中国新石器时代早期区域城市文明。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 )①得益于其深厚历史和独特文化价值②为文化遗产注入了丰富的时代内涵③有利于促进我国优秀文化遗产保护④意味着其经济价值能得以充分发挥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B6.(2019 全国卷Ⅲ)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指导意见》提出,实施中国精品培育工程,加强对中华老字号、地理标志等品牌培育和保护,培育更多百年老店和民族品牌。商务部先后认定两批中华老字号共1128家,平均有160多年的历史。北京全聚德、上海老凤祥、天津狗不理……这些品牌耳熟能详,在老百姓中间有良好口碑和广泛影响力。这表明( )①中华老字号具有明显的地域文化特征②中华老字号的文化传承取决于品牌的认定③中华老字号的文化价值不受社会历史变迁影响④中华老字号的影响力得益于其包含的民族文化基因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B7.(2019 天津卷)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作为精神事业,文化文艺、哲学社会科学当然就是一个灵魂的创作。古人讲:“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今天我们提到老子、孔子、孟子,想到的是《道德经》、《论语》、《孟子》;提起陶渊明、李白、杜甫,想到的是他们的千古名篇。这启示文化文艺与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 )①立足当代现实,反映时代呼声 ②继承优秀传统、奉献文化精品③传承经典文化,摒弃流行文化 ④弘扬革命文化,发展先进文化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A8.(2018 江苏高考)笙是我国一种古老的乐器,迄今已有3000年的历史。它那金声玉振的小小笙簧和刚直劲节的紫竹笙苗、那“直而不居,曲而不兆”的独特音色,承载了“和”“德”“清”“正”的美学精神,成为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材料表明,优秀传统文化( )A.对中国的社会发展具有深刻影响B.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源泉和动力C.是维系中华民族生存的精神纽带D.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D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