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讲义(含解析)-2022-2023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2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讲义(含解析)-2022-2023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资源简介

高中政治必修一讲义
主 题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知识目标 1.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2.中共八大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的规定 3.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4.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曲折 5.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及意义 6.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 7.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标志和意义 8.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
教学内容
【知识梳理】 一、最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1949-1956) (最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指的是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1.过渡时期 (1)过渡时期的起止点: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2)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 在一个相当长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一内容概括说来,就是“一化三改”。 2.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 (1)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迅速发展,逐步成为社会经济中的主导性因素; (2)国家积累了利用、限制和管理私营工商业的经验,不同程度的开始了对他们初步的社会主义改造。 (3)个体农业经济难以适应国家工业化建设的新形势,迫切需要组织起来。 (4)国际形势有利于中国加快向社会主义阵营的转变。 3.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1)决定性胜利: 1956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标志着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2)历史发展的必然: 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亿万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作出的决定性选择。 (3)重要的意义(背): 在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极大地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为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奠定了坚实基础。 【拓展提升】比较三大改造 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目的个体→集体个体→集体私营→国营方式合作化合作化和平赎买性质社会主义萌芽性质互助组供销小组初级国家资本主义半社会主义性质初级合作社供销合作社个别企业公私合营完全社会主义性质高级合作社生产合作社全行业公私合营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方法是和平赎买,赎买就是国家有偿地将私营企业改变为国营企业,将资本主义私有制改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赎买的具体方式不是由国家支付一笔巨额补偿金,而是让资本家在一定年限内从企业经营所得中获取一部分利润。改造形式有委托加工、计划订货、统购包销,公私合营和全行业公司合营等,使资本主义工商业通过各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迅速地转变为社会主义性质的企业。 【例题精讲】 1. 某校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70 周年的演讲会上的演讲题目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下面哪些素材可以作为演讲内容() ①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顺利实现了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 ②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我国的科技发展取得重要突破,独立研制出“两弹一星” ③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我国社会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④为解决祖国大陆和台湾和平统一的问题以及在港澳恢复行使中国主权的问题而提出“一国两制”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2.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下列关于过渡时期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有其历史必然性
B. 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一化三改”
C. 社会主义国营经济逐步成为社会经济中的主导性因素
D. 个体农业经济迫切需要组织起来以适应国家工业化的新形势 3. 1953年8月毛泽东同志在一个批示中指出:“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基本上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三大改造的完成 ①为改革开放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②实现了我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变革 ③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治理结构和发展方向 ④让公有制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了主体地位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4.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概括说来,就是“一化三改”。下列对“一化三改”的认识正确的有() ①“一化”和“三改”紧密联系,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 ②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③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国内的主要矛盾仍然是阶级矛盾 ④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决定性胜利标志着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①④ 5. 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亿万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作出的决定性选择。社会主义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有其历史的必然性,主要表现在 ①国营经济逐步成为社会经济中的主导性因素 ②国家彻底完成了对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③逐步实现对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 ④个体农业经济难以适应国家工业化建设的新形势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6. 1945年殷氏夫妇创办糕点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生意兴隆。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殷氏夫妇最有可能遇到的状况是() A. 继续经营,并开始把利润的小部分上缴国家
B. 不能继续经营,糕点厂被国家没收
C. 不能继续经营,但可以获得部分利益
D. 继续经营,并开始把利润的大部分上缴国家 7. 1956 年年末,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意味着中国历史上长达几千年的阶级剥削制度的结束,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变化,对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确立的意义理解错误的是( ) A. 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B. 顺利实现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
C. 党在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大国开辟一条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D. 彻底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8.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开始转入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直到‘文化大革命’前夕的十年中,我们虽然遭到过严重挫折,仍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总之,我们现在赖以进行现代化建设的物质技术基础,很大一部分是这个期间建设起来的;全国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骨干力量和他们的工作经验,大部分也是在这个期间培养和积累起来的。”对这段文字所述,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①这段时期探索所取得的成就和经验为后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②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的革命和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③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9.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以后,党领导人民“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进行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土地制度”“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这意味着我国 ①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 ②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 ③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决定性胜利 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10.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的讲话中指出:“在中国这样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没有先例,犹如攀登一座人迹未至的高山,一切攀登者都要披荆斩棘、开通道路。”关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理解正确的是() ①社会主义建设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必须根据自身国情选择合适道路 ②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探索,有利于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③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历了严重的曲折,是因为没有吸收借鉴苏联经验 ④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没有任何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抗性冲突和矛盾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二、在艰辛探索中前进(1956-1978) 1.崭新的历史课题 如何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 2.艰辛探索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下,以苏联经验教训为鉴戒,结合中国具体实际,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3.党的八大 (1)地位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是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2)这次大会最重要的贡献 是对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作出了规定,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3)社会的主要矛盾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4)主要任务 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尽快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4.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成就)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之后,(1)我国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2)农业方面初步满足了占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基本 生活需求; (3)建筑、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建设获得较快发展; (4)教育医疗事业得到长足进步,人们的精神面貌得到了极大改变; (5)科技发展取得重要突破,成为在世界上有重要影响的大国。 5.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必背) (1)我国社会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雄辩的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展开,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 (3)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过程中,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发生了“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但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如毛泽东思想)和巨大成就,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 6.毛泽东思想的丰富和发展 (1)第二次结合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提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结合新的实际丰富和发展毛泽东思想,提出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思想。 (第一次结合是在革命时期)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关于中国革命和中国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中共八大最主要的贡献;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指什么;评价我国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例题精讲】 11. 1953年是我国经济史上的一个重要分水岭,从那时起,中国人熟悉了一个经济术语“五年计划”,关于这一时期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当时社会的性质是社会主义社会 ②我国仍处在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 ③“三大改造”如火如荼地正在进行 ④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A. ④② B. ②④ C. ②③ D. ③④ 12. 高三某班学生围绕我国某个历史时期开展探究活动,同学小张收集了这个时期的三张图片。 下列各项,对这个历史时期理解正确的是( ) ①从实际出发,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②彻底推翻苏联模式,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国民经济体系 ③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与理论准备 ④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13. 在论新中国制度建设时,毛泽东说:“如果完成了全国革命的任务,这是铲地基,花了三十年。但是起房子,这个任务要几十年功夫。”所谓“铲地基”就是废除旧中国的封建制度、官僚资本主义制度,“起房子”就是建立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起房子”对我国的重大历史意义在于() ①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②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③完成了我国由落后农业国向先进工业国的转变 ④为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奠定了坚实基础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14.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人是孙中山先生革命事业最坚定的支持者、最忠诚的合作者、最忠实的继承者。孙中山先生逝世后,中国共产党人继承他的遗愿,同一切忠于他的事业的人们继续奋斗,不断实现和发展了孙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先驱的伟大抱负。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对此,以下认识正确的是() ①辛亥革命以来的历史证明实现民族复兴要依靠中国人民自己的英勇奋斗 ②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取得成就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 ③社会主义革命完成了辛亥革命未完成的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④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与辛亥革命时期的社会基本矛盾是根本不同的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15. 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在中国这样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没有先例,犹如攀登一座人迹未至的高山,一切攀登者都要披荆斩棘、开通道路。”关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理解正确的是() ①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历了严重的曲折,是因为没有吸收借鉴苏联经验 ②这一探索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与理论准备 ③社会主义建设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必须根据自身国情选择合适道路 ④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抗性冲突和矛盾已经被消灭 A. ①④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16. 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和各族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这一基本制度的确立() ①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 ②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③标志着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 ④使广大劳动人民实现了共同富裕 A. ①③ B. ①② C. ②④ D. ③④ 17. 1956年4—5月,毛泽东先后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最高国务会议上作的《论十大关系》报告中指出:“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少走了一些弯路,现在当然更要引以为戒。”这表明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 A. 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相结合
B. 已经找到一条适合中国自己的路线
C. 开始探索适合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D. 已经突破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束缚 18.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在中国这样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没有先例,犹如攀登一座人迹未至的高山,一切攀登者都要披荆斩棘、开通道路。”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①社会主义建设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必须根据自身国情选择合适道路 ②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探索,有利于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③由于没有很好地吸收借鉴苏联经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历了严重的曲折 ④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冲突和矛盾逐渐消失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19. 1956年中共八大提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主要矛盾”提出的根据是() A.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B.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
C.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D.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 20.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开始转入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直到‘文化大革命’前夕的十年中,我们虽然遭到过严重挫折,仍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总之,我们现在赖以进行现代化建设的物质技术基础,很大一部分是这个期间建设起来的;全国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骨干力量和他们的工作经验,大部分也是在这个期间培养和积累起来的。”对这段文字所述,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
①这段时期探索所取得的成就和经验为后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②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的革命和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③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课堂练习】 2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进入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
1953年,党中央正式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同年,我国开始执行发展国民经济的“一五”计划。由此,中国进入了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全面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时期。1956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标志着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后,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中,虽然遭受过严重挫折,却依然取得了巨大成就。 (1) 结合材料,说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是如何确立的。 (2) 运用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探索。 2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对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作出规定之后,我国集中财力、物力搞建设、谋发展。仅“一五”计划期间,全国就开展了1万多个工矿建设单位的施工,包括156个重点建设项目。独立自主、艰苦创业,愚公移山、改造中国,成为这个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火红年代的中国人民精神面貌的真实写照。新中国仅仅用了20年时间就完成了西方国家200年才能完成的成就,基本建立了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现代经济发展奠定了根本基础。毛泽东同志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艰辛探索。1956年4月发表《论十大关系》,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形成初步的系统的思路。1957年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为探索社会主义建设作出重要理论贡献。这为我们打开了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的窗口,并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有别于苏联模式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指出了中国应当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结合材料,运用“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的相关知识,分析新中国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探索过程中取得巨大成就的主要原因。 (2)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中经历了严重曲折,于是有人就此否定改革开放以前30年的历史。你是否认同?请阐述你的理由。 2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从此走上了独立、民主、统一的道路,开始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1953年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讨论和制定了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这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造同时并举的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从1953年起全面展开。到1956年,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基本上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党在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 (2)结合材料,分析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伟大胜利的意义。 2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党的八大对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作出了明确规定,我国集中财力、物力搞建设谋发展,1956年生产资料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经过十年发展,同 1956年相比,1966年全国工业固定资产按原价计算,增长了三倍。棉纱、原煤、发电量、钢和机械设备等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都有很大增长。石油工业的发展尤其突出,到1965年已经实现原油的全部自给。电子工业、石油化工、原子能、航天等一批工业逐步建设起来,初步改善了工业布局,形成有相当规模和一定技术水平的工业体系等。新中国仅用20年时间完成了西方国家200年才能完成的成就,基本建立了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现代经济发展奠定了根本基础。并在总结经验教训基础上,提出了有别于苏联模式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指出了应当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运用“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的知识,分析上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 2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了探索复兴之路,无数仁人志士,不屈不挠,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斗争,进行了各种各样的尝试,但终究未能改变旧中国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 1917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过程中,1921年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从此,中国人民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斗争就有了主心骨,中国人民从精神上由被动转为主动。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形成了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领导核心,带领中国人民从最悲惨的境遇向着光明前途实现伟大的历史转变。 结合材料,说明中国共产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的历史贡献。 2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隆重召开,某校举办的“献礼二十大”主题创作活动中涌现出一批优秀作品,笔下展现出了中国力量、青年担当。 结合材料,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知识,阐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终将实现的底气何在。 参考答案 1.A
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顺利实现了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我国的科技发展取得重要突破,独立研制出“两弹一星”,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我国社会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所以得出的结论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故①②③正确;“一国两制”不符合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故不选④。 2.A
A.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是指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是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时期,A观点错误,故A符合题意。
B.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一化三改”,观点正确,故B不符合题意。
C.社会主义国营经济逐步成为社会经济中的主导性因素,观点正确,故C不符合题意。
D.个体农业经济迫切需要组织起来以适应国家工业化的新形势,观点正确,故D不符合题意。 3.D
为改革开放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的是社会主义艰苦探索阶段的物质成就和历史经验,①排除。三大改造的完成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我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变革,②正确。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③排除。三大改造是对私有制经济的改造,使得公有制占据了主体地位,④正确。 4.D 5.B
社会主义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有其历史的必然性,主要表现在国营经济逐步成为社会经济中的主导性因素,个体农业经济难以适应国家工业化建设的新形势,①④符合题意;“国家彻底完成了对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的“彻底”说法错误,当时开始对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②错误;社会主义改造是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③错误。 6.C 7.D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顺利实现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党在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大国开辟一条社会主义改造道路,都是对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意义的正确解读,ABC不符合题意;1949年新中国成立,彻底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D符合题意。 8.B
由材料“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开始转入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可知材料强调的是社会主义建设探索的成就, 故①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公有制经济的作用,故不选②项;材料不涉及改革开放,故不选③项;“直到‘文化大革命’前夕的十年中,我们虽然遭到过严重挫折,仍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可见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故④项正确。
故选B。 9.D 新中国的成立,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①排除。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②排除。材料强调,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以后,党领导人民进行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这意味着我国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决定性胜利,也说明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不在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③④正确. 10.A
社会主义建设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必须根据自身国情选择合适道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探索,有利于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①②正确;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以苏联的经验教训为鉴戒,③错误;社会基本矛盾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仍然存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抗性冲突和矛盾,排除④。 11.C
1953年前后我国仍处在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三大改造”如火如荼地正在进行,当时社会的性质仍是新民主主义社会,故②③正确,①错误;过渡时期社会的主要矛盾还是“两个阶级”“两条道路”之间的矛盾,人们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是党的八大对三大改造完成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正确认识和规定,故④错误。
故选C。 12.B 三张图片反映的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期探索,从实际出发,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与理论准备,①③正确;我们有借鉴苏联模式,但强调借鉴合理的,彻底推翻苏联模式的说法错误,不选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不选④。 13.B “起房子”就是建立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起房子”对我国的重大历史意义在于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为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奠定了坚实基础,②④正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党的八大提出把我国由落后农业国向先进工业国的转变,不选①③。 14.【答案】A 材料讲述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这说明实现民族复兴要依靠中国人民自己的英勇奋斗,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取得成就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故①②正确;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是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的,故③错误;任何时期社会基本矛盾都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故④错误。 15.C
“在中国这样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没有先例,犹如攀登座人迹未至的高山,一切攀登者都要披荆斩棘、开通道路。”这说明的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期探索,说明社会主义建设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必须根据自身国情选择合适道路,这一探索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与理论准备,②③正确;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历了严重的曲折,但不是因为没有吸收借鉴苏联经验,不选①;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这一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抗性冲突和矛盾已经补消灭的说法不妥,不选④。 16.B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是生产关系由私有制到公有制的一场伟大变革,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是,①②正确;新中国成立,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不选③;共同富裕还没有实现,不选④。 17.C
A.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相结合的是邓小平理论,故不选A;
B.改革开放后,我国已经找到一条适合中国自己的路线,故不选B;
C.材料中,“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少走了一些弯路,现在当然更要引以为戒”体现了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探索适合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故C正确;
D.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我国还没有突破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束缚,故不选D。 18.A
社会主义建设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必须根据自身国情选择合适道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探索,有利于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①②正确;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历了严重的曲折,有多方面的原因,并非是由于没有很好吸收借鉴苏联经验,③错误;社会基本矛盾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冲突和矛盾仍然存在,排除④。 19.C
A.中共八大是在1956年召开的,而新中国是1949年成立的,故不选A;
B.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会议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故不选B;
C. 1956年我国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制度,在这个基础之上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是我们国内主要矛盾提出的依据。故 C项正确;
D.一五计划完成是1957年,不是中共八大提出主要矛盾的依据,故不选D。; 20.B ①④符合题意,“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开始转入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直到‘文化大革命’前夕的十年中,我们虽然遭到过严重挫折,仍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总之,我们现在赖以进行现代化建设的物质技术基础,很大一部分是这个期间建设起来的;全国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骨干力量和他们的工作经验,大部分也是在这个期间培养和积累起来的。”这说明这段时期探索所取得的成就和经验为后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
②说法错误,社会主义改造之前我国并没有公有制经济;
③不合题意,材料未涉及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21.(1)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
②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引下,我国逐步实现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③1956年,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标志着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2)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后,如何在中国建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最新的历史课题,并没有现成的答案可遵循。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下,以苏联经验教训为鉴戒,结合中国的具体实际,艰辛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②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中,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 22.(1)①坚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②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③中国共产党不断为中华民族精神增添新的时代内容,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2)不认同。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过程中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为现代经济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独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理论准备和宝贵经验。因此,我们应辩证地看待这段历史,以史为鉴、更好前进。 23.(1)时期总路线和总任务: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概括说就是“一化三改造”。
(2)①创造性的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顺利实现了对生产资料的私有制的改造,在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②有利于极大地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有利于社会生产力比较迅猛的发展,社会秩序更加稳定,人民民主专政更加巩固,从而为我国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③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24.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后,如何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是崭新的历史课题,没有现成的答案可以遵循。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下,以苏联经验教训为鉴戒,结合中国具体实际,艰辛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②党的八大对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作出了规定,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尽快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25.①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在经历了大革命、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这四个阶段后,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②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顺利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在中国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制度。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伟大最深刻的变革。③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探索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④进行改革开放,使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迎来从创立、发展到完善的伟大飞跃,中国人民迎来从温饱不足到小康富裕的伟大飞跃。 26.①马克思主义的传入,在与中国的实践与时代特征相结合中不断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②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保障。③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使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④中国共产党坚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正确的方向保证。⑤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一代代青年的接续奋斗中为实现中国梦注入磅礴的青春力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