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 七年级上册 《地球与地球仪》学案(第1课时)(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教版 七年级上册 《地球与地球仪》学案(第1课时)(表格式)

资源简介

《地球与地球仪》学案(第1课时)
【学习目标】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感受前人勇于探索的精神。2.会用相关数据对比分析描述地球的大小。
【自主预习】阅读<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的模型—地球仪>,熟悉本课时教材内容,完成下列填空。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1.在古代,由于人们活动范围的狭小,关于地球形状有“ ”的说法。
2.1519年~1522年,葡萄牙航海家 率领的船队,首次实现了人类环绕地球一周的航线,证实了 。3.20世纪,人类进入太空, 确证地球是一个球体。4.地球的平均半径是 千米,地球表面积为 平方千米,地球的最大周长约为 千米。 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1.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并按照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叫做 。2.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的 、 和文字表示陆地、海洋、山脉、河流、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及名称等。
【互动探究】任务一:探究地球的形状和大小1.自我突破读“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图”,你依次写出1519年~1522年麦哲伦船队航海时所经过的大洋(按顺时针方向)。麦哲伦的航行能证明什么?(1)麦哲伦船队航海时所经过的大洋(按逆时针方向)依次是 、 、 、 。(2)麦哲伦船队的航行证明了 。2.小组探究(1)列举日常生活中能够说明地球不是平面而是球体的例子。①海边看远方行来的航船,先看到 ,后看到 。②月食现象,看到地球的影子是 。③站得越高,看得越 。……(2)请在下图字框中填出表示地球大小的数据,读下图归纳地球的形状。任务二:探究地球的模型——地球仪1.自我突破读“地球仪示意图”,请在地球仪相应位置的字框里填注:北极、南极、赤道、经线、纬线。2.小组探究观察“地球仪示意图”解释下列概念。探究结论:(1)地轴: 。(2)赤道: 。(3)北极和南极: 。
【预习检测】下图这颗“蓝色弹珠”是1972年12月7日由阿波罗17号太空船宇航员拍摄的照片。据此完成1~3题。1.这颗“蓝色弹珠”实际上是一个 ( )A.圆柱体 B.不规则的球体C.圆锥体 D.圆球2.人类首次证明地球是球体的事件是 ( )A.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和使用B.郑和下西洋C.麦哲伦环球航行D.人类登上月球3.在中学生科普交流会上,小强对这颗“蓝色弹珠”的描述,你认为有误的是 ( )A.它的平均半径大约6 371千米B.它的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C.它最南的点称为南极点D.它有一根巨大的地轴4.地球是我们的家园,下列事例不能证明地球是球体的是 ( )A.“大洋一号”科考船环球航行成功返回B.“神舟十三号”上拍摄到的地球照片C.电视塔越高,收视范围越大D.日食时,月面上的地球阴影为圆弧5.今天,能准确观测地球是个球体的工具是 ( )6.读图,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探索过程是 ( )A.①②③ B.②③① C.③②① D.②①③
【拓展延伸】为什么地球是球形 不光地球是球形,宇宙中的大部分天体都是球形。看见过荷叶上圆圆的水珠没有 液体物质在自身的引力下必然要收缩成球形,这就是宇宙间最基本的物理法则,只有收缩成球形才能达到这个物体内部的引力的平衡。换句话说,当这个物体内部引力平衡之后,必然会成为球形。因为球形是最完美、最稳定的。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