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疆域》学案(第2课时)【学习目标】3.培养阅读“中国人口增长示意图”和 “中国人口的分布图”等地理图表的能力及人口密度的计算和分析能力。【自主预习】阅读<人口东多西少>,熟悉本课时教材内容,完成下列填空。二、人口东多西少1.根据2010年第6次人口普查的结果统计,我国平均人口密度为 人/平方千米,是世界平均人口密度的 倍多。2.我国人口分布 ,东部地区人口密度 ,西部地区人口密度 。3.我国人口分布以 一线为界,东南部人口 ,西北部人口 。【互动探究】活动二:探究人口东多西少阅读下列材料,拿起笔来算一算。材料一:我国的人口密度图。材料二:我国部分省区人口年与面积比较表(数据来源2010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项目 省区广东河南青海新疆面积(万)平方千米18.616.772.23166人 口(万人)1043094025632181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1.用彩笔在地图上描出黑河——腾冲一线。2.黑河——腾冲一线两侧的面积和人口比例有什么不同?3.计算材料二中4省区的人口密度并填在表中。4.通过以上的计算,你能概括出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吗?5.应用学过知识,分析一下造成我国人口分布不均的自然原因。6.我国人口分布呈现出东多西少的不均匀现状,有人建议为了促进西部大开发,应采取措施,让东部人口向西部迁移,你认为可行吗?为什么?【自主检测】1.我国人口地理界线是( )A.以黑龙江省的黑河市与云南省的腾冲县的连线为界B.以秦岭——淮河一线为界C.以长江为界D.以黑龙江省的漠河至海南的海口一线为界2.目前,我国人口最多和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单位是 ( )A.山东和西藏 B.河南和海南C.广东和新疆 D.江苏和湖南3.下列关于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说法正确的是 ( )A.人口分布以黑河—腾冲一线为界,东南少,西北多B.人口分布受地理位置、地形、气候、交通、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影响,分布不均匀C.平原、盆地人口少,高原、山地人口多D.东部人口老龄化,西部劳动年龄人口多“胡焕庸线”是我国重要的人口分界线,它揭示了我国人口分布的基本格局,读四川省人口分布图。完成4、5题。4.“胡焕庸线”的两端所在省级行政区域的简称是( )A.黑、云 B.黑、桂 C.内蒙古、滇 D.内蒙古、藏5.四川省省会——成都,为全国重要的经济、科技、金融、文创、对外交往中心和国际性综合交通通信枢纽,人口集聚效应明显,在图中的位置为( )A.甲 B.乙 C.丙 D.丁【拓展延伸】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有自然环境、经济条件和历史条件。自然环境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主要通过纬度、地形地势和气候反映出来。纬度过高或过低对人类生活都不适宜,高纬度地带的限制尤为严酷。寒冷、土壤冻结、光照不足使土地得不到开发,迄今人类定居的北界大致与1月平均气温-20℃等温线吻合。地势高、起伏大也妨碍人类居住。中纬度地带居民多定居在地势较低的地方,只有部分热带国家利用气温垂直递减的规律,选择一二千米以上的高原或山间定居。干燥气候和湿热气候都有碍于人口分布,随着科技与医学的进步,湿热环境的不利影响正在克服,但干旱的环境仍然是人口活动的重大障碍。自然环境提供了人口分布的地理框架,而人口分布的格局则决定于社会经济条件。在前资本主义社会,农业是压倒一切的生产部门,人口分布表现为土地依存型或农牧业依存型,相对分散而均衡,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常常集中大量人口。商品经济的发展影响人口向城镇集中,但在以农业生产为主的社会中,城市人口不占重要地位。人口密度的差异取决于土地肥力、土地利用方式(农或牧)、作物种类、灌溉条件、集约的程度等因素共同作用下的单位面积产量或载畜量。在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工业、交通、商业、国际贸易的发展,使人口分布转向工业依存型。在这一转变中,工业是动力,交通运输业是杠杆。工业在城镇的集聚,相应地吸收着基本人口和服务人口,使乡村人口不断流向城镇,城镇体系逐渐形成,人口分布格局从散布型走向点、轴集中型。国际贸易的发展,更刺激了沿海港口城市的成长,促进了海岸带人口的密集。这一过程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是自发的,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能够通过有计划地合理布局生产力,为合理调节人口分布创造条件。历史条件也是影响人口分布的一个因素。历史上人口长期增殖的结果,往往造成在开发较早、历史悠久的地区,人口一般较多,例如旧大陆的人口密度比新大陆要高。人口分布的状况,往往与历史上的人口大迁移有关,由于迁移的背景不同,有时会产生奇特的分布现象。例如,阿尔及利亚境内冬冷夏干的崎岖山地,人口密度反而比全国平均数大几倍的反常现象,就是历史上异族入侵,迫使当地居民进山避难所造成的。1 / 4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