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2运动的规律性(目标任务)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说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阐释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表明无神论立场;表明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态度。 政治认同:增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勇气和信心;避免犯形而上学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的错误。 科学精神: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分析问题,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按客观规律办事的意识,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公共参与:尊重规律基础上去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而造福人类。(02预习导学)【教材导学 知识梳理】(一)规律是客观的1.运动的概念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哲学上讲的运动是对世界上一切运动形式共同特征的概括和总结,与日常生活中所说的运动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①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②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③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载体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3、规律(1)规律的含义: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2)规律的特点:客观性:规律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规律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它是不可违背的。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二)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1.人能够能动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能动创造性认识事物的外部现象,能够把握深藏于事物内部的本质和规律。2.人能够能动改造世界通过实践活动,引起客观事物的变化,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符合人的目的的客观事物。3.意识能动作用的条件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条件。符合客观规律的是正确的意识,不符合客观规律的是错误意识。正确意识能够正确指导人们的实践,实现改造世界的预期目标;错误意识会导致实践的失败,会对事物的发展产生阻碍作用。(三)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1.是什么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2.为什么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物质决定意识,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具有客观性、普遍性。3.怎么做①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②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③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④反对唯意志主义和安于现状、无所作为的思想。【预习自测 判断正误】1.正确的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错误的意识、神话、传说是人创造出来的。2.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3.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在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意识对物质起反作用。4.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把真理性认识作为行动的出发点。5.意识活动的能动创造性能将猜想变为现实。(03课堂实录)导入新课:播放视频《地球为什么会自转,是什么导致它逐渐加速?》师:地球的自转有规律吗?新课讲授总议题:运动的规律性议题一:规律是客观的议学情境:1.播放视频《二十四节气》。2.展示图片:议学任务:以上视频和图片说明了什么?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总结: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运动的概念: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议学情境: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议学任务:刻舟求剑之人错在哪里?学生回答:反对的错误倾向: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静止观。议学情境: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慧能进曰:非风动,非幡动,仁者心动。”议学任务:能把世界万物的运动的主体归结为“心”、概念或精神的运动吗?学生回答:反对的错误倾向: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教师总结:物质和运动的关系:(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①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②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③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载体。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议学情境: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战国·荀况《荀子·天论》天不言而四时行,地不语而百物生。--唐·李白《上安州裴长史书》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毛泽东《七律二首·送瘟神》议学任务:以上材料反映了什么道理?学生回答:教师总结: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具有客观性。(1)规律的含义:固有的: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自身具有的,既不是神的旨意、天的命令,也不是人的认识和意志强加给事物的,它源自事物运动的客观性和物质存在的客观性。(易错:喜鹊报喜,乌鸦报丧)本质的:规律是隐藏在各种表面现象背后的稳定的深刻的东西。规律通过各种现象表现出来,人们通过现象可以认识规律,但规律≠现象。(易错:苹果落地,价格涨落)必然的:规律不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偶然建立起的联系,而是必然的、稳定的、会反复出现的。(易错:守株待兔)稳定的:规律不是多变的、易逝的联系。(易错:油价调整)(2)规律的特点:客观性:规律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规律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它是不可违背的。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议题二: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议学材料:播放视频《了不起,中国的航天事业》“神十六”一飞冲天,背后是步履不辍的航天精神继承。“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是对载人航天精神的高度概括。而“神十六”乘组奔赴苍穹这短短几个字的背后,更是每一位航天员和航天工作者航天精神的高度凝缩。要成为一名宇航员,无论从综合的身体素质和知识储备,都十分的不易。被网友刷屏的博导桂海潮,是我国首位戴眼镜执行飞行任务的航天员,他在小时候看到“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致力于航天报国的感人事迹后崇拜不已,便在心里埋下了航天的种子。在神舟五号的激励下追梦航天,到神舟十六号上圆梦太空,桂海潮的成长蜕变历程,正是我国航天事业飞速繁荣发展的一个生动注脚。烈日灼灼,海浪滔滔,西沙卫星观测站紧锣密鼓地为航天观测任务做准备,文昌发射场通信站、航天护线分队穿树林、爬陡坡、钻涵洞,全面排查长达几百公里的通信线路,多少航天人在背后的默默付出,才能换来今天的一飞冲天。议学任务: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体现出人的意识活动有哪些特点?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总结:1.人能够能动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能动创造性认识事物的外部现象,能够把握深藏于事物内部的本质和规律。2.人能够能动改造世界。通过实践活动,引起客观事物的变化,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符合人的目的的客观事物。注意:意识不能直接引起客观事物的变化,而是通过指导人们实践才能引起物质形态的变化。如:建筑蓝图需要通过工人劳动才能成为建筑物。议学情境:故事一:厨师庖丁参加了杀牛的技能大赛,他对解剖牛颇有研究和无数次的实验,对牛的构造了如指掌,从而熟练的杀死且解剖了这头牛,高超的技术,令文惠君称赞,在满堂喝彩的情形下获得了冠军。故事二:宋国有个人嫌他种的禾苗老是长不高,于是到地里去用手把它们一株一株地拔高,累得气喘吁吁地回家,对他家里人说:“今天可真把我累坏啦!不过,我总算让禾苗一下子就长高了!”他的儿子跑到地里去一看,禾苗已全部死了。天下人不犯这种拔苗助长错误的是很少的。认为养护庄稼没有用处而不去管它们的,是只种庄稼不除草的懒汉;一厢情愿地去帮助庄稼生长的,就是这种拔苗助长的人,不仅没有益处,反而害死了庄稼。议学任务:以上两则故事分别反映了什么?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总结:意识能动作用的条件: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条件。符合客观规律的是正确的意识,不符合客观规律的是错误意识。正确意识能够正确指导人们的实践,实现改造世界的预期目标;错误意识会导致实践的失败,会对事物的发展产生阻碍作用。议题三: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议学情境:1.播放视频《袁隆平讲禾下乘凉梦的珍贵影像》2.展示“大跃进”时期图片议学任务:袁院士的“禾下乘凉梦”和“大跃进”时期的梦想谁更能照进现实?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总结:1.是什么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2.为什么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物质决定意识,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具有客观性、普遍性。3.怎么样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方法论要求)①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②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③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④反对唯意志主义和安于现状、无所作为的思想。(04体系构建)(05重点总结)1. 规律原理和方法论。【原理】①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②规律具有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都有其固有的规律。【方法论】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2. 意识能动作用原理。〖原理内容〗:(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能动创造性。(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正确的意识能够正确指导人们的实践,实现改造世界的预期目标;错误的意识会导致实践的失败,会对事物的发展产生阻碍作用。〖方法论〗: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3. 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1)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条件。(2)意识的能动性受到客观规律的制约。①只有符合客观规律的正确意识,才能有效发挥能动作用,正确指导人们的实践,实现改造世界的预期目标;②违背客观规律的错误意识,会导致实践的失败,会对事物的发展产生阻碍作用。〖方法论〗:要求我们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4.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1)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的原理〖原理内容〗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能够正确指导人们的实践,实现改造世界的预期目标;错误的意识会导致实践的失败,会对事物的发展产生阻碍作用。〖方法论〗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0601强化训练)1.2022年11月6日,俄罗斯空天军教堂祭司米哈伊尔·弗拉基米罗维奇·瓦西里耶夫不幸在乌克兰前线被弹片击伤,不治身亡,人们认识到神职人员并没有神的力量加持,被击中会像普通人一样倒下,这说明( )A.世界是物质的B.物质是相对运动的C.运动是有规律的D.规律是可以被认识利用的2.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也绝不是一马平川、朝夕之间就能到达的。我们要常怀远虑、居安思危,保持战略定力和耐心,致广大而尽精微。由此可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 )①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以创造出新的规律②尊重事物运动变化和发展中的客观规律③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推动社会的发展④发挥主观能动性对客观规律的制约作用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3.2023年5月,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人员在嫦娥五号月壤中首次发现天然玻璃纤维。他们综合分析了嫦娥五号月壤样品中玻璃物质的形态、成分、微观结构和形成机制,发现月球表面频繁遭受陨石及微陨石撞击,导致矿物熔化和快速冷却,产生了各种形态的玻璃物质。这项研究成果佐证了( )①自然界是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②人的意识能够反映客观实在③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和根本属性④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客观的物质体系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4.某著名教育家在清华大学演讲时说,他的一位农民朋友给他切开一个苹果,指着苹果核中的种子说,每颗种子都有自己的设计图,我的工作就是培土、施肥、浇水,使它按照自己的设计图长成一个优质的苹果。该讲话蕴含的哲理是( )A.事物的运动是永恒的,人们在客观规律面前无能为力B.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我们应该按规律办事C.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的,运动是物质的载体D.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要让自然更好地顺应人类的需求5.2020年3月30日,习近平前往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村考察调研。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在该村考察时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15年来,余村坚定践行这一理念,走出了一条生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其中蕴含的哲学道理有( )①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②生态环境的变化发展有它固有的规律③认识自然规律是改造自然规律的前提④按规律办事才能实现人类的价值追求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6.防灾减灾、抗灾救灾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永恒课题。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这启示我们( )①要从国情出发,增强防灾救灾的主动意识②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探索防灾救灾规律③要努力把握自然界的本质,成为自然的主宰④顺从自然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根本出路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7.据中国地震台网发布的信息显示:2023年1月1日至3月31日,全国共记录到有感地震176次,平均每天会发生地震1.96次,其中地震发生次数最多为新疆地区,达到了65次。有专家指出:“地球一直处于震动状态,震动是地球的常态。”专家的观点蕴含的哲理有( )①规律是客观的,震动是地球运动的规律②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③人类社会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是有规律的④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8.在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科学把握各地差异和特点,精准施策、分类推进,不搞一刀切,不搞统一模式,注重地域特色,体现乡土风情,特别要保护好传统村落、民族村寨、传统建筑,以多样化为美,打造各具特色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这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①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做到主观与客观相符合②发挥意识的直接现实性创造出符合目的的客观事物③要坚持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相结合④认识和改造世界不能改变规律发挥作用的条件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雷锋生活的年代,正值新中国成立不久,经济社会还比较落后,物质条件还比较艰苦。他说:“我们靠什么战胜困难呢 主要的就是要把一切有利的因素充分调动起来,用以克服不利的因素。有利因素发扬了,不利因素克服了,困难也就被战胜了。”他把艰苦奋斗作为人生的必修课,主动离开生活稳定,环境舒适的县委机关,参加根治沩水工程,住在潮湿阴暗的临时工棚,经常因工作忙,赶不上吃饭,就把冷饭用开水泡一泡将就着吃。他告别故土来到东北支援鞍钢建设,面对繁重的劳动和艰苦的环境,他总是主动请缨、冲锋在前,挑重担、抢着干,表现出满腔的热情,充满着无限的力量。他有强烈的创新意识,无论是当拖拉机手,还是当推土机手,还是当汽车兵,都认真学习车辆构造和机械原理,努力掌握操作规程,勤学苦练业务技术,细心排查机械故障,解决了很多实际问题。结合材料运用“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相关知识,谈谈你对“艰苦奋斗是雷锋人生的必修课”的理解。参考答案: ACAB BADB9. ①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能动创造性。面对新中国成立不久,经济社会还比较落后的现实,雷锋意识到只有艰苦创业才能战胜困难,把艰苦奋斗作为人生的必修课。②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能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符合人的目的的客观事物。面对困难雷锋总是主动请缨,冲锋在前,挑重担、抢着干,做出了不平凡的事迹。③只有符合客观规律的正确意识,才能有效发挥能动作用,正确指导人们的实践,实现改造世界的预期目标。雷锋善于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通过创新解决了很多实际问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