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早期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课件+教学设计和同步测试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苏联早期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课件+教学设计和同步测试含解析

资源简介

《苏联早期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同步测试
一、选择题
1.苏联的计划经济建设开始于(  )?
A.1921年??????? B.1925年??????? C.1928年??????? D.1937年
思路解析:本题考查历史时间的识记能力。1921年俄国实行新经济政策,1925年联共(布)确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从1928年开始苏联有计划地进行经济建设,1937年完成了第二个五年计划。答案:C。?
2.俄国十月革命后,布尔什维克党“设想不必先经过一个旧经济适应社会主义经济的时期就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在这一设想下采取的经济政策是(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  C.新经济政策  D.农业集体化方针?
思路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俄国十月革命后实行的经济政策的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都是列宁对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探索。1925年列宁逝世后,苏联人民在斯大林的领导下确立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方针。从时间上分析可以排除C、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当时特定环境下的产物,由于残酷的战争环境使得苏俄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物资极其缺乏,为了最大限度地调动全国的财力、物力、人力,布尔什维克党提出了“不必先经过一个旧经济适应社会主义经济的时期就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设想,从而为巩固苏维埃政权提供了物质条件。答案:A。?
3.1921年苏俄开始实行的新经济政策(  )?
①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发展 ②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重要步骤 ③是利用市场和价值规律发展经济的一种尝试 ④是苏维埃政权经济政策的一定程度的倒退?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 D.①②④
思路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新经济政策的分析、综合和理解能力。需要从实施的背景主要内容和意义等方面综合考虑。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粉碎国内外反革命势力的联合进攻,保卫苏维埃政权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和平建设时期继续实行却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不同的情况下应及时地调整政策,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是列宁从实际出发,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成功探索,是对马克思理论的重大发展。经过以上分析得知③④是正确的。答案:C。?
4.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现是在(  )?
A.十月革命时期  B.苏俄内战时期?C.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D.“二五”计划时期?
思路解析:本题是一道识记基础上的理解题,有一定的历史思维能力的要求。首先,注意题干说的是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现,根据“苏联”这个限定语可以排除A、B,因为1922年苏联才成立。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苏联把有限的财力、物力集中起来,加强重工业等方面的建设,在工业化建设的初期起过积极作用。但它没有解决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经济运行中的一系列根本问题,没有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答案:D。?
5.关于苏联农业集体化方针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新经济政策逐步被取消?B.主要是通过行政手段实现的?C.为苏联工业化的实现创造了条件?
D.农业集体化对农业的破坏说明农业集体化是错误的?
思路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应该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苏联农业集体化的基本完成,保证和加速了农业机械化的实现,同时它使工业化有了粮食、原料的保障,促进了工业化的进程。它的成就是巨大的,不能以偏概全、彻底否定。答案:D。?
6.列宁说,“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导致这一错误的根本原因是(  )?
A.扩大了无产阶级专政的范围? B.认为资本主义制度很快就会灭亡?
C.忽视了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D.帝国主义仇恨苏俄,对其实行经济封锁?
思路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阅读分析问题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理解引言的含意。“错误”指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经不适合俄国的国情,即忽视了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答案:C。?
7.实施新经济政策改变不了社会主义性质,这是因为(  )?
A.农民欢迎用固定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B.国家大中小工业都收归国有?
C.一切涉及国家经济命脉的重要工矿企业仍归国家所有? D.在流通领域实行自由贸易?
思路解析:1921年春,俄共根据列宁的意见,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它的实施,大大提高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巩固了工农联盟,稳定了苏维埃政权。新经济政策将国家经济命脉的重要工矿企业仍归国家所有,改变不了社会主义性质。答案:C。?
8.下列关于苏联高度集中的斯大林体制的评述,正确的有(  )?
①公有制经济占绝对支配地位 ②基本适合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 ③有严重的缺点和弊端,越来越阻碍国民经济的发展 ④适合所有社会主义国家的探索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思路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属于开放性思维的一类题目。苏联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体制是在外有帝国主义包围、国内经济文化落后的条件形成的,在当时发挥过积极作用。斯大林以此把苏联建成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但它没有解决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经济运行中的一系列根本问题,忽视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要求。后来它愈发严重地阻碍了国民经济的发展。每个国家的国情各不相同,而且斯大林体制存在很大的弊端,所以并不适合所有的社会主义国家。答案:A。
8.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存在许多严重问题,其中不包括(  )?
A.发展重工业  B.农轻重比例失调? C.产品单调,质量低下 D.农民坚决反对工业化
思路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中存在的严重问题的掌握。即片面发展重工业,产品单调,质量低下,农轻重比例失调等。解题时一定要注意题干给出的限定语“不包括”,所以选择D。答案:D。?
10.斯大林模式形成的客观原因是(  )?
①帝国主义的包围和威胁 ②国内经济文化落后 ③集中发展重工业 ④斯大林个人独断专行 ⑤没有任何经验可资借鉴?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⑤??????????? D.②④⑤
思路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推理能力。斯大林模式就是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它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当时帝国主义极端仇视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国内经济文化十分落后,世界上又没有任何经验可资借鉴,是斯大林对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根据以上分析可以推断①②⑤符合题意。答案:C。?
二、材料分析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收割队和征粮队征集的一切粮食,应按下列基础进行分配:首先自然应分配必需数量的粮食,以满足当地居民最贫阶层对粮食的需求。所征集的粮食不应移走,而应留在原地。所有其余的粮食应立即无条件地送往粮食征集中心。──列宁签署的《关于收割队和征粮队的法令》
材料二:为纳税后剩余的一切粮食、原料和饲料,农民可以用来改善自己的经济,也可以用来提高个人的消费,用来交换工业品、手工业品和农产品。允许在地方经济流通范围内实行交换。──《前苏联共产党代表大会、代表会议和中央全会决议汇编》
(1)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规定各是什么经济政策?各是在什么背景下实施的?二者最主要的不同特征是什么?
(2)从材料一到材料二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思路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阅读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掌握论从史出的学习历史的方法。首先认真阅读史料,从中得出材料指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然后回忆课本有关知识,思考二者的背景和内容,采用比较的方法找出它们不同的特征。?
答案:(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前者是在苏俄刚成立后,面对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实施的。后者是在苏俄经济因长期的战争而濒于破产,许多地区农民因对余粮收集制不满而发生暴乱的情况下实施的。材料一实行余粮收集制,无代价地征收农民的剩余粮食。材料二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了余粮收集制,纳税后剩下的粮食归农民支配。?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是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布尔什维克党从国情出发,放弃了利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说明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制定政策的基本原则。
三、综合探究题
1929年,苏联举国上下庆祝斯大林50寿辰,一些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文章称颂斯大林是活着的列宁,甚至不惜歪曲事实夸大斯大林的功绩。……斯大林被奉为神明、真理的化身,当作偶像顶礼膜拜。?
(1)材料反映出的历史现象实质上是__________________。
(2)苏联歌颂斯大林主要是因为他_________。?
(3)试分析这种现象产生的根源。
思路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对苏联个人崇拜现象的理解和认识。解答第(3)问时,要注意思考问题的角度,既要从苏联的政治体制,又要从历史根源方面进行分析,同时还要考虑斯大林的个人因素。?
答案:(1)个人崇拜之风盛行。?(2)领导苏联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并取得重大成就。?
(3)这一现象的出现,是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发展的结果。它的社会经济根源和认识根源,是在俄国长期占据优势地位的小生产经济和农民意识;另外还有斯大林的个人因素。
《苏联早期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结合课文,能说出新经济政策出台的背景、内容及影响,能区别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知道苏联的成立。
2.结合史料,认识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和两个五年计划的成就;结合课文,自学苏联农业集体化。学习史料,分析斯大林体制的特点及利弊,能简单对苏联早期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提出自己的看法。
3.认识到依据国情制定政策的历史教训,学习苏联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实事求是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新经济政策;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2.难点:斯大林体制;对苏联早期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认识。
三、教学策略
1.采用探究─研讨的模式进行教学,贯穿讲授法、讨论法,指导学生开展阅读、讨论和分析。
2.采用史料教学法。以史料为证据,以问题为线索,逐渐提升形成自己的历史逻辑,提升历史认识。
四、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巧设悬念
导入新课
1.设置情境:“俄国农民的故事”
2.学生猜测情境中的故事是否真实
3.师:这个故事是否真实,我们在接下来对苏联早期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学习中揭秘
1.学生读故事
2.可能有说是真的有说是假的
?
创设情境,设置悬念、烘托气氛、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的主动性
?
师生互动共同学习
?
?
?
呈现列宁和斯大林图像,师:列宁和斯大林作为苏联早期的两位领导者,引领苏联在社会主义的道路上摸索着前进
列宁早期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危难时刻显身手
1.师:作为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却面临着严峻的形势,结合书本思考,当时的苏维埃面临怎样的形势?
2.用结构图呈现战时共产主义的社会背景。说明1918年开始苏俄开始进入极为艰苦的三年国内战争时期
3.呈现资料“列宁: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请学生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指的是什么政策?
4.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补充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及其他具体措施
(1)这一政策的实施结果如何??
(2)列宁说这话时,苏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通过这个问题引出新经济政策的社会背景
呈现两段史料,请学生结合材料和课文,分析苏俄当时的国内外形势??
(二)山重水复疑无路
5.再次通过结构图分析当时的社会背景引出问题“列宁在政治、经济领域分别采取了哪些政策,在社会主义这条新兴道路上,做了哪些探索?”
(三)柳暗花明又一村──新经济政策
6.请学生阅读课文找出新经济政策的首要任务,开始时间,内容和作用。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说明新经济政策的新的实质──国家资本主义。补充相关图片加深学生对新经济政策的认识
柳暗花明又一村──政治
7.列宁在政治方面又采取了什么政策?
【承转】1924年列宁逝世了,这对苏联,对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事业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列宁对苏俄(苏联),对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所做的贡献永垂史册列宁逝世以后,以斯大林为首的联共(布)领导人民为实现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进行斗争
斯大林体制
1.呈现《大国崛起》和斯大林《论经济工作人员的任务》的节选,说明苏联是当时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国家把苏联看作是“毒瘤”,欲彻底除之而后快。提问,面对这样的国情,要达成自己的愿望,斯大林采取了什么政策?
敢问路在何方?──社会主义工业化
2.讨论:根据当时的国际、国内环境以及所学知识,想一想,苏联为什么要制定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理想与目标?
3.呈现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成就的图片及数据
提问:苏联为什么能在短短的十几年间能取得工业化如此辉煌的成就呢?
4.出示几点原因,重点分析五年计划,通过超链接出示五年计划表格,让学生完成时间、重点、结果与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结合书本阅读卡和所学,概括苏联工业化的一些特点”
【承转】苏联的重工业在短时间内迅速发展的情况。但与此同时,其农业在生产技术生产方式则是比较落后的,贫富分化也不断发生。如何发展农业。如何使广大农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如何使农业适应国家工业化的发展?
吾将上下而求索──农业集体化
5.指导学生阅读书本33页,自学农业集体化的背景,时间,措施,完成,影响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补充图片。尤其是苏联民间笑话,让学生从笑话中感受农业集体化带来的消极影响
?
?
1.学生阅读书本,预测能说出当时的社会形势
?
?
2.利用结构图进行更系统的梳理
?
?
?
?
?
(1)学生能得出──根据需要向农民征收余粮
(2)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得出“集中了有限的人力、物力,战胜了敌人,巩固了政权。但引起了人民群众不满,造成生产力破坏,社会不稳定。”
4.学生只能大概说出几年的战争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起了农民和士兵的不满,苏维埃政府面临着经济和政治危机
?
?
?
?
5.学生通过结构图梳理新经济政策的社会背景
?
?
?
?
6.学生阅读书本,相互交流
?
?
??
?
7.结合资料卡了解苏联的建立
?
?
?
?
?
?
?
?
1.学生通过材料和教师的讲解能了解苏联作为“汪洋大海的孤岛”得出斯大林的选择──实行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
?
?
?
2.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同桌之间相互讨论──能大概得出工业化是一个国家实力的象征
3.认识到苏联由传统的落后农业国变成强大的工业国,国防力量大为增强。结合书本分析苏联取得成就的重要原因──五年计划的制定
4.预计学生能说出重点发展重工业
?
?
?
?
?
?
?
?
?
?
?
5.自学书本,梳理农业集体化的概况
?
?
1.培养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和对信息的获取能力,感受当时苏俄面临的严峻形势
?
?
2.通过结构图能清晰明了的呈现因果关系,更便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
3.通过层层设问,让学生快速地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进一步理解这种政策可能引起的后果
?
?
?
??
?
?
4.在前面问题的基础上,补充材料,更好的理解新经济政策出台的背景,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收集信息和归纳信息的能力
?
?
?
?
?
5.对凌乱的历史知识进行梳理,帮助学生建构知识
?
?
?
?
6.既养成了重视阅读课本的学习习惯,培养了学生抓关键词的学习方法
?
?
?
7.充分利用教材资源,让学生对知识又系统的认识
?
?
?
?
?
?
?
?
1.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本节课的开发度,升华了课堂的效果
?
?
?
?
?
2.既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的习惯,又有利于培养合作意识
?
3.通过图文让学生切身感受苏联当时的成就,为接下来的问题做好铺垫
?
?
4.使学生能够认识到当时苏联经济发展的特点
?
?
?
?
?
?
?
?
?
?
?
5.认识苏联的农业集体化,感受集体化为工业发展提供有利条件的同时,大大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各抒己见
思维风暴
长使英雄泪满襟──斯大林体制
1.播放斯大林执政以后的相关视频
2.出示毛泽东论《十大关系》中对苏联的评价,请学生结合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集体化情况和毛泽东的评论,谈谈“斯大林体制”的特点及其利与弊
3.课后作业:结合资料卡的论述及对斯大林体制的分析,从当时的国际形势、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就苏联早期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谈谈自己的看法
?
1.根据视频回顾本节课的内容
2.学生同桌之间相互讨论得出斯大林体制的特点及相关利弊
?
3.学生尝试写出自己的看法
?
?
?
1.既能查漏补缺,又为接下来的评价做基础
2.让学生认识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一切从实际出发,客观的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即突破了难点,也提升了历史思维
3.开放式设计,旨在锻炼学生历史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浅谈收获知识整理
结合板书,引导学生根据知识结构,说说本节课的收获
学生浅谈收获
一方面能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的情况,同时在讲述的过程中促使情感的升华,进一步的突破本课的难点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1.成功之处
本课以两位人物为线索,呈现了苏联早期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概貌,让学生明确苏联的发展阶段。文史结合,每一板块的诗句都内涵深意,让学生能感受历史的无穷魅力。
教学方法多样化,既注重学生的独立思考,又兼顾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合作探究。既讲究历史结构的教学,又寓教于乐,不乏轻松诙谐的段子,让历史既严谨、厚重,又不失其亲切生活。
综上,本课依标施教,以学定教,线索清晰,逻辑推进。既有对教材文本的细微解读,重视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夯实,又有课外史料的恰当补充,重视史学视野的有效拓宽,是一堂有效的课。
2.不足之处
本课内容繁杂,教师的设计在课堂教学上可能会出现时间不够的问题,此外提问过多,学生学习会出现思维疲乏的状况。
对本课的难点──斯大林体制的评价,提供材料可能不够精细,学生可能无法很快地做出评断
3.改进思考
优化调整教学容度,使结构更加合理;在问题设置方面应当更精练、明确,做到有的放矢。
课件31张PPT。苏联早期社会主义
道路的探索情景描绘:苏俄内战时期,一位瘦弱的老农坐在街道一个偏僻的角落里兜售自产的农产品,类似于“摆地摊”。你觉得这是真的吗?情景探究列宁同志斯大林同志(一)危难时刻显身手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的严峻形势。
面临怎样的形势呢?一、列宁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国内反动势力的反扑从1918年开始,苏俄开始进入极为艰苦的三年国内战争时期。
苏维埃政权面临危机。社会背景一  列宁: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 请你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指的是什么政策?根据需要向农民征收余粮——余粮征集制2.这一政策的实施结果如何?影响:在艰苦的战争时期,集中了有限的人力、物力,战胜了敌人,巩固了政权。
但引起了人民群众不满,造成生产力破坏,社会不稳定。3.列宁说这话时,苏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大中小工业一律收归国有★余粮收集制取消自由贸易和商品买卖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普通劳动义务制食物配给制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1918~1921)材料一:1920年,苏俄农民中流传:“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
材料二:在喀琅施塔得水兵叛乱中,参加者占领要塞,提出“要苏维埃,不要布尔什维克”“立即取消粮食征购队”等口号。结合材料和教材,分析苏俄当时的国内外形势?社会背景二 (二)山穷水尽疑无路
──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四年世界大战和三年国内
战争的破坏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的失误苏俄国民经济濒临崩溃工人、农民不满反动势力乘机叛乱苏维埃政权面临严重的经济和
政治危机在这样的社会形势下,列宁在政治、经济领域分别采取了哪些政策,在社会主义这条新兴道路上,做了哪些探索?1.背景:2.首要任务: 3.开始时间:1921年3月俄共(布)十大《关于以实物税取代余粮收集制》的决议4.内容:(1)农业:
(2)工业:
(3)流通领域:
5.作用:恢复经济 (三)柳暗花明又一村(经济)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本国私人和外国资本家经营恢复商品贸易在一定限度内恢复资本主义,发展商品经济。其实质即国家资本主义。新经济政策实施后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情况5.作用:
(1)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人民生活得到改善。
(2)巩固了工农联盟,也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3)是苏维埃俄国对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次有益探索。 (三)柳暗花明又一村(政治)
——苏联的建立  1922年12月召开第一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成立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请注意区别沙俄(1547年—1917年)
苏俄(1917年—1922年)
苏联(1922年—1991年)
俄罗斯(1991年—至今)1924年1月22日列宁逝世
苏联进入斯大林时代二、斯大林体制虽然新经济政策使苏联得到复苏,但直到1928年,苏联的工业产值还不到德国的一半,美国的八分之一。全国只有不到三万辆拖拉机,99%的耕种靠畜力、人力完成。
——《大国崛起》 斯大林的选择?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五十年至一百年。我们必须在10年内跑完这一段距离。或者我们做到这一点,或者我们被人打到。 ——斯大林《论经济工作人员的任务》 ——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1925年)  根据当时的国际、国内环境以及所学知识,想一想,苏联为什么要制定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理想与目标?  实现工业化是一个国家走向独立和富强的必由之路;  实现工业化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标志;  实现工业化有利于苏联在列强环伺的险恶环境中巩固政权。 (一)敢问路在何方?
──社会主义工业化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标志性工程:
第聂伯河水电站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1.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成就T-34型坦克,作为二战中性能最好的坦克之一,共生产了四万辆喀秋莎火箭炮在怒吼1913-1940年苏联重要工业在世界和欧洲地位苏联由传统的落后农业国变成强大的工业国,国防力量大为增强。  苏联为什么能在短短的十几年间能取得工业化如此辉煌的成就呢?(1)实行计划经济,制定五年计划;(2)引进西方先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3)全国人民的积极努力投身建设;(4)?2.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施苏联国民经济五年计划1928—193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和第二个五年计划发展重工业,如钢铁、电、机器制造。苏联由传统的落后农业国变成强大的工业国,国防力量大为增强。农业生产和轻工业发展缓慢  工业化是一个国家走向独立和富强的必由之路。每个国家的国情不同,所走的工业化道路自然也不一样。结合阅读卡,从“一五”计划的目标、重点等方面,概括工业化的一些特点。  重视重工业,轻视农业、轻工业;采用计划经济,高度集中,统一管理,追求高速度;通过行政命令的方式控制国家经济发展。3.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特点①背景:
②时间:
③措施:
④完成:
⑤影响:
工业化进展迅速,城市人口的增长,对粮食的需求
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
农民加入集体农庄,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成员集体劳动,按劳分配。1937年,完成农业集体化(个体小农经济——大规模集体经济)(二)吾将上下而求索
       ──农业集体化农民加入集体农庄集体农庄庄员在田间用餐农庄成员把粮食送到收购站农业集体化宣传画集体农庄庄员伊万在河里捉到一条大鱼,高兴地回到家里和老婆说:看,我们有炸鱼吃了!
没有油啊。
那就煮!
没锅。
烤鱼!
没柴。
伊万气死了,走到河边把鱼扔了回去。那鱼在水里划了一个半圆,上身出水,举起右鳍激动地高呼:“斯大林万岁!”。苏联民间笑话农业集体化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影响:积极:为苏联工业化的实现提供了条件。
消极:采取行政命令和强制性的手段,强迫农民加入集体农庄,影响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苏联粮食产量长期停滞不前。
(三)长使英雄泪满襟
——斯大林体制他接过的是一个扶木犁的穷国,他留下的是一个拥有核武的强国。
——丘吉尔结合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集体化情况和毛泽东的评论,谈谈“斯大林体制”的特点及其利与弊。 斯大林
(1879年—1953年)  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评论说:“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挖得很苦。……你要母鸡多生蛋,又不给它米吃,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世界上那有这样的道理。” ⑴利:
①迅速实现国家工业化,成为工业强国;
②为反法西斯胜利取得胜利奠定基础;
③国民文化素质普遍提高,而且培养大批专家。
⑵弊:
① 片面发展重工业,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
② 由于忽视消费品生产,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③ 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农业长期处于停滞状态;
④ 计划指令越来越阻碍苏联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⑤ 对东欧和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造成严重的消极影响。特点:高度集中,实行单一的公有制,用行政命令的方法管理经济评价斯大林体制 结合资料卡的论述及对斯大林体制的分析,从当时的国际形势、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就苏联早期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谈谈自己的看法。你的论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